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們一起追求的女神...
好啦,先自首,這些年我追求過不少女神...,名單至少包括女高音卡拉絲( Maria Callas,1923 - 1977 )、提芭迪( Renata Tebaldi, 1922 - 2004 )、大提琴家杜普蕾( Jacqueline du Pré, 1945 - 1987 )、瓦列芙斯卡( Christine Walevska, 1943 - )、鋼琴家阿格麗希( Martha Argerich, 1941 - )等人,這些女神的黑膠唱片我幾乎是看一張買一張,眼睛眨都不眨一下...,之前資料最完整的是卡拉絲 ,卡大姐的專書及攝影集我可是有好幾本,而阿格麗希的資料卻相對的少...,最近買到一本阿格麗希的傳記《童子與魔法 --- 鋼琴女王阿格麗希傳》,嗯,終於解開我心頭不少...迷惑,且讓我談談這位美麗及才氣兼俱的鋼琴家 --- 阿格麗希。 |
|
技術只是為了克服困難,達到預定目標的一種手段。 美學理想愈是遠大,技術就必需愈精湛。 --- 節錄自《童子與魔法 --- 鋼琴女王阿格麗希傳》一書 |
|
出生與成長
阿格麗希出生於 1941 年 6 月 5 日,出生地是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雙子座,父親是經濟學教師,雙親年齡相差 11 歲,母親於 21 歲生下阿格麗希,用現代的說法,阿格麗希的母親無疑是標準的〝虎媽〞,她終身盯著阿格麗希的演出事業...,幫她找老師,扮演攔路虎,讓路過阿根廷的大師聽女兒演奏,逼她練琴,逼她演出...,不過也因有這位虎媽的存在,我們才能欣賞到阿格麗希的演奏...。
阿格麗希是典型的天才兒童,不到四歲就跟著一位專門教天才兒童的老師學琴,五歲換成和旅居阿根廷的義大利鋼琴家 Vincenzo Scarmuzza( 1885 - 1968 )學琴,這位老師早在 1907 年便開始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授課,連曾擔任芝加哥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現在同時接掌史卡拉歌劇院及柏林國家歌劇院的鋼琴家兼指揮家巴倫波英( Daniel Barenboim, 1942 - )也曾是他的學生呢!
Scarmuzza 的教學似乎很科學,他對鋼琴及人體結構頗有研究,他善於運用手臂、手腕、手指,甚至肌肉間的相互關係來追求豐滿、活潑,同時富力度的音色,來自義大利的他同時也將鋼琴演奏的歌唱性教給每一個學生。對了,在阿根廷阿格麗希似乎沒有上過學,她父親教她語文與數學,還有人來家中教她法語,在虎媽管教下,小阿格麗希的童年似乎沒有什麼玩伴,不管她願不願意,鋼琴是此時她的全部。 |
|
那個初唱...
我知道江湖中有若干阿格麗希在上世紀五零年代末期的音樂會實況錄音流傳,先說,我沒聽過這些錄音,但我相信這些風衣版錄音記錄了她的才華洋溢...;1957 年老字號的德國 DG 唱片公司向阿格麗希提出一張專屬的唱片合約,除了極高的酬勞,阿格麗希還有自選曲目的權利...,年僅 16 歲的阿格麗希沒有馬上簽下這份合同,她認為錄音是件嚴肅的事,自己還不夠成熟,「錄音應是藝術的結晶,而不是一個推動藝術生涯的斜坡。」她不願意因輕率的錄音而後悔。
三年後的 1960 年七月,20 歲的阿格麗希終於同意為 DG 錄製第一張唱片( 左圖, LP:DG 138 672 ),曲目包括蕭邦、布拉姆斯、普羅高菲夫、拉威爾及李斯特的鋼琴作品,這張唱片阿格麗希以自然的琴藝展現自信,其中布拉姆斯的兩首《狂想曲》是她這輩子唯一 一次錄音...,而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阿格麗希特則用童趣的視野彈奏著...,對了,這張封面是阿格麗希剛洗完頭髮後照的,別看我,是當時陪她去錄音的好友爆的料...。 |
|
第一場演出...
阿格麗希七歲首度登臺,在她老師指揮下演出了莫札特第 20 號鋼琴協奏曲及貝多芬的一首鋼琴協奏曲( 南方註:應是第一號,而非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據說演出相當成功...,兩年後她再度登壹演出同一首莫札特鋼琴協奏曲,這時的阿格麗希在布宜諾斯艾 利斯的樂壇已開始引發注意,也差不多此時虎媽將她引入當地一位猶太富商的家庭沙龍中,這兒經常招待到此地演出的音樂大師,包括鋼琴家阿勞( Claudio Arrau, 1903 - 1991 )、魯賓斯坦( Arthur Rubinstein, 1887 - 1982 )、所羅門( Solomon Cutner, 1902 - 1988 ),指揮家柴利畢達克( Sergiu Celibidache, 1912 - 1996 )、伊果•馬克維契( Igor Markevitch, 1912 1983 )等人,當小阿格麗希首次被安排到此沙龍演出,她竟躲在桌下不肯出來,還是比她小一歲的巴倫波英將她拖出來彈琴的呢!
11 歲那年阿格麗希終於在哥倫布歌劇院演出,她成功演出舒曼的鋼琴協奏曲...,哥倫布歌劇院是阿根廷最美麗最富盛名的演出場所,有著絕佳的音響效果,虎媽經常帶小阿格麗希到此欣賞名家名演,六歲 的她在那兒聽到智利鋼琴家阿勞演出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年幼的她大受震憾,雖然阿格麗希深愛此作品,卻從未曾公開演出這首協奏曲...。 |
|
那個超級好友 --- 巴倫波英
同樣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阿根廷指揮家兼鋼琴家巴倫波英( Daniel Barenboim, 1942 - )無疑是阿格麗希最最資深的好友之一,君不見這幾天( 2014 年 8 月 12 日 )他倆還在阿根廷的哥倫布歌劇院和東西方合集管弦樂團( West–Eastern Divan Orchestra )攜手演出呢!他們從小跟同一位老師,在同一個富商的音樂沙龍演奏,小巴倫波英在那兒認識了指揮家柴利畢達克、伊果•馬克維契等大師,後者曾斷言他將成為指揮家;其實巴倫波英成名甚早,虎媽曾企圖讓阿格麗希 copy 巴倫波英的成功模式,她為女兒報名知名指揮家 Hans Swarowsky 的指揮班,阿格麗希是班上唯一的女生,結果...顯然她還是鋼琴家阿格麗希。 |
|
那個來自維也納的天才 --- 顧爾達...
