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家塞爾( George Szell, 1897 - 1970 )的故事

 

一場真正完美的演奏,或許從不曾存在,但一位指揮家,被大多數音樂家同儕以“那個完美主義者”來稱呼,扣除些許恭維,其實充滿羨慕與忌妒 ,他就是一手將克利夫蘭管弦樂團聲譽帶向高峰的匈牙利指揮家塞爾。


一百個人和一個完美主義者

 

美國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曾於 1967 年發行一張標題為一百個人和一個完美主義者》 的 LP,唱片編號為獨特的 SOG - 5,係該公司特別發行的「天才之聲( The Sound of Genius )」系列唱片的其中一張 。

 

本片收錄指揮家塞爾及其親兵克利夫蘭管弦樂團演奏德弗乍克、楊納傑克、布拉姆斯、莫札特、華格納、比才及孟德爾頌管弦樂作品之選粹,塞爾及克利夫蘭管弦樂團以極明快精確的方式演奏著,聽得出樂團每聲部都被塞爾嚴格掌控,塞爾讓這支位於俄亥俄州的管弦樂團榮登美國五大樂團之一,甚至入列世界上最優秀的管弦樂團之林,但時運所致,嚴格說塞爾並未得到其應有的尊榮, 您對這位傳說中的完美主義者認識多少?


從華爾特的貝多芬說起

 

話說 1958 年哥倫比亞唱片公司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為旗下大指揮家華爾特( Bruno Walter, 1876 - 1962  )灌錄了貝多芬交響曲全集,樂團是該公司為錄音特別成立的哥倫比亞交響樂團( 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 註一 ),這是華爾特為 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發行的第二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第一套全集錄製於 1942 年到 1953 年間,搭檔的樂團是紐約愛樂交響樂團 ),在完成這套錄音後,華爾特和哥倫比亞交響樂團又花了三個月完成布拉姆斯全部交響曲錄製的工作 ,當大家都把目光放在華爾特身上時,鮮少有人注意到同樣隸屬於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指揮家塞爾,他和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之錄製亦已悄然進行。


馬勒:第九號交響曲 / 華爾特 指揮 哥倫比亞交響樂團( 本片同時附有彩排,十分珍貴 ), SONY / CBS。

由於哥倫比亞唱片公司似乎沒有意願在自家唱片目錄中出現另一套立體聲版的貝多芬及布拉姆斯交響曲全集,因此塞爾和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的錄音便轉由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於 1953 年創立的 子公司 EPIC 唱片發行,EPIC 早期同時經營古典音樂及爵士樂的市場,不過在六零年代逐漸淡出古典音樂的經營,轉投入流行音樂的懷抱,於是先前發行的古典唱片才又回到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懷抱,所以最早買塞爾的唱片打的是 EIPC 的商標,然後是 CBS,後來 CBS 又被 SONY 買走,因此我們現在買到的「塞爾 / 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的片子大多由 SONY 發行,不過這段塞爾受委曲的史末卻始終留在部份死忠樂迷心中。( 前述故事謠傳一陰謀論,那便是哥倫比亞唱片公司起初並不願為塞爾進行貝多芬交響曲的錄音,但塞爾以跳槽威脅,哥倫比亞才勉強就範,在心不甘情不願下,狠狠地將塞爾的唱片丟到 EPIC 發行...,由時間點來看,這個說法其實是有疑問的,因為塞爾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最早錄製的第三號交響曲錄音日期為 1957 年 2 月,而彼時華爾特的全集根本尚未進行呢!)


