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懷疑,上圖留著八字鬍的男子...真的是卡拉揚
( 1967 年在電影版的《卡門》中卡大師堅持插上一角 )
前言
以咱東方人的算法, 今年是指揮家卡拉揚( Herbert von Karajan, 1908 - 1989 )一百歲冥誕,大師辭世已近二十年, 但其對古典樂壇似乎仍深具影響力...,君不見 2008 年 DG 唱片印的月曆僅三位指揮家入選,分別是卡拉揚、韓國鄭明勳( Myung-Whun Chung, 1953 - )及委內瑞拉的杜達美( Gustavo Dudamel, 1981 - )等,當今樂壇一哥阿巴多( Claudio Abbado, 1933 - ),甫去逝的朱利尼( Carlo Maria Giulini, 1914-2005 )、小克萊柏( Carlos Kleiber, 1930 - 2004 ),及深受樂迷愛戴的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 1918 - 1990 )和貝姆( Karl Böhm, 1894-1981 )等都在時勢下成為遺珠,卡拉揚到底有何魅力,讓他在逝世二十年後仍活在樂迷心中?
1969 年,攝於俄國列寧格勒( 現聖彼德堡 )
新世界對古典樂壇的影響與對卡拉揚的無影響...
1891 年 5 月紐約卡內基音樂廳開幕,受邀演出的貴賓包括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Peter Tschaikovsky, 1840 - 1893 ),1892 年紐約音樂院找來捷克作曲家德弗乍克( Antonin Dvorák, 1841 - 1904 )擔任院長,1908 年大都會歌劇院更推出來自維也納的馬勒( Gustav Mahler, 1860 - 1911 )及義大利的托斯卡尼尼( Arturo Toscanini, 1867 - 1957 )雙雄爭霸之戲碼,自此,新大陸開始對歐陸音樂家們開啟一扇大窗。
紐約愛樂對爭取歐陸指揮家的佈局甚早,1909 年他們讓馬勒選擇這兒成為新舞台,其歷任總監還包括德國指揮家華爾特( Bruno Walter, 1876 - 1962 )、荷蘭指揮家孟格堡( Willem Mengelberg, 1871 - 1951 )、托斯卡尼尼、 英國指揮家巴畢羅里( Sir John Barbirolli, 1899 - 1970 )、希臘指揮家米特羅普洛斯( Dimitris Mitropoulos, 1896 - 1960 )、法國指揮家兼作曲家布烈兹( Pierre Boulez, 1925 - )、在維也納就學的印度指揮家梅塔( Zubin Mehta, 1936 - )、德國指揮家馬索( Kurt Masur, )等。
由於兩次大戰美國本土皆未成為戰場,相對於百廢待興的歐陸,富足且自由的新大陸顯得格具魅力,現執美國樂壇牛耳的芝加哥交響樂團,1950 年起的總監清單包括捷克指揮家庫貝利克( Rafael Kubelik, 1914 - 1996 )、匈牙利指揮家萊納( Fritz Reiner, 1888 - 1963 )、 法國指揮家馬第農( Jean Martinon, 1910 - 1976 )、匈牙利指揮家蕭堤( Sir Georg Solti, 1912 - 1997 )等;同樣優秀的克利夫蘭管弦樂團更在 1946 年便得到匈牙利指揮家塞爾( George Szell, 1897 - 1970 )的奧援,其繼任布烈玆、德國指揮家杜南依( Christoph von Dohnányi, 1929 - )亦來自歐陸,奧地利指揮家莫斯特( Franz Welser-Möst , 1960 - )更為現任總監;費城管弦樂團比較特別,因為他們由 1938 年到 1980 年,長達 44 年的歲月皆由匈牙利指揮家奧曼第( Eugene Ormandy, 1899 - 1985 )率領,其繼任亦皆源自歐陸,包括義大利指揮家慕堤( Riccardo Muti,1941 - )、德國指揮家沙瓦利許( Wolfgang Sawallisch, 1923 - ),及現任德國指揮家艾森巴哈( Christoph Eschenbach, 1940 - )。
洛杉磯愛樂也只好輸人不輸陣,他們請到荷蘭指揮家貝努奴( Eduard van Beinum, 1901 - 1959 )、義大利指揮家朱利尼( Carlo Maria Giulini, 1914 - 2005 )助拳,舊金山交響樂團則有法國指揮家蒙特( Pierre Monteux, 1875 - 1964 )、 奧地利指揮家克利普斯( Josef Krips, 1902 - 1974 )、瑞典指揮家布隆許泰特( Herbert Blomstedt, 1927 - )協助叫陣...,波士頓交響樂團的歐陸總監超夢幻,他們曾和柏林愛樂分享匈牙利指揮家倪基許( Arthur Nikisch, 1855 - 1922 )為總監,繼任者法國指揮家孟許( Charles Münch, 1891 - 1968 )、德國指揮家史担堡( William Steinberg,1899 - 1978 )亦來自歐陸。
