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舒的好要從鄧許泰特談起?
古典樂壇八卦大師諾曼•萊布列希( Norman Lebrecht )在他的《Why Mahler?》一書中有段對前東德指揮家鄧許泰特( Klaus Tennstedt, 1926 - 1998 )的描述,由於不知道他 的情報來源是否可靠,外加鄧許泰特並非本文主角,因此我只節錄其中和前東德另一位指揮家馬舒( Kurt Masur, 1927 - )相關的片段 ---
「1948 年馬舒在馬爾鎮擔任樂團指揮,鄧許泰特帶領小提琴第一聲部,面對鄧許泰特笨拙又無可救藥的浪漫情懷,馬舒簡直為之傾倒,這位未來的紐約愛樂總監當時指揮事業正平步青雲,而鄧許泰特卻既沮喪又失去人生目標,鄧許泰特的媽媽希望他兒子能更像馬舒一些...,後來鄧許泰特的音樂事業愈加不順遂,情緒也極不穩定,1971 年馬舒終於說服東德政府讓鄧許泰特離開,理由是...他對我們已無任何好處。」
好啦!從八卦大師的文章告訴我們:首先,馬舒從年輕起便是位優秀外加有情有義的指揮家( 多年後馬舒勸誡鄧許泰特要少抽些菸,鄧許泰特還抱怨馬舒說的跟他媽媽都一樣...);其次,馬舒具備浪漫的人格特質,至於這種浪漫特質有沒有反應在他的音樂上,算是後話囉! |
|||||||||||||||||||||||||||||||||||||||||||||||||||||||||||||||||||||||||||||||||||||||
對不起,如果是他,我完全沒興趣...
我發現前東德指揮家馬舒雖曾貴為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及紐約愛樂管弦樂團的音樂總監,粉絲不少,但馬舒在咱台灣似乎沒得到資深樂友們的青睞,向友人們聊起馬舒,得到的反應大多是...「對不起,如果是他,我沒興趣...。」連熟識的唱片行也說馬舒唱片不好賣...,我先後聽過他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紐約愛樂管弦樂團,以及法國國家管弦樂團的音樂會,說真的,和許多中生代當紅指揮家相較,稱馬舒一聲「大師」真的不為過...,好啦!這回就讓我談談大鬍子指揮家馬舒。
【就是右圖這張馬舒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錄製的舒伯特第九號交響曲之 LP 給我寫作本文的動力,本片錄於 1989 年,原盤為 PHILIPS 發行,本片應為美國 MHS 唱片買的授權片,此時馬舒已擔任該團 19 年音樂總監,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的音色和之前相較,變得洗鍊且流暢無比,好是特別。】 |
|||||||||||||||||||||||||||||||||||||||||||||||||||||||||||||||||||||||||||||||||||||||
那個梅塔的接班人
1991 年,55 歲的印度指揮家梅塔( Zubin Mehta, 1936 - )宣布辭去紐約愛樂總監的職務,紐愛管理當局幾經考慮,最後決定由時年 64 歲的馬舒接替樂團音樂總監,我看過某本指揮家簡傳的專書,作者以〝那個梅塔的接班人〞稱呼馬舒,唉,雖然我稱不上是馬舒的忠貞粉絲,但心中還真為他抱不平...,紐約愛樂無疑是支優秀的豪門樂團,前有馬勒後有伯恩斯坦等大師加持,但說到樂團團史、國際聲望、演出水準等,在我心中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可是不下於,甚至高於紐約愛樂呢,說馬舒是那個梅塔的接班人,貶輕的意味實在濃厚了些,且讓不是其粉絲的我為他出出頭...。 |
|||||||||||||||||||||||||||||||||||||||||||||||||||||||||||||||||||||||||||||||||||||||
有人想知道在那之前的馬舒嗎?