左圖擷取為 EPIC 唱片之封面一角,為該公司 1963 年為慶祝塞爾職業演出生涯五十週年特別設計的圖案,塞爾與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的組合是 EPIC 的王牌,遇待自然不同。


 

【註一】唱片公司專屬的管弦樂團

 

唱片公司為了灌錄唱片成立自己的管弦樂團?這個聽來瘋狂的點子在上世紀真的被實現過,而且不只一次。

 

1936 年,69 歲的義大利指揮家托斯卡尼尼( Arturo Toscanini, 1867 - 1957 )退下紐約愛樂管弦樂團音樂總監的職務,為保留其珍貴的指揮藝術,美國國家廣播國家公司( NBC, 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  )特別由數百位歐陸移美的音樂家中挑選合適成員,成立一支擁有歐洲音色的 NBC 交響樂團( NBC Symphony Orchestra ),由波蘭指揮家羅津斯基( Artur Rodzinski, 1892 - 1958 )協助訓練,托斯卡尼尼親自調教。1937 年 11 月該團開始運作,初期以從事廣播音樂會為主,隨後也開始公開演奏、巡迴演出並錄音,所錄製的唱片皆交由 RCA 唱片公司發行。

憑藉著托斯卡尼尼的威名,客席過 NBC 交響樂團的大指揮家不少,包括安塞美( Ernest Ansermet, 1883 - 1969 )、老克萊巴( Erich Kleiber, 1890 - 1956 )、塞爾、華爾特、萊納( Fritz Reiner, 1888 - 1963 )、孟許( Charles Münch, 1891 - 1968 )、萊恩斯朵夫( Erich Leinsdorf, 1912 - 1993 ),及兩位相對年輕 --- 早逝的康泰利( Guido Cantelli, 1920 - 1956 )與曾客席過咱 NSO 的馬捷爾( Lorin Maazel, 1930 -  ),1954 年托斯卡尼尼退隱,NBC 交響樂團隨即解散。【左圖: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 托斯卡尼尼 指揮 NBC 交響樂團 / RCA 】


 

上世紀五零年代,RCA 唱片公司主要競爭對手 --- 哥倫比亞唱片公司( Columbia Records)亦以開發立體聲錄音為名成立自家樂團,那便是知名的哥倫比亞交響樂團,他們邀請退休後住在洛杉磯的指揮家華爾特擔任指揮,該團主要任務為灌錄唱片,好為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擴充一流演奏及錄音的唱片曲目,樂團主要成員來自為好萊塢演奏電影配樂的音樂家、洛杉磯愛樂,甚至部份解散的 NBC 交響樂團之成員。

 

華爾特和哥倫比亞交響樂團為哥倫比亞唱片公司錄製了不少唱片,包括貝多芬、布拉姆斯全部的交響曲,以及由華爾特親自指揮世界首演的馬勒第九號交響曲等,而同為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旗下的音樂家,包括塞爾、史特拉汶斯基及伯恩斯坦等人也都曾指揮該團錄音。

 

除了 NBC 交響樂團及哥倫比亞交響樂團外,唱片公司為錄音而成立的樂團還有 RCA 的 RCA Victor 交響樂團,EMI 的愛樂管弦樂團等。

 

莫札特:歌劇序曲集 / 華爾特 指揮 哥倫比亞交響樂團( 本片為華爾特的最後錄音 ), SONY / CBS。

史特拉汶斯基:火鳥、春之祭 /  指揮 哥倫比亞交響樂團, SONY / CBS。

 

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 伯恩斯坦 指揮 哥倫比亞交響樂團, 顧爾德 獨奏. SONY / CBS。


大師生平

 

指揮家塞爾出生於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從小才氣洋溢,除了展出鋼琴彈奏的才華,他還自己作曲,10 歲便以鋼琴家之姿和樂團合作,隨後進入維也納音樂院就讀,15 歲與柏林愛樂合作協奏曲,並演出自己的作品。塞爾曾任柏林國家劇院助理指揮,受偉大的德國指揮家和作曲家理察史特勞斯影響極大,在史特勞斯引薦下朝歌劇發展,曾任職於布拉格德國歌劇院及數座劇院,1939 年第二次訪美,由於歐陸局勢不穩,隨即決定留在美國發展,他先後指揮過洛杉磯愛樂、NBC 交響樂團、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紐約愛樂及數支美國樂團,1946 年塞爾受邀接任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總監,他 接掌此職務直到逝世為此,時間長達 24 年之久,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總監之職可說是塞爾人生的分水嶺,他將自己源自歐陸的音樂美學徹底傳這給這支創團僅 28 年的年輕樂團,塞爾在排練時冷酷、執著及不易相處是有名的,他那近乎完美主義的個性讓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發出超乎水準的精準音色,更早早榮登美國五大樂團之林,不過他在美國的功成名就卻是由紐約開始的。


