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C fact. 3 書架式揚聲器,有效頻率響應:35 Hz - 30,000 Hz;靈敏度:89 dB / 1 Watt;有效傳輸線長度:1.7 公尺;分頻點:1,700 Hz;阻抗:8 Ω;尺寸:53.5 * 15.5 * 30.0 ( 高 * 寬 * 深, 單位:公分;另可選配原廠腳架:50,0 公分高 );重量:9.5 公斤( 一支 );定價:215,000 元( 可選擇 虎紋黑檀木、炭灰白楊木、紅橙胡桃木 與 消光白 等四種顏色 ),原廠腳架定價:25,000 元。 |
|
真有這種好事 --- 全宇宙最低價在臺灣!!?
這是一對不含腳架,產地售價 4,100 英磅,直接換算台幣約 211,642 元的揚聲器( 按 2014 年 5 月 5 日匯率,一英磅換 51.62 元台幣 ),我個人認為她有開創一段音響傳奇的實力,但特別的是,在本地代理商及原廠共同努力下,這款傳奇在臺定價 215,000 元,全宇宙最低,原因只有一個:只想讓更多人擁有...。 |
|
是複刻傳奇,還是再創傳奇?
上週一位老客戶徐先生與我有段對話,他約莫在十二年前向南方買了一套音響...---
「老闆,謝謝您幫我把 Audio Refinement 的 CD 唱盤修好,我很喜歡這部唱盤的音色,真的很好聽...。」 「不客氣,這是應該的,我不是告訴過您,像這種優秀的國產品牌,他們的售後服務是玩真的...。」 「那麼...,老闆,我可不可對您小小抱怨一下?」徐兄說要抱怨,卻還堆著笑意,我對自己的信心...有點動搖...。 「老闆,你那時不應該讓我自己決定,讓我買 PMC 的 TB2 回家,你應該要堅持,要強迫我買 LB1 回家才對...,這些年我一直在想,如果當時多花一些錢,買 PMC 那對經典的 LB 1,聽起音樂肯定更多感勳,你那時為何不堅持呢?」 「...,...,...,哈。」( 我除了傻笑,不然呢?哈!) |
|
是複刻經典,還是再創傳奇?
音響界的經典不少,有些經典非常昂貴,有些則相對平易近人,這些經典總有說不完的傳聞軼事在音響圈內代代流傳...,但坦白說,經典不代表永不會被競爭對手超越( 許多經典作品往往是被原先的設計師給超越... ),當經典某日被一個、二個,以及許多對手給超越時,經典還是經典,她仍會繼續歌唱,只是那個代表某種突破或特色的 唯一 有了新的經典供世人追隨...,世界總是要進步的,不是嗎? |
|
1991 年 PMC 推出型號為 LB 1 的鑑聽書架式,這款揚聲器的定位十分明確 --- 提供小型錄音室近場鑑聽使用,她不能 太大,不能太寬,但要有豐富足夠的低頻,好降低錄音師犯錯的機率...,最早的 LB 1 後頭都是錄音室用的 Neutrik Speakon 接頭,如今很少人記得,LB 1 當年可是和大大的 BB 5 同時進入許多錄音室服役呢!( 上圖為不同木紋的 PMC LB 1,照片右下角那圖案是 PMC 最早期的商標,看過的請舉手...。)
1992 年 PMC 依原訂計劃開始進入家用市場( 隨後喇叭端子也改為如今常見的端子 ),LB 1 或許外觀不甚討喜,但她的低頻表現及超嚴謹正確的音場重建能力立刻吸引音響迷的目光( 1998 年我便是在聽完 LB 1 的表現後,決定將 PMC 納入南方的經營行列...,咦,LB 1 不是 1992 年便進入家用市場,怎南方 1998 年才經營呢?...,...,南方創立於 1996 年的,好嗎?),2003 年 PMC 決定停產當時已成為經典的 LB 1,理由是...不停產,不會進步...,或許 LB 1 經典太過,她的接替揚聲器始終未曾現身,但來為了配合市場需求,PMC 曾於 2004 年推出限量的 LB 1 簽名版及 2008 年推出限量的 LB 1i 簽名版各 200 對,賣完便不再生產( 是持續逼自己前進的意思吧!),多年過去了,PMC 還是對複刻經典興趣缺缺,他要的是全新的傳奇,南方在此很高興各位,PMC 終於推出和 LB 1 體積相仿但性能全面超越的新版揚聲器 --- fact. 3,對了,fact. 3 已於 2014 年二月初入駐南方,和她相處近三個月,驚喜不已...。 |
