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可以讓黑膠不會有靜電不發霉聆賞次數還得以提昇,這樣是不是很神奇呢?2016 年高雄音響展做到了!


這肯定會得到唱片界的諾貝爾獎...

 

我記得很清楚,約莫在去年( 2015 年 )三月下旬,也就是高雄音響展結束不久,我還沈溺於《以時間入味的 --- 傳奇,大提琴家瓦列芙斯卡》大展黑膠完售的喜悅中,才剛在三月初向南方訂購英國 Nottingham Hyperspace 類比唱盤的魏先生來訪,他認真地向我提問:「為什黑膠迷可以忍受唱片會有靜電、會發霉,聽完容易刮傷耗損的現象...?」我迷惑地看著他( 心中暗想...不就聽黑膠就得學習和靜電、霉斑及刮痕共存嗎?這有什麼為不為什麼的道理...),禮貌性地對他亂說一通( 不然呢?您來回答看看...),不料魏先生突然拿出一張唱片,並打斷我的話,他說:「我想我可能找到解決的辦法了。」望著他掏出的唱片,我嚴肅地說道:「這肯定會得到唱片界的諾貝爾獎,如果有這個獎項的話...。」


是什麼樣的唱片令我如此震驚,說出如此誇大的話呢?...,...,我看到一張類似金屬圓盤的銀色唱片,為何我確定那是張唱片?因為唱片中央的圓標正是瓦列芙斯卡的大展黑膠,而這張唱片正是我送給魏先生的...,一段經典對話接著展開 ---

 

南方:「這張唱片真的可以放來聽嗎?我用的可是十幾萬的唱頭啊!」

魏君:「安啦,我跟你買的那顆唱頭不也十幾萬,我已經聽好幾天都沒事...。」

 

我用目光無助地研究這張亮銀版大展黑膠許久,才小心翼翼地將唱針降在唱片表面...,嗯,有聲音,而且是蠻有趣的聲音,然後傳奇開始。


我查了一下電腦,魏先生是在 2012 年三月向南方購買英國 PMC 揚聲器及德國 AVM 擴大器等音響系統,印象中他在南科上班,電子相關行業,超愛聽音樂和喝咖啡,其它的我就不知道了...;唉,隔行真如隔山,那天我向魏先生詢問不少技術上的細節( 他總得告訴我他是如何將黑膠唱片弄成銀白金屬盤,而且不會產生靜電,不會發霉,外加耐磨損的,不是嗎?),我得誠實說,魏先生無保留地都告訴我了,但我真的有聽沒有懂,什麼奈米,什麼不是 EB,是 Sputter...,但這就是我和這張魔幻唱片的首次見面的真實景象。


請你告訴我這樣到底好不好聽...

 

好啦,簡單說,魏先生是將高雄音響展的大展黑膠用他們公司的某種技術在外頭鍍了層金屬薄膜,因為金屬導電,所以唱針唱過後並不會在唱片上留下靜電,也因為有了這層金屬薄膜,唱片不僅不會發霉,而且還能耐久聽...,是的,雖然疑問太多( 例如是鍍那種金屬?那種技術?鍍了多厚?會不會傷害唱片及唱頭?還有,會不會影響聲音...?),但我還是深信這技術可能為重生後的黑膠開啓一扇新窗,於是我認真地問他,關於這個新點子,我可以為他做些什麼?魏先生客氣地說:「我們懂如何做,但我們不懂什麼叫好聽,這點可能需要你給意見。」哈,於是這項合作計劃就這般啓開。


這絕對不是一個資深黑膠迷做得出來的事...

 

相信我,一個計劃,一個近乎是夢想,帶著些許革命意味的計劃要成功是需要熱情與投入,許多人無私的熱情及投入的...,當我把這檔不發霉無靜電外加耐磨抗刮的唱片之好事告訴我 崇拜的後製錄音師王秉皇先生後,王先生耐著性子聽沒打斷我的話,當我語焉不詳地把故事一口氣說完,王先生冷靜地說出一句話 --- 「這絕對不是一個資深黑膠迷做得出來的事,我猜的對不對?」嗯,還真被他說中,魏先生的黑膠資歷僅有數個月,而他是他們公司唯一的黑膠迷...。

 

其實我是故意拖王秉皇先生下水的...,我深知自己是無比救葯的黑膠迷,我迷戀黑膠的種種美麗與不夠美麗,雖然我有接受新意的好奇心,但要說到唱片音色的「好聽或不好聽」,我需要一位對〝音色〞有所沈迷,但對音樂格式( CD、LP 或音樂檔案 )沒有好惡的忠實第三者;後來我曾問王先生,他為何能猜到魏先生不是一位資深黑膠迷?王兄笑著說,你們這類膠迷陷的太深,自我約束一定很多...,你早習慣並享受其中的不完美,怎可能去改變什麼呢!哈,還真如此呢!


