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Ac Response D 28,頻率響應:20 - 30,000 Hz,靈敏度:88.5 dB,體積:寬*高*深 = 20.4 * 108.0 * 28.6 公分,重量:27.0 公斤,產地:英國,價格:240,000 元( 特殊木皮 285,000 元 )。


是一成不變還是精益求精??

 

那個總愛將我逼到需要抉擇的十字路口之揚聲器品牌 --- 英國 ProAc 又有新作--- 落地揚聲器 Response D 28...。

 

已和 ProAc 相處許多年,該怎麼說呢?我喜歡她那低調卻略帶奢華的木皮,喜歡她細緻甜美的高頻,習慣她那快速直接的低頻表現,更習慣 ProAc 老闆 Stewart Tyler 從不為自己辯解,總是讓作品訴說自身美好的紳士風格,之前其行銷專員 David 曾告訴我:「Stewart Tyler 不擅說場面話,所以他乾脆婉拒任何採訪,雖然因而失去許多宣傳機會,卻也讓他的作品永遠維持最真誠的自我...。」David 還說:「ProAc 不是一個善於不斷推出新型號的揚聲器品牌,只有在 Stewart Tyler 有所突破,確定新作大幅進步後才會有新型號的形成...。」所以當代理商告知我 ProAc 最新作品 Response D 28 抵臺,我馬上要求試聽,我真的很想知道那個“老是用同樣方法,不斷鑽研,卻總能愈做愈好”的 ProAc 又進步多少...。

 


是一成不變還是精益求精?!

 

和先前 Responde 系列的作品相較,先講看得見的“一成與不變”好了。

 

D 28 依例身披美美紋路的櫻桃木皮( 想了老半天,似乎唯有低調奢華這句老話可以形容 ),左右聲道的高音單體亦各偏一方( 原廠表示此舉可減少高頻繞射的問題 ),為追求線路的最短路徑,分音器就鎖在高音單體與低音單體中央的背板上( 然後喇叭端子直接焊在分音器上,好讓喇叭線直入分音器,落實最短路徑之追求 ),對了,喇叭端子用的是鍍銠的高檔貨,高音及低音單體在框架上都打上 ProAc 的商標,證明這是 ProAc 的訂製品,更是 ProAc 獨特美聲秘密,嗯!和先前 Response D 25 及 D 15 似乎真的...一成不變,就在我開始懷疑 ProAc 老闆有些...以不變應萬變的惰念時,目光一閃,哇!我看到一個好聲的保證,真沒料到 Stewart Tyler 會將之用在新作 Response D 28 上...,您猜我看到什麼呢?


是一成不變還是精益求精!!

 

左圖是 Response D 28 的側面照,您有看出什麼門道嗎?

 

揚聲器的低頻有多重要?我每次聽揚聲器原廠的講演,似乎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講該廠牌低頻設計之想法與實現...,許多低音反射式之落地揚聲器喜歡將低音反射孔開在揚聲器的正下方,理由是源自反射孔的極低頻可以更自在、無指向性的藉地表反射到音響室的四面八方,多美好的設計啊!好了,問題來了,可不是每個音響室都有平滑硬實,有助於低頻四射的地板( 想想,有的鋪地毯,有的則是架高的木質地板...),這些不利低頻擴散的因素對揚聲器設計者來說很難提供「主動克服」 的高招,只能建議用家在揚聲器下方墊一塊大理石,好讓低頻散得又開又遠,但此舉站在視覺比例的立場,還真...不好看,ProAc 先前為 Response D 100、D 80 及 D 38 等旗艦系列開發出一個特別的設計,可以「主動克服」此一困擾,除了讓用家不受地板材質所限制,更能正確掌握其系統在用戶家中的低頻表現,如今,此設計被“下放”到 D 28 身上,您看出 ProAc 的想法與作法了嗎?


ProAc 「主動克服」的作法請見右圖:

 

1, 為揚聲器加上一硬實的木質底板( 我量了一下,厚度達 3.0 公分 )

2, 在揚聲器兩側各開一擴散槽,並架高低音反射孔,反射孔出口位置離木質底板有 5.0 公分的距離。

3, 源自反射孔的低頻會先打到厚實的底板,再向左右兩側無指向性地擴散。

 

於是用戶家中地板質料對 D 28 的低頻影響將大幅降低,ProAc   「主動克服」策略成功...。


咦!就這麼簡單?如果此法真的有效,怎不見其它廠牌之追隨?莫非...,莫非此設計需要特別的設計與工法?