西元 2000 年元月鋼琴家阿格麗希原訂首度來臺演出( 南方註:南方用字一向嚴謹,這兒絕不能寫〝首度訪臺〞,因為早在 1969 年或 1970 年阿格麗希便曾和當時的丈夫,那個瑞士指揮家杜特華( Charles Dutoit, 1936 --)在算是蜜月旅行的亞洲行時來過咱臺灣,這點我非常確定,因為雙方的傳記中都有提到這點...),她將和指揮家兼鋼琴家阿胥肯納吉( Vladimir Ashkenazy, 1937 - )及愛樂管弦樂團在臺北國家音樂廳演奏蕭邦的鋼琴協奏曲,我票早早買好,怎料開演前幾天阿格麗希不來了,理由是為其恩師病情嚴重,這位恩師便是鋼琴家顧爾達( Friedrich Gulda, 1930 - 2000 )...,之前許多書都曾提過〝阿格麗希曾師事顧爾達〞,但顧爾達對阿格麗希影響之深,我還是在這本《鋼琴女王阿格麗希傳》中明白感受。
1951 年顧爾達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停留一個月,他在這兒用幾場音樂會將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從頭到尾彈了一次...( 32 首 ),這位來自維也納的 21 歲青年鋼琴家用琴藝打開比他還小,年僅 10 歲的阿格麗希之眼界...。顧爾達早在五年前便贏得 1946 年的日內瓦國際音樂大賽( Geneva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首獎( 南方註:指揮家蕭堤是 1942 年首獎得主 ),兩年後的 1953 年,顧爾達再次造訪阿根廷,虎媽發揮她勇往直前的精神,成功得到一次會面,但此時 12 歲的阿格麗希在見到自己的偶像後竟拒絕彈琴給顧爾達聽...;隔年( 1954 年 )年初顧爾達又到阿根廷演出,這回他在一群年輕音樂家中認出阿格麗希,還成功誘導阿格麗希為他演奏巴哈及舒伯特,其實早有許多人對顧爾達誇口阿格麗希的才氣,這次顧爾達終於親自聽到,在聽完巴哈的演出後,顧爾達熱情地對阿格麗希說:「啊,我想我們肯定是一家人!」聚會結束前顧爾達悄悄地告訴阿格麗希...「如果妳來維也納,我一定會照顧妳。」嗯,天才做事果真不同凡人,一個 24 歲的天才允諾照顧另一個天才,差自己 11 歲的 13 歲小天才...,這種事大概只有音樂世界會發生吧! |
|
同年( 1954 年 )七月,顧爾達受邀到薩爾玆堡莫札特音樂院的夏令營講學,他沒有忘記在南美洲彼端的小天才,他寫了封信給阿格麗希,希望她能說服父母,他會在維也納等她...( 嗯,天才做事果真不同凡人,顧爾達怎都沒想到錢的問題...,是我太俗氣了嗎?);虎媽知道自己女兒一心向著顧爾達和維也納,她也認為阿格麗希需出國深造,但她比較希望女兒去美國,但當這年八月虎媽用盡關係讓阿根廷總統接見自己及女兒時,總統問小天才想去那兒,阿格麗希輕聲卻勇敢地說出...維也納,於是總統為這家人安排到阿根廷駐維也納大使館工作,小天才終於向音樂之都出發。
【左圖是阿格麗希演奏巴哈《英國組曲第二號》、《觸技曲》及《第二號組曲》的 LP 封面,本片錄製於 1979 年( DG 2531 088 );我相信很多人不知道阿格麗希也彈巴哈..., 顧爾達曾親自教導她如何彈奏巴哈的作品,再加上阿格麗希又很懶得練新曲目( 這真的不是新聞 ),因此這些巴哈作品始終在阿格麗希的演出曲目上。】 |
|
新的世界 --- 維也納
1955 年年初,阿格麗希舉家遷移至維也納,師事時年 25 歲,江湖人稱〝維也納三傑〞之一的顧爾達( 南方註:這兒的〝維也納三傑〞指的是上世紀中葉維也納同時聚集了三位功力了得的鋼琴家,他們分別是德穆斯( Jörg Demus, 1928 - )、巴杜拉-史柯達( Paul Badura-Skoda, 1927 - )和顧爾達 ),顧爾達曾向友人說起...我遇見一個奇妙的女孩,但她母親很麻煩...,不論如何,女孩來到維也納倒是真的。
到了維也納的阿格麗希先在維也納音樂院上理論課,然後每週和老師上一到兩次鋼琴課,他們之間的關係與其說是大天才給小天才上課,倒不如說是兩位天才間相互尋求樂譜中更多意 義及幽默...,那年( 1955 年 )夏天顧爾達再次到薩爾玆堡莫札特音樂院上大師班,阿格麗希以全新的語法及音色彈奏了她七歲便曾演奏的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一個作品永遠不會乾枯,只有機械式彈奏的演譯者才會有乾枯的問題。」阿格麗希曾如此表示。 |
|
我常在書本、雜誌及網站上看到阿格麗希和義大利指揮家阿巴多( Claudio Abbado, 1933 - 2014 )年輕時合照,坦白說,朗才女貌,煞是登對...,但不看傳記還真不知道,他倆最早的關係竟是...同學。
在 1955 年薩爾玆堡莫札特音樂院的大師班上,14 歲的阿格麗希認識了 22 歲的阿巴多,那時還沒成為一代指揮宗師的阿巴多...他的身份是位不錯的鋼琴家,他在那兒學習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顧爾達讓自己的小天才為他彈奏樂團的部份...;1967 年阿格麗希為 DG 錄製她第一張鋼琴協奏曲錄音,曲目是普羅高菲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和拉威爾鋼琴協奏曲,這個錄音由柏林愛樂伴奏,阿格麗希指定必需由阿巴多指揮( 見右圖, LP:DG 139 349 )...,那時阿巴多的指揮才氣雖已倍受期待( 在這個錄音的隔年( 1968 年 )他便成為史卡拉歌劇音樂總監,時間長達 18 年之久 ),但我真要說, 這時阿巴多想像力真的跟不上阿格麗希...,此錄音阿格麗希演奏拉威爾作品音色夢幻,指揮毫無招架之力。 |
|
1984 年,DG 推出一張拉威爾鋼琴協奏曲集,唱片同收錄《G 大調鋼琴協奏曲》及《左手鋼琴協奏曲》,阿巴多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見右圖, LP:DG 423 665 - 1 ),其中《G 大調鋼琴協奏曲》便是由阿希麗希獨奏...,當時的阿巴多已貴為倫敦交響樂團首席指揮,同時擔任芝加哥交響樂團首席客席指揮,還創立了史卡拉愛樂管弦樂團( 兩年後的 1986 年更將接掌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和 17 年前的同曲錄音相較,那個同學阿巴多已經有趣許多,他不僅成功為阿希麗希做好鋪陳,更讓當時自己的樂團 --- 倫敦交響樂團如影隨行地與鋼琴家呼應,真的好聽許多呢!