看了一大堆歐陸清單,唯不見卡拉揚的名字, 難道世人眼中愛錢愛名愛權,有「歐洲音樂總監」之稱的卡大師不想將新世界也納入其麾下 ,成為一統江湖的「世界音樂總監」?有識之士或許會說那是因為卡拉揚納粹身份不見容於美國...,但我的看法是美國樂團音樂總監從不是卡拉揚想要的位子 ,他或許真的愛名愛錢愛權,但没有人會懷疑他對音樂的忠誠,在美國,樂團總監受到包括募款、公關等行政義務之約束,他没耐心也沒那麼多時間去處理這些非音樂事務,於是卡拉揚所有傳世的唱片幾乎都指揮歐陸一流樂團完成【註】,這是上述轉戰新大陸的指揮家們所沒有的待遇,雖說所有錄音皆由歐陸一流樂團完成不表示一定了不起,但無疑造就一段只屬於卡拉揚的傳奇。
【註】: 卡拉揚一輩子錄音無數,但和他留有錄音的樂團卻只有十七個,其清單如下: 柏林愛樂管弦樂團;柏林愛樂木管及銅管合奏團;柏林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拜魯特節慶管弦樂團;科隆廣播樂團;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德勒斯登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義大利 EIAR 都靈管弦樂團;米蘭史卡拉管弦樂團;硫森節慶管弦樂團;巴黎管弦樂團;愛樂管弦樂團;RAI 羅馬管弦樂團;RAI 都靈管弦樂團;柏林 RIAS 管弦樂團;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維也納交響樂團。 【資料來源《From Adam to Webern:the recordings of von Karajan》, John Hunt 】 |
為了讓「繼續聽卡拉揚運動」去污名化,我特別找了幾位曾聽過現埸演出的指揮家之錄音來與卡大師的唱片相比較,看看是不是他們害我繼續聽卡拉揚。
是楊頌斯害我繼續聽卡拉揚?
去年( 2007 年 )十一月,當紅的拉脫維亞指揮家楊頌斯( Mariss Jansons, 1943 - )率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訪臺,這是他繼前年率皇家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後第二次訪臺, 聽完楊頌斯兩次的演出,我對他在旋律及樂團的掌控如化境之能力臣服不已,於是開始收購他的新錄音,聽著聽著...不覺懷念起卡拉揚。
很難想像現在身兼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及皇家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兩大超級樂團總監於一身的楊頌斯其走紅程度之飛快,雖然他在上世紀八零年代指揮奧斯陸愛樂為 CHANDOS 唱片公司錄製的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全集令他聲名大噪,但 1992 年出版的「大指揮家列傳」( 普洛文化, 1992 )介紹楊頌斯的部份只有八行( 介紹卡拉揚卻花了九頁 ),大多數樂迷都同意,是努力外加實力造就其現今的成就。 |
|
巴爾托克:管弦樂協奏曲 / 楊頌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
巴爾托克:管弦樂協奏曲 /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 |
2004 年 10 月楊頌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於慕尼黑以現場錄音的方式完成匈牙利作曲家巴爾托克( Béla Bartók, 1881 - 1945 )《管弦樂協奏曲( Concerto for Orchestra )》的錄音( SONY 88697123632 ),我真佩服 SONY,他們竟可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音色及演奏張力近乎無誤地保留下來,讓無緣親臨現場的人也將認同 --- 楊頌斯和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這個組合的演出實力可能高於拉圖和柏林愛樂這對黃金搭檔,在本曲的終曲楊頌斯以近乎計算機式地精確將整個樂章的速度及强弱做了清楚的交代,讚嘆之餘突然想起卡拉揚也有三個版本傳世,我有的是 1965 年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的版本( DG 457 890-2 ),同一終樂章,卡拉揚在速度、强度及張力的變化上更加流暢,絲毫不見楊頌斯版的斧痕片片,是更高一級表現...。 |
是葛濟夫害我繼續聽卡拉揚?