 

是的,為支持以一獨特的低頻擴散方式,ProAc 首先強化 Response D 28 的前障板及後障板( 採用厚達 3.0 公分的 MDF 板 )。其次,為進一步抑制箱體震動,Response D 28 除了鎖單體的正面外,箱體其它五個面部被兩層各厚約 3 mm 的固態瀝青所包覆( 這也是為何“高 108.0 公分*寬 20.4 公分*深 28.6 公分”的 Response D 28 每支竟重達 27.0 公斤的主因...,對了,瀝青普遍使用於上世紀七零年代那些迄今仍倍受推崇英國揚聲器箱體內,ProAc 表示,由於這種固態瀝青成本極高,在油價高漲的今日,至少佔掉其木箱成本四分之一,因此已經很少人願以此高成本的方式製造場聲器...),於是雖然箱體左右兩側下方被開了兩個擴散槽,卻無損其強固的箱體結構,這點我在搬 Response D 28 時雙手便可明白感受到...。


Response D 28 實戰

 

2011 高雄音響大展南方展房播放的音樂皆是我自己將以 LP 轉成 24 bit 176.4 k 之音檔,這些千挑萬選的曲目錄音與演奏都很優,讓我可以確實掌握新增器材的特性...,我選用義大利 North Star Design 最新的 USB dac 32 為解碼訊源,以 Wire World STARLIGHT 5 之 USB Cable 與電腦連接,並以 J River 播放軟體播放這些高階音檔。

 

ProAc 的手冊上註明,Response D 28 的靈敏度為 88.5 dB,頻率響應為 20 到 30,000 Hz,那她對擴大器的驅動力會不會很挑呢?我先用每聲道 200 瓦的 AudioNET AMP 後級 run Response D 28 近兩個星期才開始做搭配試驗;去年 12 月德國 AVM 悄悄地將其綜合擴大器 A3NG 改款為 A3NG Mk II,新機和舊版相同,沿用同廠前級 V3NG 的線路,但 AVM 為 A3NG Mk II 安裝全新的後級放大模組,讓驅動力由 70 瓦提升為 110 瓦,於是我先以 AVM A3NG MK II 打頭陣,放了幾曲後我發現 Response D 28 其實對擴大器相當友善,AVM A3NG Mk II 已能讓她發出相當水準的聲音,低頻動態亦令人滿意,於是我接著用 AVM 的前後級擴大器 V3NG / M3NG 來驅動,嗯!整體音場更具說服力...,再將擴大器換成 AudioNET 新版綜合擴大器 SAM G2( 每聲道出力 115 瓦 ),哈,我想我找到我想要的聲音了,後文便是 AudioNET SAM G2 搭配 ProAc Response D 28 的心得報告...。


通常一款新的音響設備在入駐南方前,我當然得不斷試聽各式的音樂,希望她皆能有一定程度的好表現,但在做最後決定前,我喜歡先用小編制的室內樂聽聽她能否具音樂性地深情謳歌,表情是否豐富...,接著放一些大動態的作品,看其瞬間音場建構之表現,低頻的速度和 下潛能力等,最後再聽一些小編制的作品與藝術歌曲,確定她能令我投入和感動,都 OK 了,我才能放心地將其介紹給南方的客戶使用,下面介紹三張我與 Response D 28 在決戰時刻反覆聆聽的片子。


莫札特:「普魯士」弦樂四重奏第三號, K.590

 

這個作品係莫札特受普魯士王威廉二世委託所作,由於國王是位優秀的業餘大提琴家,因此莫札特在創作這首弦樂四重奏時對大提琴是有特別“關照”的...,我超愛維勒弦樂四重奏( Weller Quartet )所演奏的版本( LP:DECCA / LONDON CS 6502 ),這支四重奏由維勒( Walter Weller, 1939 - )所創立,維勒的父親是維也納愛樂的小提琴家,維勒 17 歲便成為維也納愛樂的小提琴手,後來更擔任該團首席的職務。維勒的琴音...高貴,甜美,端正,演奏起莫札特真是好聽且動人,而這種親密甜美的音色正是 ProAc 的傳統強項,完全符合「能具音樂性地深情謳歌,表情豐富無比」的想像與需求。

 

這支四重奏存在年代為 1958 - 1966 年,他們為 DECCA 留有布拉姆斯、海頓、Berg、蕭士塔高維契和舒伯特等人的四重奏作品錄音,其中布拉姆斯和舒伯特現今仍維持在 DECCA 的目錄上。

後來維勒轉行成指揮家,曾先後出任皇家利物浦愛樂、蘇格蘭國家交響樂團及比利時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亦為多家唱片公司錄音,因此“指揮家維勤”的名號可是響過“小提琴家維勒”許多的呢!


雷史畢基:羅馬三部曲

 

義大利作曲家雷史畢基( Ottorino Respighi, 1879 - 1936 )作品不少,有室內樂、管弦樂作品及歌劇等,其中的管弦樂作品《羅馬之松》、《羅馬之泉》和《羅馬的 慶典》最受世人喜愛,這些作品多彩又好聽,配器亦相當豐富精彩,因此可以買到的錄音不少( 可惜我從沒聽過這套曲目的現場演出...)

