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M EVOLUTION  PA 3.2 前級擴大器,寬 * 高 * 深 = 43.0 * 9.0 * 31.0 ( 公分 ), 頻率響應:0 - 100 kHz, 淨重 5.5 公斤, 正港德國製造;PA 3.2 定價 140,000 元。

AVM EVOLUTION  PA 5.2 內建真空管放大模組前級擴大器,寬 * 高 * 深 = 43.0 * 13.0 * 37.0 ( 公分 ), 頻率響應:0 - 100 kHz, 淨重 7.5 公斤, 正港德國製造;PA 5.2 定價 199,000 元。


前級擴大器在音響系統中的重要性...

 

約莫在 25 年前...我還是個菜菜的音響入門初哥,那時我當然只用得起綜合擴大器,後來有機會到幾位音樂老師家玩( 包括以前辦《樂典》音樂雜誌的徐老師及在中興大學開通識教育《音樂欣賞》的張炫文教授等 ),我發現老師們家中唱片都不少,他們會邊放唱片邊向我介紹曲目,還邊說該唱片的補充事項給我聽...,那真是段快樂時光啊!對了,老師們的音響級數都算高檔,不過他們都告訴菜 菜的我 --- 「要掂一個發燒友的音樂音響品味,就看他用那款前級擴大器吧...。」哈,這段話雖然不會考,但卻深植我心,因此我始終捨得花錢在家中系統的前級擴大器上...。

 

好奇怪,前級擴大器不就輸入選擇及音量調整兩個主要功能,其中真有大學問,竟值得如此這般說嘴?


前級擴大器在音響系統中的重要性...

 

前級擴大器在音響系統中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嗎?說真的,玩家們或像我輩音響店經營者對前級擴大器的看法都夾雜太多個人經驗,而經驗未必代表事實...,為此我特別央請具多款量產前級擴大器開發經驗的 L 先生來回答這個問題,我筆記做的很細,L 生生是這麼說的:「嗯,基本上一套音響要好聽,從訊源、前後級擴大器、揚聲器,甚至電源處理及線材等,每一個環節都重要,只不過前級擴大器在音響器材中有其獨特的地位,因此才會被音響玩家們列為品味的指標...;由於來自訊源的音樂訊號是如此微小精妙,若不經過放大處理是無法直接驅動後級擴大器的,所以〝放大〞來自訊源的音樂訊號好交給後級是前級擴大器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既然訊源的音樂訊號是這麼微弱,前級在接收這些訊號後得先將其完整保留才行,但是前級內的元件、變壓器、線路設計及機內配線等都可能讓訊號損傷、相位失真,這時將這些已不完美的訊號放大,對系統的音質表現將是無可挽回缺失..., 所以要設計一款好聽、耐聽,聲音要自然、富感情的前級不容易啊...。」( L 君後來又補充說:「當然,對一部前級來說,音量控制及輸入選擇裝置對音色的影響也很大,還有外觀,甚至功能鍵的排列是否符合人因思考也很重要,有時〝可以親密接觸〞以及〝操控的快感〞也是一款成熟的前級擴大器在設計時該思考的因素呢!」)


德國 AVM 的前級擴大器們...

 

AVM 現今產品線上共有包括 PA 3.2、PA 5.2 及 PA 8 三款前級擴大器,我查了一下電腦資料,自從 2001 年南方開始經營 AVM 迄今,也只不過經手過她家 V 2、V 6 及 V3NG 三款前級,嗯,從產品開發的速度來看,還頗符合 AVM 一貫認真嚴謹的態度...;多年前我家中曾用過 AVM V 2 前級好一陣子,V 2 音色的甜密度和寬深音場令人印象深刻,不過其背景安靜程度及音樂最細緻處描繪能力還是遜於許多頂極前級( 哈,我很坦白吧!),而如今我家中用的是 AVM 現役旗艦 PA 8 前級,其聲音表現證明 AVM 已有能力設計出好聽、富創意興思考、具自我特色且帶有人味的頂級立體聲前級擴大器,好啦,那麼和昂貴的 PA 8 相較,另兩款價格相對友善的 PA 3.2 及 PA 5.2 前級擴大器是否有自我風格,足以在競爭激烈的音響市場和他家產品一較長短呢一?就請大家繼續看下去...。