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 / 塞爾 指揮 紐約愛樂, 1955 , CBS / SONY。( 紐約愛樂是另一支和塞爾經常合作的樂團,他們錄製的《田園》交響曲呈現出和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版本不同之風采,前者團員演奏能力較強,音色 更溫美,後者則能貫徹指揮家意志,一路明快到尾。 )

塞爾 in New York

 

1946 年塞爾就任克利夫蘭管弦樂團音樂總監,他的前任是萊恩斯朶夫( 任期 1943 -1944 ),再前一任是羅津斯基( 任期 1933 - 1943 ),眼尖的人有沒有發現塞爾的名字好像和這兩位指揮家經常出現在一塊兒?這是因為離開克利夫蘭的羅津斯基跑去接紐約愛樂的位子( 他老兄還當過洛杉磯愛樂及芝加哥交響樂團總監 ),而塞爾和紐約愛樂的關係亦是僅次於克利夫蘭的密切,至於他和萊恩斯朶夫的聯結就更特別了,萊恩斯朶夫曾任大都會歌劇院德語曲目的首席指揮,連同克利夫蘭管弦樂團 的位子,他硬是讓塞爾連接兩次他的班呢!

 

塞爾和紐約愛樂有多親密?1968 年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為慶祝紐約愛樂管弦樂團 125 歲生日,發行了一張紀念唱片( LP 編號:Columbia Mono BM 13 ),在唱片封底「事件與榮耀」欄中還特別列出 --- 1944 年 12 月 14 日,指揮家塞爾首次指揮愛樂...( 南方註:有些資料顯示早在前年 7 月他們便曾合作過 ),決心留在美國發展的塞爾即使當上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總監,他仍和紐約愛樂維持終身的情誼,塞爾生命的最後一年他還和紐約愛樂合作了 16 場演出呢!


紐約愛樂不愧是當時美國最優秀同時也最富有的管弦樂團,客席紐約愛樂的塞爾近八成的演出節目中皆至少排入一首協奏曲,因此他得以和許多傳奇大師搭檔,這些大師清單 強的嚇人,有小提琴家莫莉妮( Erica Morini, 1904 - 1995 )、西格提( Joseph Szigeti, 1892 - 1973 )、孟紐因( Yehudi Menuhin, 1916 - 1999 ) 、海飛兹( Jascha Heifetz, 1901 - 1987 )、米爾斯坦( Nathan Milstein, 1903 - 1992 )、葛羅米歐( Arthur Grumiaux, 1921 - 1986 )、康波利( Alfredo Campoli, 1906 - 1991 )、史坦( Isaac Stern, 1920 - 2001 )、帕爾曼( Itzhak Perlman, 1945 -  ),大提琴家羅斯( Leonard Rose, 1918 - 1984 )、傳尼葉( Pierre Fournier、 羅斯托波維奇( Mstislav Rostropovich, 1927 - 2007 ),鋼琴家許納貝爾( Artur Schnabel, 1882 - 1951 )、 阿勞( Claudio Arrau, 1903 - 1991 )、懷森伯格( Alexis Weissenberg,1929 -  )、塞爾金( Rudolf Serkin, 1903 - 1991 )、易斯托敏( Eugene Istomin, 1925 - 2003 )、柯爾( Clifford Curzon, 1907 - 1982 )、霍洛維玆( Vladimir Horowitz, 1903 - 1989 )、巴杜拉-斯科達( Paul Badura-Skoda, 1927 -  )、弗萊瑟( Leon Fleisher, 1928 -  )、 葛拉夫曼( Gary Graffman, 1928 -  )、卡薩德蘇斯( Robert Casadesus, 1899 - 1972 )、奧博林( Lev Oborin, 1907 - 1974 )、魯賓斯坦( Artur Rubinstein,1887 - 1982 )等人,傳奇大師們演出曲目寬廣, 頗符合紐約人善變喜新的個性,包括巴哈、莫札特、貝多芬、柴可夫斯基、布拉姆斯、孟德爾頌、布魯赫、西貝流士、普羅高菲夫、葛拉兹諾夫等人的小提琴協奏曲( 以及拉羅的《西班牙》交響曲 );鋼琴協奏曲有莫札特、貝多芬、李斯特、布拉姆斯、孟德爾頌、蕭邦、柴可夫斯基、舒曼、拉威爾、普羅高菲夫 及法國作曲家里維那( Jean Rivier, 1896 - 1987 ) 的作品,另有理察•史特勞斯的《唐吉柯德》、柴可夫斯基《羅可可主題》變奏曲,與德弗乍克、聖賞、蕭士塔高維契 等人的大提琴協奏曲難怪有塞爾迷曾說,塞爾在紐約的際遇簡直像一部傳奇小說,因為那兒是樂壇大師 在美國的集散處,想的到及想不到的組合在紐約竟都和塞爾齊聚一堂。


