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中的倫敦音樂行...

 

2011 年 9 月 25 日到 10 月 1 日,南方去了一趟英國,此行的目的是參加英國揚聲器 PMC 20 週年慶的〝轟趴〞,所有的行程都在倫敦...,身為無可救藥的古典樂迷,難得有機會造訪倫敦這座音樂之都,當然得找場音樂會來聽,上網找了許久,決定聽由美國指揮家馬捷爾( Lorin Maazel, 1930 - )指揮愛樂管弦樂團,9 月 29 日於皇家節慶廳的音樂會,曲目是馬勒第十號交響曲第一樂章及《大地之歌》,早早網上訂位,以免向 隅 。


說倫敦是音樂之都...,似乎有人嘴巴翹了一下!嘿,別忘了,倫敦可是知名的 BBC 交響樂團、倫敦交響樂團、倫敦愛樂管弦樂團、皇家愛樂管弦樂團及愛樂管弦樂團等五大樂團的所在地,世界上好像沒有別的城市可以排出一樣的排場,所以她當然稱得上音樂之都了。


Southbank Centre

 

音樂會是在知名的南岸中心( Southbank Centre )內的皇家節慶廳( Royal Festival Hall )進行的,南岸中心座落在泰晤士河畔,恰在滑鐵盧大橋( Waterloo Bridge )及西敏寺大橋( Westminster Bridge )中間,該中心是一座佔地不小的綜合藝術中心,音樂會那天的落日很美,許多人或坐或站靠著中心一側透明矮牆吃東西喝啤酒,愜意極了。


走進皇家節慶廳,我注意到觀眾席右上方有一個皇家包廂( 應該沒錯吧!!),包廂上方有皇室的標記,那晚皇家包廂的門始終沒有打開過,或許 是皇室成員們對馬勒及馬捷爾沒什麼興趣...,英國人現在還相信君權神授嗎?


皇家節慶廳的觀眾席共分兩層,前方兩側有突出的包廂,此外,觀眾席前緣還向前沿伸到舞臺後方,所以有部份觀眾可以面對著指揮家,很特別吧!【對了,由於皇家節慶廳緊鄰 著一條不知名的鐵橋( 兩者大概只有 20 公尺的距離 ),而這座橋除了行人外,上頭還有地鐵列車的通行,於是...,是的,在音樂較沈靜的片段,如果正巧有列車通過,音樂廳內的觀眾是可以聽到厚沈的低頻隆隆作響,不過英國人的修養很好,他們都不動如山,只有我這遠來的異邦客,四處探頭探腦地找答案...。】


相較於我所熟悉的台北國家音樂廳,皇家節慶廳的殘響明顯短( 或說咱國家音樂廳的殘響明顯過長...),用音響的術語來講,就是「背景較黑」,音樂會進行中,樂團各聲部的表現十分凝聚且平衡,細節也清楚 明白,不過或許是清楚太過,許多合奏及演奏上的瑕疵亦容易被聽出來,指揮家馬捷爾向來以有效率的排練及超強的記憶力為傲,和之前兩次馬捷爾那洗鍊穩潔的 現場印象相較,大師真的老了...,那晚上下半場的演出馬大師全場看譜,還有,大師老了可分兩類,一類愈老愈快,另一類則愈老愈慢,而馬捷爾 屬於後者,於是在 81 歲的大師含糊拍點指揮下,愛樂的弦樂五部多次將馬勒慢板的旋律...氣力放盡,一種超沒自信的慢,加上音樂廳殘響不長,無法提供任何潤飾或掩護,於是...,我認為馬大師應認真思考該不該將舞臺讓給其它苦無出路的年輕指揮家,雖然他今年和愛樂管弦樂團的馬勒 Cycle 還有第九號交響曲及第八號《千人》交響曲還沒走完。


截然不同的音樂廳文化

 

在南岸中心皇家節慶廳聽音樂會,還真讓我好好體悟了倫敦音樂廳文化和咱們的不同...( 他們的聽眾普遍老化,我在那兒算是相當幼齒的 ),首先,他們的音樂廳內留有寬敞的社交空間,讓觀眾可以在進場前及中場休息時充份活動,這是很有人性很舒服的設計...;其次,也是很人性的,當中場休息時間一到,觀眾席通往大廳的門開啟,馬上有人衝進來...衝進來賣冰淇淋,我發現買的觀眾可拿到大廳吃,也可以在座位上吃,這和我們連礦泉水都不可以帶入音樂廳內的規矩還真是截然不同。

 

其次,英國人也是健忘的,音樂會進行中有人手機響起,不過短短兩聲就被切斷( 在高雄,手機響是常有的事,我還遇到有人居然接聽...,那位小姐無畏地對著話筒說:「我在聽音樂會,什麼事你說...。」真是&^%$## )。還有,樂章間的空檔,國內聽眾習慣咳個兩聲,清一下咳喉,順便提醒背對著我們的指揮家,喂!我們在看著呢,你得好好表現...,這點在倫敦也一樣,只不過他們對指揮的期許似乎比咱們更高,所以咳的比我們更大聲,真的,不蓋您!