AVM PA 3.2 前級擴大器 --- 先用看的

 

先說,前文提到的 L 先生曾告訴我,會配合市場需求,一般音響大廠多會維持數款後級擴大器同時在產線上,而前級大多只保持相對少的二到三款,主要原因是相較於後級功率擴大器,前級擴大器的開發與設計真的難上許多...,他老兄的說法和 AVM 現有的產品狀況不謀而合...。

 

PA 3.2 是 AVM 現今入門款的前級擴大器,雖說入門,但從內在美到外在美竟都和 AVM 旗艦機種維持相同水準,口說無憑,請見美圖 ---



上圖便是待機狀況的 AVM PA 3.2 前級擴大器寫真照,純德國工藝原鋁外觀,上蓋和兩側板完全沒有用到凸起的螺絲固定( 但重點是機箱結構仍相當結實堅固...),電源按鍵在面板左側,兩顆大大的旋鈕分別控制輸入選擇( 左 )及音量大小( 右 ),雖然 AVM 有為 PA 3.2 設計一支以原鋁裁切成的遙控器,但兩顆大大旋鈕擺明著希望主人用手多和她親近...,顯示幕下方有五個功能鍵,所有的設定皆可以此完成...,對了,右方黑點是耳機插座( 本插孔還可被設定為 3.5 mm 的輸入端,以方便與行動裝置的類比輸出連接 ),是不是美觀、簡潔又大器呢!



打開電源,AVM PA 3.2 內的微處理器會先進行線路自我偵測,確定線路正常後顯示幕會跳出品牌型號的宣告( 如上圖 ),接著 PA 3.2 即進入工作狀態...,整個程序花不到五秒,卻能提供整套系統充份的安全保障...。( 咦!如果自我偵測時發現線路異常,PA 3.2 的反應又如何?坦白說,我還真沒見過,我問本地代理商,得到的答案是 --- 有異常 PA 3.2 便開不了機,而顯示幕則會顯示基本的故障狀況,例如 DC INPUT ( 訊號端有直流輸入 )等,嗯,真讓人有信心啊!)


AVM PA 5.2 前級擴大器 --- 先用看的

 

由於 AVM PA 3.2 前級擴大器的聲音表現及精美做工受到消費市場極定肯定,AVM 再接再勵,他們決定放手追求更美好更自我的音色,AVM 將腦筋動到音色引人遐思的真空管身上,他們傾全公司之力開發出具真空管輸出模組的 PA 8 前級擴大器,然後擷取 PA 8 真空管輸出模組的想法做法,再輔以好評的 PA 3.2 前級線路,重新設計出一款訊號放大端具備兩支真空管的前級,便是下圖的 PA 5.2 前級。( 為什麼我會說真空管引人遐思...?我有位音響器材從 DAC、前後級擴大器等〝無管不歡〞的友人,有天他正色地告訴我,說他前天沒事在家擦拭各式備份真空管,他發現只要拿起真空管,腦海中就會不自覺揚起旋律,屢試不爽,而且換不同管子腦海中的樂音也會隨之改變...,他覺得他被真空管制約了,對他來說,「真空管」幾乎和「音樂」劃上等號,...,也算是幸福的一種,對不?)



上圖便是 AVM PA 5.2 前級擴大器實拍,吾人可發現 A 5.2 面板配製和 PA 3.2 相仿,但為了放入那兩支美聲的真空管,機箱高度由 PA 3.2 的 9.0 公分一下子長高到 13.0 公分...,機箱上蓋中央被覆上一塊透明壓克力,這樣才可以看到兩支橫躺的真空管湛放出微弱燈光辛勒工作著。( 南方註:PA 3. 2 及 PA 5.2 兩款前級擴大器不僅面板配製相仿,事實上兩者還共享一套 AVM 獨立開發的邏輯控制線路,不過這是後話,下文中會提及...)



