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很重要!!?

 

最近在閱讀日本旅遊書籍時常看到「遍路」一詞,上網查了一下,原來遍路指是四國一段長約 1,200 公里,途經德島、高知、愛媛及香川四縣,需造訪 88 座靈場( 靈場在日文中指的是佛寺、神社等宗教場所,而四國遍路中的靈場皆為佛寺...)的修行之路,這段路已有 1,200 年,一年四季都有人執意而行...。

 

不知道為什麼,總想多暸解一下遍路的時代義意,於是買了《遍路 --- 1,200 公里四國徒步記》( 小歐 / 群星文化 / 2014 )及《四國•遍路 --- 給人生的 20 道力量》( 林娟 / 大大創意 / 2020 )兩本書來看,利用工作空檔細細將書看完,多知道遍路的大小事( 例如 遍路者是有固定穿著的 / 今日遍路者來自世界各地,有喜愛日本文化的、單純愛走路的、為還願者...,未必全然是特定宗教信仰者 / 雖然全程徒步的遍路者最受人尊崇,但如果時間或體能等因素,亦可以選擇自行車、機車、汽車,甚至跟旅行團搭巴士遍路 / 遍路維持了四國一些偏鄉城鎮的商業活動,讓民宿等有旅客造訪 / 沿途居民對遍路者十分親切友善,會主動協助並招待他們...),有趣的是如遊記般的兩本書真正要傳達給讀者的訊息是 --- 誠實的做自己,面對自己,這點很重要...,因為花四十幾天走 1,200 公里的漫漫長途,或許可以驕傲地給自己一個大大的讚,但整個遍路過程其實都在面對自己,我可以背多重,我可以走多遠?我該走那條路?真的要一直走下去嗎?就算走完了人生還是要繼續,如何運用遍路歷程的省思好好活下去,讓生活無悔且精彩,這點竟是兩位國人遍路者的共同心得。

 

嗯,做自己,很重要,筆記筆記...。



找一張日本旅遊的相片來充數...,上圖是 2018 年 11 月於京都清水寺旁二年坂拍的,有趣的是新郎新娘及攝影團隊都是咱台灣人。


做自己,聽自己喜歡的唱片

 

我很喜歡匈牙利指揮家費倫奇克( János Ferencsik, 1907 - 1984 )指揮的音樂,他的唱片在台灣二手唱片市場上常見,大多不貴,也不會有人和我搶,如果您和這位指揮家不熟,我直接抄兩段南方網站資料給您瞧瞧:

 

辭典上是這麼介紹費倫奇克的 --- 費倫奇克,1907 年出生於布達佩斯,1984 年卒於同地,匈牙利指揮家,就學於布達佩斯音樂院,1927 年在匈牙利國家歌劇院任樂團指導,1930 年升任指揮,1903 - 1931 年於拜魯特音樂節任音樂助理( 南方註:擔任義大利指揮家托斯卡尼尼的助理 )。1948 - 1950 年任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指揮,1945 - 1952 年任匈牙利電台交響樂團首席指揮,1953 - 1976 年任布達佩斯愛樂管弦樂團首席指揮。費倫奇克 1957 年首次在倫敦登台,與倫敦愛樂管弦樂團合作演出,1962 年首次在美團登臺。

 

而“不朽的指揮家”( 世界文物出版社, 1996 )一書的「匈牙利指揮學派」則為我們補充不少費倫奇克的資料,該書的看法頗具深度,摘要如下 --- 東歐指揮大師典型特點是擅長指揮及傳播本國的音樂...,在匈牙利的指揮學派中,不難發現巴爾托克、高大宜、李斯特及札多爾( Zador )的傑出詮釋者,由於指揮家們的熱心與執著,讓這些作曲家的名望飛越了國界,他們的作品傳遍全世界;費倫奇克是上世紀宏揚匈牙利音樂的佼佼者...,他錄製大量唱片,主要是巴爾托克、高大宜、李斯特和艾爾凱爾的作品,這些唱片證實了費倫奇克爐火純青的技巧,以及他在精神上與這些作曲家緊密相通 ,在他指揮下,樂團演奏旋律感強、節奏清晰...。