計劃啓動...

 

我們是在去年( 2015 年 )四月 26 日及五月 1 日於高雄、台北兩地進行 2016 年高雄音響展示範黑膠的錄製工作( 音樂會公告請見《唱片世界中的蝴蝶效應》一文 ),整個計劃由藝聖錄音室徐育聖先生負責現場錄音,剪輯後的母帶再交給洋活錄音室王秉皇先生進行後製,全部的作業於同年六月底完成,我們隨即將母帶交給德國老虎魚唱片公司進行黑膠的刻片及壓片,和錄音作業幾乎同步進行的是聘覓專案的執行製作及美編等,這樣才來得及趕上八月上旬的發表會;對了,由於 2015 年那張《以時間入味的, 傳奇 --- Walevska Live in Taiwan 2014 》大展黑膠倍受樂迷肯定,因此我們仍央請藝想文字企劃事務所陳主芬小姐及紙霧設計 Zona 小姐擔任新專輯的執(兼文案撰寫)插畫、平面設計行,唱片的成功她倆的功不可沒,真得特別感謝她們。



上圖便是 Zona 小姐為我們設計的唱片封面及內在圓標,為了呼應銀白色的奈米鍍膜,公會可是不惜血本將唱片封面印的美麗極了;對了,我好像聽到有人問:「錄音師、後製錄音師、執行製作及美編等各有所職,那南方你掛製作人,你到底在裡頭 負責什麼事呢?」哈,好問題...,製作人的頭銜真的好聽,但我真正的職稱應是公會的無給職總工讀生,負責購買工作人員的飲料及便當...,相信我,我可是買的十分盡職,沒有人了餓到或渴到呢!



與媒體的初見...

 

雖然我們曾在去年八月中旬於圓山音響展發表這張劃時代的黑膠唱片( 相關報導請見【這裡】【那裡】),但由於會場大家都忙,於是公會決定邀請國內諸大音響媒體的總編們親赴位於新竹科學園區內的優貝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部參訪,那天由該公司總經理蔡有哲先生親自接待,並由吳東嶸副總為我們介紹整個發想與研發過程,坦白說,在這之前大家都知道這張奈米唱片科技層次極高,但到底有多高,且讓我分享當日的簡報謫要( 以下簡報圖片由吳東嶸先生製作 )。



是的,開宗明義就是要告訴大家...優貝克想用現代科技讓製作工法已六十多年沒改進的黑膠得以進化,吳副總的這份簡報非常有說服力,他以戰車、汽車、CPU 等例告訴大家,在這數十年間人類在各領域都有長足進步,但弔詭的是黑膠唱片由興盛到寂靜再到今日的再度覺醒,奇怪,好像沒有隨材料科學等之進展而有所改變...。



是的,為何黑膠得以在各式進步的潮流中總是置身事外?這點各方的說法互異,有的說因黑膠在上世紀八零年代末的大滅絕讓自己和進化絕緣...,有人則認為因為人類已製造出數量超龐大的黑膠,軟硬體市場已極度成熟,任何進化都撼動不了這頭巨人,所以只能永遠留在原地...,好啦,不管真正原因為何,優貝克的看法如下圖。



請先拋開黑膠唱片上所刻載各式偉大音樂的浪漫情懷...,黑膠唱片是以 PVC 為材料,雖然它容易產生擾人的靜電、會發霉,而且經多次播放後音軌易受損,但由於 PVC 具有加工容易,柔軟易刻,成本低廉等優勢,於是大家都捨不得讓黑膠唱片有任何改變...;好啦,進化就是優點保留,缺點移除,那麼思考的方向是如何呢?



據吳副總表示,優貝克科技是雖是日商,但他們在竹科、中科及南科都有廠,他家以真空技術見長,鼓勵員工創新,目前在半導體、LED、顯示器及太陽能電池等在國際居領先地位...,於是他們想 要在黑膠唱片表面鍍上一層金屬,便可讓唱片抗靜電且耐磨,問題是要選那種金屬,以及以何種技術讓金屬可以乖乖地與唱片密合,而且還要「好聽」?嗯,真是大...大...大哉問啊!



