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面對的現實...

 

之前看過一張慶祝英國作曲家韋伯( Andrew Lloyd Webber, 1948 -  ) 50 歲生日的 DVD,這位寫過《猫》、《歌劇魅影》、《萬世巨星》、《艾薇塔》等膾炙人口的音樂劇之作曲家,其生日音樂會排場不小,音樂劇界的 A 咖幾乎無人缺席,連大他四歲,知名紐西蘭女高音卡娜娃( Kiri Te Kanawa, 1944 -  )也登臺為他獻唱...,韋伯享有的財富及尊榮保證讓包括貝多芬、董尼采悌... and ... 一票作曲家跌破眼鏡,您相信嗎?有些歌劇唱片連作曲家的大名都沒有標上呢!


這個誰是誰...?

 

有人知道左上圖是那齣歌劇的錄音?作曲家又是那位?( 封面上只註明由義大利指揮家塞拉芬指揮,歌手都很大牌,有堤芭迪、莫納哥及義大利男低音西耶皮( Cesare Siepi, 1923 -  )...,DECCA 發行,經查,本片錄於 1958 年 )

 

來,我們對答案 --- 本齣歌劇名為《梅菲斯特》,首演於 1868 年,由義大利作曲家包益多( Arrigo Boito, 1842 - 1918 )所創作。《梅菲斯特》的故事取自於「浮士德」,本劇仍經常上演,為證明《梅菲斯特》仍受歡眾所喜愛,請容我再秀一套《梅菲斯特》的 LP 封面,左下圖為 DECCA 於 1980 - 1982 年的同曲錄曲,本片在當時可說是眾星雲集,有女高音弗蕾妮、卡芭葉及帕瓦洛第等,只不過包益多的大名仍謙遜地出現在唱片封面的左上角,不認真...還看不出來...。

 

其實包益多在歌劇界可是位多才多藝的大人物,除了作曲,他還是位出色的評論家及劇作家,儘管其劇作成就遠大於音樂創作,但 DECCA 早年的《梅菲斯特》封面上竟遺漏“作曲家”包益多的名字,實在很不應該,怎麼看都不差那五個字母嘛!



《奧泰羅》是威爾第倒數第二齣歌劇作品, 其前作是出色的《阿伊達》,在當時許多人都認為威爾第已經夠偉大了,《阿伊達》應是其最後的作品,但讀到才氣洋溢的包益多所創作的劇本,67 歲的威爾第竟也忍不住花了七年時間完成《奧泰羅》,1887 年首演時大師已 74 歲...。對了,為什麼自己也懂音樂的包益多不效法華格納,從劇本到音樂自己一手包辦...?據說是包益多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音樂才華的底限,所以只好找上威爾第...。


1893 年威爾第最後的歌劇作品《法斯塔夫》於米蘭史卡拉歌劇院首演,那時他已經高齡 80 歲,離前一個作品《奧泰羅》又隔了六年,而給生活已日益平淡的威爾第創作活力的,仍是一份極佳的劇本 --- 由包益多所著...,儘管如此,仍無助於讓包益多的名字出現在歌劇唱片封面的明顯位置,通常得翻開唱片附冊才能覓得。【左圖為義大利指揮家朱利尼指揮洛杉磯愛樂管弦樂團的錄音,是的,洛杉磯愛樂管弦樂團...,曾任史卡拉歌劇院總監的朱利尼指揮歌劇當然精彩,1982 年的錄音,DG 發行】


對了,包益多有個名叫“Tobia Gorrio”的筆名,他曾以此名提供劇本給義大利作曲家龐開利( Amilcare Ponchielli, 18354 - 1886 ),那便是於 1876 年於史卡拉歌劇院首演的歌劇《喬宮達》,在龐開利一生近十齣的歌劇作品中,《喬宮達》應是唯一仍在上演者。【左圖為龐開利的《喬宮達》,由卡拉絲主唱,EMI,1959 年錄製;看到沒,卡拉絲大名的字體既高且大,龐開利的名字被狠狠壓在下面...,不過千萬別為龐開利抱屈,因為劇作家包益多的名字...如果 LP 內的解說沒丟掉的話,要在那兒才找得到。】