上圖是我最新的收穫 --- 費倫奇克指揮布達佩斯愛樂管弦樂團於1981 年為匈牙利 Hungaroton 唱片錄製的作曲家史特勞斯《序曲與圓舞曲》( LP:Hungaroton SLPX 12353 ),這張唱片的封面很漂亮,讓人一拿起來就有好心情,原來這是畫家默斯(Pál Szinyei Merse, 1845 - 1920 ) 的畫作《汽球( The Balloon )》,原作現典藏於布達佩斯的匈牙利國家美術館...;我是某日無意間聽了張費倫奇克指揮捷克愛樂為 Supraphon 發行的貝多芬第四號交響曲開始迷上這位指揮家的( 由於沒有人在搶他的唱片,因此無論唱片行的唱片被多少人翻過,我總是可以自在地〝撿漏〞,這種孤芳自賞的感覺甚好...),他的樂風樸實無華,卻總能揪著我的心和他一同前進,1984 年費倫奇克去逝後,Hungaroton 唱片還特別發行了一套盒裝黑膠紀念他,其中一張錄製於 1982 年的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似乎遠不及於大師的平均水準( 樂團為匈牙利國家交響樂團 ),我為此困惑多年,直到我讀到另一位匈牙利大指揮家蕭堤的《回憶錄》才得到救贖,蕭堤說 --- 「我欽佩他在匈牙利如此艱苦、政治形勢險峻的環境下,仍能維持其藝術水準之不墜,這是件多不容易的事啊!」


話說某天我看了某權威樂評推介一張外國年輕大提琴家的新錄音,說那張唱片不僅演奏一流,錄音更是一級棒等等,不久我在唱片行看到本片,於是就買回南方聽...,聽著聽著充滿不解,錄音就一般好,但音樂很...年輕,富朝氣,但非常表面,就像某一場學生音樂會,我始終在想,這錢我拿去聽國內音樂家的音樂會感動肯定比較多比較大...。

 

對了,說到聽自己喜歡的唱片,那個請諸看倌看完前文後務必忘了匈牙利指揮家費倫奇克的大名及美好,最好把他當成是路人甲,在唱片行看到他的唱片就直接跳過,好讓我繼續享受〝撿漏〞的快感...,謝謝囉!


相信自己,聽自己喜歡的錄音 --- 這點其實要跟對大哥才行!?

 

怎樣的錄音才算好的錄音?要聽〝原音〞才好聽嗎?不意外地,這種見山是山又不是山又是山的問題似乎永遠在愛樂及音響圈中一再輪迴,只要有人提起原不原音什麼的,從愛不愛樂的樂迷到發不發燒的音響客,一直到專業媒體人,甚至連錄音師也都跳進來論戰一番,真的好不熱鬧,咦!那南方喜歡的錄音是什麼風格?是單點錄音?decca - tree?還是多軌錄音?來吧,我就來表態一下吧!



上圖是 2016 年南方參與的某個錄音製作,一張好的唱片要投入心力的不只音樂家及錄音團隊,瞧,看得見的還有專業媒體及職業攝影師( 不然封面及內頁的美圖要從那兒來?那天一共動員三位攝影師喔!),而相片中看不見的有製作人、執行製作、美術設計、美妝造型師、公關、接待、餐飲負責人等,所以只聽音樂聽錄音就去評判一張唱片的優或劣,對許多盡力盡力的參與者來說並不公平,不是嗎?【本錄音仍積極籌備發行中...】


坦白說,絕大部份黑膠唱片及大多數 CD 片解說是沒有告訴樂迷...本錄音到底用了幾支麥克風,這些麥克風在舞臺的相對位置( 高度、距演奏者的距離等 ),也不會告訴吾人這座錄音廳堂的聲學參數,以及錄音師使用的錄音軟體為何?好啦,就算都有詳實列出,連使用線材,Recording Studio 及 Mastering Studio 的軟硬體、鑑聽揚聲器等都清楚標註了,我真要說極大比例的樂迷也只是看一眼,滿足一下自以為是的慾念 ,然後就播唱片,讚嘆或碎碎唸一下,接著...來賓...下一張,不都是這樣嗎?來,請看下圖 ---



上圖為 2017 年 7 月南方參與的錄音,瘋狂錄音師徐育聖為了向樂迷示範錄音師錄製古典音樂時常用的...伎倆,他在有限時間內徹底燃燒自己的小宇宙 --- 他老兄居然同時擺出 MS、Spaced Pair、ORTF、XY、Decca Tree 及 Blumlein Pair 等六種陣勢來錄音,這邊每組錄音的成果都是真真實實的聲音,但好聽的標準何在?要以誰的意見為準( 這邊有發言權的人有演奏家、錄音師,還有代表出資方及消費者綜合想法的製作人 )?而我們又是以那組錄音去發行唱片呢?答案是...以上皆非,想知道答案的請自行網路爬文,或來南方我講給您聽,原音是什麼?問世間原音為何物,一堆人明明白白卻總是說不清楚,哈。