遇過的險阻就不講了( 據聞他們花了許多時間做試驗,始終找不到可以和 PVC 緊密結合的適當金屬材料,後來一位年輕工程師提議將週期表打開,將所有金字旁的元素儘可能弄來試試,最後才成功...),他們找到鉬( Mo )這種金屬元素來當鈀才,鉬的材料特性如上圖,其在室溫極安定,硬度亦不若鑽石唱針硬...,到底將鉬濺鍍( Sputter )到唱片表面會有多大的改善呢?請見下圖。



和傳統的、未經進化的黑膠唱片相較,濺鍍上一層薄薄的 Mo 在唱片上( 薄薄是多薄?這點後頭會有說明 ),唱片表面的硬度強化了 30 倍,而金屬讓唱針在唱片表面上的摩擦力變小,這兩個因素的加總讓唱片的聆聽次數得以大幅延長...,對了,金屬導熱導電的特性也讓進化過的黑膠唱片無法產生靜電,是的,無法產生靜電,一舉數得呢!



哇,優貝克的科技能力讓黑膠的一切看起來美好...,黑膠迷們肯定會和我有相同的想法 --- 那個什麼 Sputter 的玩意兒貴不貴?有沒有可能搞一套回家自己玩?如果可以...哈哈哈;來,上圖是濺鍍這張奈米黑膠的條件及設計,首先,您要有一座 10,000 級的無塵室( 後來發現要乾淨到 100 級才夠 ),其次您要有足夠的空間及預算來擁有濺鍍機,我們先不算空間和耗材成本,那部濺鍍機要價日幣 180,000,000 元,是的,日幣 180,000,000 元,...,我想大家會和我一樣 ... 還是放棄這個夢想吧!



在去年八月的階段,鍍膜的厚度約在 50 到 100 奈米間做試驗,上圖便是以光學顯微鏡比較唱片同一區段在鍍膜前( 左 )與鍍膜後的差異,無論鍍膜是 50 或 100 奈米,基本上都低於刻片機自身的公差,因此鍍膜後唱片的溝槽並未改變,到了此階段奈米黑膠的製作總算有了一個確定方向。


那個關關難過關關過的歷程...

 

如不是親身參與,很難想像要完成這張劃時代的奈米黑膠有多困難...,先不討論那些難解的鍍膜技術,光一個我們眼中很小很小的問題就讓優貝克的技術團隊傷透腦筋,您知道我指的是那一點嗎?



有天我接到優貝克魏副總的電話,他以製作十二吋晶元的嚴肅態虔來面對半面多世紀沒進化過的類比黑膠唱片,他發現不知道是刻片壓片設備老舊還是製程工作人員不夠用心的原故,在高倍率顯微鏡觀察下,許多唱片的溝槽並不完美,有的脫膠不完全,有的部份溝槽過於軟弱,聆賞過程極易刮傷,好啦,這些就算了,當他們研究到唱片中間的圓標時更讓他們崩潰,原來不是每張圓型的 圓標都能貼在唱片的正中央,會有若干 mm 的誤差,當魏副總驚恐地告訴我這個〝重大發現〞,我平靜且困惑的回他:「這很常見啊,有什麼好奇怪的...。」魏兄緊張地說:「誤差多麼大我要怎麼鍍?那不就有的圓標邊緣沒鍍到,有的被蓋到...。」嗯,對ㄛ, 他不說我還真沒想過這個問題....,別笑,您有想過嗎?


其實整個研發的過程大小險阻不絕,幸好優貝克的團隊實力堅強,真是關關難過關關過...,以這個圓標的可能誤差來說好了,最後的克服方式為 --- 圓標黏貼時的誤差大小並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但我們可以設計一款特殊色系的圓標來掩護可能的誤差,讓潛在的失誤看不出來或看起來沒那麼嚴重...,幾經嘗試,最後只好加錢請壓片廠為我們使用特殊的用紙,問題才箅解決。


打開潘朵拉的盒子 --- 優貝克中科廠...