馬舒 1970 年受邀出任歷史悠久的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音樂總監,是這支樂團為他打開國際知名度,而在這之前,他曾於 1967 年到 1972 年間擔任德勒斯登愛樂管弦樂團的首席指揮( 有人知道他在此職務的接班人是何許人嗎?答案是咱國家交響樂團桂冠指揮家赫比希( Günther Herbig, 1931 - )),更早之前,他還先後在幾座歌劇院任職,甚至當上音樂總監( 例如柏林喜歌劇院等 ),但由於馬舒官網對他自己 1970 年以前之總總隻字未提,所以我決定在此略過( 反正又不會考...),待有識之士或馬舒粉絲為我補充,先謝了! |
|||||||||||||||||||||||||||||||||||||||||||||||||||||||||||||||||||||||||||||||||||||||
左圖為馬舒指揮貝多芬歌劇《費黛里奧( Fidelio )》的黑膠唱片封面( LP:eurodisc 300712-445, 3 LP ),本片錄於 1981 年,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的低音部充沛飽滿,但整體表現十分〝馬舒〞--- 那是一種乾淨俐落 ,略帶前衛般地現代感,富浪漫氣質,但平衡性極佳,可和任一優秀錄音平起平坐之名演...,合唱團的水準極高,劇院出身的馬舒留給歌手們極大發揮空間,不過我愈聽愈是困惑,人在東德的馬舒雖偶有機會到歐美等地客席,但這種讓古老的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發出深具現代風的樂音,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對了,我找不到馬舒任何指揮華格納作品的錄音資料,德奧風濃烈的他怎會跳過華格納呢?幸好紐約愛樂的官網為我解惑,馬舒曾多次指揮該團演出華格納《唐懷瑟》、《羅恩格林》等劇中音樂喔! |
|||||||||||||||||||||||||||||||||||||||||||||||||||||||||||||||||||||||||||||||||||||||
入主紐約愛樂...
如上文,我們暫略過馬舒前傳,直接從世紀末的大蘋果談起。
1991 年馬舒以前東德最偉大指揮家之姿入主紐約愛樂,成為這支歷史悠久的美國樂團新任音樂總監,其前任是在位 13 年,被喜新厭舊的紐約客視為了無新意的印度指揮家梅塔...。
如果我沒記錯,馬舒幾乎是像救世主般地被樂團及紐約聽眾所期待...;1981 年 6 月 16 日及 17 日馬舒首次客席紐約愛樂,那時他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音樂總監已 11 年,是前東德最活躍的指揮家之一,馬舒為大蘋果的樂迷們帶來包括華格納歌劇《紐倫堡名歌手》、《女武神》選粹,以及理察•史特勞斯《唐璜》、《狄爾的惡作劇》等純德曲目,我不知道那晚馬舒有否成功征服一向難搞的紐約客,但我知道 1985 年二月馬舒再次指揮該團四場演出,曲目全是包括《水上音樂》在內的韓德爾作品( 奇怪,紐約人會喜歡全場韓德爾?而且一連四場...)。 |
|||||||||||||||||||||||||||||||||||||||||||||||||||||||||||||||||||||||||||||||||||||||
馬舒在上世紀七零年代曾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錄製一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其中第四號交響曲倍受好評,許多人是為了欣賞這首第四號而買全集的...( 哈,我就其中之一 ),我一直以為這套唱片是 PHILIPS 錄製發行的( 右上,LP:PHILIPS 6570 132 ),某天買到東德 ETERNA 的唱片( 左上,LP:ETERNA 8 26 417 ),才知道 ETERNA 才是真正的版權擁有者,很有趣吧! |
|||||||||||||||||||||||||||||||||||||||||||||||||||||||||||||||||||||||||||||||||||||||
