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決定不裝可愛了,想在此討論一些嚴肅的事 --- 「我們應該成為怎樣的樂迷或音響迷?」,瞧,多自以為是的題目,南方你何德何能來說這話呢?


就從那個"原音"開始

 

幾年前一位音響界前輩 mail 一個 Word 檔到我信箱,說要我"指正一下",天啊,論音響資歷論輩分,我怎能置喙大師之言...,但人家文章都發來了,後輩如我當然得泡杯咖啡認真研讀...,然後讀著讀著我便困惑了,於是我去電大師,他是要我鼓掌按讚還是要聽我真正的意見看法?大師說他要我說真話,我誠實回答...坦白說,我不知道長官寫這麼多是在寫什麼...,於是辯論開始。



上圖是 2016 年某個錄音現場,預計錄製的音樂包括一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與一首雙大提琴及大鍵琴的奏鳴曲,錄音地點為高雄愛河畔音樂館,錄音師共使用了四支麥克風( 其中有兩支是立體麥克風,所以一共是六軌收音 ),瞧,這四支麥克風站立位置既不以演奏者的視角出發,離觀眾席中心位置亦有相當距離,這錄音到底是要錄什麼又要錄給誰聽的呢?


其實我和大師爭議的點只有一個,大師說他設計的音響是以唱出錄音現場的 原音 為最高指導原則,一切以"原音重現"為出發點與最終目標...。而我對原音二字感到困惑與迷惘,或許在還沒參與過先前那些錄音計畫前,我會同意大師的理想理念( 大家都這麼說的,不是嗎?),但在參與甚至主導多次錄音計畫後,我不知道大師想要追求的原音是什麼?所以我只好問他...原音是什麼,大師回說...就是在音樂廳觀眾席最好的位置聽到的聲音叫原音,但我卻直接打槍他...可是麥克風不會放在那個位置啊,大師反問...那你說原音是什麼?...,...,這就是問題的所在,我有萬餘張古典黑膠唱片( 最近比較自愛,家中快放不下了,但仍緩緩無性繁殖中...),聽過幾百場音樂會( 這也持續增加中 ),製作過幾套專輯發行,然後入行近 30 年每天沒事就在南方不斷聽音樂,但我真不知道在演奏現場...那個所謂的原音是什麼,真的。



來,我們用另一個角度看前述的大提琴錄音,麥克風真不是貼著樂器或豎立在音樂廳觀眾席所謂的最佳位置上,沒錯吧!此錄音最終雖完成剪輯與混音,但仍因種種因素放棄發行,唉,明明大家都這麼努力了說,真是殘念。


讓我們從書中找答案吧...

 

當時我一直企圖藉由自己實際聆樂與製作經驗告訴前輩大師 --- 任何一張商業錄音,除了音樂家負責演奏,錄音師專司錄音外,其實還有一個代表唱片公司的製作人存在,錄音師通常得對製作人負責,得接受製作人對錄音品質的意見,並依其指示的方向前進( 沒辦法,就人家付的錢啊 ),所以吾人聽唱片聽到的是音樂家、錄音師及製作人想讓我們聽到的聲音,這些人有著各自的聲音美學偏好( 您說是美學信仰也可以 ),但就這麼集合在一起,所以唱片好聽不好聽、所要呈現的舞台寬度及音響等...和原音何干...,可惜我位卑言輕,又舉不出什麼有利證據支持自己的說法,所以大師後來就未曾再和我聯絡,不過最近我讀到一本書,如果當時我就讀熟這本書,或許更 有機會說服他接受我的意見...。


那個錄音工程師自信與驕傲

 