【前面提到阿格麗希曾陪同學阿巴多練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坦白說,我不知道〝鋼琴家阿巴多〞最後有沒有公開演出過本曲( 好啦!〝指揮家阿巴多〞 至少留有三個本曲的錄音,但這不是本文的重點...),但阿格麗希自己卻從未演出這首鋼琴協奏曲,很好奇,以她 彈琴的質感與力量,演奏起布拉姆斯鋼琴協奏曲肯定有趣...。】 |
|
一開始顧爾達便明白跟阿格麗希表示:「妳只應該在我這兒待兩年,不要更久。」但最後阿格麗希在他身邊僅一年半,她向他學習巴哈、舒伯特、舒曼、貝多芬、德布西、拉威爾、莫札特及蕭邦等人的作品,阿格麗希是這位維也納傳奇的唯一學生,顧爾達很特別,他並沒有讓阿格麗希變成另一個自己,他讓她依自己的天性發展,他 常鼓勵阿格麗希自我探索,但顧爾達對阿格麗希散漫的個性憂心不已,他曾對記者說...我真很很懷疑她的前途,因為她總是過著一種自由散漫的生活,是一種可怕的浪費...,不過顧爾達曾向一位鋼琴家說:「阿格麗希是一種無法解釋的奇蹟,...,上帝是為了藝術而讓她降臨人 世的。」所以他從不以師生關係來談論阿格麗希,他們之間是一種真正的藝術關係。
1956 年顧爾達又要出國巡迴,時間長達五個月,老師不在,維也納便對阿格麗希失去魅力,於是虎媽出招了 --- 顧爾達曾在 16 歲那年得到日內瓦國際音樂大賽首獎,在當時這可是極具國際聲望的大賽,或許是想證明自己與老師的一脈相傳,15 歲的她也對參賽有了興趣,虎媽順勢推舟將女兒送到日內瓦向鋼琴家李帕蒂( Dinu Lipatti, 1917 - 1950 )的遺孀馬德萊娜•李帕蒂( Madeleine Lipatti, 1915 - 1982 )學習,她不僅是位優秀的鋼琴教師,同時也在日內瓦音樂院擔任知名鋼琴家馬加洛夫( Nikita Magaloff, 1912 - 1992 )的助教,而後者將在未來對阿格麗希的演出事業 做出極大上貢獻...。
於是 1956 年,維也納,再見;顧爾達,再見。 |
|
那個師生合奏...
真不知如何形容顧爾達的狂傲,但偏偏他演奏的莫札特及貝多芬卻可以讓所有懷疑他的人噤聲...,顧爾達認為演奏家這個職業並沒有什麼了不得,只需要一點才能,一點勤奮,以及很多的傲慢及虛榮;前文提到阿巴多曾向顧爾達習藝,其實這對師生在 1974 年及 1975 年各為 DG 錄了一張唱片 --- 阿巴多指揮維也納愛樂,顧爾達獨奏,曲目是莫札特第 20、21、25 及 27 號鋼琴協奏曲,這些錄音珍貴地記錄了這位怪傑以有別於另兩位〝維也納三傑〞的純稚樂風演奏莫札特,很是好聽呢! |
|
成名...
沒有人有能力拒絕真正的天才...,李帕蒂夫人很快迷上阿格麗希的演奏,她試著讓小天才的注意力集中,並成功為阿格麗希弄到一筆獎學金,讓她可以在那兒快樂生活好一陣子。不久李帕蒂夫人的老闆馬加洛夫也跑來聽阿格麗希演奏,這位馬加洛夫來頭不小,他曾受拉威爾讚賞,是普羅高菲夫的弟子,更是史特拉汶斯基的好友,他一下子也迷上這位 15 歲的小女生,於是讓阿格麗希跟著自己學習,甚至介紹女鋼琴家哈絲姬兒( Clara Haskil, 1895 - 1960 )給年輕的阿格麗希認識。當他帶著阿格麗希造訪哈絲姬兒家時,這位女鋼琴家的身體已經很不好,馬加洛夫示意阿格麗希不要抽菸,哈絲姬兒則請阿格麗希為自已演奏,這位 15 歲的天才是這麼回答的:「我不想彈,我不是為了讓您批評指導而來的。」...,強吧!( 最後阿格麗希還是為哈絲姬兒演奏,哈絲姬兒聽完後的評語是:「如果我擁有您的能力,我會整天坐在鋼琴前...。」)
1957 年阿格麗希那年 16 歲,她成名,不過不是一戰成名,而是兩戰成名,她贏得兩個國際大賽的首獎...,1965 年那個蕭邦大賽首獎還是八年後的事!( 所以如果您和我一樣,一直以為是蕭邦大賽讓阿格麗希一舉成名,讓將時鐘向前轉八年,1957 年她就已紅遍半邊天了...。) |
|
一個比賽的意義是人們賦予它的,它跟藝術家們本質或藝術生涯成功與否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大部份的參賽者,如果贏了,他就覺得自已是上帝;如果輸了,就覺得自己是一個被遺棄的人。 父節錄自《童子與魔法 --- 鋼琴女王阿格麗希傳》一書 |
|
阿格麗希不是為了名或利去參加比賽的,我覺得她是為了證明些什麼事,給自己一些挑戰而去參賽...;那年阿格麗希先後參加了在義大利波札諾( Bolzano )舉辦的布梭尼國際鋼琴大賽( Ferruccio Busoni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 )與日內瓦國際音樂大賽,若說參加後者是為了證明自己與顧爾達的關係,那麼參加前者則是為了取悅馬加洛夫,因為他是該大賽的評審之一,他希望阿格麗希去參賽...。
好啦,書中只用一頁多來描述阿格麗格參加布梭尼國際鋼琴大賽的過程,反正是全場起立,得到首獎...,十天後她又出現在日內瓦,阿格麗希參加日內瓦國際音樂大賽的行 徑惹惱了布梭尼國際鋼琴大賽評審團主席,因為如果她在此沒有好表現,將相對降低布梭尼國際鋼琴大賽的水準...,「您怎麼可以這樣對待我們...。」每個大賽也有自己的自尊心,不是嗎?
毫無意外地,阿格麗希以絕對自然的樂風及技藝征服日內瓦( 按她自己的說法,布梭尼國際鋼琴大賽比日內瓦的水準更高些...),有了兩項國際大賽首獎的加持,16 歲的阿格麗希突然成為紅人,音樂會邀約不斷,讚美也不絕,大家都對她好奇,都想聽她怎麼彈,結果小小年紀的她四處飛了起來,這些光環或許是虎媽想要的,但阿格麗希並不 喜歡這樣,她甚至曾用小刀割傷指頭,好做為取消演出的藉口呢! |
|
那是另一個時代...