1987 年元月及二月馬舒再次受邀客席紐約愛樂,他開出兩套節目共八場演出,其中最大亮點是馬舒終於在紐約指揮他拿手的孟德爾頌( 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這幾場演出他得到向來毒舌的紐約樂評界一致好評;1989 年二月及三月馬舒再戰紐約,這次他帶來三套節目共八場音樂會,曲目包括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與李斯特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由俄國女鋼琴家 Elisabeth Leonskaja 獨奏 )、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普羅高菲夫《羅密歐與茱麗葉》組曲,以及理察•史特勞斯第二號法國號協奏曲等,這趟美國行馬舒沒讓新大陸樂迷失望,他成功載譽而歸。
1990 年上半年,紐約愛樂放出即將更換音樂緦監的訊息,這支曾經一再偉大且始終多金的名門樂團音樂總監職務絕對算是國際樂壇的大位,消息傳出,近從大都會歌劇院首席指揮李汶( James Levine, 1943 - )、波士頓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小澤征爾( Seiji Ozawa, 1935 - ),遠至英國愛樂管弦樂團首席指揮義大利指揮家西諾波里( Giuseppe Sinopoli, 1946 - 2001 )、法國國家管弦樂團音樂總監的美國指揮家馬捷爾( Lorin Maazel, 1930 - )等人都是報派熱門人選,我不知道紐約愛樂任命馬舒為新任音樂總監的正確日期,但可以確定的是 1990 年 10 月 14 日,紐約愛樂桂冠指揮兼精神領袖美國指揮家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 1918 - 1990 )辭世,這對昔日的招牌組合原訂 12 月將一連演出四場孟德爾頌神劇《以利亞( Elijah )》,《以利亞》的上演可說是紐約樂壇年度大事,因為伯恩斯坦已整整一年未在紐約登臺( 如果可能,大家都希望伯佬能回鍋率領紐約愛樂 )...,大師的去逝讓樂團管理當局一下亂了手腳,幸好他們心中的〝孟德爾頌大師〞馬舒適時伸出援手,《以利亞》不僅順利演出,更讓這位前東德指揮家在此建立了領袖聲望,於是馬舒在紐約愛樂音樂總監的競爭中一下子跳上領先地位,最後順利出線,他被賦予率領該團邁向二十一世紀的重責大任,馬舒時代在紐約,開始。 |
|||||||||||||||||||||||||||||||||||||||||||||||||||||||||||||||||||||||||||||||||||||||
馬舒是一位受獨奏( 唱 )家歡迎的指揮家,上圖是他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和鋼琴家迪西特( Misha Dichter, 1945 - )錄製的布拉姆斯兩首鋼琴協奏曲,我買的是 PHILIPS 的版本,但原盤應是東德的唱片公司所有。 |
|||||||||||||||||||||||||||||||||||||||||||||||||||||||||||||||||||||||||||||||||||||||
有負時尚樂評家期待的馬舒...
1991 年新樂季,馬舒正式以音樂總監身份站上紐約愛樂的指揮台,這支曾被馬勒( Gustav Mahler, 1860 - 1911 )、孟格堡( Willem Mengelberg, 1871 - 1951 )、托斯卡尼尼( Arturo Toscanini, 1867 - 1957 )、巴畢羅里( Sir John Barbirolli, 1899 - 1970 )、華爾特( Bruno Walter, 1876 - 1962 )、米托普羅斯( Dimitri Mitropoulos, 1896 - 1960 )等歐陸大指揮家領導過的勁旅,在二十世紀末重新迎來歐陸一位大師,有趣的是當時有不少熟悉國際樂壇生態的〝時尚派樂評家〞竟是以看熱鬧的態度等著看馬舒鬧笑話...,事情是這樣的:
東德,應說前東德,以一個身處世紀末,繁華善變的紐約客,他們大多有實行共產主義主前東德肯定是灰色,陳舊,了無生趣的呆板印象...,在馬舒 1981 年首次造訪紐愛前,他的東德好友,指揮家鄧許泰特早在 1977 年 2 月便曾客席紐約愛樂,在馬舒 1991 年走馬上任之前,鄧許泰特共和紐愛合作了 65 場音樂會( 其中當然馬勒的交響曲作品 ),鄧許泰特之於紐約樂迷的美好,坦白說和他的東德出身沒太大關係( 有人說的清鄧許泰特在離開東德前所獲得的威名與成就嗎?