|
PMC 經典揚聲器 LB 1 系列年表:
● 1991 年,PMC 正式推出低頻傳輸線長達 1.7 公尺,低頻最低可下潛至 35 Hz 的 LB1 鑑聽揚聲器,並迅速被諸多錄音室採用。 ● 2004 年,PMC 為 LB 1 推出限量的 LB 1 Signature( 簽名版 ) 後,正式終結經典。 ● 2008 年,為配合市場需求,並爭取研發空間,推出全球限量 200 對 LB 1i Signature,在臺定價 139,000 元,同年銷售一空。 ● 由於性能優異,目前 LB 1 仍就役於許多錄音室內,比較著名的有 Arizona Audiomastering、BBC、Close to the Edge Mastering、Metropolis Mastering、Seaside Mastering 等錄音室。 |
|
絕對是全新的經典 --- PMC fact. 3
怎麼樣才能讓愛樂族在有限的空間享受近乎無保留的低頻?哈,這段話似乎問得太溫遜太不聳動...,來,換個比較直接的說法:「怎樣才能讓愛樂族在有限的空間放情享受巴哈的管風琴作品、馬勒的交響曲、華格納的樂劇,對了,偶爾還要聽爵士歌手伴隨低音提琴撥 奏出酥麻的極低頻...,是要盡情享受,幾乎不妥協的...。」
好啦,坦白說,那怕是早成為經典作 LB1 也未必能做到如此這般無保留的釋放...,但晚 LB 1 近二十年設計的 fact. 3 在許多地方理所當然地超越 LB 1,且讓我們看看 PMC 到底為 fact. 3 做了那些好事...。
【左圖為 PMC fact. 3 的原廠照,箱體比例相當漂亮呢!】 |
|
fact.3 的美好 --- 先用看的
下圖是南方展示的 fact. 3 近照,由於美美的紅橙胡桃木皮在室內相機的白平衡很難調控,於是乾脆將 fact. 3 搬到南方門口的人行道上拍定裝照,嗯,光線還是天然的尚好( 五月高雄,約莫午后四點,鄰家阿桑們正在做煮晚餐前的例行工作 --- 修剪門前花草,好不悠哉...,南方可是在高雄市政府旁,這或許是南台灣才有的快意呢!)。
fact. 3 採兩音路三單體設計,PMC 為其搭載了一顆高音及兩顆低音單體( 如右圖 ),為了讓 fact. 3 有更棒的表現,PMC 在單體的研發上煞費苦心,從外面看不出來,其實上頭那顆 19 mm 特殊塗裝的高音單體後方音圈直徑竟有 32 mm 大...( 此作法除可讓它承受更大功率及良好散熱外,還能保有更寬的擴散角度,更開闊的聲音,優異的向下延展能力,更可降低下方低音單體的負擔... ),和之前 LB 1 系列相較,同為兩音路設計,LB 1 的分頻點為 2,500 Hz,而 fact. 3 的分頻點落在 1,700 Hz,這顆新設計的、被金屬擴散網包圍的高音單體,其優異的〝向下延展能力〞如此可見...( 事實上我家的私房喇叭 --- Fact 系列新旗艦 fact. 12 亦使用這顆高音單體呢!)。
有了超強的高音單體,當然要有不俗的低音單體來搭配才是...,PMC 為 fact. 3 向丹麥名廠 seas 訂製一款特製的五又二分之一吋低音單體,每支 fact. 3 搭載兩支,為了散熱及剛性之考量,低音單體的邊框還以鎂鋁合金為材料...,這款單體速度超快,fact. 3 低沈穩固的下盤都靠她喔! |
|
那支傳說中的 Fact 手提箱...