既然是一款內含真空管放大模組的前級擴大器,而且這塊真空管放大模組在輸出端是真正有在執行放大任務的( 也就是說 PA 5.2 的真空管絕不是只是亮著好看而已...),那麼進入工作狀態前當然得先進行真空管燈絲加熱,於是一開機 PA 5.2 顯示幕便會跳出一行小寫的「waiting for tube warm up ( 請等待真空管加熱 )」,然後字母會一個字一個字由小寫跳成大寫,等整行字全部都變成大寫,機器會同步進行線路自我檢測,一切沒問題後,PA 5.2 即可進入工作狀態...。



上圖是 AVM PA 5.2 在完成燈絲加熱及自我檢測後跳出品牌型號宣告的相片,清楚明白吧...;對了,PA 5.2 有趣且巧妙燈絲加熱過程和旗艦前級 PA 8...很像,很像就表示還是有地方不一樣,有人知道那兒不同嗎?嗯 ,這個問題有一些難度,我還是直接公佈答案好了 --- 原來「waiting for tube warm up ( 請等待真空管加熱 )」那段字母由小寫轉大寫的過程,PA 8 是由左往右逐字變化,而 PA 5.2 則是由右向左變...,哈,這也算是市場區隔化嗎?


AVM PA 3.2 及 PA 5.2 的內在美及差異

 

真如 L 君所言,由於前級擴大器線路開發不易,因此大多音響品牌後級擴大器或許有好幾款,但前級擴大器頂多維持二至三款...,就某個角度來看,AVM 應先拼命開發出聲音不凡的 PA 3.2 前級,再開發出近乎理想的 PA 8 旗艦前級及真空管放大模組,接著再以 PA 3.2 為甚礎,轉植 PA 8 的真空管放大模組技術成為 PA 5.2,嗯,這個開發的算盤 AVM 打的妙,但對照 PA 5.2 的售價及聲音表現,對消費著來說亦相當受用...。



上圖是 AVM PA 3.2 前級擴大器的內在,右上方那塊有著大大藍色變壓器的部份是 PA 3.2 電源供應( AVM 深知電源供應對聲音的重要性,因此他家產品電源處理是玩真的 ),下方那塊大大的線路板則佈滿 AVM 獨立開發的邏輯控制線路、輸入選擇線路、放大線路及電子音控等,這塊以 SMD 技術製成的線路板具有路徑短失真低的優點,AVM 在整個線路的排列亦費盡苦心,因此 PA 3.2 前級擴大器的音質表現不僅好聽細緻 ,更誘發 AVM 直接將之輔以升級的念頭...。



上圖則是 AVM PA 5.2 前級擴大器的內在美,她和 PA 3.2 最大不同處在於前級的十倍放大改以真空管模組取代之前的電晶體放大線路...,咦,真空管一定比電晶體好聽嗎?坦白說,兩者各有各的美好,但 AVM 在開發 PA 8 時掌握了真空管放大線路對系統音色追求調教的...技巧,於是在 PA 3.2 的板子上硬是疊上了一塊真空管放大模組,為了讓這兩支真空管能自在工作,AVM 為其設計了層層的電源處理,包括獨立電源,電源濾波電感,以及提供穩壓 IC 維持燈絲電壓的穩定等,反正就是用盡方法確保真空管能以最佳狀態工作穩定...,於是 PA 5.2 不僅音色較母體 PA 3.2 多了些許真空管獨有的甜美音色外,還同樣精準精確...,聽過的朋友很難自拔呢!


PA 3.2 & 5.2 --- 體貼且人性的邏輯控制線路

 

一款現代的前級擴大器,好聲是基本條件,美麗富質感的外觀是理所當然,但如果還行有餘力,那麼加上一組體貼且富人性的邏輯控制線路更能讓用家寬心與之親近...,AVM 在前級擴大器的開發上顯然還餘了很多力,因為他們為 PA 3.2 及 PA 5.2 開發了一組有趣的邏輯控制線路,這組線路對用家有多友善呢?請接著看下去 ---


一, 顯示幕亮度調整...

