PMC 新作推挽好美


PMC PB 1i 三音路四單體揚聲器;頻率響應:24 - 25,000 Hz;靈敏度:87 dB( 1w/1m);有效傳輸線長度:3.5 公尺;阻抗:6 Ω;高*寬*深:108.4* 20.4* 40.0 ( 公分 / 不含底座 );重量:26.0 公斤( 每支 );定價:350,000 元( 每對 )。


PMC 新作 --- PB 1i

 

深夜裏的南方,大燈關起,我傍著 Working House 的隨手杯...聆樂...發呆...思索,乖乖, 面對音響,我們真已掌握一切,真知道變化的根源了嗎?邊想邊把玩我傻瓜...他也不聰明的傻瓜相機 --- SIGMA DP1 拍下這張照片,杯子後右方分別是 PMC 的 PB 1i 及 OB 1i 揚聲器,而引我暗夜深思雅興的,便是 PMC 的 PB1i 揚聲器。

【雄兔腳撲朔 雌兔眼迷離 兩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怎區分 PB 1i 及 OB 1i? 很簡單,單體比較多的便是 PB 1i...。】


神啊!請給我更多、更有質感的低頻

 

「低頻在音響系統中有那麼重要嗎?少一點又怎樣?」

「難道音樂中就沒有高頻和中頻?怎麼每個揚聲器製造商總是強調他家的低頻...?」

 

這些年確實有不少人向南方提出上述疑問,想想也對,我參加過的揚聲器原廠技師講座好像花最多時間講的總是其系統低頻的介紹...,忘了是那位設計師講的 --- 現今的揚聲器設計,在電腦及儀器的輔助下,你要設計出一對很爛、高頻很差的揚聲器,說真的還真不容易...,他還說除了材料科學的進步,人類這些年在分頻網路技術上有長足的進展,因此可以設計出跟的上高頻的速度和品質、有豐富音色變化的低頻,而這是每間揚聲器大廠最重要的 know how...。

 

繼搭載十吋平面振膜低音,面寬 29.4 公分,低頻可下潛至 19 Hz 的 EB 1i 之後,PMC 於 2009 年三月新推出面寬 20.4 公分,兩顆六又二分之一吋的推挽式低音,低頻可下潛至 24 Hz 的 PB 1i, 推挽式低音?乖乖,PMC 這回到底在想什麼?


 

【小知識】音響心理學的書中有提到,穩定的極低頻,不但不會變成噪音,而且會產生『安靜』的錯覺,並且讓身心達到明顯的放鬆效果...;不知這是不是揚聲器致力於追求極低頻的理由?

 


比例絕美的 PB 1i

 

我知道很多人喜歡 PMC 的聲音,但有些人對其外觀感到抱歉...( 特別是要放在客廳 ),其實這些年 PMC 的產品除了聲音的精進外( 更新的傳輸線設計、新的高音單體及更棒的分頻網路...),在外觀的比例及做工上亦有明顯進步,這點在 PMC 最新推出的 PB 1i 身上格外明白,連 U-Audio 總編郭漢丞先生在高雄音響展會場上跟我說了不下五次 --- 這對 PB 1i 絕對是 PMC 有史以來最美的揚聲器...,而我完全同意他的說法。

 

PB 1i 的面寬 20.4 公分,高 108.4 公分( 不含底座 ),比例真的漂亮,或許有人會懷疑...面寬才 20.4 公分的揚聲器低頻會有多好...?是的,PMC 除了為 PB 1i 設計了推挽式的低音外( 此為 PMC 第一對採此設計的揚聲器 ),其箱體深度更達 40.0 公分,如此一來 PB 1i 便有足夠容積來支撐低頻的需求...,咦!40 公分深...還要加上離背牆的距離,天啊!這樣 PB 1i 不是很難擺,若有專用的音響室還好,若放在客廳...不是連走路的地方都沒有?嗯,某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是多慮了,因為 PMC 的低頻傳輸線出口在面板的正前方( 左上圖揚聲器下方黑色長方型處,即為 PB 1i 的低頻傳輸線出口 ),其箱體下方及後方皆沒有出口,因為理論上 PB 1i 是可獨立作戰,其對後牆的依存性絕不若低頻反射式揚聲器來得高,所以 PB 1i 是可以在家中客廳發出 PMC 獨有的美聲喔! ( 左下圖為 PMC OB 1i 在客戶家中客廳實景,她堅毅地駐足於牆邊,美美且認真歌唱...)


PB 1i 的內在...