是的,為了讓大家可以更瞭解 Fact 系列的美好,PMC 特別打造一只手提箱放在南方( 如下圖 ),且讓我們以順時鐘看一遍 --- 左上方是 fact. 3 的分音器背板( 分音器真的做好了,喇叭端子直入分音器,煞是精彩 ),再是覆有金屬面網的高音單體,銀白色那片鍍鉻的板子是 fact. 8 的下方角錐底座,再是四片色板,告訴大家 Fact 系列有這幾種木紋可供挑選,最後便是很重的特製低音單體,如此介紹自家產品,好不明白...。【對了,忘了說中央下方那兩支直入分音器的喇叭端子,每支 fact. 3 用到四支這種端子,其特別之處在於...這是純銀的製品...,純銀的呢!】 |
|
那段 PMC 特有的 ATL 先進傳輸線...
下圖為 PMC Fact 系列的 ATL 先進傳輸線示意圖,由左而右依序是 fact.3、fact.8 及 fact. 12,其傳輸線長度分別為 1.7 公尺、3.0 公尺與 3.3 公尺,低頻最低可達 35 Hz、28 Hz 及 26 Hz,低頻傳輸線的使用除了能讓 PMC 她家的揚聲器能在有限箱體寬度的情況下,在有限的距離內發出豐富、有層次且正確的低頻外,由於傳輪線在喇叭箱內的隔板是與箱體兩側相連接的,也因此 PMC 揚聲器的箱體結構非常穩固,這些都是她家揚聲器會好聲( 卻費工 )的原因啊! |
|
fact. 3 之美好 --- 耳聽為憑
雖然 fact. 3 是一款書架式揚聲器,但憑藉著兩顆低音單體推挽工作,外加 PMC 擅長的『先新低頻傳輸線技術』之加持,造就其低頻可下潛至 35 Hz 的實力...( 說真的,關於低頻這檔事,我比較習慣將揚聲器直接接起來聽,好聽,可以感動我,才會翻出規格瞧瞧,沒感覺的,瞧幹嘛呢?),依 PMC 官方資料,兩音路三單體的 fact. 3 頻率響應範圍為 35 ~ 30,000 Hz,靈敏度為 89 dB,在南方我試著用每聲道 100 瓦( 8 Ω )的德國 AVM A 3.2 綜合擴大器、每聲道 220 瓦( 8 Ω )的 AVM PA 3.2 / SA 3.2 前後級組合( 這款後級是 AVM 最新的作品,採立體聲設計 )、每聲道 110 瓦( 8 Ω )的德國 AudioNET 綜合擴大器 SAM G2 等擴大器與之搭配,其實無論是 AVM A 3.2 或 AudioNET SAM G2,這兩款綜合擴大器都可將 fact. 3 驅動地相當有說服力,而驅動力更大的前後級則讓 fact. 3 的低頻更具權威感,後文的耳聽為憑先是以 AVM A 3.2 綜合擴大器為 fact. 3 的合作對象,再以AVM PA 3.2 / SA 3.2 前後級組合所完成;對了,訊源數位的部份是 Audio Refinement 的 Overture CD 1 唱盤,配上 North Star Design 的 Excelsio 數位播放器,類比的部份則為英國 Nottingham Hyperspace 類比唱盤及 AudioNET PAM G2 唱頭放大器。 |
|
話說那個「聲音的文化」
