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請原諒我聆樂輩份疏淺與不精...,我的聆樂歷程是由卡式錄音帶一路到 CD,最終定格在 LP
的,我永遠記得當年徐景漢老師為我將黑膠唱盤由台北載到台中租屋處的日期:民國 81 年 12 月 25 日,換算成西元是 1992
年,那時包括 DG、DECCA、EMI、PHILIPS、CBS、RCA 等主流古典大廠的新錄音皆已停止發行 LP 的版本,也就是說那是個
CD 一統江湖的時代,而我卻在那個當下投入類比的懷抱...。對了,那時我已當完兵,在台中中興大學唸大四,生活所需全靠父母養,每個月另有
9,000 元的家教收入,這筆費用供我買書、買唱片及音響。 |
|
那些帶有原罪的黑膠唱片
如果您和我一樣,是個混混沌沌的黑膠迷,您肯定聽過不少資深樂友如此告誡我們:「當錄音由類比進入數位,黑膠唱片的黃金時代便過去了...,那些新發行的數位版黑膠唱片音色都有問題,都不對,千萬記住,不要買那種唱片,會害啦!」可能我長的比較誠懇,在唱片行或二手唱片店內,有不少長輩高人會執我之手,好意地一再耳提面命,耳根軟如我,在人云亦云之下,還真放過不少數位錄音的黑膠名盤...,這類耳語迄今還在國內不少新舊世代黑膠迷間口耳相傳,這讓許多量少藝珍的數位版黑膠唱片如帶著原罪般,總是被孤立在唱片櫃內的一角,這些唱片真的如此不堪嗎? |
|
那個關鍵的 1989 年...
我整理了一下手邊的唱片,1989 年絕對是個關鍵的年份,在這年之後,由於 CD
的銷售已成主流,諸多古典大廠從這年起,新的錄音只從事 CD 的發行,而不再提供 LP 的版本販售,也這是說 1989
年之後,黑膠進黃昏...( 當然還是有部份 LP
在發行,只是相對地少,我可沒說這年之後 LP 便大滅絕喔!)。 |
|
|
|
對古典音樂愛好者而言,1989 年真的是很特別的一年,先說,不是什麼各大廠不再壓刻 LP
這等小事,而是真正的大事 --- 那年 11 月 9 日柏林圍牆被推倒( 見上圖,取自下圖那張
SONY 黑膠唱片之附冊 ),隔年東西德統一...,這代表禁閉於鐵幕將近 40
年的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柏林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以及德勒斯登愛樂管弦樂團等昔日閉鎖的名團即將走上開放之途,於是一向以厚沈、多層次音色為傲的前〝東德之聲〞
終將成為歷史,您說,這不是件大事嗎? |
|
|
左圖是 SONY 於 1989 年發行的 LP 封面( LP:SONY S
45 830 ),由巴倫波英(
Daniel Barenboim, 1942 --
)鋼琴獨奏兼指揮柏林愛樂,曲目包括貝多芬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及第七號交響曲,本片正確錄音時間是 1989 年
11 月 12 日,錄音地點是柏林愛樂音樂廳,那時整個柏林都沸騰著,因為三天前的 11 月 9
日,分隔東西柏林的柏林圍牆倒塌,當時有許多音樂家都以自己的方式為東西柏林的人們演奏著,而這場演出自然也盛滿激情與祝福,11
月中旬的音樂會實況,12 月底前黑膠唱片便問世,只是這個 1989
年啊,黑膠唱片竟和前東德在差不多的時間共同退下舞臺,如今看起來,還真是件吊詭的一回事...。 |
|
最早的數位錄音之類比唱片是...
