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之罪,何患無詞」...,真的。


一張重複的唱片之奇想曲

 

坦白說,我一直認為唱片是用來聽的,買了就應該快快撕下包裝,然後放上唱盤細細欣賞,至於什麼庫存、升值等,我還真沒想過那種事...;以前當學生,父母給的零用錢和打工的家教費是我主要的購片資金來源,最早是買古典卡帶,買了幾百捲後因為許多新錄音不再 出卡帶,只有 CD 的發行,所以我只好將音樂欣賞的訊源改為 CD 片...,後來因緣際會認識徐老師,老師又將我帶往黑膠之途,但無論如何,我的購片資金一向拮据( 徐老師可是當我了快三年的債主,那時我若和老師一起去買唱片,不夠的會請老師先付...,別說我不禮貌,黑膠這個無底洞可是他推我入坑的啊!),因此我始終認真做功課,國內外的音樂雜誌、前輩名家的面述教誨、在唱片行遇到的不知名絕世高人的機會教育等,除了讓我購片踩雷風險大減外,還有,我幾乎記得我確實擁有那些 CD,以及該 CD 後頭的故事( 例如是在那家唱片行買的,當時是看了那個樂評或報導而買下的等等 ),那個買重複的唱片 --- 哈,根本沒有那個可能,我還有好多曲目及演奏家想認識想體會,怎可以浪費有限的金錢去買重複的 CD 片,您說是嗎?

 

人有失手,馬有亂蹄...,多年後當我第一次發現我竟買了重複的黑膠唱片而不自知,天知道那對我是多大的打擊...,只有一種可能性會造成這個現象,那就是買唱片的速度超過聽唱片的速度,沒確實聽過自然印象不深( 但說好要做足功課才出手的優良傳統自此破功 ),接著有一就有二,現在我在家中唱片櫃發現有重複的黑膠唱片,還真不是什麼新鮮事。

 

有什麼理由或原因會造成唱片買重複呢?下文是南方的心得報導...。


( 一 ), 有一種重複其實是種「反覆輪迴」的概念...

 

來,先看一下唱片封面,麻煩請再多看一眼...,好了,是的,有一種唱片的重複其實是份「反覆輪迴」的概念,真的...。



上圖是一支名叫 Saulesco Quartet 的錄音,通常在二手唱片行的碟海中翻片是很難有足夠時間細細思索的,雖然沒聽過這支四重奏的大名,但封面看起來好像很厲害( 這點沒錯吧!),加上我對俄國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契的弦樂四重奏作品一向沒有抵抗力,即使連發行的唱片公司也不熟,還是決定將本片帶回家,然後...,然後就發現不知多久以前,我肯定是在另一片碟海中尋片,同樣沒聽過這支四重奏的大名,但封面看起來真的很厲害的樣子,加上我對俄國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契的弦樂四重奏作品始終沒有抵抗力,即使連發行的唱片公司也不清楚,我還是決定將本片帶回家...,於是...因為買片的速度大於聽片的速度,同樣思考邏輯下引發無限輪迴,重複的唱片就這麼發生了...,哈,幸好本片很好聽 ,我沒有踩到雷。

 

做了一下功課,原來在 1962 年有四位瑞典廣播交響樂團的聲部首席決定共同演奏室內樂,在幾經練習和排練後,他們組成 Saulesco 四重奏( 因為第一小提琴是 Mircea Saulesco ),並開始公開演出及錄音,他們經常演奏海頓、莫札特、貝多芬、蕭士塔高維契及許多瑞典作曲家的作品,本片錄音時間是 1971 年,除了他們拿手的蕭士塔高維契第四號弦樂四重奏外,還收錄了 Karl - Erik Welin ( 1934 - 1992 )及 Dag Wirén ( 1905 - 1986 )兩位瑞典作曲家的四重奏作品,對我來說算是罕見曲目,但音樂卻相當容易接受呢!( 對了,這張黑膠唱片由瑞典 caprice 唱片發行,編號為 RIKS LP 24。)

 

嗯,相信我,只要不認真整理家中唱片,買片速度還是快於聽片速度,輪迴的情境將一再重演,重複的唱片將不斷發生,真得用功些才行。


( 二 ), 那個刻骨銘心,執意而為之重複...