2014 年高雄音響大展主辦單位高雄電器公會決定以「聲音的文化 --- 雙活對決」做為大展主軸,雙活指的是數位及類比黑膠,我們早早決定委由國內首屈一指的雅砌錄音室提供大展示範 CD 的音樂,依約定,雅砌得提供 CD 及 24 bit 的母帶供我們使用,然後每個曲目還得手繪舞臺及麥克風擺位( 如右圖 )...,比較特別的是我們另委託台北洋活錄音室王秉皇先生後置母帶,再交給德國老虎魚唱片公司發行 180 公克的大展限量黑膠唱片...;很感謝雅砌的孫董、饒瑞舜老師及洋活王秉皇先生的情義相挺,讓這個以國內音樂家( 部份外國音樂家 )、本國錄音師及國內諸多音樂廳為音響展主題的企劃得以實現...,黑膠迷如我,能弄張大展黑膠,真是大大的幸福。 |
|
好了,喜悅是一回事,好與不好是另一回事,一般製作黑膠的流程是這樣的: 「整理採用的音樂母帶」→「正確且嚴謹的後製作」→「將後製過的母帶交給老虎魚」→「老虎魚在他們的錄音室檢視我們的母帶」→「刻片( DMM )」→「母盤交給 Pallas 先壓五片白標樣品黑膠片」→「快遞樣品到台灣」→「試聽樣品」( 同意品質即可開始壓片;不同意,則重新修改母帶,重新刻片,重新壓五片白標樣品...)→「壓片」→「快遞 唱片到台灣」→「包裝」→「交給消費者」等,由於職務之便,我很早便拿到大展音樂的母帶,也擁有洋活後製給老虎魚的母帶,而當白標樣品 LP 到台灣時,您猜,我第一時間選用那一對揚聲器來判斷這張樣品黑膠是否符合我們的要求與期待?其實我在拿到樣品的當下,我馬上打開電腦,想都沒想就把 fact. 3 放在南方最適當位置,數位及黑膠就這樣比劃了起來...。
我記得很清楚 --- 我先用 PMC fact. 3 將黑膠與數位母帶認真且依序比劃了一遍,然後再以南方內的大傢伙 PMC BB5i 再鬪一回,最後從南方抱電腦及 North Star Design 的 Supremo 數位播放器回家( 因為我家中只有黑膠唱盤 ),用 家中 PMC Fact 系列的旗艦 fact. 12 進行最終確認,嗯,好棒,真的可以了,於是打電話給洋活王先生,德國開始壓片...。
其實這套黑膠壓片前品質確認的道程,我可不是突發奇想兼率性而為,真的是有精心思考過才有 fact. 3 → BB5 i → fact. 12 的先後順序,有人知道我是如何思考的嗎? |
|
上圖便是國內知名的洋活錄音室,左邊那位個頭高高、頭髮長長,正在播放 LP 的便是王秉皇先生,他吃飯用的鑑聽揚聲器由大而小,依遠而近,分別是 PMC BB5 XBD - A、PMC AB 1、PMC LB 1,及另一對小到放在桌前的小揚聲器( 藍色的是 PMC 主動揚聲器 AML 1,在這兒共有五支,提供多聲道後製時使用 ),記得多年前我第一次去拜訪他,我問他的第一個問題便是--- 您沒事搞那麼多對喇叭在錄音室內幹嘛呢?