最早的〝數位錄音之類比唱片〞...,嗯,有些嚼舌的字句...,來,重新說一次 ---
由於黑膠唱片本身是個類比的玩意兒,在數位錄音開始之前,錄音師們大多是以類比的盤帶進行錄音,所是早先的黑膠唱片真是「類比錄音的類比唱片」,後來人類開發出數位錄音設備,錄音師們也開始以這些設備錄音,不過由於
CD 片是在上世紀八零年代才推出的新玩具,於是在這之前,以數位方式進行的錄音,還是得以類比的黑膠唱片格式發行,這就是我所謂的「數位錄音之類比唱片」...,別小看這種數位錄音之類比唱片,時至今日,包括今年(
2014 年) 我們高雄音響大展的紀念黑膠( 見右圖 ),都算是數位錄音類比發行之產物,其數量已快多到不可考了呢! |
|
|
好了,既然要談數位錄音之類比唱片,請問,最早的數位錄音之古典音樂黑膠唱片是那一家唱片公司於那一年發行的呢?這個〝數位黑膠元年〞距
1989
年又有多少個年頭?那段日子是古典錄音的黃金時期嗎?如果黑膠迷放棄聆聽這段時期的唱片,損失大嗎?許多問號幾乎是連在一起湧現的...,且讓我邊翻唱片翻找答案。 |
|
|
就我手邊的資料顯示,日本 DENON 唱片公司(
也就是日本哥倫比亞( NIPPON COLUMBIA )唱片公司 )可能是最早以數位方式錄製並發行古典音樂的唱片公司...,1972
年 4 月 DENON 開發出型號為「DN - 023R」的實用型數位錄音座,其規格為獨特的 13 bit,47.25 kHz( 八聲道
);1977 年 3 月,DENON 進一步推出型號「DN - 034R 」的數位錄音座,其規格為 14 bit,47.25 kHz(
八聲道 ),他們以此數位錄音技術錄製並發行了大量古典黑膠唱片,這些唱片的右上或左上方都印有「DENON - PCM
RECORDING」的標誌。
左圖為 DENON 編號 OX - 7131 - ND 的 LP
封面,由捷克的布拉格弦樂四重奏演奏俄國作曲家鮑羅定及普羅高菲夫的第二號弦樂四重奏,錄音時間為 1977 年 11 月 8 日及 9
日,當時該團應是受邀到日本公演,於是順道在東京荒川區民會館為 DENON 留下這個錄音,演出水準極高...。 |
|
在這張〝數位錄音之類比唱片〞的附冊中,我找到一些有趣的資料 ---
DENON 於 1972 年到 1974 年間利用他家設計的 DN -
023R 之 PCM( Pulse - Code Modulation )錄音系統在錄音室、音樂廳及教堂等處共完成了約 150
張唱片錄音,雖然這套系統的表現比預期的好,但 DENON 並不以此為滿足,他們進一步研發,針對動態範圍等特性改良,終於在 1977
年推出新一代的 PCM 數位錄音系統 DN - 034R。
右圖即為這款 DN - 034R 的規格表,除了動態範圍有大於 89 dB
的超優表現外,在降低失真等方面亦有所進步,14 bit / 47.25 kHz,這些數位訊號被記錄在兩英吋寬的磁帶上( 以每秒 38.1
公分的速度
)...,我認真將上圖那張布拉格弦樂四重奏演奏家鮑羅定及普羅高菲夫的弦樂四重奏唱片聽完,整張唱片呈現出和當時北美及歐陸其它古典大廠截然不同的音色表現,除了直接且自然外,細節亦相當豐富,即使以現今的標準,也絕對算是高水準的演奏及錄音,我比較好奇的是
--- 除了日本本國音樂家,那段時間 DENON
以此技術為許多前東德、捷克等地的音樂家完成不少錄音,這些唱片肯定也有相當數量在歐陸及北美等地流傳,當地的音樂家、樂迷及發燒友們是如何看待這批來自日本的〝數位錄音之類比唱片〞...,有人可以告訴的我嗎? |
|
|
|
左圖這張 LP 收錄德國作曲家理察•史特勞斯的音詩《查拉斯圖如斯說》及《唐璜》,由瑞典指揮家布隆許泰特(
Herbert Blomstedt ,
1927 - )指揮前東德的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1987 年 6 月及 8 月的錄音,本片係由日本 DENON