16 歲的阿格麗希成功向世人展示她那超自然的天賦,她的威名連保守的德國 DG 唱片公司也積極地向她提出合約( 見上文〝初唱〞);阿格麗希仍四處演奏著,一個都市接著下一個都市,如今看來,這些演出對她實在太多也太早了...。
讚譽接踵而來,「奇蹟!」、「怎麼可能這般完美的演奏?」、「沒有人可以對阿格麗希的演奏無動於衷...。」阿格麗希累歸累,但她很懷念當時的聽眾 --- 「德國的觀眾非常優秀,那兒沒有明星制度,音樂會後會有觀眾跑來問她,您是怎麼彈這段的?」那真是另一個時代...。
1960 年七月,阿格麗希為 DG 灌錄了第一張專輯,這張專輯推出後倍受好評,連鋼琴家霍洛維玆( Vladimir Horowitz, 1903 - 1989 )都曾寫信向這位年輕的同行道賀...,有趣的是阿格麗希在錄音時是這麼對 DG 的錄音師說的:「我會把每個曲子彈三遍,然後你們自己還擇...。」除了自信外,那時的阿格麗希便很不耐錄音剪輯的繁瑣,她喜歡凡事自然些,對了,錄音期間這位 19 歲的美少女香菸是一支支點著,咖啡也一杯杯猛灌,不過照片拍起來還是很美麗就是了。
就在錄完音後的不久,嚴格說是 1960 年九月,在結束一場慕尼黑的演出後,自覺自己已成為一具音符產生器的阿格麗希終於覺醒,她需要生活,一種真正的生活,不滿 20 歲的她決定取消所有的〝獨奏〞演出,只因這段日子實在缺乏激動人心的幸福回憶...。 |
|
沈默之聲...
坦白說,閉關後的阿格麗希並沒有積極學習,但她知道自己還年輕,顧爾達不會讓她回去了,她需要另一個巨人,另一座高山,可以讓她追隨,她選擇另一位怪傑 --- 1939 年日內瓦國際音樂大賽首獎得主,義大利鋼琴家米開朗傑里( 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1920 - 1995 )為師,於是另一段故事開始...。
很多人都知道阿格麗希第一位老師顧爾達是個怪咖,明明是古典樂壇的天之驕子,卻偏偏轉性去彈爵士樂( 南方註:我看過最公允的說法是 --- 顧爾達總是在古典音樂會中彈太多爵士,在爵士音樂會上彈太多古典...),喜歡綁頭巾穿運動鞋上臺...,哈,她追隨的第二個巨人的怪...絕不在第一位之下,天才的選擇果然總和人不一樣...。 |
|
為了我,開除他們吧!
關於米開朗傑里的傳說實在太多,記得在指揮家柴利畢達克的傳記中有看到一段 --- 話說上世紀八零年代初鋼琴家米開朗傑里赴日本演出,依例,他是帶著自己的史坦威鋼琴前往的,鋼琴運到日本後由史坦威的日本首席調音師負責調音,這位調音師自認已將米開朗傑里的琴調到完美,但大師始終不滿意,終於在音樂會的前一天米開朗傑里無視調音師的職業尊嚴,決定取消音樂會,主辦單位要求大師給個理由好向樂迷交代,大師說...「就說我的鋼琴感冒了吧!」主辦單位當然無法接受這個說法,於是扣下大師的護照,大師也很聰明,他先向義大利駐日本大使館申請證件返回義大利,接著打電話給他的好友指揮家柴利畢達克,當時柴利畢達克是慕尼黑愛樂的音樂總監,米開朗傑里向指揮家抱怨他在日本受到的對待,接著對柴利畢達克說:「兄弟,我知道您那團有兩個日本人,為了我,開除他們吧!」唉!柴利畢達克再瘋狂也不能這麼幹,他向米開朗傑里解釋再解釋,那兩個 日本人當然保住了工作,但米開朗傑里和柴利畢達克間的情誼就此決裂...。 |
|
相對於顧爾達,米開朗傑里對教學是有熱情的,他甚至以教學放鬆演出的壓力,但米開朗傑里不是您我想像中那種循規蹈矩的好老師,他常放學生鴿子,或帶著學生去飆車( 他有部酷炫的限量版法拉利 )、看風景,他說要教她〝沈默的音樂〞,阿格麗希在他那兒待一年半只上過四次課,米開朗傑里告誡阿格麗希說她沒有把音色當作關鍵,阿格麗希敬畏著他,但又沒有辦法融入於他,於是庇護的時間夠了,阿格麗希便自然離去。
米開朗傑里是個無可救藥的完美主義者,有一堆保留曲目,卻只願公開演奏其中一小部份,他為了自己心中的藝術奉獻了一切,他更在年輕的阿格麗希徬徨時巧妙地庇護了她 --- 他不允許他的學生私下公開演出,這讓阿格麗希有了推辭所有邀約的好藉口...,儘管這一年半的學習並沒有讓她重拾信心。 |
|
另一個巨人...
看來只有巨人,藝術成就純精的巨匠才能引領巳得過兩座國際大賽首獎,跟過顧爾達和米開朗傑里兩位大師,已經 22 歲的阿格麗希向前...,幸好當時是古典音樂的黃金年代,阿格麗希這回將目光眺向新大陸的紐約,她想向鋼琴家霍洛維玆學習,這位巨匠成為她自我救贖的唯一希望...,雖然阿格麗希非常清楚,將自己託付給莫名的大師只是給自己更多理由,不好好彈琴的理由。 |
|
霍洛維玆,擁有征服阿格麗希的武器 --- 獨一無二的演奏技藝,獨特細妙的音色,永遠在創新,他的彈奏千變萬化,但總是直擊人心...,但霍洛維玆的古怪也很有名,真正能入室的弟子並不多;霍洛維玆一生共引退三次,阿格麗希造訪紐約時( 1963 年夏天 )恰逢這位高雅的鋼琴家第二次引退期,那時大師 60 歲,約莫在三年前,霍洛維玆曾寫信祝賀剛發行第一張唱片的阿格麗希,只是能不能順利拜師,阿格麗希一點也沒有把握...。
就在此時,一向堅毅,勇於呵護女兒音樂事業的虎媽再次發揮她過人的纏功,她和大師的秘書約見面,甚至不斷請託熟識的音樂家為阿格麗希美言,但許多原因加在一起( 例如阿格麗希的懶散、霍洛維玆家中那頭河東獅的阻撓...),總之阿格麗希並未如願和霍洛維玆學習,嚴格說,是連面都未曾見到呢! |
|
於是阿格麗希當媽媽了...