 

有太多的歌劇作品因不同因素被歌劇院所遺棄,更別說要出現在唱片公司的目錄上,這些因素包括...十足的劣作,太過冗長、一點也不好聽不有趣、時空背景差異太大, 以及實在根本找不到合適的歌手等,所以我只要看到歌劇唱片寫著「世界首度錄音」的字樣,我通常會先倒抽一口氣, 然後撿視一下作曲家是那個朝代的人,如果是現代作家,通常還值得一聞( 是的,現代作品還有唱片公司願意為它錄音,自有其可聽之處 ),如果是兩、三百年前的作品,除非是近年才重新出土的名作,或有大牌歌手和指揮家的加持,否則...實在缺乏誘因。昔日和前輩高人曹永坤先生閒聊西敏寺唱片公司典故時,西敏寺出版過不少打著「世界首度錄音」招牌的唱片,我問曹先生說難道西敏寺這樣做不怕客戶不買這些唱片?曹先生說恰恰相反,他說二次大戰戰後美國一片欣欣向榮,西敏寺這些「世界首度錄音」的唱片頗符合當時社會菁英們的胃口,他們以擁有、聆聽這些唱片為榮,因此「世界首度錄音」可為這些唱片加分...,唉!看來從買唱片的精神及魄力上,我正朝著成為菁英的相反方向前進...,哈!

 


哩哩喳喳寫了一大堆,只為自己找台階下,您看得出下面那兩張唱片的曲目有什麼不同嗎?


左右這兩套唱片的劇名都叫《雷奧諾拉》,咦!有沒有人眉毛稍微動了一下?是的,左邊那套的作者是偉大的樂聖貝多芬,他那唯一的歌劇原本的劇名就叫《雷奧諾拉》,1805 年在維也納劇院(  Theater an der Wien )首演時失利,貝多芬只好收回修改,不料改完推出後又失利...,直到 1806 年第三次推出才獲得成功,不過此時的劇名已改成我們現在所熟悉的《費黛里奧( Fidelio )》,這套《雷奧諾拉》標榜以貝多芬的原作登場,由指揮家布隆許泰特( Herbert Blomstedt, 1927 -  )指揮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於 1976 年錄製,EMI 發行。【在這兒插一下話,現今新的歌劇錄音相較於上世紀六零、七零年代,還真算少...,以貝多芬這齣歌劇為例,在布隆許泰特錄這套 1976 年版的《雷奧諾拉》之前,光 EMI 就另有三個《費黛里奧》全曲唱片的發行,分別是“福特萬格勒 / 維也納愛樂 ( 1953 年)”、“克倫貝勒 / 愛樂管弦樂團 ( 1962 年 )”及“卡拉揚 / 柏林愛樂 ( 1970 年)”,唱片的黃金歲月,真有的瞧。】

 

而右邊這套《雷奧諾拉》...,是我當時買太快, 以為《雷奧諾拉》當然是貝多芬寫的...,等到聽到一頭霧水,才發現...事情大條了,這套《雷奧諾拉》的作者叫培爾( Ferdinando Paer, 1771 - 1839 ),培爾只比貝多芬小一歲,他和貝多芬選用相同的題材創作,因此劇名是相同的,不過培爾的《雷奧諾拉》比貝多芬還早一年推出( 1804 年 ),他一生共完成 53 齣歌劇,現應已絕少演出,這套「世界首度錄音」的《雷奧諾拉》由瑞士指揮家馬格( Peter Maag, 1919 - 2001 )指揮巴伐利亞交響樂團的錄音( DECCA )...,嗯,和貝多芬的聽起來...有差,難怪作曲家培爾的大名被縮小,隱藏在唱片封面大大的劇名《LEONORA》的第一個「O」裡面,認真看也未必看得出來...。


請接看著下文 --- 「只給內行人看的唱片封面...」


回南方首頁

南方的音樂

南方的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