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柏林愛樂創團百年,DG 唱片在 1983 年以《柏林愛樂的榮光》為名,推出一套卷六合計 33 張的黑膠唱片... |
|||||||||||||||||||||||||||
那個 6.7 公斤的感動...
今年( 2015 年 ) 11 月下旬我和家人一同去日本京都賞楓,其中有一天將在大阪閒晃,我偷偷多換了些日幣,並央請對日本熟門熟路的友人暗示幾家二手黑膠唱片行來...逛逛,唉,不逛還好,才進第一家便花光身上所有的日元,扛了快 16.0 公斤的唱片回來,其中最特別的應是為了慶祝柏林愛樂創團百週年,DG 唱片於 1983 年以《柏林愛樂的榮光》為名,推出一套六卷合計 33 張的黑膠唱片,這些唱片我在台灣並不是沒看過,但一次將六卷收齊還成套出售我還真沒遇過...,秤了一下,六卷合計 6.7 公斤重,將這麼重的唱片扛回來,當然得好好整理些故事,您說是嗎? |
|||||||||||||||||||||||||||
其實 30 年後 DG 又慶祝了一次...
感動這檔事,始終可以回收再使用的...;話說 2013 年 DG 唱片公司 另推出一套多達 50 張的套裝 CD,收錄偉大的柏林愛樂管弦樂團自 1913 年開始錄音起的百年精彩...( 這套唱片標題為「柏林愛樂世紀精選 --- 1913 年至 2013 年間百年偉大錄音」),認真地翻閱一下收錄曲目及版本,哇,有其歷任首席指揮,包括 尼基許( Arthur Nikisch, 1855 - 1922 )、福特萬格勒( Wilhelm Furtwängler, 1886 - 1954 )、卡拉揚( Herbert von Karajan, 1908 - 1989 )、阿巴多( Claudio Abbado, 1933 - 2014 )等人,甚至現任首席指揮拉圖( Sir Simon Rattle, 1955 - )的錄音亦收錄其中【註 A 】, 當然,還有不少柏林愛樂和客席指揮家及一流獨奏家合作的紀錄,不過身為黑膠迷的我,關於柏林愛樂的百年錄音我想的絕對是前述那套 6.7 公斤重的百年經典...。 |
|||||||||||||||||||||||||||
【註 A 】: 「柏林愛樂世紀精選」中收錄拉圖指揮柏林愛樂的錄音很奇怪嗎?為何要加上〝甚至〞二字...?
事情是這樣的 --- 2002 年起英國指揮家拉圖接掌柏林愛樂,他和該團錄了不少作品,但拉圖自出道以來始終是 EMI 唱片公司的專屬音樂家,於是當他上任後,柏林愛樂的新錄音大多轉由 EMI 發行( EMI 曾在無數場合公開表達對這對黃金拍檔的忠誠...), 因此有不少樂迷不知道其實拉圖和柏林愛樂還是有為 DG 錄音的...,我找得到的資料至少有三張,分別是德弗乍克的《聖歌( Biblical Songs )》( 由捷克女中音柯翠娜( Magdalena Kozená, 1973 - )演唱,2008 年柯翠娜成為拉圖夫人...),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前述這兩張錄音有收錄在「柏林愛樂世紀精選」中),第三張唱片則收錄波蘭作曲家盧托斯瓦夫斯基( Witold Lutoslawski, 1913 - 1994 )的第二號交響曲及鋼琴協奏曲,其中布拉姆斯和盧托斯瓦夫斯基的鋼琴協奏曲皆由波蘭鋼琴家齊瑪曼( Krystian Zimerman, 1956 - )擔任獨奏。 |
|||||||||||||||||||||||||||
那個我心中的柏林愛樂百年世紀精選...
先說,DG 那套「柏林愛樂世紀精選 --- 1913 年至 2013 年間百年偉大錄音」無疑是珍貴且有趣的企劃,但黑膠迷的目光總是慣於眺望過去...,同樣是 DG 唱片公司,但時間往前移三十年,為慶祝柏林愛樂創團一百週年,該公司在 1983 年以此《柏林愛樂的榮光》為名,推出一套六盒,合計 33 張的黑膠唱片,這六盒的主題分別是 ---
第一卷:《1913 年到 1933 年 --- 早年的錄音》( DG 2740 259, 5 LP / MONO ) 第二卷:《威廉•福特萬格勒》( DG 2740 260, 6 LP / MONO ) 第三卷:《卡拉揚》( DG 2740 261, 7 LP / STEREO ) 第四卷:《客席演奏家們》( DG 2740 262, 5 LP / STEREO ) 第五卷:《客席指揮家們》( DG 2740 262, 6 LP / STEREO ) 第六卷:《卡拉揚的數位錄音》( DG 2741 008 , 4 LP / STEREO / DIGITAL )
每盒唱片的封面設計皆不同,但唱片附冊卻擁有相同的封面( 見下圖 ),封面上柏林愛樂音樂廳的金色光芒吸引著樂迷目光,似乎宣告著柏林愛樂正如同黃金般地尊貴亮眼呢! |
|||||||||||||||||||||||||||
|
|||||||||||||||||||||||||||
背對著目標的前進方式...