講白一點,1991 年的當下,所謂東德的指揮巨匠請如孔維玆尼等人早已凋零,昔日那種有厚度的,重量感及平衡巧妙兼備的音色早不復見...),而那時領導東柏林國立歌劇院,在日本與東德有高人氣的奧地利指揮家史威特納( Otmar Suitner, 1922 - 2010 )從未客席過紐約愛樂...,馬舒在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的接班人,曾任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首席指揮的瑞典指揮家布隆許泰特( Herbert Blomstedt, 1927 - )要到 1994 年 3 月才首次和紐愛合作...,因此這位留著大鬍子,在前東德樂壇與政界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馬舒,他的音樂造詣沒有問題,但他那模糊暗淡的東德光環擺得平紐約超毒的樂評?他可有足夠耐心與手腕配合樂團宣傳與募款?還有,是誰說「沒有三兩三 ,千萬別踏上紐約愛樂的指揮台,那些樂師們根本像群野獸,以捉弄指揮為樂。」馬舒在東德學到的那套罩得住紐愛的團員嗎?大家都在看...。
出乎意料地,馬舒不僅音樂修為令紐約觀眾與樂評折服,他的就任更為樂團帶來豐富的唱片合約( 此指 TELDEC 唱片公司,這對組合最早的錄音錄製於 1991 年 9 月,首批曲目包括布魯克納第七號交響曲、德弗乍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等 ),緊接著這位前東德大師居然能說擅講,風度翩翩,讓紐約社交界馬上接納,甚至愛上他,其實馬舒曾多次告訴友人,他先前曾告訴紐愛的團員們,他們並沒有發揮應有的實力,只是沒想到最後竟由自己為紐愛解除封印...。 |
|||||||||||||||||||||||||||||||||||||||||||||||||||||||||||||||||||||||||||||||||||||||
左上是馬舒的名盤 --- 理察•史特勞斯的《最後四首歌》( PHILIPS ),由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伴奏,美國女高音傑西•諾曼演唱,此版本曾獲企鵝三星帶花佳譽,是許多樂迷的首選( 不知您是否和我一樣...意志不堅定,之前我也很喜歡此版本,後來看羅馬尼亞指揮家傑利畢達克的傳記,書中說之前慕尼黑愛樂花了一大把鈔票請到傑西•諾曼到慕尼黑演唱兩場《最後四首歌》,不料彩排時傑利畢達克對傑西•諾曼很有意 見,一下子嫌她沒有唱好德文的韻味,一下又嫌她沒有付出和歌詞同樣的感情,光只是大聲而已...,第一晚演出後的慶功宴,指揮家和歌唱家各坐一方,目光幾乎沒有交集,第二天一早傑西•諾曼自己閃人,樂團匆匆找她人代打...,好啦,我聽過傑利畢達克指揮慕尼黑愛樂的現易演出,我比較信他,所以...馬舒和傑西•諾曼的《最後四首歌》我已經十幾年沒聽了...);右上是理察•史特勞斯的歌劇《納克索斯島的阿麗亞德妮》,馬舒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本曲是傑西•諾曼在歐陸極受歡迎戲碼之一,黑膠是由 PHILIPS 唱片公司 1988 錄製發行。 |
|||||||||||||||||||||||||||||||||||||||||||||||||||||||||||||||||||||||||||||||||||||||
他們嫌我老,卻找一個和我差不多老的來接棒
好啦!到了紐約的馬舒讓一切都那般美好,有喜愛且需要他的樂團與觀眾,有倍受期待的唱片一張張發行,但我得在此自首,由於我對黑膠這玩意兒痴心太過,坦白說,我並沒有聽太多馬舒與紐約愛樂的 CD,不過我倒是記得民國 83 年 6 月我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聽過馬舒指揮紐約愛樂演出馬勒第九號交響曲,事隔多年,要我說出那場音樂會如何如何,我可能說不清,但我清楚記得 ---
指揮家阿巴多在一張「傾聽寂靜( Hearing the Silence )」的 DVD 中曾說:「我覺得最好的觀眾,是那種音樂結束後能儘可能保持肅靜,尤其是涉及到死亡的作品如馬勒第九號交響曲及威爾第的安魂曲,這些作品演奏完後是不應該鼓掌的,反而應該沈靜下來,寂靜的時間愈久,你愈能感受到音樂廳與聽眾,你可以感覺到、聽到,大家都屏息凝神,這是全然不同的原音呈現...。」
先前我聽英國指揮家拉圖( Simon Rattle, 1955 - )指揮柏林愛樂管弦樂演在咱台北的馬勒第九號交響曲,主辦單位似乎對台北的樂迷很沒信心,演出前不僅發 DM,甚至廣播,要觀眾在終樂章音樂完全結束前不可拍手...,人家馬舒和紐約愛樂的同曲演出,我記得很清楚,當最後一個音符失逝在音樂廳中,在馬舒轉身面對觀眾之前,沒有廣播,沒有 DM,觀眾真的聽進去了,沒有任何突如其來的掌聲...,高下立判,不是嗎?