他老兄的回答我到現在還記得,他說 :「這個錄音室在一開始設計時,我便決定使用 PMC 的 BB 5 XBD - A 為鑑聽揚聲器...,有天完成某個後製工作,當 CD 推出時,我在友人的一般音響中聽到的低頻和我的預期有段落差,我一直在想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希望我做完的東西在大部份的音響上都能有不錯的表現,最後我想到一個解決辦法 --- 那便是在我控制檯與 PMC BB 5 XBD - A 之間的聆聽線上插入幾對大小不一的鑑聽喇叭,愈大的擺愈後面,然後工作時某些片段就在這些揚聲器上反覆聆聽,做到都可以有好表現為止...,這樣比較費時,但成果很棒喔 !」【對了,這張相片是今年( 2014 年 )元月拍的,瞧,經典的 LB 1 仍在服役呢!最近洋活又多了對新玩具插入聆聽線中 --- PMC 最新主動揚聲器 twotwo. 8,王秉皇先生可是對這款揚聲器讚不絕口,下次我一定得去聽聽看...。】 |
|
是的,我就是在洋活那兒偷學到此利用大小不一揚聲器反覆聆聽的...功夫,每當有什麼重要決定( 例如某款 CD 或某條線材如何如何 ),或者是對某張唱片的錄音有所疑異時,我都會利用此法來降低自己做出錯誤判斷機率;當天由於壓片在即,我只有一個下午及晚上的時間做決定( 要告訴德國可以壓片,還是得退回重刻 ),因此我只能用最有信心的器材,PMC fact. 3 性能之優異,如此可見。
好啦,我想有人會問:南方不是也有 fact. 12 嗎?幹嘛特別回家去家中的 fact. 12 來聽,難道有 PMC 老闆簽名的會比較好聽?哈,我只是想換個地方聽聽,看看在不同空間這張大展黑膠的表現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問題...,何況 my home is my castle,我當然要在家中聽過才算數,有認真吧! |
|
由 fact. 3 聽聲音的文化
2014 年高雄音響展示範 CD 封面取自高雄知名景點〝愛河之心〞一角( 左圖 ),這些年高雄真的多了許多美麗...;整張 CD 共收錄 15 段作品,以我個人的標準,這些作品錄音及演奏水準都很棒,我喜歡用第二軌( R. 史特勞斯:小提琴奏嗚曲( Op. 18 )第二樂章, 同時也是大展黑膠第一面的第一軌 )、第五軌( 美國女作曲家珍妮佛•希格頓:鋼琴三重奏《矇矓黃》, LP 第一面第四軌 )、第九軌( 拉赫曼尼諾夫:大提琴奏鳴曲( Op. 19 )第二樂章, LP 第二面第四軌)及特別收錄的第十五軌來協助我測試及安裝器材,在此,我特別以第二軌來展現 PMC fact. 3 的美好。 |
|
在我心中,始終對德國作曲家理察•史特勞斯( Richard Strauss, 1864 - 1949 )的作品有份特別的不捨及迷戀...,他不像貝多芬總是勇敢,他活的夠久,所以也不像馬勒,馬勒終身都活在奧匈帝國的庇蔭與榮光中...,史特勞斯成名甚早,甚至比馬勒還早,雖然德國統一時他才七歲,但他可 是親眼看著自己的祖國輸了兩次世界大戰,1943 年 10 月慕尼黑國家歌劇院被盟軍炸毀,同樣的慘事 1945 年輪到維也納及德勒斯登,年老的史特勞斯徹底心碎...,我清楚知道 CD 第二軌的這首小提琴奏嗚曲是史特勞斯 24 歲時的作品( 在差不多的時間,他還完成年輕氣盛的交響詩《唐璜》),但每次聽這段婉約柔美的第二樂章,總是令我馬上靜下心來,邊聽邊想著史特勞斯終生的際遇,以及他的歌劇《玫瑰騎士》...。