 

對了,他們在大廳中有販售包括啤酒、香檳等飲料,在音樂會散場時大家都站起來,一個玻璃啤酒瓶就從我面前一路滚到下方...,真是有趣,沒出國還真不知道這麼多事呢!


散場後沿著鐵橋走進地鐵站,利用空檔拍一下照片,左側是千禧年才啟用的摩天輪 --- 倫敦之眼,右方則有大笨鐘等建築...,就在下橋前,有幾個洒醉的青年在橋邊...好像想彼此切磋武藝,叫囂並追逐了好一陣子..., 先前倫敦的街頭暴動被國際傳媒報的沸沸揚揚,某位 LP 業者沮喪地告訴我,有三座 LP 倉庫於大火中焚毀...,而許多英國佬則顯得老神在在 --- 不過就那兩條街人多了些,有必要報導到舉世皆知嗎...?


除了南岸中心,倫敦的重量級藝文中心還有很多,光一處大英博物館便可逛上許久,由於此行是出差的原故( 是的,絕對是出差 ),能出來逛的時間有限,唉!我的另一個身份是無可救藥的歌劇迷,再怎麼趕也得到皇家柯芬園歌劇院走一趟,於是匆匆再匆匆,搭地鐵進行柯芬園的二十分鐘遊!


我的柯芬園二十分鐘...

 

一出地鐵站,直前到 Apple 專賣店,然後左轉,便可到知名的『皇家歌劇院』後門,外貌...還真是簡樸,如是不是入口上方的皇家印記,我壓根不相信我這歌劇迷竟得從這不起眼的旋轉門踏入全球票友們聖殿之一的皇家柯芬園歌劇院。【歌劇迷的其它聖殿還包括華格納的拜魯特、義大利米蘭的 LaScala 及威尼斯的 La Fenice 劇院、瑞士的蘇黎士歌劇院、紐約的大都會歌劇院...,哇!還有一堆呢! 】

 

說好二十分鐘的,但慣敗家的我在紀念品販賣部就耗了近十分鐘...,柯芬園亦是知名的英國皇家芭蕾舞蹈團最常表演的場所,所以販售的紀念品歌劇和芭蕾 比例相當,我只敗台灣買不到的東西 --- 一條印有皇家印記和皇家歌劇院之名的小桌巾、一本男高音多明哥在柯芬園演唱及指揮的相片集與一本卡拉揚在史卡拉劇院的相片集等。


走出紀念品部,沿著動線前進,經過售票處,走著走著便走到歌劇院的正門口,由於皇家歌劇院的歴史已相當悠久,正門口的道路如今已相對狹小 --- 就一條雙線道,我本想穿過馬路為她拍個體面的特寫,怎奈找不到斑馬線,又不想違反交通規則,丟台灣的臉,只有退到入口的一角,拍照証明...那個南方黄某某確曾到此一遊...,緊接著跑步帶殺聲再衝回劇院內。


獨尊畢勒的皇家歌劇院

 

曾在柯芬園這座皇家歌劇院內演出的偉大指揮家及歌劇家真的不計其數,我有一本記載該劇院演出華格納《尼貝龍根的指環》的專書,天知道這座深具歴史的歌劇院第一套《指環》居然是由偉大的作曲家兼指揮家馬勒所指揮的...,觀其演出史料,從戰前到戰後,由世紀初到世紀末,這兒不僅是德國歌劇的樂園,還是義語歌劇的天堂...,說這兒是歌劇聖殿之一,可一點都不假。

 

如果說拉圖是英國近代最具影響力的指揮家( 人家都當上柏林愛樂音樂總監了,還不夠有影響力?),那前一個世代,英國最重要的指揮家是誰?人選紛紛浮現眼前  --- 包爾特( Adrian Boult, 1889 - 1983 )、畢勤( Thomas Beecham, 1879 - 1961 )、沙堅特( Malcolm Sargent, 1895 - 1967 )、巴畢羅里( John Barbirolli, 1899 - 1970 )、柯林.戴維斯( Colin Davis, 1927 -  )...( 怎麼辦?我想的到的就只有這麼多 ),我在皇家歌劇院一樓大廳發現牆上嵌了一位指揮家的雕像 --- 是的,是畢勒爵士,下方有塊牌子寫道 --- 「畢勒爵士( 1879 - 1961),指揮家,曾於此劇院指揮超過 80 場次( 1910 年 - 1951 年間 )」,由於大廳上沒有其它的雕像,看來畢勤在英國樂壇的地位是倍受肯定的。