事隔 11 年的 2002 年,紐約愛樂音樂總監再次異動,當時傳出換手的理由包括馬舒高齡 75 歲,已無法負擔樂團繁重的演出任務...,以及馬舒懂的曲目太窄,無法滿足紐約樂迷的需求,而樂團也已沒有新東西可學等...,我對高齡的理由不表意見,但那時我有上網下載馬舒在紐約愛樂最後一個樂季的演出節目表【請見本文附件,天啊,我以前真是用功啊...,要反省了...】,以如此〝高齡〞的指揮開出這般寬廣多元的曲目,居然還被嫌,只能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不然要怎麼說...;對了,我想最讓以被去高齡化為理由逼退的馬舒氣結的是 --- 紐約愛樂最後果真找了位美國本土的青年才俊指揮家接任紐約愛樂音樂總監之職務 --- 那便是年〝僅〞 72 歲的大師馬捷爾...,可別以為馬大師在此職位僅過個水而已,他可是幹了整整七年,最後才在 79 歲幼齡將位子讓給 42 歲吉伯特呢! |
|||||||||||||||||||||||||||||||||||||||||||||||||||||||||||||||||||||||||||||||||||||||
布拉姆斯的交響曲是馬舒的拿手曲目( 所以他在萊比鍚商大廈管弦樂團和紐約愛樂各錄了一套布拉姆斯交響曲全集 ),民國 84 年我在曾在國家音樂廳聽馬舒和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演奏布拉姆斯第二號交響曲,那是我第一次現場聽到傳說中的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之演出,真的懷念迄今( 那次還聽了貝多芬第七號及第八號交響曲、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等作品...,我知道您要問什麼 --- 放心,是兩場演出啦!),於是我很早就買到這對組合的布拉姆斯交響曲全集來欣賞( LP:PHILIPS 6769 009, 4 LP ),嗯,錄音還是很難完整重現現場的感動...;右上是理察•史特勞斯第一號及第二號法國號協奏曲( LP:ETERNA 725 016 ),馬舒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法國號演奏家 Hermann Baumann 獨奏,特別的是本片錄於 1983 年,是東德自己發的數位唱片喔! |
|||||||||||||||||||||||||||||||||||||||||||||||||||||||||||||||||||||||||||||||||||||||
馬舒為紐約帶來了...
馬舒接掌紐約愛樂後,他確實在很短的時間內改變了紐約愛樂的〝音響〞,他讓紐愛的音色綿密厚實多多( 這點在唱片上可明顯聽出來 ),和前任總監梅塔相較,梅塔長期為 DECCA 唱片公司錄製了不少口碑甚佳的名盤,但指揮的樂團大多為洛杉磯愛樂、以色列愛樂、倫敦愛樂和維也納愛樂等,他和紐約愛樂雖然也錄了不少音( CBS 發行 ),如今看來,好像一點也沒有成就到彼此...( 不信您到 SONY MUSIC 官網瞧瞧,其藝術家名單中有卡拉揚,但居然找不到梅塔...)。 |
|||||||||||||||||||||||||||||||||||||||||||||||||||||||||||||||||||||||||||||||||||||||
梅塔和紐約愛樂 1989 年起開始為 Teldec 唱片錄音,其御任後,馬舒率領的紐約愛樂延續了與 Teldec 的合約,這對世紀末的黃金組合同樣留下不少錄音...,雖然錄製的曲目寬廣,但除了布拉姆斯交響曲留有全集錄音外,其它如貝多芬、布魯克納、德弗乍克、馬勒、舒伯特、蕭士塔高維契等人們作品皆僅錄兩三首,未能令樂迷有清晰印記可追尋...,最令人不解的是當時以「孟德爾頌專家」美譽被迎來紐約的馬舒,他和紐約愛樂竟沒有留下任何孟德爾頌交響曲的錄音( 僅留有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及《美麗奇想曲( Capriccio Brillante)》),這點還真耐人尋味...,不解,是 Teldec 忘了嗎?【在這兒補充一點,儘管紐約愛樂錄音無數,但他們竟沒和任一位指揮家完成過孟德爾頌的交響曲全集錄音,事實上,紐愛從未錄過孟德爾頌的第一及第二號交響曲,其中最接近全集的指揮家伯恩斯坦,他和該團留有第三、第四及第五號交響曲的錄音。】
( 左圖為馬舒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錄製的孟德爾頌第四號交響曲及樂劇《仲夏夜之夢》選粹,喜歡孟德爾頌作品的朋友有責任聽聽。 ) |
|||||||||||||||||||||||||||||||||||||||||||||||||||||||||||||||||||||||||||||||||||||||