雖然見不到霍洛維玆,但阿格麗希還是在美國住了下來,而且時間長達一年...,她在那兒交了不少朋友,比較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鋼琴家傅聰,傅聰曾在 1955 年的蕭邦鋼琴大賽上得第三獎( 還有〝馬祖卡〞特別獎 ),那年( 1963 年 )他計劃在美國巡迴演出,他需要一部鋼琴練習,傅聰的朋友建議他找阿格麗希借琴,「反正她不常用。」這位朋友這麼告訴傅聰...。
好啦,年少總輕狂,今天咱不談八卦,反正傅聰因而認識了阿格麗希,這兩位鋼琴家成了好友,此時傅聰介紹中國作曲家陳亮聲給阿格麗希認識,沒想到陳亮聲和阿格麗希一下子熱絡起來,同年六月阿格麗希返歐,不久她發現自己懷了陳的小孩,1963 年 9 月 7 日他倆在舊金山舉行佛教婚禮,但這對年輕夫妻分分合合,1964 年 3 月 8 日,23 歲的阿格麗希生了一個女娃,由於她已無法和陳亮聲共同生活,加她上需要母親照顧,於是阿格麗希帶著女兒返歐...。
虎媽當然歡迎女兒回到身邊,她努力扮好外婆和媽媽的角色,她鼓勵阿格麗希重拾演出事業,那年( 1964 年)比利時伊麗莎白女王音樂大賽正巧輪到鋼琴獎項,虎媽鼓勵阿格麗希參賽,自己則留在日內瓦照顧外孫女...,首先是阿格麗希在參賽前宣布放棄比賽,其次是虎媽一連串自以為是的脫序行為,讓阿格麗希失去了女兒的監護權,不久阿格麗希離婚了,不過她應該沒有時間難過太久,因為她終於決定奮起,她接受鋼琴家阿斯肯瑟納( Stefan Askenase, 1896 - 1985 )的建議,阿格麗希要參加 1965 年的蕭邦鋼琴大賽了...。 |
|
那個鋼琴詩人 --- 傅聰
我在臺北、台中、高雄,甚至屏東,都曾聽過鋼琴家傅聰的演出,坦白說,我很慶幸自己不會彈琴,聽不出他曾彈漏了那些音符,只盡情享受他為觀眾建構的莫札特、蕭邦等人 的世界中...。
傅聰無疑是西方樂壇最具影響力的華裔音樂家,他除了和阿格麗希是好友,多次共同演出外,昔日樂壇那對金童玉女 --- 巴倫波英和大提琴家杜普蕾便是在傅聰家中認識的呢!
民國 76 年或 77 年,我在屏東音樂館聽傅聰演出,那晚他彈的是一部老舊的、白色的山葉平臺琴,一位愛樂的學長於音樂會後禮貌地等在出口期待得到大師簽名,隔天學長告訴我 --- 「學弟,你昨晚沒留下來好可惜,我和傅聰先生就坐在音樂館的台階上聊了起來,從快十點一直聊到凌晨二點...。」我忍不住打岔問他:「學長,我知道你騎野狼機車,那傅聰住那兒?他怎麼回去?」學長幽幽的說:「他住市區的飯店,我想用機車載他去,但他不敢,最後他自己攔計程車...。」好酷,對吧? |
|
再戰成名 --- 1965 年的蕭邦大賽...
國際蕭邦鋼琴大賽創辦於 1927 年,每五年舉辦一次...,咦?五年一次?上次辦是 2010 年,李雲迪是 2000 年的首獎、鄧泰山是 1980 年、齊瑪曼 1975...,哈,這是因為 1942 年那屆因二戰停辦,後為配合蕭邦逝世百週年,於是第四屆改在 1949 年舉行,第五屆則在 1955 年,從此固定五年一屆...,這項大賽有其獨特的理想 --- 為波蘭作曲家蕭邦服務,期待為蕭邦作品的演譯建立楷模...,每屆首獎得主不免成為世人目光注視的焦點,但回歸先前那句話:「一個比賽的意義是人們賦予它的,它跟藝術家們本質或藝術生涯成功與否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您如果是黑膠迷,看那個 1985 年首獎得主俄國鋼琴家布寧( Stanislav Bunin, 1966 - )的黑膠唱片在二手市場上是多麼不搶手、多麼不值錢,您一定會同意這句話的意義。 |
|
1960 年義大利鋼琴家波利尼( Maurizio Pollini, 1942 - )以完美技巧、嚴謹客觀的樂風得到蕭邦鋼琴大賽首獎,但阿格麗希的樂風相對直覺自然,她早在八年前便得到二項大賽的肯定,是 DG 的專屬音樂家,發行過一張叫好無比的唱片,對了,她不開獨奏會很久了,生了一個小孩,剛離婚...,她參賽是為了重新證明自己,還是在尋覓些什麼呢?
【左圖是張有趣的黑膠唱片,其中收錄了鋼琴家波利尼 1960 年與阿格利希 1965 年於蕭邦大賽的現場錄音,兩位冠軍選手的樂風並不相同,但偉大的作品經得起各種詮釋,都很好聽,都極富說服力( LP:FORLANE UM 3533 )。】 |
|
波蘭鋼琴家阿斯肯瑟納演奏的蕭邦在當時已享有盛名,是他支持並鼓勵阿格麗希參賽的,阿格麗希終於重新登臺,久違的獨奏會,地點在慕尼黑,緊接著是倫敦...,阿格麗希留著長髮參賽,一出場便是大獲好評,最後她選擇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做為決賽曲目,她不僅得到首獎,還獲得馬祖卡特別獎...;對了,這年有個特別的插曲值得一提 --- 那年( 1965 年 )一位 EMI 的職員十分喜愛阿格麗希,他取得阿格麗希的信任,並成功說服她為 EMI 錄音,阿格麗希於是在 EMI 的 Abbey Road Studios 完成一張全部蕭邦作品的錄音,然後...DG 禁止了這張唱片的發行,因為阿格麗希仍和他們有合約要走...,這個錄音被封存了 35 年,西元 2000 年才得已解禁發行,想聽聽當時蕭邦大賽得主阿格麗希是如何詮釋蕭邦作品,本片真保有第一手資訊。 |
|
重回舞臺之後...