這本書的書名是《Recording orchestra and other classical music ensembles》( Richard King, 2017 ),我買的是中譯本(《音樂錄音手冊':管弦樂團及其他古典樂隊錄音指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在"博客來"選購 ),作者 Richard King 曾贏得多達 15 座葛萊美錄音獎項,在葛萊美獎官網介紹 Richard King 的網頁,其劈頭第一句話便是...「身為錄音工程師,我的工作基本上就是讓聲音聽起來優美,這樣製作人就不會被解雇...。」哈,真是充滿自信與驕傲啊( 不過在書中他卻如此自嘲 --- 如果一張唱片好聽,那是製作的好,如果不好聽,那是錄的差勁...,所有的功勞都是製作人的,而錄音師則要承擔一切的責任,錄音師需要接受這種工作上的不平等 ...。)



書中前言部分,作者提到 --- 「每當我們被問到錄音師做是什麼的,我們不應該簡單回答"基本上就是整天在聽音樂",錄音工作並非充滿愉快的體驗,至少對於那些真正熱愛音樂的人來說,要能承受那些在音樂製作過程中沮喪和痛苦的時刻...。」


既然是介紹古典音樂錄音相關的書,Richard King 當然得利用一些篇幅介紹不同型式麥克風工作原理、聲音特性及在不同場景的使用方式( 例如是錄大型管弦樂團、弦樂團、四重奏或獨奏等 ),也花了許多功夫介紹管弦樂團不同聲部的擺位與聲學間的關係( 除非您也有志從事錄音事業,否則一般樂迷級音響迷是碰觸不到這個區塊的 ),在此,我比較想著墨的是該書關於"態度與方式"的那一塊...。


就從美學的建立開始吧...

 

這本書提到 ---

◆ 一個新手錄音師會隨著時間推移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審美觀,這套審美觀應該能讓大多數觀眾接受...( 這點音響迷同樣受用 )

◆ 一個有追求的錄音師在獨自工作的過程中感到困惑與沮喪是很正常的...( 音響迷獨自聆樂時也一樣 )

◆ 其實每個人的聽覺敏銳度一開始都差不多,關鍵在於後期的訓練...。

◆ 聽覺最強大的地方在於當我們聆聽音樂時,心靈會被深深地打動,無論聽的是現場或錄音皆如此。

◆ 新手錄音師需要聆聽大量的商業成品來訓練自己的大腦,建立一個此類音樂聲音的平均印象,但當你開始要進行一個錄音計畫時就需要有自己的想法...。

◆ 經過時間的磨礪,你可以建立自己的鑑賞力,知道一個錄音的整體表現和平衡是怎樣,在這個過程中,你將會形成自己獨特的偏好,這將會慢慢增強你的自信心,錄音師們都知道這種偏好是一種主觀偏好,而他更可以透過技術參數的調整迎合製作人和演奏家的藝術偏好...( 這點其實是音響設計工程師需具備的...才華 )

◆ 要用熟悉的錄音來評估不熟悉的聆聽環境,必要時多聽幾遍,使之變熟悉,然後才能在此環境聽評新的錄音...【註一】。

◆ 一個大概的準則 --- 將揚聲器往後牆貼近可以提升系統低頻的響應,而拉近揚聲器與聽者的距離,則可提升黯淡房間的聽感。

◆ 在古典音樂的錄音過程,音樂廳應該被當作是一件樂器來對待...( 這句話對家用音響而言同樣受用,只不過只有少數幸福的人兒可以有一間獨立、經基本聲學處理的音響室,英雄沒有選擇戰場的權利,器材也沒有選擇主人的自由,這點就儘量吧...)



【註一】, 這個利用自己原本熟悉的錄音來了解陌生聆聽空間特性之建議,其實非常適用於我們音響業者( 也是我個人慣用的伎倆 ),每位客戶的居家空間及聲學特性都不同( 通常器材擺位還得考慮生活動線、家人視覺感受等 ),加上客戶留給我們安裝的時間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將揚聲器放置在最理想最好聽的位置,再再考驗我輩音響業者的專業能力...,這時利用自己熟悉的錄音確實可以縮短調整的時間,所以我出門工作隨身都帶著一部可以輸出類比及數位訊號的播放器,裡面除了有音響測試訊號外,還有我常聽的優秀錄音...;再補充一下,出門在外,除了陌生的空間外,有時南方售出的器材得和客戶加上原先的器材相搭配,我得在最短的時間了解對方器材聲音特色,同時做出對應的調整,這也是很費神費腦的挑戰呢!