現任俄國馬林斯基歌劇院、倫敦交響樂團及荷蘭鹿特丹愛樂管弦樂團總監的俄羅斯指揮家葛濟夫( Valery Gergiev, 1953 - )是樂壇炙手可熱的大師,2002 年我聽過他指揮馬林斯基劇院( 基洛夫管弦樂團 )在高雄的演出,曲目是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交響曲》及莫索斯基的《展覽會之畫》,那晚音樂會演出之質與量可能是高雄歷年之最,因此我對他的唱片自是滿心期待。
葛濟夫 1991 年在客席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及舊金山歌劇院後才開始享有國際知名度( 因此我們常翻的「大指揮家列傳」一書便沒有他的名字 ),其錄音曲目多集中在柴可夫斯基、普羅高菲夫、拉赫曼尼諾夫及蕭士塔高維契等俄國作品上,葛濟夫指揮歌劇水準甚高, 他 2002 年指揮維也納愛樂於蕯爾玆堡演出普契尼歌劇《杜蘭朶》,這個製作將故事時空背景中的中國成分去除,卻出奇精彩,是每位歌劇迷都有責任聽過看過的( 金革 JDV 311018 )。 |
|
柴可夫斯基:《胡桃鉗》組曲 / 葛濟夫指揮基洛夫管弦樂團 |
柴可夫斯基:《胡桃鉗》組曲 /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 |
由於最近迷上卡拉揚 1983 年指揮柏林愛樂錄製的柴可夫斯基《胡桃鉗》組曲( DG 439 021-2 ),為了要知道這個版本有多好,我特別跑去買葛濟夫指揮基洛夫管弦樂團的《胡桃鉗》來比較( PHILIPS 462 021-2 ),兩位都是劇院出身的指揮家,在指揮此類故事性較強的管弦樂作品時,每段音樂的銜接與鋪陳通常較細妙有趣,在此我要說 --- 雖然葛濟夫和基洛夫管弦樂團以俄國樂團特有的音色原汁原味地將整齣舞劇詮釋的活潑無比,但卡拉揚和柏林愛樂硬是更上一樓,他們將本曲的舞蹈成分完全拋開,以純音樂的思維呈現,結果《胡桃鉗》變的絕美精妙,柏林愛樂傲人的合奏能力在此完美展現,建議喜歡卡拉揚及痛恨卡拉揚的粉絲都買張來聽聽,體驗日本樂評形容「整個樂團都飄起來」的快意。
因為卡拉揚比葛濟夫更勇敢,有更高階的透析和想像力,於是我只好繼續聽卡拉揚...。
【葛濟夫和倫敦交響樂團最近開始他們的馬勒之旅,目前已完成第一號及第六號交響曲的錄音,馬勒迷又多了一組期盼;還有,如果您知道葛濟夫和基洛夫管弦樂團當年是在多麼艱困的環境中堅毅崛起的,您一定會對他們深表敬意,詳見“Valery Gergiev and the Kirov: A Story of Survival”一書。】 |
是沙瓦利許害我繼續聽卡拉揚?
德國指揮家沙瓦利許一生精彩,曾先後担任維也納交響樂團、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費城管弦樂團等樂團總監,1957 年到 1962 年間於拜鲁特完成 52 場演出,他現仍保有日本 NHK 交響樂團名譽桂冠指揮的頭銜。
沙瓦利許錄音不少,其德奧作品的詮釋得到普遍讚揚,我對他指揮新愛樂管弦樂團錄製的孟德爾頌交響曲全集傾心不已( PHILIPS, 1967 ),而他的莫札特、華格納、舒曼及理察•史特勞斯等亦值得吾人反覆聆賞,像這樣的大師怎會害到我呢?