德弗乍克:  大提琴協奏曲 / 塞爾 指揮 捷克愛樂, 卡蕯爾斯 大提琴 / EMI, 1939

 

莫札特:第 21, 24 號鋼琴協奏曲 / 塞爾 指揮 克利夫蘭管弦樂團, 卡薩德蘇斯 鋼琴 / CBS, 1961

柴可夫斯基:羅可可主題變奏曲 / 塞爾 指揮 紐約愛樂, 羅斯 大提琴 / CBS, 1955


對了,別說我寫了老半天是要騙稿費,整理完上文我可是有結論 的:一, 光就協奏曲的部份來說好了,其實塞爾的曲目庫極豐富,遠超過其錄音曲目,更別說是其它管弦樂及歌劇...,看來要當大師還真不容易;二, 原來在紐約,恐佈多金的邪惡帝國不只洋基隊,紐約愛樂也是 ,一直到現在都是。


塞爾 in Opera House

 

雖然塞爾早年是以劇院指揮之姿於歐陸發展,但塞爾並未留下任何歌劇的正規錄音,連他曾指揮過那些歌劇作品也鮮為人知,因此塞爾於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演出紀錄便顯格外珍貴。

 

手邊的資料是如此告訴我:塞爾於1942 年至 1946 年間出任大都會歌劇院的首席指揮,首齣指揮的作品是理察•史特勞斯的《莎樂美》( 1942 年 12 月 9 日 ),同一樂季內塞爾還指揮了華格納《唐懷瑟》、俄國作家 穆索斯基的《鮑里斯•郭多諾夫( Boris Godunov )》等共 15 場演出,大都會歌劇院的劇目安排模式和歐洲劇院不同,他們不會將同一齣歌劇接連上演數日,而是一口氣選好幾齣歌劇採穿插的方式輪流上演,因此在歌手、佈景的安排及排練上格外講求效率,真是標準的大都會樣兒...;1943 年樂季,除了沿續去年的劇目,塞爾還為紐約劇迷帶來理察•史特勞斯的《玫瑰騎士》及華格納的鉅著《尼貝龍根的指環》,提醒大家一下,此時二次大戰正進行著, 雖不能確定這套《指環》是不是全新的製定,但至少可確知戰時華格納的作品在美國仍可上演。

 

1944 年樂季塞爾新增了莫札特《序喬望尼》及華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兩齣歌劇,隔年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的《奧泰羅》亦加入演出清單中,1946 年塞爾接了克利夫蘭的新職,他便未曾再回到這座新大陸首屈一指的劇院指揮過,下回要聽塞爾指揮歌劇,要飛到蕯爾兹堡音樂節才聽得到【註】 。