 

是的,PA 3.2 及 PA 5.2 前級擴大器面板上的顯示幕亮度是可以讓主人自行調控的,她提供 100%、75%、50% 及 25% 的亮度供用家選擇...,別說這個功能是多餘的,大家想想看,當您的 PA 3.2 或 PA 5.2 放在器材櫃內或與劇院系統相結合時,過於明亮的顯示幕是很唐突的,這時適度調降亮度,真會讓 AVM 更溶入您的生活中,這是一件多體貼的事啊!



( 哈,一位 A 5.2 綜合擴大器的用家在練習操作他的新歡時曾打電話問我 --- 為何他的 A 5.2 亮度調整沒有亮度 0% 的選項...,嗯,當亮度為 0%,銀幕全暗,我還真不知道如何在一片虛無中進行任何設定選項...,AVM 肯定想過這個問題,邏輯控制,要合乎邏輯,不是嗎? )


二, 實用的音調調整( Tone Control )功能:

 

在我看來,近代音響設計似乎開始喜歡留一點給用家〝玩〞的空間...,這句話什麼意思呢?以英國 PMC Fact. 系列揚聲器為例,他們在其 fact. 3、fact. 8 及 fact. 12 的背板都設計了可以略為增加或衰減高音及低音增益的搖頭撥桿,我一開始認為此設計多此一舉,直到某日我將 fact. 12 搬回家自用,和之前原先的 PMC PB1i 簽名版相較,fact. 12 的音色更直接更不妥協,當然,也為我提供更大的瞬間動態及音壓...,我非常清楚這是一種更美好更傳真的聲音,但我的耳朵並不能馬上適應,大概聽兩張黑膠唱片我就得離開音響室休息...,後來我試著將高音增益調低一段,整體的迫力變小了,我才可以繼續弦歌不絕,此一微調功能之功用如此可見。【南方註:我就這麼聽了快兩個月,直到適應 fact.12 帶給我全面的快感後,我才將其調回原先的設定...;南方在另一個 fact. 3 的安裝實例中,由於那個房間被室內設計師過度吸音,系統音色偏暗,色彩及定位都可以再好些...,原本我想將 fact. 3 的位置往前拉,但又擔心影響動線,後來試著將 fact. 3 高頻的增益加大一格,整體的表現才讓人滿意 --- 近代音響設計似乎開始喜歡留一點給用家〝玩〞的空間,沒蓋您吧!】



AVM 為 PA 3.2 及 PA 5.2 這兩款前級擴大器增加了音調調整功能,使用時需先將出廠時設定的「BYPASS」改為「ACTIVE」,才可開始調整音調...;音調調整主要包括「低音( BASS )」( -5 到 +9 可調 )、「高音( TREBLE )」( -7 到 +7 可調 )、「響度( CONTOUR )」( OFF 到 +9 可調 )及「平衡( BALANCE )」( 左右各 9.5 可調 ),這些都能為因場地因素表現受限的音響系統提供些許...挽救的可能,在無法改變擺位、不更換任何器材的條件下,盡可能維持系統的美好...,或許有人會問啟動音調調整功能是否會造成系統音質劣化?我得在此誠實說,當吾人真需啟用此功能,就表示系統整體表現並不理想,當音調調整功能可以多少進行彌補與修正時,坦白說,那時沒有人會去考慮這點...,不過我曾試著比較 BYPASS 及 ACTIVE 間聲音之差別,還真非常不明顯就是了...。


三, 將暫時沒用到的輸入選項取消...

 

是的,如題...,AVM PA 3.2 及 PA 5.2 前級擴大器皆具有五組輸入選項( 內含一組平衡輸入 ),雖說實際會用到幾組輸入是因人而異,但真正將五組都用完的並不多見( 特別是進入這個數位播放器擅場的時代,各式數位訊源大多直接與數位播放器相連接,只留一組類比輸出與前級相連結 )...,我想 AVM 工程師們的邏輯思維肯定對操作便利性是非常要求的, 他們居然做出一個將暫時沒用到的輸入選項取消的功能...,有人知道這項功能是幹嘛用的嗎?