 

由於 PMC 原廠來不及製作 PB 1i 的實體剖面圖,代理商又不同意我將南方內的 PB 1i 鋸開拍照,因此只好先以 PB 1i 的弟弟 OB 1i 之剖面圖塾一下檔,待原廠資料出來了再予更新...。

 

基本上 PMC PB 1i 和 OB 1i 兩者搭載相同的單體( 同樣的 i 系列專屬高音、有著獨立且密閉圓型箱體的三吋中音單體,以及六吋半的低音單體 ),只不過 PB 1i 的低頻系以兩顆低音單體以推挽式工作,並配合長達 3.5 公尺長的“先進傳輸線( Advanced Transmission Line, 縮寫為 ATL )”,因此低頻可足夠且自在地下潛至 24 Hz...,在新一代的揚聲器中,PB 1i 的數據表現無疑是相當令人側目的( 好啦!我知道不能光憑數據表現論英雄,所以才有實戰的下文,請細看了...)


實戰 PB 1i

 

喂!這對 PB 1i 有很難推嗎( 有人提醒我...2009 年高雄音響大展南方展房可是動用 AudioNET 單聲道後級擴大器 AMP 才讓她發出好聲的...)?這點相信是許多對 PB 1i 有興趣的朋友都知道的事。

 

在南方,我先後用德國 AVM V 3NG 前級搭配同廠 M 3NG 後級擴大器( 每聲道 150 瓦 )、德國 AudioNET Pre 1G3 前級及同廠 AMP 1V2 後級( 每聲道 200 瓦 )及單聲道後級 AMP ( 單聲道 200 瓦 )驅動過 PMC PB 1i, 基本上 AVM 組合的表現已相當好聽且中肯,而 AudioNET 的音色則更細緻安靜...,下文便是以 AVM 和 AudioNET 擴大器與 PMC PB 1i 搭配的綜合心得...。


先從一張我心中的名盤講起...

 

要談 PB 1i 的聲音表現,讓我介紹兩張近來聽到的強片 --- 第一張是指揮家杜南依( Christoph von Dohnányi, 1929 -  )指揮英國的愛樂管弦樂團演奏德國作曲家理察•史特勞斯 的音詩《英雄的生涯( SIGNUM CLASSICS SIGCD148, 2007 年錄音 / 巨禮文化 ),文謅謅下文選自 MUZIK 古典樂刋第 33 期,不好意思,是我寫的,將就看一下...。


高齡 78 歲的指揮家應如何詮釋 34 歲作曲家的作品( 理察•史特勞斯《英雄的生涯》創作於 1898 年,那年他 34 歲 )?他需要在作品中加入多少人生閱歷與心得?那已老化的精神及肉體是否將放任旋律變快或變慢?還是該發出濃烈個人光茫,鋪天蓋地醇化整場演出?面對老大師,理所當然有上述期待,但曾任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總監長達 18 年之久的指揮家杜南依卻對“理所當然”說不,他選擇走自己的路,而且多年走來始終如一。

許多人都認為《英雄的生涯》是作者個人心境的寫照,全曲六個部份都被理察•史特勞斯賦予明白標示,於是英雄的敵人理應詼諧,英雄的伴侶非得柔情,而戰場的英雄當然意氣風發,這種情緒經過長久認同醞釀,英雄的生涯只好被定型,大部份演出都在比詼諧柔情及風發,而 78 歲杜南依難得勇敢渡過傳統意念的彼岸,他以貫有的直述率領英國的愛樂管弦樂團以不耽溺任一方的方式前進,於是我們的英雄生涯被容許多了點快意和冒險,聽過本曲的版本愈多,便愈珍惜這些新意,不過千萬別以為杜南依未曾深思,本片開頭音詩《狄爾愉快的惡作劇》中,他硬要愛樂做出誇張的滑音,光這樣便讓全曲增添不少戲謔色彩,不僅符合作曲家意圖,更為那些只知追求厚實華美的理察•史特勞斯迷好好上了一課。

 

本片雖是音樂會現場收音,但錄音超級,Signum Classics 唱片還將發行多張這個組合的唱片,個人非常期待。


我不知道 Signum Classics 唱片公司是怎麼做到的,但我覺得他們真的以超棒的錄音「參與」這場實況演出,特別是《英雄的生涯》中的“戰場上的英雄”一段,動態之大之美對揚聲器...是一種如何讓其好還要更好的自我挑戰(  註:Signum Classics 的錄音極優,不過有趣的是他家錄音的好卻極易表現,不用很高階的音響便可令人感動,當然,音響愈是正確愈高階,更能將其美好細節化與合理化...,和某些非得大系統大音量才會好聽的唱片比起來,Signum Classics 的片子真值得大家更多的關愛 ), 那用 PMC 的 PB 1i 聽本片感覺如何?

 

嗯!在 PMC 自豪的“先進傳輸線( ATL )”及新的 i 系列高音單體加持下,PB 1i 的低頻豐沛,速度感、動態和層次的表現一流,一點也不拖泥帶水,讓杜南依心中的《 英雄的生涯》在豐富的低頻陪襯中流暢地歌唱著,這是一種很貼心很私人的感動...,而《狄爾愉快的惡作劇》中樂團刻意的滑音更是一絕,是相當高級的幽默,您一定要買張來聽聽...。


對了,我想在此為杜南依平反...;之前到高雄的誠品音樂館買唱片,裏面的先生告訴我杜南依的片子在那兒賣的並不好...,其實大師曾在民國 76 年十月率美國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參與咱台北的國家音樂廳開幕兼測試音樂會,那時仍是學生的我 便曾被他的直率中見真情所感動...,如今大師老矣,率直依舊,真的不容易,有空,買些他的片子感應一下,保證清新體驗。


PMC 與夏伊新發現...