我得誠實說,當徐育聖告訴我他的瘋狂構想時...我真的聽不懂他在說什麼( 什麼是 ORTF 啊?),於是悄悄到博客來訂了兩本錄音技術的書來看,結果當然是有看沒有懂( 書中有這些錄音方式的麥克風架設方式及原理,但我真的無法看圖說故事,想像這些不同錄音方式錄出來的聲音是怎麼一回事,就像我也常買食譜回去看,看食譜是一回事,依書備料是一回事,但真正下廚煮出來則是另一段故事了...),我選擇支持徐育聖,在錄音進行空檔也不時向他請教,結果他事後還寄了兩本厚厚的錄音技術專書給我,關於錄音這回事...我有多明白了些,但僅止於〝說的一囗好菜〞的階段,現在這些書我偶爾會刻意拿出來放在南方的桌上,不是自己看,是給來訪的音響代理商們看,要讓他們知道我多少也是有練過的,請務必拿好聽的器材給南方,不要一心想拿品牌來誆我 才好...。

 

好了,回到錄音的話題,一張優秀唱片好錄音和好音樂是需要同時兼顧的,但如果只討論錄音,這時建議您要相信自己的耳朵,相信家中的音響,只要您會抬頭、點頭,再低頭去讚嘆,聽完還一再回味的,這肯定是好錄音,不是嗎?相信自己,很重要!!


有時真得跟對大哥才行...

 

聽音樂聽錄音這檔事,有時真得跟對大哥才行...;話說這些年由於製作高雄音響展黑膠唱片之故,我常打電話或寄音檔向洋活音樂王秉皇先生請益,王兄是留美受過正規訓練的後製錄音師,和他混久了,我覺得我對不同錄音美學的接受度愈來愈高...( 王兄總可以在我認為錄音很一般但音樂很好聽的唱片中找到值得駐足聆賞的吉光片羽,並點出其中的美與難處...),多年過去,雖然我仍在古典音樂的碟海中打混,但我愈聽愈廣,唱片也愈買愈快樂,相較於其它樂友及音響迷,聽唱片要先看其起手式是否正確( 最好是類比錄音,最好只用兩支麥克風,不可以用...),非得怎樣的錄音才聽 ,只有怎樣才可以...,於是音樂愈聽愈窄,坦白說,我很幸慶自己跟對大哥,讓自己在樂海中優遊自得...。


有時,聽名盤不被感動,也很了不起

 

光談古典音樂這塊就好了,長久以來人類不知道已完成多少錄音( 而流行音樂的發行量又遠大於古典音樂 ),這些新唱片一上市就得和已問市的同曲目同一世代音樂家及前一世代音樂前輩的版本論輸贏,輸了,不被樂迷青睞的,將失去再版機會,逐漸被大家遺忘...,而贏的,有幸得到某某 唱片大獎背書的,有時也不用高興太早,因為馬上又有新錄音輪著要和你輸贏,而且戰鬥將永遠繼續,那些能跨越歷史洪流一再再版的佼佼者,便是吾人口中的「名盤」。



上圖是我手邊部份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全集黑膠唱片封面,我們看第一排左一及左二就好,這兩套算是同一個版本 --- 大提琴家卡薩爾斯於 1936 年到 1939 年間錄製的全集( 為什麼封面不同?因為是不同國家發行的啊!),幾十年下來無論有多少後輩大提琴家以相同曲目向卡薩爾斯提出挑戰,卡薩爾斯的版本仍永遠存活於樂迷及唱片公司囗裡心中,迄今仍在唱片公司發行目錄裡面( 此一版本版權現在在華納古典手上,2018 年該公司為了服務老中青樂迷,再度為其復刻黑膠唱片!),於是本版本無疑便是本曲的「名盤」,那怕傅尼葉、馬友友、麥斯基、席夫、畢爾斯瑪、哈瑞爾、納瓦拉、史塔克、謝夫蘭、羅斯托波維契、托特里耶等名家也費盡心力建構出自己的巴哈意境,仍無法動搖卡薩爾斯在本曲目的成就...。