 

如前所述,唱片是用來聽的,對一個擁有超過一萬X千張唱片的務實派音樂愛好者來說,所有的唱片皆沒必要重複 ,真的( 唉,這真是份有氣無力的宣告啊!),但我非常清楚,有一張唱片我始終期待黑膠唱片的發行,多年後美夢終成真,我馬上買了兩套,一套迫不急待地拆開聽,另一套...不知道為什麼,只想永遠封存,真是「那個刻骨銘心,執意而為之重複」...,是那份錄音有如此魔力呢?請看下圖 ---



馬勒:第九號交響曲 / 卡拉揚, 指揮 / 1982, 9 / 20 ~ 30;柏林愛樂音樂廳 / DG 發行 / Stereo

 

這是指揮家卡拉揚為數不多的官方版實況錄音之一,卻也是他和柏林愛樂演出的極致...,令人不解的是 --- 這個 1982 年的錄音當年發行 CD 時一下引發轟動,但在卡拉揚生前卻始終未以黑膠唱片的格式發行( 明明在此之前或之後的錄音幾乎都有發黑膠啊?),直到前兩年在這波黑膠熱潮中突然發行兩張一套的黑膠...。

 

很難用言語來形容這套唱片的美好,對我來說,就像是掏盡心肺後的全無與真誠,身為無可救藥的馬勒迷兼卡拉揚鐵粉,多留一套,不拆,代表對馬勒和卡拉揚的敬意...,我這種行徑有很變態嗎?( 補充一下,其實卡拉揚還有一個錄音迄今未曾發黑膠,不是膠迷可能比較不會留意這個,答案是他 1988 年錄製的布魯克納第八號交響曲,演出樂團為維也納愛樂( DG )...,我相信總有一天會等到黑膠唱片的發行,但我到時會不會又喪失理性地多買一套...,哈,有可能喔!)


( 三 ), 為了確定可以得到完美音質的重複... & ( 四 ), 為了收集同版本卻擁有不同的封面...,咦?

 

是的,有些歡樂及苦痛是黑膠迷才會懂的( 但我得承認,這些歡樂及苦痛真的是自找的,對聽音樂本身並沒有多大的幫助...),例如某日買到一張尋覓己久的唱片,回家唱針一放才發現狀況不佳雜音不斷,由於對該版本喜愛太過,於是遺憾一直擱在心中,直到看到下一張立馬買下才滿足...。【然後因為太忙來不及聽,又擔心新買到的唱片同樣有狀況不良之慮,所以當再次看到同樣的唱片,只好再買一次,以求安心,於是重複又重複的唱片便這麼產生了...。】



上圖是指揮家卡拉揚於 1980 年及 1981 年指揮柏林愛樂為 EMI 錄製的歌劇《序曲及間奏曲集》,對我來說,這可是由卡帶、CD 一路走來的名盤,所以看到黑膠當然得買...,如前所言,由於第一次買到的黑膠唱片狀況不佳( 可是目視非常良好的說...),為了得到好音樂再次看到時只好再買一張碰運氣...;這張唱片收錄的曲目皆是卡拉揚拿手好戲,特別是 A 面第一軌法國作曲家馬斯奈《泰綺絲冥想曲》( 小提琴家慕特獨奏 )及 B 面第一軌奧地利作曲家施密特( Franz Schmidt, 1874 - 1939 )的歌劇《聖母院( Notre Dame )》間奏曲,真把卡拉揚獨特絕美的音樂美學徹底發揮...,對了,英國 EMI 的唱片在美國皆以 ANGEL 的商標發行( LP:ANGEL DS-37810 ),所以這可不是什麼副牌代發的唱片喔!



好啦,重點來了,警慎如我,由於太喜歡這個錄音,又擔心第二次買到的唱片狀況同樣不行,所以當我第三次看到這張唱片時...還是忍不住咬牙又買一 張,和先前兩次不同的是這次我買到的是德國 EMI  發行的黑膠唱片( LP:EMI ASD 4072 ),完全一樣的錄音,卻和 ANGEL 版有著不同的唱片封面,我知道某些重度黑膠收藏家喜歡收藏同一錄音卻擁有不同封面的碟片,哈,幸好我真沒有這種嗜好...。


More 有些事不要深究較快樂...