關於那些口耳相傳的傳說...

 

再回到那個"原音"的話題一下...,所謂原音如果指的是吾人在音樂廳觀眾席所聽到真真實實的聲音,別的地方不說,觀眾席採葡萄園風格排列的衛武營音樂廳,觀眾席前後左右將舞台給包圍,在廳內每個位置上聽到的都是真實的聲音,但哪個位子或角落聽到才算原音呢?



該書提及 ---

關於錄音,傳說中每座音樂廳都有一個神奇的座位,所有的聲學上完美都可以在那兒聚在一起,連殘響也達最佳水平...。其實最佳座位是一個具爭議的問題,緣於不同的說法,一座音樂廳總會有幾處所謂最佳座位,但光就錄音來說,音樂廳內最重要的位置便是主要麥克風吊掛的位置...。

 

在這邊我一定要說一下我聆樂的經驗及觀點( 先說,這是個人經驗,我可沒有要大家認同我喔 ) ---

基本上我算是認真的音樂愛好者,我會儘量對聆聽的唱片做功課,除了作曲家生平及演奏家資訊,如果可以,我也會一併查查製作人、錄音師等人的資料,於是那些傳說中的 Decca Tree、35 mm 膠捲,還有三支麥克風的說故事我可是一看再看( 但也能邊聽邊想像,我的能力只在於按下高雄廣播電台的錄音鍵,操控一支麥克風為自己的聲音錄音( 如果有特別來賓,可以再加一支麥克風 ),我可沒有那種實際操作演出錄音的野心和能力...),我知道有不少人會想當然爾地認同什麼...只有用兩支麥克風、最多三支麥克風、最好以類比盤帶為母帶、那個麥克風擴大器上有用到真空管的錄音才好聽( 反過來說就是數位、多軌錄音真的不行的意思 ),我這邊只講幾件事:

首先,大多錄音計畫製作人約好錄音師並完成錄音費用的商議時,合約中通常不會規定錄音師最多只能用到多少支或至少要用到多少支麥克風錄音才行,這點一定 會讓錄音師依現場需求,依其專業意見來決定...。

其次,好的麥克風很貴,好的訊號線也很貴,既然錄音費用已經洽談妥當,如果錄音師有把握只用兩支麥克風便完成錄音計畫,他會沒事多裝幾支麥克風來討罵嗎?我想 論誰都不會沒事找事才對,所以真的不要隨便想當然爾,隨便看圖說故事,錄音,真要聽了,再評論。

最後,您可以光聽唱片就正確說出這是類比錄音或數位錄音?這個錄音計畫用了幾支麥克風、其 Decca Tree 是呈正三角形、鈍角三小形或銳角三角形排列、在後面那兩支麥克風後頭還有沒有補強的麥克風?錄音師工作的軟體可能是哪一種?好啦,我承認前述的問題我一個都達不出來( 就真的不懂,聽不出來啊,我頂多只能說出我喜歡或不喜歡這個錄音 ),如果您也聽不出這麼多枝枝節節,去爭論只有兩隻或三支麥克風的錄音能聽等話題,其實很無趣無意義,不是嗎?