以南方客户王先生為例好了 --- 王先生家中的訊源包括 CD、BD、電腦,以及新增加的黑膠唱盤等,其中 CD、BD 及電腦的音樂訊號皆先進入數位播放器再進 PA 5.2 前級,因此王先生的 PA 5.2 便只用到兩組輸入( 一組接數位播放器,一組接來自唱頭頭放大器的類比黑膠系統 ),AVM 雖然有為 PA 3.2 及 PA 5.2 搭配一支全鋁製成的美美遙控器,讓用家坐在沙發上便可輕鬆切換輸入訊源及調整音量,好了,問題來了,我將 PA 5.2 的「INPUT 1」接數位播放器,「INPUT 2 」接黑膠系統,由於王先生家的客廳不小,他没有辦法在沙發上看清楚 PA 5.2 顯示幕顯示的輸入選項是 INPUT 1 或 2,我發現王先生在切換時總是拿著遙控器亂按( AVM 遙控器的輸入選項是以〝< 〞及〝> 〞兩個按鍵極簡呈現 )...,於是 INPUT 常陷入 2 → 3 → 4 → 5 → 1 → 2 → 3 → 4 → 5 → 1 的輪迴中,於是我啟動 PA 5.2 的「個人化設定」,將没有用到的 INPUT 3、4、5 在輸入選單中暫時關閉,待有新的訊源時再開啟,這樣王先生無論是用遙控器或手動切換輸入選項,永遠只有「INPUT 1」及「INPUT 2」兩組輪流切換,是不是體貼又方便呢?【南方註:切換方式則是將輸入檔位的「input ACTIVE」 改成「SKIPPED」即可。】


四, 可以自己為輸入檔位命名...

 

其實 AVM 為 PA 3.2 及 PA 5.2 這兩款前級擴大器開發的邏輯控制功能還蠻強大友善的,除了前述三點之外,她還提供用家自行為輸入檔位命名的能力( 例如把千篇一律的「INPUT 1」改為「SONY BD」...);另為方便與劇院系統結合,在 INPUT 1 ~ 3 提供 fix 功能( 通常是 variable,即前級音量可調整,而設定成 fix 時,前級的音量將失去調整功能,此時系統交於劇院擴大器統一控制音量...,此舉是立體聲音響與劇院系統整合最好的方法 ),真是很先進且人性的設計啊!



有一種態度叫「行有餘力」...

 

之前某 DIY 玩家常來訪南方,我是在幾年前高雄音響展南方展房內認識他的,我知道他家的擴大器都是他自己設計...,但有趣的是他從不搬他的作品給我聽,每次來除了討咖啡,再就是要我放一些我認為可以用來〝測試〞或〝表現〞器材的音樂軟體給他聽,他會抄品牌及編號去買,有天他帶一位同事來買 AVM A3NG 綜合擴大器回去用,事後我問他為何不自己做一部給朋友?他的同答是:「我只是一個認真的業餘玩家,我一直在追求一個美好的聲音,但卻始終不明白怎 樣的聲音才算美好...,第一次在音響展聽到 AVM 就覺得他家的聲音好聽,但怎樣好聽我卻說不上來...,後來常去你那兒混,我發現他家的器材早已克服好不好聽的障礙外,還 行有餘力 為其加上許多 DIY 世界不容易完成的體貼功能,這樣的產品至少我目前是根本做不出來的,所以我好友要買擴大器,我看他預算也夠,所以...。」嗯,我第一次聽到有人會用〝行有餘力〞四個學來讚美 AVM 之美好,想想,好不貼切,不是嗎?