蘇莎蘭特展

 

皇家歌劇院的大廳內還有一個特展在進行,即是知名澳大利亞花腔女高音蘇沙蘭( Joan Sutherland, 1926 - 2010 )的戲服展

 

我知道蘇沙蘭在英國很紅( 她曾被英國女王冊封為爵 ),如果沒有記錯,她在上世紀末原本打算在柯芬園以 J. 史特勞斯的歌劇《蝙蝠》做為告別演出,怎奈當時她那龐大的身軀已無法讓她自在地唱歌跳舞,於是她帶著好友美國女中音霍恩( Marilyn Horne, 1934 -   )與男高音帕瓦洛第( Luciano Pavarotti, 1935 - 2007 )為自己跨刀,他們三人成為該劇第二幕狂歡派對中的出席貴賓,當他們出場時全場靜默,大家靜靜地聆賞蘇沙蘭及其好友的歌聲...,當晚的《蝙蝠》演出完畢,蘇沙蘭再度出場接受英國樂迷們的歡呼,一位劇院工作人員拿出一座小鼓給蘇沙蘭,而蘇沙蘭也作勢敲了一下,許多人不知小鼓的含義,其實這是蘇沙蘭最成功的歌劇作品 --- 董尼采第《聯隊之花》中的瑪莉一角的招牌扮像 --- 敲著小鼓的聯隊姑娘,右圖即為蘇沙蘭之董尼采第《聯隊之花》的 LP 封面,這套 LP 可是個人珍藏,英國大 DECCA 呢!( LP:DECCA SET 372 - 373, 2 LP )


在皇家歌劇院的大廳內蘇沙蘭的戲服展一共展出六套蘇沙蘭的戲服,角色涵蓋她拿手的董尼采第、白利尼及威爾第等人的作品,不過我最在乎的當然是《聯隊之花》中瑪莉所穿的那套藍白紅相間的女兵制服了,嗯,大廳中的四套沒有...,咦!有了,在大廳另一處向下行的角落,這套《聯隊之花》的戲服不正直挺挺的站在橱窗中嗎( 請見左圖 )?能看到這套傳奇的戲服,讓我此趟英倫行增色不少...。一套戲服而已,有什麼了不起?在我看來,對咱們沒有一座固定運作的歌劇院的台灣而言,這套劇服背後所代表們義意真的不小 ---

當年知名德國次女高音露德維玆( Christa Ludwig, 1928 -  )告別舞臺的最後一場演出是在維也納進行的( 她的告別世界巡迴演出曾選擇台北為其中的一站,我永遠忘不了她演唱馬勒的歌曲《當世界把我遺忘了》時的不捨...,只不過她真正的告別演出約莫在臺北場的兩年後才進行,這之間不知道她以退休之名還唱過幾場...,可見全世界都想她都需要她 ),就在演唱會結束後,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竟以露德維玆當年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初演第一個角色的戲服相贈,此舉自然讓露德維玆感動不已,但...天知道一座具歷史的歌劇院要有多大的倉庫及專業人員好分類及貯藏那些已落幕,但可能還會再演出的歌劇的所有佈景、道具及所有角色的戲服( 有時同一個製作的同一角色會有多位歌手輪流扮唱,每個人的身材不同,還各有各的戲服 )等,這些可能再上演的歌劇數量絕不下於一百齣,所以...光用想的就令人昏頭...,因此皇家歌劇院能以蘇沙蘭在該劇院演出的戲服作為展出,其實驕傲的很呢!


匆匆一趟倫敦行,感觸不少,還在消化中,不過還是得多聽音樂多看書,讓自己多懂些東西,這樣出去玩的收穫會更多更大...,如果,我說如果還有下次,我會想在倫敦聽那個樂團的演出呢?其實倫敦的五大樂團( 要不要複習一下是那五大樂團?答案是 BBC 交響樂團、倫敦交響樂團、倫敦愛樂管弦樂團、皇家愛樂管弦樂團及愛樂管弦樂團等 )我都在臺灣聽過了,連知名的「英國五大加一」也在臺聽過...( 五大加一,加的是在拉圖手上終成一軍的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 ),五大或六大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由捷克指揮家貝羅拉維克( Jiri Belohlavek, 1946 -   )率領 BBC 交響樂團的演出,我真的希望能再聽一次...,有沒有好心人可以將我的願望告訴新北市淡水區沙崙路上瑩聲電子公司的施先生( 就是經常在南方網站上與 PMC 揚聲器合照的那位先生 ),跟他說我會努力經營他代理的商品,請他下次別忘了再招待我去英國出差,順便聽音樂會....,施董,我都說成這樣了,下次有好康別忘了我喔!


回南方首頁 在南方聽音樂 談音 論樂 聽南方的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