其實前述那些錄音相關問題,還真有人可以"用聽的"便說出正確答案,而且我考他多年,對方一次都沒有失手過( 天啊,這是受過多麼嚴格的"聲學記憶"的訓練啊?),這個人便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後製錄音師王秉皇先生( 請見上圖 )。

當年我在高雄音響展《我們, 維也納》專輯內頁是這麼介紹王先生的 ---

◆ 他是唱片工業最後一個步驟,是美與好的最後寄託。

◆ 他的音樂與音響美學真領先樂迷與發燒友,他總是默默不留痕跡地引領我們向他靠攏。

◆ 他負責將錄音中所有不合宜與環境限制盡可能移除。

◆ 他喜歡被挑戰,但我從來沒挑戰成功就是了。


Richard King 在他的書中寫道 ---

「古典音樂錄音,正確擺放麥克風是所有錄音師立命之本,真正的錄音奧秘是"使用儘可能少的麥克風",並精心布置它們擺放的位置...。"完美主義者"只使用極少的幾個 channel ( 音軌 ),但"現實主義者"則是儘可能使用較少的 Channel,而這個 Channel 數也可能是一個較大的數目,總之,我們應致力於錄音有較好平衡與整體的呈現,特別是當錄音場地有缺陷時,更要注意主麥克風與輔助麥克風的結合...。」,瞧,大錄音師在實務面都這麼說了,大家就別再糾結非怎樣的錄音不聽,而 是要訓練自己如何分辨怎樣的錄音才是所謂的好錄音才是...。



其實像南方這樣年年參加高雄音響展的廠家,每次推開已清潔一空的展房大門,我腦海中得立馬思索...器材要如何擺放才好聽、展房要如何布置才好看...,儘管出發前已沙盤推演多次,但最後的呈現一定和想的不一樣,儘管費神傷腦,但只要看展嘉賓對我們露出滿意的笑容,明年我們還是會用盡心思將最好的一面表現出來,而這正是身為音響業者獨特的尊嚴與驕傲...。


我如何讓自己成為自己期待的樂迷或音響迷...

 

還是一開頭的那句話,以下言論僅代表南方個人意見,大家聽聽看看就好...。

 

其實閱讀和聆聽始終是我音樂與音響相關知識的主要來源,先從閱讀說起,從最早的紙本音樂雜誌、音響媒體,到網站及到如今各式討論區留言板等,只要有心,總有學不完的知識不斷浮現 ,就看您有沒有用心閱讀、搜尋...。還有唱片後頭的演出相關資訊也是重要知識來源( 錄音師、錄音地點、錄音年代、後製錄音室等 ),我之前常利用播放客戶帶來試聽音響之 CD 片的空檔上網查這些陌生專輯的錄音資訊,長期下來還真開闊了不少視野,只可惜現在大家大都拿手機播串流來聽,就讓我失去好多學習的機會...。



至於聆聽,除了聆聽大量唱片( 好啦,我知道自己的曲目太集中於古典音樂,但我還真在裡面得到無限滿足,美國指揮家伯恩斯坦是個大菸槍,他曾打趣說他每次爬上指揮台都只是想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我比他好多了,在南方陪客人聽音樂的時間就是我的開闊時刻,是聽別的類型音樂的學習時刻...),不時上衛武營音樂廳聽音樂會外,還有兩個是我佔大家便宜的優勢,一個是擔任多張古典音樂專輯的製作( 這讓我每年都有幾天必須泡在音樂廳內,去體驗現場與錄音間的異同,最後得以練就見山是山又不是山的神功...,哈哈哈 ),另一個是工作之故,我得不斷出沒於不同客戶的各式聆樂場所,時間久了總會在各種失敗中找到比較容易成功的生存方式,這點非音響業者就比較不容易有此種機會,不過那個多聽唱片和音樂會是真的需要的,如果您也想成就自己的音樂與音響之路,真的。



「古典音樂錄音就是要建立真實的幻覺,要準確拾取樂團的聲音,創造引人入勝的聆聽體驗,有時我們必須以"高於現實"的方式來創造更強的聆聽體驗...。」 ,嗯,這段話是 Richard King 說的。


本文完成於 2025 年 2 月 7 日


回南方首頁

在南方聽音樂

聽南方的音響

南方的音響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