 

2015 年八月底的竹科行優貝克是用小型的實驗濺鍍機現場運作給大家看,在那之後到今年( 2016 年 )二月間,優貝克的兩位副總多次帶著不同工法鍍成的唱片往來南方、藝聖錄音室及洋活錄音室之間,尋求聆聽上的意見。此外,他們也在去年十月於優貝克位於中科的廠房內建構起一座無塵室, 並組裝一部可同時置入多塊不同靶才的濺鑲機( 偷偷告訴各位,這表示他在們在黑膠鍍膜技術上又有重大突破...),當所有的預備試驗完成,唱片的音質表現也同時得到徐育聖、王秉皇及我的肯定,奈米鍍膜的黑膠唱片終於 準備量產...。



為了讓大家清楚整個奈米黑膠的製作過程,優貝克特別邀請國內主要音響媒體到其中科廠實地參觀,畢竟眼見為憑,不是嗎?

 

上圖是參訪當天的簡報重點 --- 許多人可能和我心中最初的疑問相同,那就是...

( A ), 優貝克到底鍍了多厚的金屬原子在唱片表面?這個厚度是否會掩蓋唱片溝槽上最細微的音樂細節?

( B ), 唱片上佈滿一條條的細紋,這些金屬原子會不會就堆疊在較深的溝槽內,變成鍍膜厚度不均的現象...?

 

針對我的疑異,優貝克的回答如下:

 

( A ), 在多次試驗之後,最後量產的濺鍍厚度將修為 100 奈米,作法是他們先在唱片表面濺鍍一層 50 奈米的 Mo 原子,然後 在Mo 原子上方再鍍上 50 奈米的鈦( Ti )原子,Ti 除可提供 Mo 金屬層的保護外,其反光率更佳( 也就是會讓唱片更光亮更好看 ),還有,在空氣中 Ti 會自然氧化成氧化鈦,而氧化鈦具有光觸媒的作用, 可讓唱片無法發霉...;一般而言,最佳狀況的刻片機在公差至少在 200 奈米以上,我們只鍍上 100 奈米,比源自刻片機的公差還小上一半以上,自然不會讓唱片溝槽上的音樂訊源有所遺漏。

( B ), 說穿了優貝克是直接搬十二吋晶元廠的設備來濺鍍我們的唱片,濺鍍的過程中降在唱片表面的金屬原子其鍵結會重新形成,依鍵結特性他們會均勻且緊密排列在唱片表面,和唱片溝槽的高低起伏無關,所以我們不用關心什麼鍍膜厚度不均的問題。( 不過魏副總也補充道:「濺鍍是一門很有趣的技術,當我們會鍍上 Mo 再鍍上 Ti 原子,不同原子間會錯開排列,其緊密度甚至連水的分子亦無法穿透...。」)


More 我們到底鍍了多厚...

 

在先前優貝克的媒體發表會上,吳副總曾以一個比喻一下子卸下媒體大人們對濺鍍技術的心防,那天他是這麼說的 --- 「台北地標 101 大樓高 508 公尺,相對於一張 180 克厚的黑膠唱片,我們在上頭鍍了 100 奈米的金屬薄膜,其厚度相當在 101 大樓上僅增加了約 70.0 公分的保護層...,別忘了唱片是先經刻片機刻盤再由壓片機壓製而成的,同樣拿 101 大樓來比擬,我們什麼事都不做,在最好的狀況下,其高度上下至少各 140.0 公分的公差,所以我們這鍍上的這個厚度真的很薄的啦!」嗯,101 上頭再加上 70 公分...,真是有趣的比擬。



團隊介紹

 

中科優貝克廠的說明會是由魏副總主持,在這近一年的接觸,我深深敬佩日商企業文化的認真且細緻,上圖為會議第一個報告重點 --- 研發團隊介紹,除了兩位副總外,還有第一線的工作人員,分別是康芫傑先生、林俊良先生、陳江耀先生及陳俐燕 小姐等,哇,為了廣大黑膠迷的夢想,您們真的辛苦了。



無塵衣穿戴示範

 

由於我們一群人是真的要進入無塵室內實地參觀濺鍍過程,於是優貝克體貼地先教我們如何正確穿戴無塵衣( 優貝克可是有先調查參訪人數,以及每個人的身型及鞋子的尺寸等...),由於無塵室內的懸浮粒子巳控制在 Class 1000 的水準,如果我們隨意進入,他們可能得中斷數個工作日,待懸浮粒子減少後才能再進行鍍膜作業,於是慎重行事是需要的。

 

當參訪人員穿妥無塵衣要進入無塵室之前,需先進入一間 Air shower 將身上可能留有的細塵吹走,這樣才可推開進入無塵室的推門...;大家穿起無塵衣看起來都同一個樣,我還真看不出對著鏡頭擺「V」的先生是何許人也,有人要自首的嗎?