本曲取自雅砌音樂《史特勞斯、齊瑪諾夫斯基:小提琴奏嗚曲》( CD 編號:18770292 ),由波蘭小提琴家葛萊茲哥.寇杜夫( Grzegorz Kotow, 1972 - )及台灣女鋼琴家李蓓珊博士搭檔演出,錄音地點是國內知名的蘆洲功學社音樂廳。 |
|
很多人都知道史特勞斯生前以指揮及作曲聞名,但其實他學過小提琴及鋼琴,也曾登臺演出過這兩樣樂器...;他於 1888 年完成的這首作品編號 18 號降 E 大調小提琴奏嗚曲,這不僅是他唯一一首小提琴奏嗚曲,他更以此曲終結其樂內室的創作( 往後的史特勞斯專心致力於交響詩、歌劇及歌曲等之創作 ),因此這個作品在史特勞斯的創作生涯中有其一定的重要性,除了小提琴家需要高超的演奏技巧外,對擔任伴奏的鋼琴家而言亦充滿挑戰( 我問過某小提琴家友人,問他為何音樂會上從未排入這個作品?友人想都沒想就答道:找不到肯彈這首的鋼琴伴奏,怎麼拉!鳴...)。 |
|
這首小提琴奏嗚曲的第二樂章小提琴以純樸卻甜美的旋律開始,小提琴家寇杜夫不僅是齊瑪諾夫斯基絃樂四重奏( Szymanowski Quartet )的團員外,近年亦以獨奏家身分活躍國際樂壇,據本片錄音師饒瑞舜先生表示,寇杜夫演奏時的肢體...相當豐富,由於極度投入,呼吸的聲音也不小,這都增添錄音時的難度...,加上本曲鋼琴非常吃重,錄音師要維持樂曲的平衡及張力並不容易...;左上是錄音時的舞臺及麥克風位置圖( 今年示範片每個曲目都提供這類的示意圖,清楚明確,很好玩吧!),由圖可知這個錄音共用了六支全指向麥克風,其中兩支架在舞臺正中的鋼琴琴緣,另兩支以兩公尺的高度置於舞臺左前方小提琴家面前,而朝觀眾席方向,離地約四到五公尺的高度再掛兩支麥克風,這兩支麥克風非常重要,因為錄音師便是以這兩支麥克風維繫樂曲的樂器與堂音間的平衡...。【奇怪,圖上沒畫高度及距離等...南方你怎麼會知道?哈,這是我問錄音師 饒老師的啦!】
我在南方用 PMC fact. 3 聽本曲,小提琴家寇杜夫略顯壓抑的呼吸聲幾乎是引領音樂入場的,由於 fact. 3 絕對算是速度快的揚聲器,她能輕易建構出寬深結實、富重量感的音場,因此小提琴家及鋼琴家的舞臺位置真能清楚呈現,無需想像,連樂器及空間比例都近乎完美,如果您家中的系統聽起來似乎不是這回事,千萬記得來南方聽聽 fact. 3 再說。 |
|
雙活對決 --- fact. 3
就前述理察•史特勞斯《小提琴奏鳴曲》的錄音,高雄展的 CD 及 LP 雙活對決,結果又是如何?是 CD、數位母帶, 還是 LP 勝出?哈,這種問題問忠貞黑膠迷如我...我的回答您會相信嗎?不過在對決之前,我們應多少瞭解一下這張號稱「台灣音響史上第一張大展黑膠」之製作始末,這樣對決的結果才會有公信力...。