紐約是獨奏家們絕不會遺漏的重要演出據點,身為在地最佳樂團的紐約愛樂自然不會錯失此地理優勢,只是合作開音樂會是一回事,一起錄音又是另一回事...( 這牽涉到指揮家、樂團,以及獨奏家間彼此的錄音合約...),馬舒在紐愛任內曾率樂團跨刀為 SONY 與 DG 錄音,前者是配合大提琴家馬友友( 錄製德弗乍克及赫伯特( Victor Herbert, 1859 - 1924 ) 的大提琴協奏曲),後者則是配合小提琴天后慕特演出( 曲目有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等 )。 |
|||||||||||||||||||||||||||||||||||||||||||||||||||||||||||||||||||||||||||||||||||||||
More 那個梅塔時期的紐愛錄音...
有時想想,唱片真是很神奇的東西,它有點像哆啦 A 夢( 我小時候他叫小叮噹 )口袋中的時光機或任意門,可以帶領我們到任一場演出的現場,只要有留下錄音,沒什麼不可能。
1978 年,時年僅 42 歲的梅塔出任紐約愛樂音樂總監,他和紐愛最早的錄音進行於 1977 年 9 月 26 日,曲目是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本片由美國哥倫比亞( Columbia )唱片公司發行...;隔年九月,走馬上任後的梅塔開始與自己的新樂團密集錄音,合作對象仍維持其前任布烈玆及前前任總監伯恩斯坦相同 --- 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比較特別的是 1979 年十月,梅塔和紐約愛樂突然為 DECCA 唱片公司錄製了一張法國作曲家白遼士《幻想》交響曲的唱片( 這是 DECCA 最早期的數位錄音之一 ),而這個《幻想》的版本竟是這對組合唯一一張 DECCA 的唱片呢!
縱橫梅塔在紐約愛樂的任期( 1978 年到 1991 年 ),除了梅塔外,和紐愛較積極錄音的指揮家,我很認真看了看,主要是伯恩斯坦和西諾波里兩人,不過他倆指揮紐愛的唱片,除了伯恩斯坦率團在東京那場蕭士塔高維契第五號交響曲《革命》名演是 CBS 發行外,其它都由 DG 唱片公司發行( 有趣的是這兩位指揮家和紐愛的錄音,在許多樂迷心中,竟比梅塔與紐愛的同期錄音更有聆聽價值,哈,是曲目還是個人魅力就見人見智了...。),對了,梅塔這段時間也曾指揮紐愛為 DG 錄音,曲目是包括薩拉沙堤《卡門幻想曲》在內的小提琴炫技小品,不過這應是配合小提琴家帕爾曼錄音版權的原故。 |
|||||||||||||||||||||||||||||||||||||||||||||||||||||||||||||||||||||||||||||||||||||||
貝多芬《序曲集》絕對是馬舒和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所有錄音中最具特色的代表作...,想知道東德樂團那種具份量感的低頻可以自然且厚實到什麼程度,他們的貝多芬《序曲集》堪稱一絕,建議大家找來聽聽...,左上是東德 ETERNA 的 LP 封面,右上則為 PHILIPS 的黑膠封面。 |
|||||||||||||||||||||||||||||||||||||||||||||||||||||||||||||||||||||||||||||||||||||||
梅塔和紐約愛樂的唱片不少,但和梅塔與維也納愛樂等樂團的錄音相較,有許多皆已沈入厚厚碟海中,鮮被樂迷提及想起...( 這點其實有些可惜,因為這可是記錄梅塔 42 歲到 55 歲這段風光歲月的樂思樂念呢!...,什麼,沒損失,不重要...,好吧,算我沒說...),其實在其中還是有些令人驚艷的錄音,例如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便是俄國鋼琴家吉利爾斯坦任獨奏( CBS, 1979, 是吉利爾斯與紐愛的唯一錄音 ),以及華格納《指環》的音樂選粹( CBS, 1982 ),如果您知道這些年梅塔曾多次指揮全本《指環》,並大受樂評好評,聽完本片您將不得不承認梅塔真的有用心在華格納身上( 當時紐愛那些知名樂師也在此錄音中大秀其名人技,亦得記上一功 );比較令我不解的是,梅塔及紐愛和 CBS 維持了近 12 年的合作關係後,1989 年九月,這對組合突然轉為為 Teldec 唱片片司錄音,首先是馬勒第五號交響曲,再是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等,梅塔與紐愛的天鵝之歌曲目很特別 --- 荀白克的歌劇《古雷之歌( Gurrelieder )》,1991 年五月的錄音,發行公司是買下 CBS 的 SONY!