 

其實有些事不要太深究比較快樂...,就上頭那張卡拉揚指揮的歌劇《序曲與間奏曲集》來說,當吾人只有一張唱片,我們怎麼聽都好聽都快樂,但這下子有了美、德兩版,好事如我肯定會拿來比劃比劃,不是嗎?...,...,好啦,這兩張唱片聽起來還真有些不一樣,德版唱片封面後方有註明是使用倫敦 Abbey Road Studios 後製的訊源刻盤,但美版則由美國 CAPITAL 唱片後製刻盤,比較之下,德版的音場扎實生動些,美版則略顯飄渺...,但差異真的真的沒有很大,看倌們千萬不要因此棄美版或以為我在污名化美版才好。

 

由於這張唱片已是數位錄音,理論上沒有磁帶久遠或什麼歷經千百次拷貝造成音質劣化等說辭,於是我去電請教洋活錄音室後製錄音師王秉皇先生,他告訴我八零年代已存在多種數位磁帶規格,將後製完成的音樂記錄在不同磁帶音色還是會略略不同...,此外,不同刻片錄音師對刻片機的 EQ 都有自己喜歡或習慣的設定,再加上不同刻片機有機會配上不同的擴大器,以及刻片機、刻刀的狀況維持亦有所不同,還有該錄音室使用之鑑聽揚聲器之音質特性等,都是造成美版和德版音色略有差異之主因...,不過王先生最後特別補充通:「其實那些年美國唱片發行量很大,刻片量及錄音師自然也多,信不信,你再拿另一個錄音的美版德版來比較,美國版是有機會更棒的喔!」

 

嗯,其實有些事不要太深究比較快樂,真的,哈。


( 五 ), 名曲加名演,唉,根本無力抵抗的重複...

 

有些名曲外加名演,那怕樂迷們己有原版在手,唱片公司還是有本事用各種手段誘惑死忠樂迷再買一次,堅定如我,唉,竟連抵抗的勇氣都沒有...,不信?請看下圖 ---



來,英國作曲家艾爾嘉那首超好聽的大提琴協奏曲,大提琴家杜普蕾( Jacqueline Du Pré, 1945 - 1987 )獨奏,指揮家巴畢羅里( Sir John Barbirollim 1899 - 1970 )指揮倫敦交響樂團,1965 年 8 月 19 日在倫敦 Kingsway Hall 的錄音( 由 Ronald Kinloch Anderson( 1911 - 1984 )擔任製作人,錄音師 Christopher Parker 錄製 ),EMI 發行,這絕對是古典樂迷們必聽的名演,我最早買到的黑膠唱片是 EMI 編號 ASD 2764 的版本,這張唱片同時收錄英國作曲家戴流士的大提琴協奏曲( 由指揮家沙堅特指揮皇家愛樂管弦樂團 ),發行日期可能是 1972 年,一次聽兩首杜普蕾演奏的大提琴協奏曲,真是令人喜悅啊!



隨著入手資訊愈來愈多,後來我知道這個艾爾嘉大提琴協奏曲的錄音最早收錄在 EMI 編號 ASD 655 的黑膠唱片中( 而且最早的是黑膠迷暱稱「半月犬」的版本 ),當時本曲是和艾爾嘉的《海景( Sea Pictures )》管弦樂歌曲集一起發行的,發行日期應在 1965 年 12 月...,好啦,知道這些資訊後便會立志擁有,於是我用了不少家教費買到這個 ASD 655 半月犬首版的艾爾嘉大提琴協奏曲...,哈,好不快活。

 

咦!連首版都有了,應該處變不驚了吧,難道還有理由或藉口再買復刻版?唉,問題就是有啊...。



話說 2013 年 EMI 古典部賣給了華納音樂,昔日 EMI 的錄音只能改掛 Warner Classics 商標發行,不過 Warner 的行銷部顯然有高手在裡頭,最近他們推出五張一套的杜普蕾黑膠唱片,封套如上圖( LP:WARNER CLASSICS 0190295754747 ),某天我走進高雄尚音唱片行,目光馬上被這套唱片所吸引,然後拿起封套把玩研究,接著內心開始掙扎...,當老闆告訴我價格後,我...我...放棄最後一絲矜持,買單,回家,您知道為什麼嗎?