許多人手上都有這次高雄展的音樂母帶( 大會以 DVD-R 的格式提供...,沒有的請帶隨身碟來南方索取 ),我們便是將此母帶交給洋活音樂的王秉皇先生,來,且讓我們簡單回憶一下前面提過的黑膠製作流程:「整理採用的音樂母帶」→「正確且嚴謹的後製作」→「將後製過的母帶交給老虎魚」→「老虎魚在他們的錄音室檢視我們的母帶」→「刻片( DMM )」→「壓片」→「包裝」→「交給消費者」等 ,其實王先生大可直接將母帶轉交老虎魚,但負責且多知的他還是為我們做了些事 --- 現今的錄音為維持音樂的動態及細節,整張片子或整首曲子的最大動態處不可超過錄音錶頭的 0 dB,以免爆音,但老經驗的老虎魚為了安全起見,他們希望將最大動態設定在 -3 B 處,好了,這個動作通常由他們做,但這樣一來我們將無法預知老虎魚後製過的聲音到底如何( 經過他們的後製軟體,多少會加入些該軟體的音色 ),於是洋活錄音室王秉皇先生一肩扛起本片後製的工作,如果您問我後製前後有何不同?我聽完的感覺是:「音樂 更流暢合理性,但仍保有百分之一百的饒瑞舜...。」真的很棒,真的很謝謝且佩服他。 |
|
在南方以 fact. 3 先後聆賞這張 2014 年高雄音響展 CD、數位母帶,以及 LP,基本上數位母帶的密度及動態表現皆優於 CD,但數位母帶若和 LP 相較,我得誠實說,無論在速度及音色的呈現上,兩者真的都朝同一個方向前進,只不過黑膠的音像及表情寬鬆些,母帶則更緊實...;記得今年元月我帶著 U-Audio 總編郭漢丞先生、音響論壇主編書世豪先生、高傳真視聽主編林家樑先生共同到洋活錄音室試聽大展黑膠,王秉皇先生預先已完成設定,好讓我們可 在相同音量表現下隨時切換 LP 或數位母帶,維我記得除了偶有的小雜音及大提琴擦弦聲等是 LP 獨有的外,否則我們還真無法立刻聽出何為黑膠何為數位母帶...,我想 fact. 3 肯定是繼承到 PMC 一向自豪的鑑聽血統,讓她除能明白唱出這張大展示範片之黑膠及數位母帶的異與同外,同時帶給我雙倍的享受和感動,雙活對決,都是贏家,都很快樂呢! |
|
More 那個因應黑膠音色的特殊處理??!
許多黑膠迷都相信 --- 數位母帶在進行黑膠母盤刻片之前,錄音室肯定有做了些特別的事,讓黑膠唱片硬是多了點 CD 沒有的濃濃類比味兒...,真的有這回事嗎?是有什麼特別的 EQ 等化曲線,還是...?說真的,我自己也很想知道真相到底是如何的...。
利用這回製作大展黑膠的機會,我得知的訊息如下 --- 其實大多數刻片錄音師有相同的理念,他們都想儘量維持,甚至捍衛原始錄音的完整性...,他們進行後製的工作軟體多少會改變些音色,但真正〝影響〞且〝決定〞所謂黑膠特殊音色的,您知道是什麼嗎?
當數位母帶在錄音室的電腦上後製完畢,接著就要進行刻片的動作,由於刻片機只接受類比的訊號,為了近求更棒、更有味道、更獨特,更適合的音色,通常頂尖的錄音室都會準備幾台昂貴、有獨特音色的數位類比轉換器( DAC ),一端接受來自電腦的數位訊號,另一端將解碼過的類比訊號交給刻片機...,至於那種型式的音樂要使用那款 DAC 來...調音,這真是取決於錄音師的直覺與品味...,是的,這便是許多黑膠迷都相信 --- 數位母帶在進行黑膠母盤刻片之前,錄音室肯定有做了些特別的事的真相,真的,不蓋您! |
|
後知後覺的讚譽?