 

【註】:1949 年塞爾在蕯爾兹堡音樂節上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出四場《玫瑰騎士》, 此後他在蕯爾兹堡指揮的歌劇還有美國作曲家李伯曼( Rolf Liebermann, 1910 - 1999 )的《潘娜露》( 1954 年 )與《Die Schule der Frauen》( 1957 年)、德國作曲家艾克( Werner Egk, 1901 - 1983 )的《愛爾蘭傳奇》( 1955 年 )、莫札特的《後宮誘逃》( 1956 年 )及《魔笛》( 1959 年 )等,其中前三齣新作幾乎都由塞爾首演,其指揮功力可見。


戰後的歐陸情緣

 

若單就以活動範圍來看,戰後的塞爾幾乎成為標準的美國指揮家,其職業生涯的重心全放在新大陸,僅偶爾客席少數歐陸樂團。

 

戰後塞爾客席過的歐陸樂團包括皇家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維也納愛樂、維也納交響樂團、倫敦交響樂團、倫敦愛樂、愛樂管弦樂團、科隆廣播交響樂團、北德廣播交響樂團、捷克愛樂、法國國家管弦樂團、蒙地卡羅管弦樂團、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及柏林愛樂等,不過其中只有皇家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 算是和塞爾維持固定合作關係,1948 年到 1966 年間他們共合作了近百場演出,也留有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德弗乍克第八號交響曲、孟德爾頌的《仲夏夜之夢》選粹、莫札特第 34、 41 號交響曲、舒伯特《羅沙蒙》與西貝流士第二號交響曲的錄音,由於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音色和克利夫蘭管弦樂團不同,因此這些唱片迄今仍深受塞爾粉絲的喜愛。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 / 塞爾 指揮 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 / PHILIPS, 1966

西貝流士:第二號交響曲 / 塞爾 指揮 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 / PHILIPS, 1964

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 / 塞爾 指揮 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 / DECCA, 1951


嚴格說,倫敦交響樂團和塞爾並不親近,戰後他們只在 1962 年及 1968 年有過幾場演出,但塞爾和該團卻留有不少精彩錄音,主要唱片有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韓德爾的《水上音樂》及《皇家煙火》、馬勒的《少年魔號》、理察•史特勞斯的歌曲與柴可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等,《少年魔號》由女高音舒瓦玆柯夫及男中音費雪狄斯考主唱,是該由目的必聽名盤,比較令人意外的是《水上音樂》及《皇家煙火》( 塞爾和克利夫爾管弦樂團竟未留有同曲錄音 ),塞爾讓倫敦交響樂團發出近乎室內樂團的清澄音色,這個版本的演奏及錄音一流( 由知名錄音師 Kenneth Wilkinson 錄製 ),可惜並未引人注意。


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 塞爾 指揮 倫敦交響樂團 / DECCA, 1962。

韓德爾:水上音樂、皇家煙火 /  塞爾 指揮 倫敦交響樂團 / DECCA, 1961。

馬勒:少年魔號 /  /  塞爾 指揮 倫敦交響樂團 / EMI, 1968。


雖然塞爾 15 歲便曾和柏林愛樂合作,但戰後他僅曾指揮該團十場演出,塞爾和柏林愛樂在黑膠唱片時期只留有一張錄音,曲目是德弗乍克的大提琴協奏曲,雖然塞爾曾在美國和大提琴家傳尼葉多次合作本曲,但他和傳尼葉似乎沒有和柏林愛樂現場演出過這首動人的協奏曲,而本片也是塞爾在 DG 的唯一錄音。

 

至於維也納愛樂,塞爾也僅與其留有精彩的貝多芬樂劇《艾格蒙》之錄音,不過塞爾與維也納愛樂合作的次數多於柏林愛樂,特別是這對組合在薩爾玆堡音樂節上的表現,深受當時歐洲樂迷所期待。

 