與前東德的德意志唱片公司( VEB, Deutsche Schallplatten )共同發行(
不過是由日本的錄音技術團隊在東德進行錄音 ),1987
年肯定是數位的方式進行錄音,但 DENON 之前開發的數位錄音格式後來並沒有成為業界標準(
最後是由 SONY 及 PHILIPS 聯手推出的 16 bit / 44.1 kHz 成為業界標準 ),因此我猜
DENON 已放棄使用自家的錄音格式,因此本片左上方標誌已改為和其它大廠相仿的「PCM DIGITAL」,而非之前的「DENON
- PCM RECORDING」...。
其實 DENON
除了在自家唱片運用本身開發的數位錄音技術外,他們還將此技術提供給 SUPRAPHON、ETERNA,甚至 Chandos
等唱片公司,有些唱片應是合作發行的 --- 別人提供音樂家,DENON 提供技術,錄完後 DENON
只擁有日本國內的發行權...,就一個亞洲的唱片公司來說,DENON 真的相當了不得...。 |
由於 DENON
在上世紀七零及八零年代收錄了捷克史麥塔納弦樂四重奏、楊納傑克弦樂四重奏、布拉格弦樂四重奏、小提琴家蘇克,還有不少前東德,包括指揮家史威特納等人的錄音,這些唱片珍貴地保留了當時封閉國度音樂家獨特之芳芬,愛樂人如杲不小心遺漏這些錄音,實在相當可惜...。 |
|
More 全世界最多 DENON 唱片的唱片行在...
我說的不一定準,但應八九不離十 --- 請問,全世界陳列最多 DENON
唱片的二手唱片行在那兒?又是那家?...,...,依我連續四年( 2010 ~ 2013
)到東京出差兼滲透當地大小二手唱片行的經驗,由於製作精美外加錄音品質優良,DENON
的二手唱片在日本仍保有一定的身價及藝術地位,這些二手唱片行 DENON 的唱片會有,但都不多,目前全世界陳列 DENON
黑膠唱片最多的二手唱片行有可能在...台灣...台北及高雄...小宋唱片行,真的;我曾就此問題問過小宋唱片行的老闆宋偉倫先生,宋兄豪氣地說:「我只要到日本看到
DENON 的唱片就收,幾年下來,他們真的都沒我多...。」由於 DENON
唱片在臺的售價並不特別高,我不解小宋為何這麼做,好問如我於是又直接問他,宋兄豪氣依舊,他說:「其實這些都是好東西,我想儘可能讓她們留在臺灣...。」嗯,目標明確了,出手要快喔! |
|
那個風起雲湧的數位時代
數位錄音,特別是發明出 CD
為音樂載體後,古典音樂曾在上世紀八零年代末期到九零年代初期走出一波高峰,那幾年古典 CD 片曾佔唱片市場近兩成的銷售率(
我是看《誰殺了古典音樂》一書的,文責他付 ),可惜好景不長,除了 CD
後來可被輕易複製外,CD 片最自豪的優點 --- 〝不會壞〞,是的,不會壞的特點最後竟讓
CD 自己吃足苦頭...,當一個人已經擁有五套布拉姆斯交響曲全集,一直沒有壞,我們憑什麼要他買第六套呢(
這也是看《誰殺了古典音樂》一書的 )?哈,這時唱片公司應開始懷念起黑膠唱片的好處,至少損壞機率比較大嘛,總有一天愛樂者得重新買過...。 |
|
由於唱片公司實在太多,只要曾活躍於八零年代的唱片公司大多有〝數位錄音之類比唱片〞的發行,想了很久,為方便閱讀,我將後文分為兩段,「古典大廠的大腕名演」與「百家爭鳴的金色年代」,前者有包括
DG、EMI、DECCA、CBS、RCA、PHILIPS 等傳統大廠,後者則簡單整理 TELARC、Chandos、BIS
等我心中的 major minor,請大家點選下面的連結,繼續看下去...。 |
|
|
|
古典大廠的巨腕名演
( DG、EMI、DECCA、CBS、RCA、PHILIPS ) |
百家爭嗚的黃金年代
( TELARC、Chandos、Supraphon、BIS、AS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