通過 Air Shower 我們便可進入優貝克為鍍膜作業特別建構的無塵室,這座無塵室原本的設定是 Class 10,000 的等級,實際運作時將規格製定為更嚴格的 Class 1,000,可是在大展黑膠鍍膜工程試運轉時,他們發現唱片竟多了些許雜音,為了將這些雜音去除,您知道優貝克怎麼做嗎?



為了減少可能的雜音,優貝克在原本 Class 1,000 的無塵室內又隔了一間規格更的小無塵室( Class 100 ),於是經濺鍛過的唱片便真的安靜無比...,想知道什麼是 Class 10,000、1,000 或 100 的無塵室規格嗎?請見下表。




對習慣晶元廠作業模式的工程師來說,這整個黑膠唱片濺鍍工作肯定不好受,主因是唱片的精密度不足,他們肯得花更多時間去研究唱片那脆弱的材料,以及溝槽內的種種不確定性...;上圖是在那座 Class 100 的小無塵室內拍的,每一張唱片在送入濺鍍機前,都得反覆確認有無任何灰塵或細小顆粒停留在唱片表面上( 而這些灰塵與顆粒的源頭竟是壓片廠...,唱片壓製畢竟不是什麼精密工業,您看過有人在無塵室內搞黑膠唱片的嗎?哈,優貝克這回肯定開了全世界之先河 ),於是強烈燈照及人工目視,外加去靜電噴嘴便成為不可或缺的把關利器。



當唱片清潔完畢,整疊地被放入上面的機座內等待作業。優貝克本身便生產大型濺鍍機、濺鍍靶才,以及操控軟體等,他們選定型號 SRH-530 的真空濺鍍機執行本派任務( 再重複一次,這款真空濺鍍機要價日幣 180,000,000 元,有興趣的朋友可直洽...)



想知道濺鍍機為何那麼貴?來,上圖便是 SRH-530 真空濺鍍機的外貌,瞧,還真不少...,相片中央偏左的灰色部份便是真空艙體,要進行鍍膜的唱片會被機器手臂送入此艙體內,由於有使用大量 17 度 C 的水來冷卻調控,因此實際作業時真空艙體的溫度被控制在 45 度 C 以下,以免造成唱片變形;此真空濺鍍機搭載的真空艙體可同時放入數塊靶才,所以當唱片被送入預定的位置,便先被鍍上 50 奈米的 Mo 原子,接著真空艙體內有另一支獨立的機械手臂會移動唱片到 Ti 的靶才下方,再鍍上 50 奈米的 Ti,哇,真是〝厚功〞啊!



上圖便是將唱片移入真空艙體的機械手臂,唱片被舉起後會先放到相片中央黑色機座上定位,接著再送入艙體中進行濺鍍...,如果您曾上網看過唱片的壓製過程,我想您一定不得不讚歎科技的美麗...。



這便是濺鍍過後的 2016 高雄音響展示範黑膠成品,外觀閃閃動人呢!我們一共生產 1,700 張,扣除廠商預定的,最後的 300 張會在 4 月 14 日到 17 日於舉辦的高雄音響大展中對參觀民眾銷售,每張定價 1,500 元,搶手無比,賣完為止喔!


More 更多奈米黑膠

 

此一奈米濺鍍黑膠的技術,優貝克科技已取得世界專利,在不涉及商業機密的部份我已全盤托出...,不過他們還是以高倍數光學顯微鏡及電子顯微鏡多次比較兩張相同的全新唱片,在鍍膜前後,以及分別聆聽 200 次後溝構密紋之差異,在我看到的資料顯示 --- 鍍膜前後溝槽的差異並不明顯,但連續聽個 200 次,有鍍及無鍍差的可大了,沒鍍的溝槽兩側被唱針刻出兩條傷痕,而在奈米金屬保護下的唱片則完全看不到唱頭刻痕,嗯,以一個黑膠的立場,這真是劃時代的創舉啊!


《本文完成於 2016 年 3 月 14 日》


回南方首頁

在南方聽音樂

回談音論樂

聽南方的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