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Prima donna( 首席女高音 )的傳奇說起

 

有人說女高音是歌劇中最美麗的存在,她幾乎主宰歌劇演出的成敗,所以...女高音很大牌...,但可以有多大牌?這個問題還真是大哉問。

 

不少書上都提過大牌的女高音享有很多特權,她可以遲到、不參加彩排、難得出席彩排又不願大聲唱,她可以對導演、對服裝、對指揮、對同台歌手,甚至對觀眾有意見...,一張介紹西班牙女高音卡芭葉( Montserrat Caballé, 1933 -  )的 DVD 中,有位劇場人員這麼形容:「歌劇女伶和恐佈份子的差別何在?」不等記者回答,他笑著說:「答案就在 --- 你還可以試著和恐佈份子談判,但面對歌劇女伶可不行...。」瞭了吧!

 

不過 Prima donna 們的聲音實在美妙,需要被小心呵護,因此唱片中她們的大名及劇照往往遮住大半天邊,作曲家、戲目、指揮家、其它歌手及樂團不知不覺都被邊緣化, 來,舉例來看。


卡拉絲

 

希臘女高音卡拉絲( Maria Callas,1923 - 1977 )歌藝的傳奇流傳迄今,她的認真、美麗、聰慧及那可穿透人心的聲音創造出“卡拉絲障礙”,任一位女高音成功征服某角色後,最不想聽到的話是 --- 自卡拉絲之後,她算是最好的...。

 

唱片中,卡拉絲的大名習慣壓在歌劇曲目及其他合作歌手,甚至是指揮家的頭上,請看 ---


白利尼:《清教徒》/ 塞拉芬指揮史卡拉歌劇院管弦樂團 / EMI, 1953 年

白利尼:《夢遊女》/ Votto 指揮史卡拉歌劇院管弦樂團 / EMI, 1957 年


普契尼:《杜蘭朵》/ 塞拉芬指揮史卡拉歌劇院管弦樂團 / EMI, 1957 年

龐開利:《喬宮達》/ Votto 指揮史卡拉歌劇院管弦樂團 / EMI, 1959 年


瞧!沒騙您吧!不過別以為卡拉絲這樣子便滿足,尤有甚者,如下 ---


凱魯畢尼:《梅笛亞》/ 塞拉芬指揮史卡拉歌劇院管弦樂團 / EMI, 1957 年

董尼采悌:《朗梅墨的露琪亞》/ 愛樂管弦樂團 / EMI, 1959 年


卡拉絲於 1952 年與 EMI 唱片公司的製作人李格簽下專屬合約,李格允諾提供旗下最佳的指揮與歌手樂團供卡拉絲錄音,因此卡拉絲在 EMI 所留下的錄音皆有相當不錯的藝術水平,如今這些唱片都成為歌劇史上的珍寶。

 

其實卡拉絲非常用心經營其歌藝及美麗,為了讓自己更活潑與輕盈,她刻意減輕自己的體重( 1952 1954 年間共減輕 62 磅,相當於 28 公斤 ),這使得她臉上的輪廓更深更富表情,再加上導演維斯康堤從旁協助,他要她不僅只扮唱劇中人物,還要她走進劇中人物的真實世界,於是皇后卡拉絲、公主卡拉絲與女祭司卡拉絲交錯在她的生命中展現,出自民間的她不覺流露出貴族才有的尊貴與氣度,有時竟美到令人無法正視。

 

左上圖《梅笛亞》的封面美吧!此錄音為 EMI 所有,美國的 Mercury 唱片公司向其買版權在美國發行,Mercury 為卡拉絲的《梅笛亞》重新設計唱片封面,這套打著 Mercury 商標的《梅笛亞》可是比 EMI 貴上一大截呢!


普契尼:《托斯卡》/ 薩巴塔指揮史卡拉歌劇院管弦樂團 / EMI, 1953 年

普契尼:《曼儂狄思考》/ 塞拉芬指揮史卡拉歌劇院管弦樂團 / EMI, 1957 年


當然,也未必所有的卡拉絲都得咄咄逼人,這邊提供另一種風情供大家參考,上圖的《托斯卡》( 這個錄音是經典中的經典...)及《 曼儂狄思考》,卡拉絲的大名默默和所有歌手及指揮、樂團等共陳在唱片封面上,是的,歌劇演出原本就應這樣,有卡拉絲的忠實粉絲要抗議的嗎?


提芭蒂

 

卡拉絲生前最重要的競爭對手 --- 義大利女高音提芭迪( Renata Tebaldi, 1922 - 2004 ),她在圈內及唱片封面上的尊貴地位毫不遜於卡拉絲,由於提芭迪只比卡拉絲大一歲,兩人的全盛時期幾乎全疊在一塊兒,因此兩大天后在當時不僅王不見王,雙方的粉絲們也經常各擁其主的挑釁對方,雖然多年後終於上演大和解的劇碼,但彼時倆人的顛峰已過,相惜甚於相知...。


普契尼:《波西米亞人》/ Alberto Erede 指揮羅馬聖西西里音樂院管弦樂團 / DECCA, 1951 年。

普契尼:《波西米亞人》/ 塞拉芬指揮羅馬聖西西里音樂院管弦樂團 / DECCA, 1959 年。


左上圖的《 波西米亞人》錄製於 1951 年,算是提芭迪比較早期的錄音,本片的男主角魯道夫由義大利男高音 Giacinto Prandelli( 1914 -  )主唱,提芭迪此時的音色清嫩,唱起咪咪格外引人愛憐;右圖為 1959 年的同曲錄音,此時提芭迪早成為史卡拉歌劇院的台柱,瞧!她在唱片封面上得到的對待和之前截然不同,除了大名高懸外,提芭迪的劇照已成為封面上的唯一,十足的巨星貌。