音樂圈是現實的,離開紐約愛樂後的梅塔便未曾再和該團合作錄音( 至少我找的到資料中是沒有的 ),雖然他仍偶爾受邀客席紐愛( 在本文截稿為止,梅塔上一次客席是 2012 年元月 12 日到 14 日,一連三場的布魯克納第八號交響曲 ),但當年梅塔任期展滿,大家拍拍手指握手,然後...什麼都沒有,但任期比他還少一年的馬舒 2002 年畢業,紐約愛樂可是馬上變出個名譽音樂總監的敬老尊賢職位送給馬舒,而且一直高掛到 2014 年的現在,嗯,兩人對紐約的影響,如此可見。 |
|||||||||||||||||||||||||||||||||||||||||||||||||||||||||||||||||||||||||||||||||||||||
那個幾乎不存在的東德之聲...
有時想想,我自己好像矛盾地有趣...,我承認我愛死卡拉揚和柏林愛樂那種建構在超強合奏能力下的精準細緻美聲( 特別是進入 1980 年數位錄音後,他們的音色真是前無古人後難來者...),但當我聽到指揮家孔維玆尼( Franz Konwitschny, 1901 - 1962 )指揮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史威特納指揮柏林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以及馬舒與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的唱片後,我發現我竟不自覺迷戀起這些前東德樂團的...演出方式,那是一種絕不花俏,略帶古樸味,有著絕對厚重的低音部,但整體架構猶能自在謳歌,特別當他們演奏起貝多芬、布拉姆斯及布魯克納等人的作品時,坦白說,還真帶給我比卡拉揚華麗般演出手法更多滿足與感動...,只是世界變了,兩德統一了,全世界的人材都交流了,即便這幾年有機會多次聆聽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及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的現場演出,昔日那種濃烈到令人動容的東德之聲卻已不在...。 |
|||||||||||||||||||||||||||||||||||||||||||||||||||||||||||||||||||||||||||||||||||||||
左上為孔維玆尼指揮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的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之錄音( LP:ETERNA ),右上則為英國指揮家泰特( Jeffrey Tate, 1943 - )指揮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錄製的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 LP:ETERNA ),兩則同樣湛放出深沈與活力並陳的光彩呢! |
|||||||||||||||||||||||||||||||||||||||||||||||||||||||||||||||||||||||||||||||||||||||
二次大戰之前的史事就不提了( 哈,別被我騙了,那時德國只有一個,根本還沒有分東德及西德...),維基百科告訴我:「在政府的支持下,前東德至少有五十多個管弦樂團維持運作著,其中以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柏林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興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等樂團最為人所稱道。」或許這些東德樂團團員的待遇不及西德同行,樂器可能也沒有人家的好,但他們仍努力為自己,為當地樂迷,為貝多芬、舒伯特等諸多德奧先聖先賢們演奏著...,這些年我買到前東德 ETERNA 的黑膠唱片,總帶給我比 DG、EMI、DECCA 等傳統古典大廠的 LP 更多想像與喜悅呢!