忘了是在那本書看到的,作者說他在思考時,喜歡轉過身來,背對著目標,倒著向前行...,他說這樣不會讓自己忘了自己來的方向,還有,不用急著張望沿途稍縱即逝的美景,倒著前進,反而有更多時間細細品味這些美妙景觀,豈不妙哉?嗯,好像很有道理,所以我決定依法泡製,倒著向前,從 第六卷一路談到第一卷...。 |
|||||||||||||||||||||||||||
第六卷:《卡拉揚的數位錄音》
指揮家卡拉揚最早進行的數位錄音是華格納最後的歌劇作品《帕西法爾》,他和柏林愛樂於 1979 年 12 月 4 日開始為 DG 錄製,一直進行到 1980 年 7 月才完成,這對組合幾乎在相近的 1980 年元月到 4 月間另進行莫札特歌劇《魔笛》的錄音,或許是較早完成的原因,這套《魔笛》後發先至地擁有 DG 最早的數位套裝專輯〝2741 001〞的唱片編號,而《帕西法爾》則委曲地被編為〝2741 002〞。( 其實就在這兩個錄音之間的 1980 年 5 月,卡拉揚只用五個工作天便為 DG 完成威爾第最後歌劇作品《法斯塔夫》的錄音,這套唱片理所當然是以數位的方式錄制,不過合作的樂團是維也納愛樂,因此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
|||||||||||||||||||||||||||
|
|||||||||||||||||||||||||||
上圖選自《卡拉揚的數位錄音》附冊,上方是卡拉揚親自參與錄完音後的後製過程之相片,下方則是卡拉揚於 1981 年 4 月 15 日參加在卡拉揚和莫札特共同故鄉薩爾玆堡舉辦的 CD 發表會,出席者除了卡大師,還包括 SONY 的社長兼共同創辦人盛田昭夫( Akio Morita, 1921 - 1999 ),以及 PHILIPS 及 polyGram 的代表,他們在這場劃時代的記者會上公佈了 CD 的規格...;雖說這套唱片談的是數位錄音專輯,但上圖卡拉揚在控制檯上操控卻是 Studer 的類比設備,這點什麼都知道的卡拉揚瞭是不瞭了我就不知道了...。 |
|||||||||||||||||||||||||||
下圖是柏林愛樂創團百年紀念專輯第六卷《卡拉揚的數位錄音》之封面,DG 唱片在封面右上角驕傲地切出一道黃標,明白的標示出數位錄音( DIGITAL RECORDING )的標誌,而中央黑底湛放出的「100」之字樣,則是這六盒柏林愛樂百年榮光必定會出現的核心元素...。 |
|||||||||||||||||||||||||||
|
|||||||||||||||||||||||||||
前面提過,卡拉揚最早的數位錄音進行於1979 年 12 月,最晚的則進行於 1989 年 4 月 --- 他指揮維也納愛樂錄製了超動人的布魯克納第七號交響曲( DG )...,而卡大師和柏林愛樂最後錄音錄製於1988 年 12 月,曲目是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由俄國鋼琴家紀新( Evgeny Kissin, 1971 - )獨奏, DG 發行 ),從 1979 年到 1989 年間,卡拉揚分別指揮柏林愛樂和維也納愛樂記錄下他自己生命中最後的精彩( 想進一步瞭解這些「數位卡拉揚」的朋友,請翻閱 南方網站內《數位卡拉揚與類比卡拉揚》一文 ),不過或許是《柏林愛樂創團百年紀念專輯》發行在即,因此第六卷《卡拉揚的數位錄音》皆選自卡大師與柏林愛樂於 1980 年的錄音,曲目包括孟德爾頌及布魯赫的小提琴協奏曲( 小提琴家慕特( Anne-Sophie Mutter, 1963 - )獨奏 )、海頓第 82 號和 83 號交響曲、約翰•史特勞斯《圓舞曲》集、奧芬巴哈《序曲集》等,合計四張黑膠唱片,附冊曲目頁如下圖。 |
|||||||||||||||||||||||||||
|
|||||||||||||||||||||||||||
1980 年卡拉揚那時已高齡 72 歲,但仍是國際樂壇最大腕,音樂會與錄音不絕...,想知道光在 1980 年卡大師便完成多少錄音嗎?除了前述的《帕西法爾》、《魔笛》及《法斯塔夫》三齣歌劇之外,還有 ---
◎ 奧芬巴哈:《序曲集》/ 柏林愛樂 / DG ◎ 史特勞斯:《圓舞曲》集 / 柏林愛樂, 3 LP / DG ◎ 海頓:第 82、83、84、85、86 & 87 號交響曲 / 柏林愛樂, 3 LP / DG ◎ 布魯克納:第三號交響曲 / 柏林愛樂 / DG ◎ 柴可夫斯基及德弗乍克:弦樂小夜曲 / 柏林愛樂 / DG ◎ R. 史特勞斯:《變容》、《死與淨化》 / 柏林愛樂 / DG ◎ 孟德爾頌及布魯赫:小提琴協奏曲 / 柏林愛樂, 小提琴家慕特獨奏 / DG ◎ 西貝流士:第二號交響曲 / 柏林愛樂 / EMI ◎ 西貝流士:第六號交響曲 / 柏林愛樂 / EMI ◎ 歌劇序曲及間奏曲集 / 柏林愛樂 / EMI ◎ R. 史特勞斯:阿爾卑斯交響曲 / 柏林愛樂 / DG
如何?光這年便如此豐富精彩,特別是卡拉揚此時指揮的柴可夫斯基及德弗乍克《弦樂小夜曲》和 R. 史特勞斯《變容》、《死與淨化》等,其樂團合奏能力之高,迄今仍是難以被超越的名演呢!