 

第二張片子可有意思了...,義大利指揮家夏伊( Riccardo Chailly,1953 - )曾先後出任柏林廣播交響樂團( 現名為德意志交響樂團 )、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音樂總監,2005 年起他成為老字號的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之音樂總監,任期原訂五年,不過由於夏伊在這兒的表現頗受觀眾和團員們的愛載,其合約最近又被延展五年,直到 2015 年為止。

 

夏伊算是大指揮家嗎?多年前日本樂評界曾將他評定為「進步極有限」( 也就是不再有進步 )的指揮家,理由不少,其中一點是他當年曾以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的錄音為自己在日本打響名號( DECCA, 樂團是維也納愛樂;本片曾得日本《名片名曲 500 》該曲第三名的超好評 ),但多年後夏伊率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赴日演出同曲,結果...大師的進步極有限...,不過夏伊如今 於日本人氣大開,在老大師凋零之際,他的任何新作皆倍受期待。


左圖是夏伊和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的新作 ---「Mendelssohn - Discoveries( 發現孟德爾頌 )」,咦?孟德爾頌不是大家都很熟嗎?還有什麼好發現的...?

 

2009 年是孟德爾頌的 200 歲冥誕,DECCA 唱片公司特別將近年考證“出土”的孟德爾頌作品結集在一起,然後委由夏伊和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做“世界首度錄音”,這些甫出土的曲目包括其第三號交響曲、《芬加爾洞窟》序曲、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等,其中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的手稿發現於 2006 年,孟德爾頌只完成前兩樂章,第三樂章的殘稿則由研究孟氏的權威 Marcello Bufalini 所補完,而第三號交響曲及《芬加爾洞窟》序曲則取首演時的版本,比現今流通的版本多了些許片段( 前者多了 111 小節 ),在配器上也和現今版本略有不同,我很好奇會呈現出怎麼不同的音樂及音響?

讓我們先由《芬加爾洞窟》序曲聽起,嗯,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的音色真不是蓋的,濃稠中帶有詩意,樂團的低音部相當飽滿,其低頻潛藏在厚厚的音色中為底,是一種很高級且平衡的聲音( 我先後聽過該團三場演出...真的就是這樣 ),聽著聽著《芬加爾洞窟》序曲中出現許多和我聽過版本不同的片段,現今的版本較乾淨俐落,而此初演版則相對含蓄、帶有探索的意味,對喜歡孟德爾頌作品的人來說,是體驗其不同風情的難得機會。

 

而第三號交響曲初演版和現今版本的差異也和《芬加爾洞窟》序曲相近,乾淨俐落對含蓄及探索...,不過多出的 111 小節倒真令我大飽耳福;本片的錄音超佳,在 PMC PB 1i 可靠且可信任的低頻襯底之下,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的孟德爾頌真的令人折服,如果您的系統低頻過於保守,或速度不夠自由,我猜您得到的感動將大打折扣,特別是本片為音樂會的現場錄音,其堂音亦被保留下來,這對系統的整體平衡挑戰更大,而 PMC PB 1i 可是讓我大大的滿意呢!


( 問:為何「發現孟德爾頌」的重責大任會交給夏伊和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呢? )

 

答案一, 因為孟德爾頌曾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總監的職務( 1835 - 1843;1845 - 1847 ),他便是在此鞠躬盡瘁的,出土新作當然要交其當年的親兵 --- 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首錄。

 

答案二, 有一點深度...,那便是該團現任總監夏伊...之前曾為 DECCA 唱片錄製包括「Verdi - Discoveries( 發現威爾第 )」及「Puccini - Discoveries( 發現普契尼  )」兩張“發現系列的專輯”( 收錄兩位義大利歌劇作曲家罕見的管弦樂作品 ),可見夏伊頗有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冒險精神,於是他 成為唯一的人選。


向前邁進的 PMC PB 1i

 

坦白說,PB 1i 除了外型的美麗,她還深具內涵,特別是在有限的箱體寬度( 面寬僅20.4 公分 )中竟能發出豐沛、有層次的低頻,讓許多近來造訪南方的樂友們驚嘆不已...;PB 1i 是 PMC 第一款將兩顆低音單體以推挽式方式工作的揚聲器,顯然 PMC 在此得到極大的成就,事實上 PMC 在其最新 fact 8 系列便同樣以推挽式低音設計在國內外音響大展中大獲好評

 

美,是一種相對的比較...,想驗證 PB 1i 的各種美,南方可是隨時候教喔!


回 南方首頁 南方的音響 能量發射 -- 揚聲器 回 PMC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