話說 1999 年 5 月,時任費城管弦樂團總監的德國指揮家沙瓦利許率團訪臺,排出的曲目包括理察•史特勞斯的《唐璜》、《死與變容》,以及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等標準德奧作品,那天沙瓦利許所建構出的旋律都對都好,但費城管弦樂團的音色卻滑膩地令人作嘔, 從没聽如此的史特勞斯,我不知所措地聽完整場演出,然後困惑的回高雄,從此對沙瓦利許和費城管弦樂團的德奧曲目錄音敬謝不敏...,不過去年我還是不信邪地買了這對組合一張名曰《史托考夫斯基管弦樂改編名曲( Stokowski Transcriptions )》的 CD ( EMI TOCE-13368, 1995 ),大家都知道英國指揮家史托考夫斯基( Leopold Stokowski, 1882 - 1977 )當了費城管弦樂團 26 年的樂團總監,是知名“費城之音”的創造者,他還將許多古典名曲改編成獨樹一格的管弦樂作品,身為其後任後任又後任總監的沙瓦利許表現如何?坦白說,沙瓦利許詮釋這些近乎 showpieces 的作品太一板一眼了,雖然現今的“費城之音”華麗依舊,但在沙瓦利許手上實在欠缺張力及想像力,這張唱片雖非一無是處,但我邊聽邊自問 --- 為何不直接聽史托考夫斯基自己指揮這些作品的唱片比較乾脆...。
相較於沙瓦利許,明明道地德奧骨子卻老愛表錯情...,而卡拉揚始終知道自己强項之所在,且從不拾人牙慧,難怪我只好繼續聽卡拉揚...。 |
是慕荻害我繼續聽卡拉揚 ?
來自義大利指揮家慕荻官網最新消息 --- 慕荻於今年 5 月 5 日接受芝加哥交響樂團的邀約,將於 2010 年樂季接任該團第十任音樂總監的職務,合約為期五年,慕荻每年至少要保留十週的時間與樂團相處...;慕荻的才氣是眾所皆知的,當年他接受克倫貝勒及奧曼第兩位老大師之垂青,先後接掌愛樂及費城管弦樂團,於是他的驕傲也眾所皆知。
2004 年 7 月慕荻曾率史卡拉愛樂來臺演出兩場,當時報紙樂評的標題為「慕提出手 史卡拉愛樂懾人心」,內文儘是讚譽,而我竟有股撫昔的傷感...,雖然那天他們演奏的羅西尼與威爾第絕對是世上第一流的演出,但慕荻在指揮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時仗著樂團好,他儘是在作秀,幾乎忘了柴可夫斯基的存在...,我始終在想,像慕荻這類超優的歌劇大師在管弦樂演出上嚴格說並未取得同質的成就( 有人可以例舉慕荻不可不聽的管弦樂錄音嗎?不多,只要五個就好...),慕荻已經 67 歲了,他為何不學學小克萊巴,將自己有限的演出生涯貢獻在歌劇院內,硬要淌又要藝術又要社交的美國樂團總監之渾水?
67 歲時的卡拉揚( 1975 年 )在忙些什麼?他仍醉心經營演出及錄音事業,那年他和柏林愛樂完成包括其第三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及理察•史特勞斯的《唐吉軻德》( 羅斯托波維奇獨奏 )在內的 29 張唱片錄音,而慕荻今年的新作安在,有人知道嗎?沒片子,別怪我繼續聽卡拉揚。
是拉圖害我繼續聽卡拉揚?