這卷《卡拉揚的數位錄音》唱片附冊有許多精彩照片,不看可惜,請看下圖 --- |
|||||||||||||||||||||||||||
|
|||||||||||||||||||||||||||
最上方左右兩張是開幕於 1963 年 10 月 15 日的柏林愛樂音樂廳的外觀及內部相片,而下方則是 1980 年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於這座音樂廳以數位方式錄製華格納歌劇《帕西法爾》的相片,我對這張相片十分感興趣,參與錄音的柏林愛樂團員們坐在舞臺上,而獨唱歌手們則坐在臺下觀眾席內,數支麥克風 架在觀眾席第一排的作置,歌手們依序在台下演唱,最後經混音後製,便是我們最後聽到的唱片,很神奇吧! |
|||||||||||||||||||||||||||
|
|||||||||||||||||||||||||||
上圖則是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於柏林愛樂音樂廳內錄製音樂影片的相片,卡拉揚很熱衷這類影片的拍攝,此時的他不僅擔任樂團指揮,同時兼任導演,瞧,為了達到他心中的理想,動用的 攝影機無數,據說錄完的膠卷長度足以從地球往返月球呢! |
|||||||||||||||||||||||||||
第五卷:《客席指揮家們》
就一個唱片愛好者的立場,我超想擁有一本《柏林愛樂錄音全記錄》之類的書來研究研究,我好想知道在那些時間各有那些指揮家曾和這些支〝福特萬格勒的樂團〞或〝卡拉揚的樂團〞合作錄音?是不是有作曲家曾和柏林愛樂留下自己的一家之言?樂團或唱片公司會不會刻意安排某些指揮家錄製些和卡拉揚截然不同的曲目來豐富自家的唱片資料庫?...,...,想知道的很多,但好像沒看過有人整理這些資料就是了 ( 如果那位恩公恩姐手邊有柏林愛樂這類的資料,請千萬借我膜拜一下...)。
下圖是柏林愛樂創團百年紀念專輯第五卷《客席指揮家們》之封面,一支指揮棒就擱在 100 的數字上,好吧,目標明確,但談不上什麼美感,不是嗎? |
|||||||||||||||||||||||||||
|
|||||||||||||||||||||||||||
這卷《客席指揮家們》共六張黑膠唱片,收錄了七位指揮家指揮柏林愛樂為 DG 的錄音,由於唱片附冊的字體太小,我直接將其抄錄於下,並付上錄音時間於曲目後的括弧內,以利大家閱讀 ---
〈 LP 1 〉, 馬捷爾 指揮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 r. 1958 ) / 孟德爾頌: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 r. 1960 ) 〈 LP 2 〉, 貝姆 指揮 莫札特:第 41 號交響曲《邱比特》( r. 1962 ) / R. 史特勞斯:《唐璜》( r. 1963 )、《玫瑰騎士》圓舞曲( r. 1963 ) 〈 LP 3 〉, 阿巴多 指揮 布拉姆斯:第二號交響曲( r. 1970 ) 〈 LP 4 〉, 弗利柴 指揮 德弗乍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 r. 1959 ) / 史麥塔那:《莫爾道河》( r. 1960 ) 〈 LP 5 〉, 約夫姆 指揮 布魯克納:第四號交響曲《浪漫》( r. 1965 ) 〈 LP 6 〉, 庫貝利克 指揮 舒曼:第一號交響曲《春》( r. 1963 ) 羅斯托波維契 指揮 柴可夫斯基:《胡桃鉗》組曲( r. 1978 ) |
|||||||||||||||||||||||||||
如果您是 DG 唱片的長期追隨者,我想您一定會同意這套柏林愛樂與客席指揮們的選曲選的相當...不過不失,以第一張馬捷爾( Lorin Maazel, 1930 - 2014 )指揮的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來說好了,錄音時的馬大師年僅 28 歲,這個演奏確實展現出他那傲人的才氣,也難怪他能在 30 歲那年便受邀到華格納聖殿拜魯特音樂節演出,馬捷爾隨後可是周遊於柏林愛樂及維也納愛樂之間積極錄音著,我想他這輩子最大的憾事便是 1989 年卡拉揚去世,他沒能接掌柏林愛樂首席指揮的職務吧!( 1988 年馬捷爾曾指揮柏林愛樂為 TELARC 唱片錄製他改編華格納的《無言的指環》,是他個人才氣的另一次展現,2000 年馬捷爾再一次指揮柏林愛樂錄製本曲,這次留有藍光片的發行,建議大家務必買來聽聽。)