對了,塞爾和女高音舒瓦玆柯夫為 EMI 錄有理察•史特勞斯《最後四首歌》之名碟,搭檔的樂國是柏林廣播交響樂團,由於找不到塞爾和該團現場演出的紀錄,本片的背後應另有奇聞趣事才是。


德弗乍克:  大提琴協奏曲 / 塞爾 指揮 柏林愛樂, 傅尼葉 大提琴 / DG, 1962

貝多芬:艾格蒙 / / 塞爾 指揮 維也納愛樂 / DECCA, 1969

 

理察•史特勞斯:最後四首歌 / 塞爾 指揮 柏林廣播交響樂團 / EMI, 1965


莫札特:第 22, 23 號鋼琴協奏曲 / 塞爾 指揮 哥倫比亞交響樂團 / CBS

原來此團非彼團?

 

塞爾曾指揮哥倫比亞交響樂團為 CBS 的錄音,其錄音至少有:

 

巴哈:小提琴協奏曲, BWV 1042 / Zino Francescatti, violin / 1953

巴爾托克: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 塞爾金, piano / 1962

莫札特:第 10, 12, 18, 20, 22, 23, 24, 26, 27 / 卡薩德蘇斯, piano / 1954-62

莫札特:第 17, 19, 20, 25 號鋼琴協奏曲 / 塞爾金, piano / 1953 - 1962

莫札特:第號 1, 5 小提琴協奏曲 / 史坦, violin / 1961 - 1963

TARTINI:小提琴協奏曲 / 西格提, violin / 1954

 

很特別的清單,全部是協奏曲,沒 有任何交響曲或管弦樂片段。

 

不少介紹塞爾錄音的網站資料上同時出現一件怪事,他們大多將上述錄音的演出樂團註明「哥倫比亞交響樂團 = 克利夫蘭管弦樂團 」,這點相當有趣,經多方探考,我發現哥倫比亞交響樂團為華爾特錄音時,錄音地點皆在洛杉磯,為伯恩斯坦錄音時,錄音地點 則在洛杉磯及紐約,只有為塞爾錄音時,錄音地點全改到克利夫蘭,而且就在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的駐地 --- Severance Hall,由於倫比亞交響樂團並未如 NBC 交響樂團還負有廣播、公開演出等常設任務,因此倫比亞交響樂團真的可能只是倫比亞唱片公司所擁有的“錄音樂團”之概稱, 所以塞爾在前述錄音指揮的倫比亞交響樂團 其實就是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因此唱片中“華爾特的倫比亞交響樂團”及“塞爾的倫比亞交響樂團”音色 有頗大差異,但後者和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卻真是一個樣,多有趣的發現,是不?


塞爾與俄國鋼琴家吉利爾斯為 EMI 唱片錄有貝多芬鋼琴協奏曲全集,唱片封面上的照片沙龍風濃濃


其實不只是明快而已

 

1970 年五月拖著病體塞爾率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出訪日、韓,返美不久後於七月逝世,歷經 24 年的歲月,塞爾持續的嚴謹及不妥協,終於將當年青澀的克利夫蘭管弦樂團一舉推向樂壇高峰,他們在歐美亞等地舉行過無數場演出,亦留下許多唱片,「明快果決」似乎是樂評界賦予塞爾及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共同創造之樂風最常見的 論定,雖然其中仍保有層次及抒情的一面,但用這類簡易的用字來對塞爾一言以蔽之是很不尊重的,讓我們以塞爾晚年兩張最後錄音 --- 舒伯特第九號交響曲《偉大》及德弗乍克第八號交響曲 ,來和先前的同曲錄音比較,這樣更能體會塞爾一生所近求的純淨及美。

 

塞爾分別在 1957 年及 1958 年指揮克利夫蘭管弦樂團錄製舒伯特第九號交響曲《偉大》 及德弗乍克第八號交響曲,這兩個先前的版本和 1970 年的最後錄音相比,隨著樂團的成熟與熟稔,塞爾慣常的直接、寧可犧牲部份細緻來換取樂團自在謳歌的樂風被略微放慢速度,各聲部彼此傾聽的和諧所取代, 晚年塞爾及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建構出的音樂明顯溫厚且有層次,表情及內涵豐富,或許和卡拉揚之於柏林愛樂、貝姆之於維也納愛樂有所不同,卻是大師畢生樂念的實現,一百個人和一個完美主義者,真的就是這樣。