實聽 AVM PA 3.2 及 PA 5.2

 

介紹完 AVM PA 3.2 及 PA 5.2 的設計與思考架構,緊接著就該談談她們的聲音表現...,AVM 現有的後級共四款,分別是 Evolution 系列的立體聲後級 SA 3.2 ( 220 瓦 / 8Ω )、單聲道後級 MA 3.2S( 220 瓦 / 8Ω ),以及 Ovation 系列的 SA 8.2 後級( > 250 瓦 / 8Ω )及 MA 8.2 後級( > 600 瓦 / 8Ω ),南方常用 PA 3.2 前級搭配 SA 3.2 或 MA 3.2S 後級,而 PA 5.2 則大多直接和 MA 3.2S 相搭配,雖然 SA 3.2 及 MA 3.2S 的音色相近,且在帳面上都有 220 瓦的出力( 8 Ω ),但單聲道的 MA 3.2S 對揚聲器的控制力還是較立體聲版本的 SA 3.2 好上一截,雖如此,SA 3.2 驅動 PMC 的 twenty. 24、fact. 3 / 8 及三音路的 twenty. 26 仍十分自在,而再上一階的 fact. 12 則只有 MA 3.2S 才足以勝任( 沒辦法,誰叫 fact. 12 的靈敏度〝低達〞84 dB...),以下實際心得報告就是以 PA 3.2 / SA 3.2 及 PA 5.2 / MA 3.2S 兩套組合分別驅動 PMC Twenty 系列的 twenty. 26 揚聲器所完成的...。


存在於真實與美好之間的美麗...

 

最近 DG 發行了一套黑膠,我在網路上看到唱片封面便忍不住跑步帶殺聲衝去買 --- 《阿格麗希及阿巴多全部的協奏曲錄音》( 見下圖, DG 479 4548, 6 LPs ),想知道義大利指揮家阿巴多( Claudio Abbado, 1933 - 2014 )及阿根廷鋼琴家阿格麗希( Martha Argerich, 1941 -  )二人是如何認識,如何成為相互提攜的朋友,請見南方網站這些年我們一起追求的女神...一文,這套黑膠版的協奏曲全集完整收錄他倆所有合作的協奏曲錄音,曲目包括【LP 1】普羅高菲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及拉威爾鋼琴協奏曲( 1967 年錄音 )、【LP 2】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及李斯特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1968 年錄音 )、【LP 3】拉威爾鋼琴協奏曲( 1984 年錄音 )、【LP 4】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1994 年錄音 )、【LP 5】貝多芬第二號及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2000 年 / 2004 年錄音 )、【LP 6】莫札特第 20 號及 25 號鋼琴協奏曲( 2013 年錄音 ),其中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和貝多芬第二號及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之前從没有以黑膠的格式發行過,算是黑膠首版...。

 

好啦,像我這般阿格麗希的忠貞粉絲自然不會去挑剔女神的任何演奏( 不過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她之前的錄音似乎有更多火花...),要不要猜猜看,在還沒開箱前,其中那一張是最令我困惑猜疑的...,嗯,這個問題或許只有黑膠迷猜得到呢!



好啦,我直接公布我心中的答案 --- 他倆於 1984 年所錄製的拉威爾鋼琴協奏曲...( 封面見下圖 ),答案就在封面上,有人知道為什麼嗎?



如果您没能從上圖找出我的困惑,那請再看下圖,您或許可以明瞭...。



左上是當時原版黑膠的封面,右圖則是新出的複刻黑膠,我當初最大的困惑是 --- 同樣是由指揮家阿巴多指揮倫敦交響樂團,但原版收錄了拉威爾的鋼琴協奏曲及《為左手而作的鋼琴協奏曲》,前者由阿格麗希獨奏,後者則由法國鋼琴家貝羅夫( Michel Beroff, 1950 -  )獨奏,這套黑膠既然是阿巴多及阿格麗希的協奏曲全集,肯定貝羅夫的《為左手而作的鋼琴協奏曲》會被拿掉,那是整張唱片就一首拉威爾鋼琴協奏曲( 如果是,那有可能變的非常發燒...)?還是...?嗯,打開包裝後才知道,DG 將阿格麗希 1974 年錄製的拉威爾鋼琴作品《加巴斯之夜( Gaspard de la nuit )》放入唱片的第二面...。

 