指揮家貝姆( Karl Böhm, 1894 - 1981 )及約夫姆( Eugen Jochum, 1902 - 1987 )兩位大師指揮德奧作品的成就自不用多言,而匈牙利指揮家弗利柴( Ferenc Fricsay, 1914 - 1963 )的指揮藝術亦不是三言兩語可以帶過的,我想我下次找個機會好好談論這位大師...,我倒是想花些時間談談阿巴多及羅斯托波維契( Mstislav Rostropovich, 1927 - 2007 )。 |
|||||||||||||||||||||||||||
1966 年 12 月,33 歲的義 大利指揮家阿巴多首次獲邀客席指揮柏林愛樂兩場音樂會,年輕的他指揮了包括普羅高菲夫第五號鋼琴協奏曲及舒伯特第四號交響曲等曲目,隔年( 1967 年 ) 5 月阿巴多獲得和這支偉大樂團合作錄音的機會,他指揮柏林愛樂為 DG 錄製了普羅高菲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和拉威爾鋼琴協奏曲,鋼琴獨奏是琴藝驚人兼美若天仙的阿根廷鋼琴家阿格麗希( Martha Argerich, 1941 - ),雖然這個錄音指揮家是由阿格麗希指定的,不過阿巴多自己還是很爭氣,同年 11 月他再度指揮柏林愛樂為 DG 錄音,曲目是布拉姆斯第二號小夜曲,從此開啓他和柏林愛樂的不解之緣...,本卷選的是阿巴多於 1970 年指揮布拉姆斯第二號交響曲,是當年 DG 為他發行的布拉姆斯交響曲全集中之一環,什麼叫一環呢?因為這套全集中的另三首交響曲,DG 居然為阿巴多準備了三支不同的頂尖樂團,分別是第一號的維也納愛樂、第三號的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和第四號的倫敦交響樂團,看起來 DG 很早就瞧出阿巴多的潛力呢!
我在臺北國家音樂廳聽過大提琴家兼指揮家羅斯托波維契指揮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內的國家交響樂團之音樂會,那次他們一連演出兩晚,我聽完第一晚便將第二晚的門票送人...,但我必需承認,羅斯托波維契指揮俄國作曲家的作品,諸如蕭士塔高維契、柴可夫斯基等人的管弦樂作品,皆有其可聽之處,我真心推薦這卷選的柴可夫斯基《胡桃鉗》組曲,除了演奏好棒棒以外,錄音還真一流也。
當然,曾客席柏林愛樂的優異指揮家老幹新枝不計其數,人家 DG 就只選這幾位, 關於這卷唱片的碎碎唸就此打住...。 |
|||||||||||||||||||||||||||
第四卷:《客席演奏家們》
這套《柏林愛樂的榮光》的第四卷《客席演奏家們》合計五張黑膠唱片,DG 細選六位其旗下曾和柏林愛樂合作的獨奏家之錄音湊成一套...,哇,曾和柏林愛樂合作錄音的獨奏家那麼多,到底是那六位雀屏中選呢? |
|||||||||||||||||||||||||||
|
|||||||||||||||||||||||||||
第三卷:《卡拉揚》
是的,這套合計六卷的《柏林愛樂的榮光》之黑膠專輯竟用了兩卷專事介紹指揮家卡拉揚,嗯,由於那時柏林愛樂的首席指揮正是卡大師,於是一開始私以為聞到濃濃的馬屁味...,後來想想,戰後五零年代中葉立體聲錄音技術崛起伴隨唱片市場之一片大好,諸家唱片公司拼命錄音以建構自家的唱片目錄,而卡拉揚此階段正是 DG 唱片公司錄音之最核心( 他絕對是當時為 DG 錄製最多唱片的音樂家 ),於是他在《柏林愛樂的榮光》中佔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似乎也是件合宜合理的事。 |
|||||||||||||||||||||||||||
|
|||||||||||||||||||||||||||