舒伯特:第九號交響曲 /  塞爾 指揮 克利夫蘭管弦樂團 / CBS, 1957

舒伯特:第九號交響曲 /  塞爾 指揮 克利夫蘭管弦樂團 / EMI, 1970

德弗乍克:第八號交響曲 /  塞爾 指揮 克利夫蘭管弦樂團 / CBS, 1958


德弗乍克:第八號交響曲 /  塞爾 指揮 克利夫蘭管弦樂團 / EMI, 1970

   

德弗乍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 杜南依 指揮 克利夫蘭管弦樂團 / DECCA

後記 --- 精彩時光記憶

 

76 10 8 日臺北國家音樂廳開幕,咱們請到指揮家杜南依率克利夫蘭管弦樂團來臺舉辨開幕音樂會,並測試音樂廳的音響...( 他們帶來包括德弗乍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悲愴》與布拉姆斯第二號交響曲等作品 )96 10 月,台北兩廳院風光地過 20 歲生日,他們出版了一本“bravo 精彩 20 --- 兩廳院二十週年舞臺回顧的特刊,前段內容八股地介紹兩廳院歷史及歷任長官們,然後才 介紹曾在兩廳院內演出的國內外藝術團體,我發現其中音樂 / 交響樂團 / 國際的章節摘要性的介紹曾到訪的紐約愛樂、維也納愛樂、德勒斯登交響樂團、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慕尼黑愛樂、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聖彼德堡愛樂、費城管弦樂團、倫敦交樂團及柏林愛樂等樂團,清單中獨缺為音樂廳開幕的克利夫蘭管弦樂團,這對當年曾參加開幕音樂會的樂迷而言是很遺憾的,這座偉大的音樂廳並沒有清楚的「記錄自我」,精彩中,竟忘了開頭, 實在可惜。


【註】天才與更多天才

 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當年推出的「天才之聲」系列 LP 到底收集了多少幹練的天才,有沒有興趣知道一下?該系列唱片相關資料如下:


SGS 1

The Sound of Genius. BernsteinBiggsBrailowskyBudapestCallasCasadesus, etc.

SOG 1

The Sound of Genius. Winter 1966. BernsteinGouldOrmandy speak, etc.

SOG 2

The Sound of Genius. Spring 1966. Ormandy and Bernstein speak, etc.

SOG 3

The Sound of Genius. BernsteinOrmandySzellBiggsCopland,  Entremont with spoken intros.

SOG 4

The Sound of Genius. Bernstein / MahlerSym No.8 ( hlts )VerdiFalstaff ( hlts )

SOG 5

The Sound of Genius. SzellOne Hundred Men and a Perfectionist

SG 6

The Sound of Genius. GouldBernsteinOrmandyStokowskiWalter.

GB 6

The Sound of Genius. GouldBernsteinOrmandyStokowskiKostelanetz.

SG 8

The Sound of Genius. BernsteinDavisBrailowskyDoratiRichter, etc.

GB 8

The Sound of Genius. BernsteinFennellRichterOrmandy, tec.

GB 10

The Sound of Genius. BernsteinJanisStern, etc.

GS 10

The Sound of Genius. SzellBernsteinJanis, etc.

GS 12

The Sound of Genius 1963. OrmandySerkinSzellBernsteinBrailowskyKostelanetz.

GB 12

The Sound of Genius 1963. OrmandySerkinSzellBernsteinBrailowskyKostelanetz.


嗯!該公司的天才看來看去就那幾位,再看仔細一點,哇!其旗下音樂家幾乎個個是天才,嗯!斧痕很深喔!


回南方首頁 在南方聽音樂 南方 短歌 聽南方的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