好了,學生時代我就有蒐集各式唱片秘笈的癖好( 唉,我讀秘笈可比讀教科書認真多了 ),那時秘笈其實就那幾本,所以我真的背得很熟,而今日記載名盤的書籍和網站不少,各式百大名選、荒島唱片、主筆推薦、總編嚴選、個性選擇、年度最佳唱片...,不斷推陳出新,多年下來名盤資訊真的大爆炸,記都記不起來,因此這些年我索性隨性買唱片,聽名盤被感動有什麼了不起,聽鮮人討論的唱片還可以被感動,這比較了不得,對吧?



舉個例子好了,提到作曲家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您想得到必敗名盤有那些?我想黑膠迷肯定不會漏掉指揮家克倫貝勒指揮愛樂管弦樂團( EMI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 DG )、卡拉揚指揮維也納愛樂( DG )的錄音,發燒友則力推羅伯蕭在 Telarc 的版本,古樂愛好者則會選擇英國指揮賈第納指揮革命與浪漫管弦樂團三星帶花的名演( PHILIPS ),我手邊則至少還有鄧許泰特指揮倫敦愛樂( EMI )、朱利尼指揮維也納愛樂( DG )、費倫奇克指揮斯洛伐克愛樂( Hungaroton )等黑膠唱片,但某日我買到德國指揮家凱格爾( Herbert Kegel, 1920 - 1990 )指揮萊比錫廣播交響樂團( Leipzig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1985 年為前東德 ETERNA 錄製的同曲錄音( 上圖左, LP:ETERNA 7 29 163 ),唱針才一放下去,樂曲中滿溢的張力及迫力一下子逼得我放下手中工作,一口氣靜默聽完,天啊,這個版本真的和我頻率完全對了,從南方下班後我還在家中音響室再聽了一次才甘願去睡覺,這肯定是名演名盤,至少對我而言。

 

咦,上圖左是凱格爾指揮萊比錫廣播交響樂團的《德意志安魂曲》,那右圖是...?哈,很顯然是同一個錄音,只是換成西德的 CAPRICCIO 唱片公司發行,我是先買到上圖左的 LP,多年後看到上圖右的 LP 出現在二手唱片行展示櫃上,一時驚為天人,以為是凱格爾另一個名演,買回家後才發現是一個錄音...,其實我好期待可以在音樂廳內聽到《德意志安魂曲》的演出,不知道行時才能如願。


相信自己,勿以價錢論英雄,真的...

 

唉,講到錢,許多單純的事情也會變的矛盾起來...。多年前一位在日本工作的友人告訴我,他在東京逛到一家二手古典黑膠館,裡面的唱片他有九成沒看過,而且價格都不便宜...,以我對這位友人的暸解,他對名盤的知識已有相當程度,也常逛日本各地黑膠館,怎可能有那麼多他沒看過的唱片?後來趁著我到東京滲透東京音響展之便,友人高興地帶我去這家黑膠館朝聖( 那次被帶去逛了太多唱片行,所以忘了這家黑膠館的名字,真是抱歉 ),一進這家唱片行,果然收集了許多歐洲小廠的黑膠唱片,張張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且要價皆不斐,離開時我誠心地告訴友人:「這兒真是個好地方,每張唱片在這兒都得到應有的尊嚴與精彩!」記得那天我有翻到端士鋼琴家費伯( Albert Ferber, 1911 - 1987 )下圖這張唱片 ---



本片於上世紀六零年代由英國 SAGA 唱片公司錄製發行( LP:SAGA STXID 5273;為什麼要強調錄製發行?因為該公司規模不大,有些唱片是以授權的方式取得版權 ),費伯早年在德法等地拜師學藝,後來成為英國重要音樂教師,好啦,重點是這張我當年花兩塊英磅向英國二手唱片行郵購的唱片( 現在在英國網站看得到的價格好像也差不多這個金額...),多年後在東京竟被訂到 11,000 日元的高價,嗯,看著那天那間東京唱片行老闆將展示空間整理得一塵不染,唱片依作曲家等關鍵字清楚排列,然後一直對同行友人訴說某一張唱片的美好,我想他對自己選進來的唱片肯定十分熟悉且自信,那兒的唱片應該是 張張名盤才是...。

 

我真忘了那晚我是拿了那些唱片去結帳,但還是那句話,「這兒真是個好地方,每張唱片在這兒都得到應有的尊嚴與精彩!」,11,000 日文和兩塊英磅是同一張唱片,您可以接受這樣的名盤嗎?雖然我不富有,但我可以。 【為什麼我沒有附上什麼聆樂心得?因為我根本不知道本片被我塞在家中何處,相片是之前拍的,證明我真的擁有這張唱片喔!】


做自己,聽自己喜歡的音樂???