第六卷提到的卡拉揚數位錄音之榮光,因此這卷唱片自然收錄的是卡拉揚類比錄音之榮光...,DG 選定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的類比錄音榮光有 ---
〈 LP 1 〉,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 r. 1977 ) 〈 LP 2 〉, 莫札特:第 40 號交響曲( r. 1977 ) / 孟德爾頌:第五號交響曲《宗教改革》( r. 1972 ) 〈 LP 3 〉, 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 r. 1978 ) 〈 LP 4 〉, 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悲愴》( r. 1976 ) 〈 LP 5 〉, 墨索斯基《展覽會之畫》 / 拉威爾:《波烈露》( r. 1966 ) 〈 LP 6 〉, R. 史特勞斯:《查拉斯圖如斯說》( r. 1973 ) 〈 LP 7 〉,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終樂章及排練( r. 1962 )
嗯,以一個忠貞卡迷的角度來看,這份多達七張黑膠唱片的清單好像沒什麼可以批評的...,特則是將《合唱》交響曲的排練也列入其中,真的有用心挑選呢! |
|||||||||||||||||||||||||||
在翻閱這卷唱片的附冊之前,我一直在想,卡拉揚與柏林愛樂曾共創榮光,也曾因《梅耶事件》幾乎翻臉,他們一路走過來的光芒其實是遠亮於風雨的,那這本附冊還有什麼新鮮事可以告訴我們的呢?其實還是有的 ---
左下圖拍攝於 1955 年柏林愛樂美加行的行前,那時卡拉揚 47 歲,他取代甫逝世的福特萬格勒率領柏林愛樂訪問美國及加拿大,雖然卡拉揚和樂團部份成員身陷納粹疑雲,部份場次觀眾極不捧場,但他們還是勇敢地完成旅程及使命,卡拉揚 更是在這次旅行演出中被樂團任命為首席指揮的...;而右圖是 1939 年到 1945 年及 1950 年到 1951 年間柏林愛樂的樂團經理 Dr. Gerhart von Westerman( 1894 - 1963 )。 |
|||||||||||||||||||||||||||
|
|||||||||||||||||||||||||||
下圖拍攝於柏林,時間是 1966 年,瞧卡大師專注陶醉的模樣,他正指揮柏林愛樂為 DG 錄製華格納的歌劇《尼貝龍根的指環》;這套鉅作當時是以四套合計 19 張黑膠唱片的格式發行...,卡拉揚的《指環》是以《女武神》揭開序幕( 錄音時間 1966 年 8 月到 12 月 ),接著是《萊茵的黃金》( 錄音時間 1967 年 12 月),《齊格菲》( 錄音時間 1968 年 12 月到 1969 年 2 月 ),最後是《請神的黃昏》( 錄音時間 1969 年 10 月到 1970 年 1 月 ),和蕭堤、貝姆、布烈玆等人的《指環》全集錄音相較,這套《指環》是卡氏歌劇美學徹底表現的範例,卡大師掌控一切,卻又留下許多空間給歌手發揮,加上樂團火力無保留的支援,讓卡拉揚與柏林愛樂的這個版本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 |
|||||||||||||||||||||||||||
|
|||||||||||||||||||||||||||
下圖無疑是卡拉揚與柏林愛樂的大勝利 --- 1963 年 10 月 15 日,柏林愛樂的家 ---- 柏林愛樂音樂廳開幕的日子...,音樂廳內坐滿觀眾,舞台上同樣站滿樂師及歌手,卡拉揚和柏林愛樂以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來迎接樂團新駐地之啓用...( 想知道這座音樂廳更多故事,請見南方舊文【柏林愛樂音樂廳】),除了舉行音樂會,這兒也成為柏林愛樂最主要的錄音地點...,雖然照片看不清楚,但此時指揮檯上的卡拉揚可是 意氣風發,高興的很呢! |
|||||||||||||||||||||||||||
|
|||||||||||||||||||||||||||