美麗且多才的蕭邦大賽得主肯定是屬於舞臺的,於是阿格麗希又重新回到舞臺...;對我個人而言,在看這本傳記之前,我對她 1965 年以前的種種相對陌生,因此花比較多時間著墨在這部份,而這之後的阿格麗希,她又愛上誰,又為誰和誰各生下一個女兒,雖然頗具話題,也可展現她屬於〝人〞的部份,但和欣賞她的音樂 未必相關連,故在此略過,我只節錄那些我以前不太清楚,如今終於明自的片段給大家分享。 |
|
對任一位蕭邦大賽首獎得主而言,無論時間過了多久,世人們總期待能聽聽這位五年才產生一位的冠軍選手能演奏蕭邦( 1990 年及 1995 年首獎竟從缺...),那怕只彈一段《夜曲》也好...,1997 年波蘭鋼琴家齊瑪曼( Krystian Zimerman, 1056 - )首度來臺,這位 1975 年蕭邦大賽首獎得主開出的曲目竟沒有任何一首蕭邦的作品...,好在安可時他小露一段蕭邦,這一小段音樂真的滿足整座國家音樂廳內的觀眾...,好啦,我也是其中一員 啦!
雖然得獎的那年( 1965 年 )阿格麗希曾〝偷跑〞為 EMI 錄了一整張蕭邦鋼琴作品集,但因她和 DG 還有合約,所以這張專輯直到西元 2000 年才得以發行...;阿格麗希得獎後首張蕭邦作品集是 1967 年在慕尼黑為 DG 的錄音( 見左上圖,LP:DG 139 317;南方註:1966 年她在美國卡內基音樂廳的風衣版實況錄音暫不算數...),阿格麗希曾坦言自己其實並沒有特別 喜歡演奏蕭邦的作品,它太變幻莫測,也太痛苦了...,右上是她第二張協奏曲錄音 --- 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及李斯特第一號鋼琴協奏,由阿巴多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錄製於 1968 年,LP:DG 139 383 ),和前一年的首張協奏曲錄音相較,阿格麗希同樣自在精彩,但此時的阿巴多指揮起倫敦交響樂團遠比柏林愛樂合適,至少讓他有自信許多...。
再補四張阿格麗希演奏蕭邦作品的黑膠唱片封片,皆為 DG 發行,證明我對她的忠貞...。 |
|
More 為什麼阿格麗希拒絕在音樂會前簽署任何合約?
是的,長久以來阿格麗希拒絕為演出先行簽約,一切都要她進入音樂廳,真正踏上舞臺,音樂會才算開始...,為什麼她總要標新立異?她有很難相處嗎?
話說阿格麗希贏得蕭邦大賽首獎後的那段日子,她演出都有乖乖乖和對方簽約,但某次她取消一場原訂和指揮家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的演出( 這是阿格麗希第一次和當時北美這對黃金搭檔合作 ),為此她受到極大的經濟損失,於是阿格麗希 從此拒絕在演出先行簽約,一切都要她進入音樂廳,真正踏上舞臺,音樂會才算開始...。【 多年後阿格麗希表示,那次她原訂演出普羅高菲夫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但她自認還未深入理解本曲,基於藝術的原故,她只好取消演出...,後來那晚由指揮家伯恩斯坦自已代替她,邊彈琴邊指揮...。( 南方註:不過我在紐約愛樂的資料庫找不到這場演出紀錄...。)】 |
|
More 那個小女兒的爹...
好吧!說好不八卦的,但我還是得告訴各位,這張和阿格麗希錄製四手聯彈作品的鋼琴家科瓦切維契( Stephen Bishop Kovacevich, 1940 - )算是阿格麗希第三位...丈夫( 他們似乎沒有登記...)。
1966 年到 1969 年間兩人是一對戀人,在藝術上他們深深吸引對方,這應該是阿格麗希第一次深愛一個人,於是...她對他挖掘太多太深,然後 1969 年初兩人分手了...,阿格麗希五月竟嫁給別人,善良的科瓦切維契還跑去當男儐相呢!
科瓦切維契絕對是個好人,他從未把愛情與職業搞混,在相戀的那三年,他倆從未共同登臺...; 左圖唱片錄製於 1977 年,收錄了巴爾托克、莫札特及德布西的雙鋼琴及四手聯彈作品( LP:PHILIPS 9500 434 ),兩人的好默契可是濃的化不開...;科瓦切維契是阿格麗希最小女兒的爹( 1975 年 3 月出生 ),這是她最疼愛的女兒...,科瓦切維契迄今仍常和阿格麗希搭檔演出。 |
|
More 那個二女兒的爹...
右圖是瑞士指揮家杜特華指揮皇家愛樂管弦樂團,由阿格麗希獨奏的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之唱片封面,1970 年錄音( LP:DG 2530 112 ),我知道 2009 年起杜特華被任命擔任皇家愛樂管弦樂團首席指揮迄今,但 1970 年時的他僅有的職務是蘇黎士音樂廳管弦樂團首席指揮,其聲望和阿格麗希有段差距...,但唱片中杜特華名字的字體大小和阿格麗希一樣大,甚至這個錄音也是杜特華個人意志的產物 --- 他預先訂好錄音室及樂團,然後安排阿格麗希擔任鋼琴獨奏...,好啦,前文 1969 年五月阿格麗希出嫁的男人就是他...,1970 年 10 月他成為阿格麗希第二個女兒的爸。
杜特華以丈夫的優勢不停讓阿格麗希演奏著,但我得說實話,我從沒喜歡過杜特華的指揮藝術,1974 年他倆離婚,對了,當年他們蜜月還曾來過台灣...。
說好不說八卦的,但為了演出事業,杜特華曾逼阿格麗希...墮胎,唉!虧他的傳記還不錯看說。【《聲音的文化》】 |
|
相隔十年,1980 年阿格麗希再次錄製這首膾炙人口的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這次的指揮換成俄國指揮家孔德拉辛( Kirill Kondrashin, 1914 - 1981 ),樂團是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LP:PHILIPS 6514 118 ),雖是音樂會的現場錄音,但和那個前夫的版本相較,阿格麗希終於徹底解放,展現其與樂團抗衡的活力 ,特別是終樂章,一路往前衝...,當年美國鋼琴家范•克萊邦贏得第一屆柴可夫斯基大賽首獎,決賽便演奏了這首協奏曲,而孔德拉辛正是樂團指揮,因此此一演出極具信服力,如果你只想買一張阿格麗希的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錄音,忘了那個前夫,買這張就對了。
【忍不住再爆料一下,儘管作息等條件的對立,阿格麗希算是有認真以她的方式扮演好妻子和媽媽的角色...,她之所以和杜特華分手是因為他心中有了別人,一位很棒的亞裔音樂家...,想知道的請自己買書來看,在這本傳記第 202 頁!】 |
|
More 那個額外的要求
阿格麗希和巴西鋼琴家尼爾森•弗萊瑞( Nelson Freire, 1944 - )相識於 1959 年維也納音樂院的餐廳...,阿格麗希和虎媽對這位巴西音樂家十分照顧,從生活到演出事業皆然...。
為了挺這位好友,阿格麗希在接受上一張 PHILIPS 的柴可夫斯基鋼琴協奏曲的錄音合約時,她附加一個條件 --- PHILIPS 得為她和弗萊瑞出一張雙鋼琴作品集( 見右圖, LP:PHILIPS 6514 369 );這本傳記說的直接:阿格麗希一生都在支持弗萊瑞的演出事業,逢人便炫耀他的才能...,弗萊瑞對擁有一群優選的觀眾和一小群粉絲感到滿意,但又對音樂圈待他遠不如某些時髦音樂家熱情感到痛苦( 書中沒有說到時髦音樂家名單有誰,朗朗迷們別急著抗議,真的 )。2000 年弗萊瑞的演出事業突然發達起來,DECCA 和他簽了專屬合約,然後一下子成為大師,我好像也是那時才真正注意到他的...。 |
|
More 最後的獨奏錄音...