亞洲的日本長期都是世界古典音樂消費大國,他們也是全世界與前東德樂壇最密切往來的國家,上世紀七零、八零年代,包括柏林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的首席指揮史威特納、德勒斯登愛樂管弦樂團的首席指揮凱格爾( Herbert Kegel, 1920 - 1990 )等前東德幫指揮家經常赴日演出( 事實上,日本大量進口這些前東德樂團的錄音,後來索性透過授權,直接在日本壓片販售...),因此如果您想尋覓這股幾乎不再存在的東德之聲的唱片,別忘了朝日本那個方向尋寶。 |
|||||||||||||||||||||||||||||||||||||||||||||||||||||||||||||||||||||||||||||||||||||||
再談那個東德之聲...
曾有友人來電表達我對前東德指揮家凱格爾喜愛之狐疑,理由是他去德勒斯登玩,發現那兒好像也沒很多人記得凱格爾的大名...( 凱格爾曾師事貝姆,生前曾任萊比錫廣播交響樂團及德勒斯登愛樂管弦樂團總監,1980 年到 1989 年間多次客席日本 NHK 交響樂團、大阪愛樂及東京愛樂等樂團( 因此他在日本極富聲望 ),但就在兩德統一後不久的 1990 年凱格爾舉槍自盡...);最近我恰好買到一張凱格爾指揮萊比錫廣播交響樂團的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的黑膠唱片( CAPRICCIO C 27 110, 1985 年錄製 ),聽完後驚為天人,真不知昔日那個共產主義封閉下的東德到底深藏了多少優秀的音樂家...。 |
|||||||||||||||||||||||||||||||||||||||||||||||||||||||||||||||||||||||||||||||||||||||
在還沒有分東西德之前,德國許多都市各有各的地位及價值,戰後分家,在東德轄內,德勒斯登及萊比錫自古便有著豐富多彩的音樂統傳,前者和作曲家韋伯、華格納、理察•史特勞斯等人關係密切,而後者更是孟德爾頌的根據地...,與之相較,西德境內的柏林相對年輕( 1871 年柏林才成為德國首都 ),其它諸如法蘭克福、漢堡、科隆等地亦少了具份量的音樂家加持,想來想去,大概只有巴伐利亞的慕尼黑因首演了《紐倫堡名歌手》、《崔斯坦與依索笛》、《萊茵的黃金》、《女武神》、《隨想曲》等華格納與理察•史特勞斯的歌劇作品而深具地位,因此就音樂史觀的角度來看,東德可較西德更具份量呢! |
|||||||||||||||||||||||||||||||||||||||||||||||||||||||||||||||||||||||||||||||||||||||
More 誰最懂馬舒?
為了完成本文,我找遍南方新舊書籍,嗯,對馬舒的介紹,有的是空話,有的是大話,也有不知所云的 ^$$W# 話,不過倒是有本書三言兩語直指核心,令我打從心裡肅然起敬 --- 那是天同出版社於民國 71 年出版的《當代世界著名演奏家及樂團》,邵義強先生編著,該書是這麼介紹馬舒的 ---「馬舒的指揮,具有前衛般的現代感,在被聘任為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音樂總監之初,和前任指揮孔維玆尼那厚實的傳統,顯示出截態不同的趣味,使得樂團與聽眾感到困惑...,近年來馬舒開始尊重這支樂團的傳統,和他個性的衝突感已逐漸消失,這讓他成為東德最具代表性的指揮家。」瞧,說的多好,多年後的今日完全同意,前輩樂友能在有限資源下說出此一針見血的結語,可真令我輩汗顏啊! |
|||||||||||||||||||||||||||||||||||||||||||||||||||||||||||||||||||||||||||||||||||||||
More 馬舒 2001 年樂季曲目表
以下為 2001 年到 2002 年間,馬舒指揮紐約愛樂的曲目清單,嗯,說他懂的曲目太窄,無法滿足音樂素養深厚的大蘋果們,實在吃人夠夠,只能說上了臺就要有下臺的準備,不是嗎?
|
|||||||||||||||||||||||||||||||||||||||||||||||||||||||||||||||||||||||||||||||||||||||
本文完成於 2014 年 1 月 16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