來吧,如果您是 PMC 的愛好者,我知道您一定要問我什麼問題 --- 「早在 2010 年六月 PMC 便推出 fact. 3,你南方到現在才大推特推,難道 2011 年、2012 年及 2013 年她都不夠好,到了 2014 年才一下子變好...?」我的答案是:「是的,在我看來,PMC 的 fact. 3 直到 2014 年才真正走出自我,有機會邁向經典之路...。」
請聽我說...,身為 PMC fact. 12 用家,我在 2010 年第一次聽到看見 Fact 系列的 fact. 3 及 fact. 8 時便驚為天人( 是的,fact. 3 及 fact. 8 幾乎是同時推出的 ),那麼細窄的箱體,卻能有那般龐大、不對等的動態與低頻...,加上高低頻可在小範圍內讓用家針對自己的空間進行微調,真是劃時代的進步,但一談到價格...落地款的 fact. 8 每支重達 20.0 公斤,定價 290,000 元,雖然不便宜,坦白說,以聲論價,她還是很有市場競爭力的...,反觀書架式的 fact. 3,使用一樣的單體,每支 9.5 公斤,卻要價 250,000 元,若再加上 30,000 元的專屬腳架,儘管聲音表現一流,但...,我真不知道要如何向客戶介紹...( 所以當時我根本不會用接替經典的 LB 1 來形容 fact. 3,因為 2008 年最後一批 LB 1i 簽名版定價 138,000 元,而 fact. 3 高達 250,000 元的價格,兩者根本不是同一個級數的產品...),於是在 2014 年之前,南方從沒經營 fact. 3 的打算。
但就在 2014 年的第一個月,PMC 本地代理商瑩聲國際的施先生南下和我討論,他先告訴我,PMC 將在三月推出 Twenty 系列的新作 --- 三音路三單體的 twenty. 26 ( 也就是今年高雄音響展南方展房陳列的揚聲器 );其次,有鑑於 PMC Twenty 系列銷售狀況已穩定成長,他決定加強 Fact 系列產品的...展示及銷售,fact. 12 無疑超棒,但的確很貴,fact. 8 已有自己的風格,唯 fact. 3 因售價...相對高,限制了其被擁有,施先生當時拋下一句話:「如果我能讓 fact. 3 的定價不高於二十萬,你會支持嗎?」我真忘了我是怎麼推拖他的,不過二月底他真的做到了,fact.3 定價降為 190,000 元,然後我決定加入,三月 fact. 3 入駐南方。
想知道施先生如何做到的嗎?PMC 對賣到台灣的 fact. 3 有做些偷工減料的行為好降低成本嗎?我猜大家都想知道答案...,首先,fact. 3 是非常成熟的量產品,每對 fact. 3 都經過同樣嚴謹的檢測才得以出廠,所以當然不可能偷工與減料...,這次降價行為純粹是施先生個人的意圖,他先向 PMC 提交 Fact 系列在臺銷售規劃,並反映實際遇到的問題,最後在銷售夥伴們的支持下特別針對 fact. 3 開出一張大單,而原廠亦情義相挺,始有此一行動。 |
|
More 為什麼和 fact. 8 那麼像,但 fact. 3 卻那麼貴...
是的,完全相同的單體數,相同的分音器設計,只是箱體從落地改成書架式,重量也少了一半( 20.0 公斤變成 9.5 公斤 ),為何價格只少了四萬?這是我第一眼看到 fact.3 時對她的疑問...,好問如我,當然將這個問題丟給 PMC,人家公司的回答是:「 不說,外人可能很難相信 Fact 系列的成本到底有多高...,除了全新的...,全新的...,全新設計的...外,連後面的喇叭端子都是純銀的,你問到為何 fact. 3 相對於 fact. 8 比較貴?其實正好相反,PMC 也很希望製造出好聽且超值的揚聲器,fact. 3 比 fact. 8 早一點推出,fact. 3 的價格是真正反映出她的生產成本,而後推出的 fact. 8 我們決定多少吞下一些利潤,以方便其被擁有...,這下好了,為了表示大家都站在同一條船上,我們連 fact.3 也吞了...,你們可要加油啊!」 |
|
擁有傳奇 --- PMC fact. 3
好啦,如果您房間在五坪以內,想要無保留地自在聆樂,PMC fact. 3 絕對有取代經典 LB 1,讓自己成為傳奇的實力,加上其在臺灣的定價真是全宇宙最便宜,建議預算在此消費帶的樂友在選購揚聲器時務必將 PMC fact. 3 放入試聽清單中,我相信她肯定不會令人失望才對;就在停筆之前,南方新到一款 all - in - one 的器材 --- 英國 naim 的 UnitiLite,她結合 CD、數位播放器、網路收音機等功能,另內建頗優質的擴大器( 50 瓦, 定價 145,000 元 ),我用她來推 fact. 3 結果出奇好聽,有興趣的朋友一定要來聽聽,時代真的在變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