由於不想承擔獨奏會的壓力,阿格麗希愈來愈不喜歡開獨奏會( 她喜歡和一群朋友玩協奏曲和室內樂 ),只是先前我萬萬沒想到阿格麗希竟連鋼琴獨奏的錄音也早早喊停...,她最後的獨奏專輯錄製於 1983 年( 左圖, LP:DG 410 653 - 1 ),曲目是她喜愛的舒曼《兒時情景》及《克萊斯勒魂》,那年阿格麗希 42 歲,算算,迄今竟已過 30 年...。
|
|
More 那個史無前例的會外賽冠軍...
1980 年的蕭邦大賽是史無前例的,比 1990 年及 1995 年連續兩年首獎得主〝槓龜〞還特別...,簡單說,就是得冠軍的沒馬上成名,反倒是紅了沒得獎的,其中最關鍵人物便當年評審之一的阿格麗希...。( 先說,我是當年蕭邦大賽首獎得主越南鋼琴家鄧泰山的粉絲( 右圖便是鄧泰山那年在華沙的實況錄音 LP 封面,個人珍藏 ), 我聽過多場他的現場演出,我不知道這本傳記對鄧泰山的描述是否為真,但多年過去了,鄧泰山依舊是許多樂迷心中的偉大鋼琴家...。)
話說 1980 年蕭邦大賽特別找來 1965 年大賽首獎得主阿格麗希加入評審團,阿格麗希在大賽的開幕音樂會上與華沙國家愛樂演出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這場演出有發行 LP 及 CD,LP 廠牌及編號是 Muza SZ 2149,嗚!我沒有...),那年蕭邦大賽共有來自 37 國的 149 名選手參賽,阿格麗希一聽到來自莫斯科音樂院一位名叫波哥雷里奇( Ivo Pogorelich, 1958 - )的鋼琴家彈奏便驚為天人,他的音樂是如此...獨特,她被迷住了,然後事情便大條了。 |
|
阿格麗希從不客觀,她永遠相信自己的直覺...,波哥雷里奇的演奏令所有人印象深刻,但和許多人心中的蕭邦是背道而馳的,評審們大多沒好話,而最最客氣的評審說法是:「我對他沒成見,但蕭邦是我的最愛,我不能為了擔保他演奏而否定 掉我自己一輩子的工作...。」於是波哥雷里奇被三振出局,阿格麗希則對評審們發表聲明,其中最重的一句是「我對作為評審委員會的成員之一感到羞愧。」接著她也跟著退賽...。
阿格麗希的仗義直言意外捧紅了出局者,DG 唱片居然率先和落敗者簽約,波哥雷里奇一年內被採訪超過五百次,他在華沙的首演門票秒殺,全世界都想聽聽他怎麼彈琴,這本傳記中說「同樣在華沙的演出,那個可憐的越南人卻然法讓演出大廳坐滿 ,今天我們已忘記了他的名字...。」這段真是睜眼說瞎話啊!( 右圖為波哥雷里奇在 DG 發行的蕭邦作品集,LP:DG 2531 346 ) |
|
學生中途離場事件...
前幾年波哥雷利奇曾兩度來高雄獻藝,第一次是獨奏會,第二次則與高市交合奏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怪異二字已不足以形容現今波大師的演奏風格,特別是獨奏會那場,我一進場便看到臺上有一位穿著罩頭外衣的先生在教一位小姐彈琴,七點二十五分兩人被工作人員請下臺,然後有廣播 說某兩個曲目前後調動,共廣播兩次,然後七點四十八分在觀眾不耐的掌聲中...一個人上臺彈琴,對不起,我坐在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二樓第一排正中央的位置,理應是聽覺與視覺最棒的位子,但那天燈光被刻意調暗,暗到我看不清楚臺上鋼琴家的容貌,只聽到那人以特殊的斷句、不可思議的緩慢,以及無止盡低頻的 不變樂風演奏不同作曲家的作品,嗯,我之前所有的唱片和音樂會都算是白聽了...,中場休息,觀眾席燈光亮起,我左邊整排十來位同學突然拿起書包離場,一位坐在我後方的友人問這群同學,還有下半場怎不聽?一位男同學臨走前豪氣地大聲說:「我是 雄中音樂班的,聽他彈成這樣,恁爸彈的比他好...。」然後一整排同學真的沒回來,不便宜的票價加上沒骨氣,我繼續留下來聽下半場,那個看不清真面目的男子在昏暗的燈光下 持續向觀眾挑戰奏...,結論,我想我這輩子不會再聽波大師任何音樂會了。 |
|
More 與大提琴家的情誼...