 

認識一位先生快二十年了,他在家中有間設計過的書房兼音響室,燈光美氣氛佳,拉開窗簾還可靠眺山景...,這些年他音響愈換愈好,但每次去他家他都固定播放作曲家舒伯特《鱒魚》五重奏給我聽,我發現他的唱片架多年不變,好像永遠就播那幾十張 CD,我有建議他要多支持唱片產業,要開闊聆樂視野,要...,結果他老兄先去泡了壺好茶,然後輕聲地告訴我:「我沒告訴你我之前有訂 Spotify 快兩年吧,那陣子經常在上面聽我沒聽過的曲目,也去爬了不少國內音樂家臉書的文,試著去接受你們常說的華格納、馬勒和布魯克納,也聽了巴爾托克、魏本、荀白克的作品,聽著聽著壓力好大,這些都不對我的味,最後還是回頭聽架上的 CD 片,每張我都好愛,我每天可以聽滿兩小時自己喜歡、可以與之互動,我覺得人生這樣就夠了,我知道你喝咖啡,但我對茶略有研究,來,請喝茶。」



想想,我最勇於為自己開拓新聆樂曲目的時期好像是研究所剛畢業,開始工作,開始有南方的那幾年( 說誇張些,那時每每拿著有限的生活費買唱片回家,拆開包裝,放上唱盤,聽完,感動或不夠感動,接著拆開另一張,如此將新唱片聽過一輪,接著便急著整理下一次要採買的目標,一路向前,根本無暇將唱片多聽幾遍,啊,我的青春哇!),印家中我第一次需要面臨抉擇,不是要去荒島,是和家人去日本旅遊,那時我為了選擇將那些音樂塞進容量有限的 Apple iPod Classic 可是傷透腦筋呢( 結果風景太美心情太 high,iPod 幾乎都沒有拿出來聽...)

 

有時,帶領樂迷邁向新曲目是需要技巧的,在我看來這也是唱片公司及音樂家們責無旁貸的天職...,上圖是法國小提琴家費拉斯( Christian Ferras, 1933 -1982 )演奏法國作曲家法朗克那首好聽的小提琴奏鳴曲( LP:DG 139 124 ),本片 B 面收錄了我不熟悉...好啦...當時是根本沒聽過...比利時作曲家勒庫( Guillaume Lekeu, 1870 -1894 )的小提琴奏鳴曲,費拉斯的弦音非常細緻甜美,當我看到他拉法朗克小提琴奏鳴曲便急急忙忙買下本片,待法朗克聽完換聽 B 面勒庫小提琴奏鳴曲時,音樂一出來我便被一種獨特色的氣質給包圍,然後開始上網查資料,天啊,原來勒庫曾向法朗克學習,只活了 24 歲的他 22 歲時創作本曲,對一位能說出「有時,歡樂要比痛苦難畫上千倍」的敏感青年來說,這首小提琴奏鳴曲呈現出極度超齡的愁美氛圍,而這個氛圍又和費拉斯的氣質超搭,於是當我將這首三個樂章的小提琴奏鳴曲聽完,我竟陷入一種意境內不可自拔,這時最好的解葯便是再聽一次,當我又一連聽三遍後才急著向熟識的黑膠館對勒庫發出江湖追擊令,我好想多瞭解他的生平及音樂,而這份偏愛的源起不在於 people say,是在於我喜歡,發自內心的喜愛,瞧,我立馬收到兩張勒庫的管弦音樂 LP,很好聽也很幸福喔!



做自己,也要多為別人著想喔!

 

做自己,是想要留一些時間及心思陪自己,和自己相處,而不是一味的自大、自我感覺良好...,做自己,承擔自己很重要,但也要多為別人設想喔!南方祝大家聽音樂大快樂,別和我搶費倫奇克和凱格爾的 LP 喔!


( 本文完成於 2020 年 4 月 6 日 )


回南方首頁

在南方聽音樂

回談音論樂

聽南方的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