第二卷:《威廉•福特萬格勒》
德國指揮家福特萬格勒無疑是近代指揮檯上最雄偉巨人,他曾任柏林愛樂首席指揮( 任期 1922 年到 1945 年 ),他更是卡拉揚在指揮藝術上一心效法的對象...,我每次去日本逛書店,討論福特萬格勒指揮藝術的書總有一大排,1954 年逝世的他迄今仍有錄音不斷被推出,雖然他的唱片皆為單聲道錄音,但仍深深感動樂迷,也難怪這套《柏林愛樂的榮光》會以一卷六張黑膠的篇幅來向他致敬...。 |
|||||||||||||||||||||||||||
|
|||||||||||||||||||||||||||
福特萬格勒在 DG 的錄音皆極富重量,剛入手這卷唱片時我一直在猜...會有那些曲目可能被收錄其中,嗯,我想肯定會有那超棒的舒伯特《偉大》交響曲,也應會有貝多芬、舒曼及布魯克納的作品...,答案公布如下 ---
〈 LP 1 〉, 海頓:第 88 號交響曲( r. 1951 ) / 莫札特:第 39 號交響曲 ( r. 1942 / 43 ) 〈 LP 2 〉,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 & 《艾格蒙》序曲( r. 1947 ) 〈 LP 3 〉, 舒伯特:第九號交響曲《偉大》( r. 1951 ) 〈 LP 4 〉, 舒曼:第四號交響曲( r. 1953 ) / 華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唐懷瑟》、《帕西法爾》等序曲及前奏曲( r. 1949 ~ 1951 ) 〈 LP 5 〉, 布魯克納:第七號交響曲( r. 1951 ) 〈 LP 6 〉, R. 史特勞斯:《狄爾的惡作劇》含排練及訪談( r. 1930 ) |
|||||||||||||||||||||||||||
哈,幸好和我猜的沒差太多...,關於指揮家福特萬格勒的偉大實在輪不到我多言,原因是台灣史上最強的福特萬格勒權威 blue97 君所撰寫的福氏寶典《福特萬格勒 --- 世紀巨匠的完全透典》即將出版,屆時大家只要和我一樣買一本來研讀,保證更能明白福特萬格勒所代表的那個時代的美與好...。【 話說出版後有人要團購嗎?南方可以接受預約喔!】 |
|||||||||||||||||||||||||||
雖暫不提福大師的偉大,但本卷唱片的附冊相當精彩...,下圖左上拍攝於 1922 年,那年福特萬格勒 36 歲,他剛成為指揮家尼基許的繼承人,接掌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音樂總監之職務,事實上福特萬格勒亦在同一年出任柏林愛樂首席指揮...;中央那張相片拍攝時間是 1930 年代,地點則在比利時;右圖則是大師於四零年代的相片。 |
|||||||||||||||||||||||||||
|
|||||||||||||||||||||||||||
下圖左上的相片珍貴地紀錄一個金色年代 --- 由左而右依序是指揮家華爾特( Bruno Walter, 1876 - 1962 )、托斯卡尼尼( Arturo Toscanini, 1867 - 1957 )、老克萊巴( Erich Kleiber, 1890 - 1956 )、克倫貝勒( Otto Klemperer, 1885 - 1973 )及福特萬格勒,拍攝於 1929 年夏日的柏林,對柏林樂迷來說,能有集合這五位大指揮家在自己的都市各擅勝場,那肯定是超幸福的黃金歲月,聽不完的名演...( 天啊,我以前怎沒發現克倫貝勒是如此高大啊!);右圖則是福特萬格勒晚年指揮時的相片。 |
|||||||||||||||||||||||||||
|
|||||||||||||||||||||||||||
在這個資訊快速堆疊與逝去的時代,還真有無數福特萬格勒的鐵粉散播在臺灣,甚至是全世界各地,福大師已逝世六十年,仍不斷有各式錄音不斷推出,好啦,我知道有人要問什麼 --- 不是去世了嗎?怎還會有新錄音問世呢?...,...,福大師的新片訊源包括私人錄音、久藏於某些廣播電臺的母帶,以及將大師舊唱片以最新科技重新後製以挖掘更多精彩等,相信我,這些錄音受樂迷重視的程度可遠勝於某些所謂當今一線大師呢!