好啦,我就以這張唱片新版及舊版的比較來考驗 AVM 這兩款前級擴大器的實力 ---

 

法國作曲家拉威爾( Joseph-Maurice Ravel, 1875 -1937 )曾將俄國作曲家穆索斯基( Modest Petrovich Mussorgsky, 1839 - 1881 )的鋼琴名曲《展覽會之畫》改編成管弦樂的版本,其管弦樂配器的功力真一流...,頭腦習慣複雜的拉威爾幾乎是在同一時間創作這曲 G 大調的鋼琴協奏曲及《為左手而作的鋼琴協奏曲》,1932 年元月 G 大調鋼琴協奏曲首演便大獲成功,作曲家曾言他期待這個作品能以賞心悅目並充滿光輝色彩的方式被演出,嗯,看到這段指示便知道阿格麗希的演出肯定會令人著迷...。

 

G 大調的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以大鼓猛力擊掀開序幕,然後阿格麗希便奏出這個樂章的主題,然後樂團緊密跟著前進,在 PA 3.2 主導的組合中,原版 LP 鼓聲、鋼琴獨奏及樂團相當清脆、快速且平衡,有那種會讓人沿著旋律前進,一路隨之起伏聽到底的快意...,而將擴大器換成含真空管放大模組的 PA 5.2,系組的速度依舊明確且明快( 並没有因而變得凝滯怠慢 ),但硬是多了些許甜甜的驕氣,嗯,這份額外的喜悅還真是吸引人,有不少人便是 A、B test 完馬上決定帶 PA 5.2 回家的,但我真要說,PA 3.2 已相當好聽、穩健且成熟,我在南方經常用 PA 3.2 一聽便聽一整個工作天,建議有較多預算的朋友可以考慮 PA 5.2,否則 PA 3.2 的聲音表現絕對可以大多人滿意。


那份永遠朝不可能完美前進的美麗...

 

黑膠真的復甦了...,君不見 DG、DECCA、Warner Classics、SONY 等唱片公司在其目錄中都已重新將 LP 入列,許多經典名盤及九零後未曾以黑膠格式發行過的錄音皆開始上市...,在我看來,和之前這些廠牌錄音授權給他人發行的黑膠相較,這些原廠發行的黑膠唱片製作品質令我滿意許多...;左上圖當初原版片右上角有註明本片是〝數位錄音( DIGITAL RECORDING)〞,這張 1984 年的錄音當年錄製的規格應是 16 bit / 44.1 kHz,但右上方那張今年新發的復刻片則移除了此標示...,依我的了解,DG 應是將當年母帶升頻到 24 bit / 96 kHz,重新後製過才發行,我很認真用 PA  3.2 及 PA 5.2 兩套系統來比較兩者之異同,雖然我聽過兩場阿格麗希的現場演出,但兩個版本的音色與詮釋還真一個樣( 本來就應該一樣,不一樣就大條了 ),只在音場與樂器形體等略有差異,我真無法判斷哪一個製作比較〝像〞當時阿格麗希的實際表現,不過 PA  3.2 及 PA 5.2 都告訴我,原版比較強調個別樂器形體,而新版在樂器間的平衡與動態有更好的表現,這應是後製錄音師在音樂美學上的差異,他們都朝著更接近完美的方向前進, 而 PA 3.2 已能忠實且明確地將兩個版本的差異表現出來,而 PA 5.2 則多份一絲甜味,相當討喜。



結語

 

咦!結語和這位不知名的玩偶有啥關聯...?這隻玩偶是某客戶小孩遺留在南方的,有 5.4 公分高,如今他悄悄站在南方一角,靜候主人將他領回去...,這張相片是要告訴大家 --- 瞧,AVM 的全鋁機箱做的細緻且平順,德國工藝,連機箱都能如此講究,行有餘力之內的聲音表現自是不俗,AVM PA 3.2 及 PA 5.2 兩款前級擴大器南方隨時展示,歡迎預約試聽,南方自家烘焙的咖啡伺候喔!


回南方首頁

南方的音響

動與力 --- 擴大器

回 AVM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