阿格麗希和鋼琴家兼指揮家巴倫波英從小交好,因此她和巴倫波英的夫人,知名大提琴家杜普蕾也是好朋友,由於巴倫波英經常為太太指揮或鋼琴伴奏,因此我找不到阿格麗希和杜普蕾這兩位女中豪傑共同演出,甚至錄音的資料, 若能聽她倆同臺肯定有趣...。 早在 1978 年阿格利希便曾和〝指揮家羅斯托波維契〞合作,由羅大師指揮位在美國華盛頓特區內的國家交響樂團為 DG 錄製了舒曼鋼琴協奏曲及蕭邦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LP:DG 2531 042 ),羅大師剛在前一年接掌該團音樂總監的職務,這個錄音證明...千萬別以為伴奏是件容易的事。
1980 年他倆再度合作錄製蕭邦及舒曼的室內樂作品( 如左圖,LP:DG 2531 201 ),阿格利希無保留地突顯出一位鋼琴家應有的力道,一種深富變化的力道,她可沒有一點相讓,而〝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契〞也保持在最高的技藝水準 ,本片必敗。 |
|
|
|
俄國,這個音樂世界中最偉大的寶庫,總能不斷推出各式優秀的音樂家,阿格麗希曾說她這輩子最欣賞三位大提琴家,分別是杜普蕾、羅斯托波維契和麥斯基,其中後面那兩位男性都算是俄系出身,她和他們也都在音樂上激盪出不少花!( 早在 1960 年阿格麗希便以伴奏身份陪同美國小提琴家黎奇( Ruggiero Ricci, 1918 - 2012 )到俄國演出,時間長達一個月之久,黎奇事後坦言,巡迴一開始他非常緊張,因為他遇到一位不喜歡排練的鋼琴家,但每場演出阿格麗希總能讓鋼琴發出不同音色,而且巧思不絕...。) |
|
|
|
大提琴家麥斯基( Mischa Maisky, 1948 - )無疑是阿格麗 希最親近的音樂伙伴之一,他們合作超過三十年,2008 年恰逢麥斯基六十歲生日外加他倆合作滿三十年,阿格麗希還 陪麥斯基轟轟烈烈地舉行歐洲巡迴音樂會...;這對組合的錄音不少,他們合作或參與錄製了包括巴哈、貝多芬、布拉姆斯、蕭邦、德布西、法朗克、Peter Kiesewetter( 1945 - 2012 )、普羅高菲夫、甚桑、舒曼、舒伯特、蕭士塔高維契、史特拉汶斯基、柴可夫斯基等作曲家的作品,發行更遍及 DG、EMI、PHILIPS 等唱片公司。
右圖這張唱片收錄著舒伯特《阿貝鳩奈( Arpeggione )》奏鳴曲及舒曼為大提琴及鋼琴所寫的《幻想曲》,本片是錄製於 1984 年,原本是由 PHILIPS 唱片公司發行,右圖是最近復刻的黑膠唱片,由於 PHILIPS 已併入 DECCA,所以本片換成以 DECCA 的商標上市,DECCA 不僅沿用 PHILIPS 的封面設計,連唱片編號也沒有改變呢( LP:DECCA 412 230-1 )! |
|
More 寫了這麼多,你到底有沒有聽過阿格麗希的現場?
哈,我寫了更多有關指揮家卡拉揚的東西,但我可真沒現場聽過卡大師的演奏...,不過阿格麗希的音樂會我倒是聽過,而且聽過兩場...。 |
|
話說 2000 年元月鋼琴家兼指揮家阿胥肯納吉率領英國的愛樂管弦樂團訪台,原本阿格麗希將隨團獻技,演出蕭邦的鋼琴協奏曲,但因為恩師顧爾達病重,阿格麗希取消登臺( 那晚演出最後由鋼琴家傅聰代打,我到現在還記得那天傅聰表現棒極了...,要知道傅聰可是 1955 年蕭邦大賽的第三獎得主呢!咦,那年第二獎得主是誰?哈,便是那晚的指揮家阿胥肯納吉...。上半場協奏曲奏畢,觀眾掌聲不絕,傅聰和阿胥肯納吉多次謝幕後,傅聰決定加演一首安可曲,由於樂團還在台上,指揮家帥氣地坐在舞臺側門邊的台階上欣賞,我真要說那晚 傅聰狀況超好,他的《夜曲》讓全場鴉雀無聲,當最後一粒音符消失在音樂廳內,第一個彈起來拍手的不是別人,正是那年蕭邦大賽的競爭對手 --- 阿胥肯納吉...);同年 11 月阿格麗希終於抵臺屢約,演出地點在台北國父紀念館,她和小提琴家吉特里斯( Ivry Gitlis, 1922 - )一起演出多首作品,可惜吉特里斯年事已高,他的音準很有問題,但台風還是很棒就是了。【右圖便是小提琴家吉特里斯的名盤 --- 帕格尼尼第一號及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 LP:turnabout VOX TV 34203 ),本片真的記錄了這位小提琴精湛的演出技法。】 |
|
因為官大,所以學問大...
唉!請容我抱怨一下,像我種從年少更四處聽音樂會的樂迷,真的看多了大官利用音樂會...自爽,某省教育廳長在台灣省藝術季第一場演出前當著樂團的面向買票進場的觀眾致詞,他開口便說:「偶不懂什麼音樂啦...,...,...。」然後講了十五分鐘;某市長在某外國樂團開演前帶著攝影師、燈光師和女師儀登臺,任憑照明燈放肆地照向買票進場的觀眾, 原來市長要頒榮譽市鑰給這位他拼了好久也唸不出名字來的外國指揮家,音樂會後榮譽市鑰被遺忘在指揮臺上,我想那位指揮家是故意的,真的...;某高齡 83 歲的大指揮家率領某國家管弦樂團來南臺灣演出,演出前高齡 83 歲的大師竟當著買票進場的觀眾面前恭賀年僅 60 歲的市長生日快樂,他有被告知要如此嗎?
阿格麗希的首次登臺,買票進場的觀眾如我,得忍受某教育部高層趾高氣昂地在一樓貴賓席對一群...部下...指指點點,還得對當天唯一可以上臺獻花的 某文建會高層視而不見,唉,主角真的不是您,好嗎? |
|
|
|
2001 年四月阿格麗希再次訪臺,這回她為本地觀眾帶來絕對受歡迎的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由某大指揮家指揮國立藝術學院管弦樂團伴奏( 當時節目單好像寫由〝臺灣節慶管弦樂團〞伴奏 ),對不起,請原諒我,對聽音樂會這檔事我超認真,對離譜演出是會記恨的...,我不想提那位本國籍大指揮家的名字,因為大指揮家曾對著包括我在內的買票進場的觀眾破口大罵【詳見《讓臺中從演奏地圖上消失》一文】...,那晚 演出阿格麗希一點都沒有打混,她以一貫直接暢快的鐵腕跳下來和樂團廝殺,結果指揮和樂團根本無力招架,不過這位大指揮家在臺上的笑容還是十分燦爛,他輝煌的資歷又多了一項 --- 曾為大鋼琴家阿格麗希伴奏的大指揮家啊! |
|
結語
1965 年後阿格麗希的演出活動大家比較熟悉,南方不在此詳述...,在歷經兩次癌症開刀後,阿格麗希終於戒菸了...,此外,為了追求極度的自由,她也不再染髮,從此以〝白髮魔女〞的形象繼續縱橫樂壇...;她以自己的力量支持一群有才氣的年輕音樂家,支持好幾個音樂節,散盡家財亦不悔...。
她的藝術是性感與神秘的結合,阿格麗希仍然維持在深夜練琴 的習慣,對此她幽默地解釋:「這是我性格中吸血鬼的一面。」哈,好偉大的吸血鬼,不是嗎? |
|
本文完成於 2014 年 9 月 1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