既然提到福特萬格勒及 blue97,有一個故事我一定要在這兒再說一次 --- 話說前年有位先生帶了一疊 CD 片來南方挑音響,我瞄了一下,乖乖,人家是有練過的,全部是福特萬格勒的錄音...,我陪他聽了一下午,聽他訴說每個錄音的典故與來由,邊聽邊覺得...,咦!這些好像全都是好友兼國內福氏權威 blue 97 兄的論調,於是忍不住問他是不是常看 blue 97 的網誌?這位仁兄愉快地說是,還說他有時一天看好幾回,深怕有所遺漏...,然後...,然後我就踩到地雷,該君迅速地收拾 CD 片,確定帶來的片子沒有遺漏後,不屑地走出南方,離去前還不忘瞪了我一眼,一副我猛往自己臉上貼金的樣子,言行間我好像對福特萬格勒和 blue 97 兩位大師不敬...,大家猜得到我說錯什麼嗎?...,...,我只不過說了句:「blue 97,我和他很熟吔!」唉!我真的和他熟呀!世儈如我,總有聽福特萬格勒和結交 blue 97 之流仙風道骨之士的權利,不是嗎?嗚...。 |
|||||||||||||||||||||||||||
|
|||||||||||||||||||||||||||
第一卷:《1913 年到 1933 年 --- 早年的錄音》
柏林愛樂能成為當今世上第一流的樂團,憑藉的絕不僅是福特萬格勒及卡拉揚二人的努力,更源自於創團以來無數優異指揮大師們對該團的付出與調教,那些早到只剩下傳說沒能留下錄音的咱們就暫不討論,而這套《柏林愛樂的榮光》的第一卷便以介紹這片榮光的源頭開啓序幕...。 |
|||||||||||||||||||||||||||
|
|||||||||||||||||||||||||||
先說,雖然音樂家們對錄音這檔事的看法各有不同( 有些音樂家對錄音嗤之以鼻,他們認為自己的演出是活的,會隨著心境與歲月不斷精進,錄音只紀錄了某一小段詮釋,錄音是死的,是不會改變的,怎可代表他 完整的演出藝術...;當然,也有不少音樂家樂於和樂迷們分享他對音樂的想法...,好啦,更有音樂家們視錄音為名利雙收的捷徑...),但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需承認,唯有透過錄音之紀錄與流傳,音樂家的美學及藝術才得以穿越時 間與空間之限制,讓樂迷們能瞭解當代與前幾個世代的音樂家們對音樂詮釋之異同及演進,所以...拜託..,下次部份國內音樂家不要再以充滿歧視不屑的眼神及口吻看待我們這類還願意買唱片聽唱片的樂迷...,唉,抱歉,離題,離題,來,《柏林愛樂的榮光》的第一卷《1913 年到 1933 年 --- 早年的錄音》收錄的指揮家、曲目及錄音年代如下 ---
〈 LP 1 〉, 尼基許 指揮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 r. 1913 ) / 李斯特:第一號匈牙利狂想曲( r. 1920 ) / 白遼土:《狂歡節》序曲( r. 1920 ) 〈 LP 2 〉, 布勒希 指揮 華格納:《齊格菲的牧童》( r. 1922 ) 華爾特 指揮 貝多芬:《柯里奧蘭》序曲( r. 1924 ) / 孟德爾頌:《芬加爾洞窟》序曲( r. 1924 ) 〈 LP 3 〉, 克納貝布許 指揮 華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女武神》、《帕西法爾》、《唐懷瑟》等劇中音樂( r. 1928 ) 〈 LP 4 〉, 老克萊巴 指揮 莫札特:《依多美尼歐》序曲( r. 1928 ) / 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劇中音樂( r. 1928 ) 弗萊德 指揮 聖賞:骷髏之舞( r. 1928 ) / 史特拉汶斯基:《火鳥》( r. 1928 ) 〈 LP 5 〉, 奧菲茨納 指揮 貝多芬:第八號交響曲( r. 1933 ) R. 史特勞斯 指揮 葛路克:《在陶利斯的伊菲潔妮亞》序曲 / 韋伯:《奧麗安特》序曲 / R. 史特勞斯《莎樂美》之七紗舞( r. 1928 ) |
|||||||||||||||||||||||||||
我真要說,這套多達六卷之《柏林愛樂的榮光》最吸引我的便是這卷柏林愛樂早期錄音,原因是前面五卷的錄音我大多早有 LP,是我所熟悉的,而我平常沒事不會特別挑一段百年前的錄音來聽,因此對這些前輩大師的初期錄音相對聽得不多,陌生的總較有趣,於是當買到這套黑膠我還真由這卷《1913 年到 1933 年 --- 早年的錄音》開始聽起。
柏林愛樂最早的錄音錄製於 1913 年,聽距今已超過一整個世紀的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之錄音是特別有感的,先不論尼基許是何許人也,原來一百多年前的音樂家拿著二百多年前作曲家的樂譜奏出現今我們熟悉的旋律...是那麼令人親近,百年前的錄音自然不要討論什麼音響性,但當我的耳朵開啓〝去噪模式〞後,《命運》交響曲清晰 地呈現在我面前,指揮與樂團沒刻意玩弄強弱快慢,就嚴謹莊重地演奏著,哇!這可是柏林愛樂最早的錄音啊,原來當時他們各聲部的銜接已相當精妙,聽著聽著,我忽然想起 --- 如果我活在一百年前的台灣,那時應該還沒有樂團在台灣演出過這首交響曲讓本地樂迷聽聞,我手邊資料顯示此錄音早在 1913 年便曾以四張 78 轉的 SP 型式發行,所以如果有人帶著此 SP 唱片來台播放,那他和其周遭的朋友可能是全台灣最早聽到《命運》交響曲的人兒...,瞧,如此穿越時空,怎不令人正視錄音的重要和偉大呢?( 咦?話說《命運》交響曲在咱台灣的首演是那一年啊?) |