最後,提到卡拉揚和柏林愛樂,當然不能不提該團現任總監英國指揮家拉圖爵士( Sir Simon Rattle, 1955 - ),他是否也加入害我的行列?( 1987 年拉圖首次指揮柏林愛樂,曲目是馬勒第六號交響曲,別忘了,彼時卡拉揚仍為柏林愛樂總監,我們不知道這場客席演出的邀約是不是由卡拉揚提出的,亦不清楚卡拉揚對這埸演出是否知情...。)
雖然德國樂評家 Klaus Geitel 曾說:「拉圖是我見過柏林愛樂最弱的總監。」但就某個角度而言,我仍願對拉圖表達更多敬意 --- 不少青年指揮家一旦成名,不論自身功力和修為如何,樂團職務總是先搶先嬴( 君不見近年 DG 力捧的委端內拉指揮杜達美 2006 年獲聘為瑞典哥特堡交響樂團總監,屁股還沒坐熱,2009 年還將接任洛杉磯愛樂管絃樂團總監,雖說英雄多出自少年,但從杜達美為數尚不多的錄音聽來,他現有的成就其實夾雜著伴隨生澀樂思同時產生的想像力... ), 拉圖在 1999 年被柏林愛樂團員票選為阿巴多的接班人之前,1980 年( 25 歲 )到 1998 年間他將自己釘在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 ,他當然也客席部份樂團【註】,但從未接任固定職務,他讓自己及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共同成長,終成大業。 |
|
理察•史特勞斯:《英雄的生涯》/ 拉圖指揮柏林愛樂 |
理察•史特勞斯:《英雄的生涯》 /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 |
2005 年 11 月拉圖率柏林愛樂訪臺時曾演奏理察•史特勞斯的《英雄的生涯》, 而我恰逢其盛,因此刻意挑拉圖 50 歲( EMI 3 39339 2 )及卡拉揚 51 歲時的同曲錄音( DG 477 7156 )相比較( 在錄音彼時卡拉揚剛接任柏林愛樂總監四年,而拉圖則有三年柏林愛樂總監資歷 ),雖然二人髦下的“柏林愛樂”可能沒有半位演奏家是相同的,我仍希望透過二者的相異來體驗柏林愛樂古今的不同。
唱片中的拉圖和來臺演出時一樣,他的確能引導柏林愛樂自在謳歌,能率直地率領柏林愛樂塑建英雄的主題及其敵人,但拉圖在細節掌握及全曲氣氛揑塑上則明顯遜色於和他年紀相仿時的卡拉 揚 , 雖然拉圖近年較頻繁演出歌劇,但和劇院出身的卡拉揚相較,其英雄一生較卡拉揚的英雄起伏猶在卻平述許多,亦不若其緊湊流暢絕美,那是一種消化作曲家諸多作品後的品味再現( 想想 R. 史特勞斯的“死與淨化”、“變容”、“玫瑰騎士”...等作品 ),拉圖在平述英雄宿命的過程中同時也將德奧作品那份獨特的韻味變淡,這點 1995 年曾率德勒斯登國立歌劇管弦樂團來臺演出“英雄生涯”的義大利指揮家西諾波里( Giuseppe Sinopoli, 1946 - 2001 )其濃郁深厚的樂風便相對令人難忘...,拉圖於今年五月甫得到續任柏林愛樂總監十年的合約,在這對組合變得更好之前,我選擇繼續聽卡拉揚...。
【註】:拉圖曾於 1981 年到 1994 年間出任洛杉磯愛樂首席客席指揮,同時固定客席克利夫蘭管弦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舊金山交響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多倫多交響樂團等北美樂團,而費城管弦樂團更提出拉圖成為沙瓦利許樂團總監一職( 任期 1993 - 2003 )繼任者之邀約,不過此邀請被拉圖婉拒;拉圖較重要的職務尚有1992 年出任十八世紀管弦樂團( Orchestra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縮寫為 OAE )首席客席指揮。 |
還要繼續聽卡拉揚?
細數加害者還有那些人,對我「繼續聽卡拉揚運動」實無助益,不過記憶中荷蘭指揮家海汀克( Bernard Haitink, 1929 - )没害到我( 雖然近年他的演出頗受好評,但其佳片實在太少 ),韓國指揮家鄭明勳也沒有( 他 2006 年 11 月在臺指揮德勒斯登國家交響樂團的布拉姆斯第一及第四號交響曲真令人倒足胃口 ),坦白說,要找到張會讓我因而特別去聽或不去聽卡拉揚的片子還真不容易...。
世界如此之大,我們實無庸俗到“凡唱片必稱卡大師”,但卡拉揚確實以其個人美學為樂壇建立一道難以超越標準,讓樂迷們津津樂道迄今...,比較没有爭議的蓋棺認定是 --- 「卡拉揚的唱片,大部份品質掛保證,卻未畢不俗,而此大部份中的一部份,鞭辟入裡,真有新意」,至於那些是大部份,那些是小部份,對不起,這便是「繼續聽卡拉揚運動」存在之真諦,我還在聽,等您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