 

在我聽過的版本中,以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的錄音演奏最緊奏精彩( LP:DG 2530 890 ),該團駐地 --- 知名的交響音樂廳( Symphony Hall )的音色豐富飽滿,殘響適中,波士頓交響樂團華麗的樂風被完整收錄, 本片的動態...巨大無此,我保證讓同曲目的發燒各盤相形遜色,DG 沒有發燒錄音?請聽過本片再定奪( 本片的 CD 版仍在 DG 的目錄中,唱片編號 415 8462 )

 

雖說 Response D 28 的低音單體只有六又二分之一吋,但在播放《羅馬的慶典》時,其低頻的質與量,還有速度感皆令我滿意, ProAc 真一個持續進步的音響品牌。


貝多芬:弦樂四重奏, 作品 131

 

您喜歡滿身華衣,還是樸實理性的方式面對自已?以前,我選擇前者,現在,我選擇後者...,於是最近我常聽 LaSalle 弦樂四重奏演奏的貝多芬( LP:DG 2530 921)

 

這支 1946 年創團於美國的四重奏,除了大提琴家外,其它團員皆出生於德國,他們演奏功力超強,以演奏第二維也納樂派( Second Viennese School  )的作品在國際樂壇打響名號,由於 LaSalle 弦樂四重奏慣以理智,不加入太多個人色彩的方式酷酷地演奏著,於是他們許我們一個直接、坦率且深入的貝多芬...,該團的琴音極富張力及穿透力,這是因為當年有人匿名捐贈一組 Amati 名琴供他們使用,如果您嫌貝多芬總是被演奏的太滑太濃,這個不添加味素的版本應可讓您投入且感動,我就是在聽完本片後,決定將 Response D 28 留下來的。


結語

 

真不知如何訴說 ProAc Response D 28 的美與好...( 總不能說她:「牌子老,品質好,但不愛打廣告...。」),她的設計者要她用聲音介紹自己,只給她精緻卻樸實的外衣,身軀不大,但既重又札實...,對了,還配上能主動克服不良環境的低頻擴散設計;她好聽,低調中帶種幸福風的奢華;她友善,對搭配的擴大器友善,至少比我預期的友善不少;她 ,如今入駐南方,就等您來聽聞。


補述...

 

南方經營 ProAc 已有好些年,多少有些心得,在此提出供大家分享:


左右聲道之擺法...

 

左圖可清楚看出 ProAc Response D 28 的高音單體各偏一方,那麼該高音單體到底要如左圖般向內集中,還是向外分散較好聽呢?

 

南方在客戶家的實戰經驗是 --- 大部份的例子高音單體向內集中較好聽( 可以有較緊密、具穿透性的高頻,且可得到優秀的空間感及定位 ),只有少數特例高音向外分散較好聽,例如聆聽空間太窄、後牆吸音過重等,這時得將揚聲器左右對調,讓高音向外分散,以追求音場之寬闊,並有助輕鬆聆樂。


給我美聲,其餘免談...

 

ProAc 獨到美聲是其在競爭激烈的音響市場力保一席之地的最大力量,她有些堅持真的很“鐵齒”,但聽完聲音後又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堅持( 與鐵齒...);右圖是一對 Response D 28 的正視與背視圖,有沒有看到,她的喇叭端子幾乎高掛在高音及低音單體的中央...,先說此舉的缺點好了,現在一些強調 lifestyle 的揚聲器大多將喇叭端子設計在揚聲器的最下緣,這樣連接喇叭線時,喇叭線不必拉高,較方便安置,好啦!我承認這樣也較美觀...,但此舉的優點是 --- ProAc 為追求揚聲器箱內配線之最短路徑,她鐵齒地將喇叭端子安置在高音及低音單體的中央處,然後再將喇叭端子直接鎖在分音器上,於是喇叭端子與分音器是沒有距離的( 見下圖 ),而分音器與單體間的配線則是最短距離,於是...只有好聲...。

 

怎樣,是不是「給我美聲,其餘免談」呢?


左圖是當年拆 Respondr D 15 時拍的,看清楚沒,喇叭端子是直接鎖在分音器上的( 即中央四個銀白色,鍍銠的高檔喇叭端子 ),於是喇叭端子與分音器實現了沒有距離的夢想...。


右圖也是當年拆 Respondr D 15 時拍的...,黑黑的、被緊緊安裝在喇叭箱內部的,便是 ProAc ...很重、很堅固、箱體安定 & 鮮少震動的必殺技 --- 固態瀝青,現在油價高漲,於是 ProAc 喇叭箱體成本持續增加中...。


回南方首頁 南方的音響 回能量發射 回 ProAc 在南方聽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