一直有種感覺:人家 EMI 能傾盡全力力棒卡拉絲,DECCA 怎可輸人又輸陣,於是只好卯起來力挺旗下大將提芭迪,在刻意操作下,那時提芭迪幾乎成為 DECCA 唱片義大利曲目的唯一主角,請看 ---


普契尼:《修女》/  Lamberto Gardelli 指揮佛羅倫斯五月音樂節管弦樂團 / DECCA, 1961 年。

普契尼:《托斯卡》/ Francesco Molinari-Pradelli   指揮羅馬聖西西里音樂院管弦樂團 / DECCA, 1959 年。


普契尼:《蝴蝶夫人》/ 賽拉芬指揮羅馬聖西西里音樂院管弦樂團 / DECCA, 1958 年。

齊坎亞:《阿麗亞娜•勒庫赫》/ Franco Capuana 指揮羅馬聖西西里音樂院管弦樂團 / DECCA, 1961 年。


普契尼:《西部姑娘》/  Franco Capuana 指揮羅馬聖西西里音樂院管弦樂團 / DECCA, 1958 年。

威爾第:《阿依達》/ 卡拉揚指揮維也納愛樂 / DECCA, 1959 年。


如何?DECCA 的斧痕是不是比 EMI 更粗俗更深?光一個大大的臉...,不過眼尖的人可能已發現 --- 提芭迪擅長的曲目好像和卡拉絲很接近,論聲音的細緻婉妙,提芭迪真的美絕,不過卡拉絲用她那堅毅、可深透人心的歌聲,將歌劇錄音指向一個新的方向。

 

對了,有一個曲目倒是明白解釋了兩人的差異,那便是普契尼未竟的遺作 --- 《杜蘭朶》。


普契尼:《杜蘭朶》/ Alberto Erede 指揮羅馬聖西西里音樂院管弦樂團 / DECCA, 1955 年。

普契尼:《杜蘭朶》/ 萊恩斯朵夫指揮羅馬歌劇院管弦樂團 / RCA, 1959 年。


提芭迪共有兩個《杜蘭朶》的錄音傳世,她在這齣歌劇中扮唱 --- 因為一個笑,便願為王子犧牲生命 --- 標準美聲唱腔的“柳兒”一角( 這兩個不同錄音,“杜蘭朵”一角分別由女高音波爾克( Inge Borkh. 1917 -  )及偉大的尼爾遜( Birgit Nilsson, 1918 - 2005 )擔任 );而卡拉絲在她唯一的《杜蘭朶》錄音裡( EMI, 1957 年 ),她唱的是外表冷酷無情的“杜蘭朵”,該版本楚楚可憐的“柳兒”,很意外的由德國女高音舒瓦兹柯芙( Elisabeth Schwarzkopf, 1915 - 2006 ) 擔任,有好事者言之鑿鑿說李格為拉攏卡拉絲,不惜派出自己的愛妻 --- 德語歌劇界的王牌女高音舒瓦兹柯芙下海跨刀...( 舒瓦兹柯芙與李格於 1953 年成婚 ),在這兒我們不便討論人家夫妻間的隱私,不過“柳兒”及“杜蘭朵”在音色及個性上的差異,大概便是提芭迪與卡拉絲最基本的不同。

 

補充一下,《杜蘭朶》是普契尼筆下最特別的角色,鮮有歌劇女主角在第一幕只露一下臉而沒歌唱的,曹永坤先生曾寫過一篇討論《杜蘭朶》的文章,文中提及他觀察到《杜蘭朶》是一齣“從地方包圍中央的歌劇”,無論女歌手在其它戲目上取得多高的成就,當她第一次扮唱杜蘭朵這位在舞臺上只有 25 分鐘的角色時,她非得由地區性的劇院唱起,待取得成功後才能回到其熟悉的史卡拉或其它大歌劇院,杜蘭朶一角之難唱之特殊,如此可見。很可惜,普契尼沒有將《杜蘭朶》寫完便辭世,歌劇迷都想知道的是 --- 如果普契尼可以活得再久一點,他還會創造出什麼樣的一個角色、這個角色需要擁有怎樣的聲音,以及普契尼會將義大利歌劇帶往那一個方向...。


名聲再大,還是會有形勢比人強的時刻...,左圖為普契尼歌劇《強尼史基基》的唱片封面( 本劇最有名的一段,便是電影《窗外有藍天( A Room With a View )》的主題曲 --- “我親愛的爸爸”),提芭迪在其中扮唱強尼史基基的女兒勞蕾塔( Lauretta ),她確實完美地唱出動人的“我親愛的爸爸”一曲,怎奈全劇的重心是「奸巧」的強尼史基基,所以唱片封面的主角得換人做( 左圖的封面人物為瑞士男低音柯雷納( Fernando Corena, 1916 - 1984 )...),這是少數讓天王女高音也沒輒的曲目,十足珍貴呢!

普契尼:《強尼史基基》/ Lamberto Gardelli 指揮佛羅倫斯五月音樂節管弦樂團 / DECCA, 1961 年。


 Prima donna 為保有地位所付出的努力一直都不曾少過,她們所享有的尊榮待遇也將持續...,而同一世代的 Prima donna 間的競爭雖不會停歇,不過由於新的歌劇錄音相較於上世紀唱片黃金年代還真鮮且少,於是 Prima donna 的戰場會不會由歌劇院沿伸到唱片封面, 唉!現在看起來這股爭鬥的力道確實小了不少,您不覺得嗎?


請接著看下文 --- 唱片封面之「指揮家也得車拼...」


回南方首頁

南方的音樂

南方的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