|||||||||||||||||||||||||||
|
|||||||||||||||||||||||||||
下圖左上留著鬍子的便是指揮柏林愛樂完成該團最早錄音的匈牙利指揮家尼基許,尼基許畢業於維也納音樂院,他指揮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的演出曾得到布拉姆斯無保留的讚譽,而尼基許同時首演了布魯克納第七號交響曲...,尼基許算是〝具國際聲望之指揮者〞的原型,1889 年到 1893 年間他是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隨後他接掌布達佩斯的皇家歌劇院,1895 年那年他同時接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及柏林愛樂這兩支名門樂團音樂總監與首席指揮的職務( 事實上尼基許始終保有這兩個職位直到去世,而他在這兩支樂團的接班人恰都是大家所熟悉的福特萬格勒...),並積極客席維也納愛樂和大會堂管弦樂團,1912 年尼基許還成為倫敦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他在那年率該團越洋到美國演出( 讓倫敦交響樂團成為首支赴美舉行音樂會的歐陸勁旅 ),而再隔年,也就是 1913 年,他指揮柏林愛樂為 DG 錄製了本專輯的《命運》交響曲,瞧,這麼多現代大指揮家具備的元素都集結在尼基許身上,無怪乎他迄今仍被認為是〝具國際聲望之指揮者〞的典型和原型,且經常被樂迷提起,提到這兒,千萬別忘了錄音這檔事,唱片可是造就其指揮藝術得以流傳至今的大功臣呢! |
|||||||||||||||||||||||||||
|
|||||||||||||||||||||||||||
上圖上排中是我所熟悉的德國指揮家庫納貝布許( HansKnappertsbusch, 1888 - 1965 ),他是戰後重振拜魯特音樂 節最重要的支柱,而上排右則是德國指揮家布勒希( Leo Blech, 1871 - 1958 ),我對他的指揮藝術不熟,但我知道他曾為 DG、HMV、DECCA、TELEFUNKEN 等唱片公司留下錄音...;而上圖下則是馬勒的弟子 --- 指揮家華爾特,在遠走新世界前他在歐陸樂壇極具影響力...。
下圖上排依左而右的三位指揮家分別是小克萊巴那個超有名的爸爸老克萊巴、德國猶太指揮弗萊德( Oscar Fried, 1871 - 1941 )及偉大的作曲家兼指揮家 R. 史特勞斯( Richard Strauss, 1864 - 1949 ),而下圖下則是德國作曲家兼指揮家奧菲茨納( Hans Pfitzner, 1869 - 1949;身為作曲家的奧菲茨納,馬勒可是指揮過他的歌劇作品 ),這張圖四位指揮家的共同點是 --- 二次大戰戰前、戰時及戰後不同的國際氛圍對他們的演出事業及際遇有著極大的影響,這點有機會再來討論...。 |
|||||||||||||||||||||||||||
|
|||||||||||||||||||||||||||
那個回歸到原點的偉大
一百多年過去了,如今的柏林愛樂還是和以前一般的優秀,仍是錄音不斷,樂迷們甚至可以透過該團自建的〝數位音樂廳〞即時欣賞他們於柏林愛樂音樂廳內的演出實況...,但有兩件事讓我對支超級樂團的興趣始終維持在高點 ---
【事件一】, 今年( 2015 年 )六月漫步文化出版了一本《把音樂帶給全世界的孩子:從委內瑞拉到全世界的教育奇蹟》的書,主要是介紹委內瑞拉的系統教育及其主角艾柏魯等,書中提及,柏林愛樂有了姐妹團,是的,姐妹團 --- 遠在南美的西蒙.玻利瓦青年管弦樂團...,柏林愛樂每年會派遣團員到委內瑞拉為當地的青年及幼年音樂家們上個別課,只因透過這些純真、富求知慾的孩子可以讓柏林愛樂的音樂家們能忘卻自己高貴的身份,拾回自己當年之所以學習音樂的清純感動...。
【事件二】, 也是在今年六月,柏林愛樂宣布他們新任首席指揮人選 --- 43 歲的俄羅斯裔指揮家佩欽科( Kirill Petrenko, 1972 - ),佩欽科是現任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音樂總監( 他在此地的任期已被延展到 2021 年 ),但相對卡拉揚之後的阿巴多,阿巴多之後的拉圖,佩欽科的國際聲望肯定是柏林愛樂歷任首席指揮中最不搶眼的,該團首席指揮人選向來由團員們依民主機制投票選出,或許他們想暫離所謂的明星光環,進一步回歸到音樂的原點 --- 無私、愛,與熱情吧! |
|||||||||||||||||||||||||||
《本文完成於 2015 年 12 月 29 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