僅管這套杜普蕾的唱片依舊收錄了艾爾嘉大提琴協奏曲,但請見上圖左上角,相同的封面設計,但 EMI 的商標己被 WARNER CLASSICS 所取代( 其實這張唱片封底的文案及印刷已和原版全然不同,連那個擲地有聲的 ASD 655 編號也己不見...),不過真正誘發我放下矜持的理由有二 :

1, 這套唱片的曲目除了艾爾嘉、德弗乍克、海頓、舒曼、聖賞及鮑凱利尼等人的大提琴協奏曲外,竟還包括 R. 史特勞斯為大提琴及管弦樂團而作的音詩《唐吉訶德》,這首錄製於 1968 年的《唐吉訶德》1995 年才首度以 CD 的格式發行,而 LP 首發則在這套黑膠唱片中...,首發啊,能不買嗎?( 所以我說 WARNER CLASSICS 有很棒的行銷企劃高手才對...。)

2, 雖然我不是很想承認,但...這套唱片的價格實在太殺了,五張不到兩仟元,而且是 180 克的重盤,於是重複又重複又何妨...。


( 六 ), 就一個「攤平」概念所引發的重複...

 

我沒有在買股票( 嗚,我所有的錢都給唱片行們了 ),但家學之故,對股票的某些術語還是略懂一二...,我上網查了一下,所謂「攤平」--- 攤平指股票投資者在股價下跌時購買股票,趁低價增加購買,以降低自己股票的平均值。攤平是被套牢後的一種被動應變策略,它本身不是一個解套的好辦法,但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它是最合適的方法。股市中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合適的方法。只要運用得法,它將是反敗為勝的利器;如果運用不得法,它也會成為作繭自縛的溫床。

 

什麼跟什麼啊,攤平和黑膠唱片有啥關係呢?



英國指揮家巴畢羅里指揮的唱片算是我此較私人的喜愛( 想想他指揮的馬勒、西貝流士、艾爾嘉、布拉姆斯...),上圖是他指揮英國 BBC 交響樂團為 EMI 錄製的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的唱片封面( LP:EMI ASD 2348 ),本片錄製於 1967 年,雖不是巴畢羅里的天鵝之歌,卻是他最後的貝多芬交響曲錄音,因此格外有意義。

 

忘了曾看那篇文章介紹這個錄音,反正當年( 應在 1993 年到 1995 年間 )在二手唱片目錄發現貴貴的本片,基於對大師指揮藝術的崇拜景仰,我咬著牙下訂...,多年後的...去年,我居然在二手唱片行再度看到本片,片況一流,但價格卻十分 友善,這竟讓我想到「攤平」這個名詞,接著趁低價增加購買,以降低自己唱片的平均值...,奇怪,好像那兒不對勁...,但本片因此而重複倒是真的。


( 七 ), 終於看到傳奇錄音的真實封面,重複就重複吧!

 

是的, 如標題,沒想到我也會因唱片封面之不同刻意去擁有另一張同一錄音的唱片...,別說我墮落,請看下圖,看看您是不是也會如此 ---



上面那張唱片收錄捷克作曲家德弗乍克的大提琴協奏曲,由曾任捷克愛樂首席指揮的捷克指揮家馬卡爾( Zdenek Mácal, 1936 -  )指揮捷克愛樂管弦樂團( 其實看到如此原汁原味的捷克組合,我就忍不住出手了...),德國女大提琴家桃艾爾( Anja Thauer, 1945 - 1973 )獨奏,DG 唱片於 1968 年錄製發行...,上圖的黑膠唱片編號為 DG 2548 134,由於出手太快,帶回家時坦白說我連桃艾爾是何許人也都不知道...。

 

哈,雖然我賭性堅強,但功課還是會做,好友 blue97 兄曾在其網誌如此介紹這位大提琴家 ---

德國女大提琴家桃艾爾是大提琴家納瓦拉( Andre Navarra, 1911 - 1988 )的女弟子,1961 年獲德國文化獎,1962 年在一項巴黎音樂比賽中獲最優秀獎,1964 年拿到紐倫堡市文化獎。桃艾爾的錄音相當罕見,算一算,DG 兩張 LP 加上德國 Attacca 有一張,共計才三張唱片傳世。此外,桃艾爾的生平資訊也少得可憐,據說她在 30 歲左右傳出與一名已婚醫生的不倫戀,後來醫生自殺,她的大提琴傳奇故事似乎也就到此為止。( 南方註:不久後三十出頭歲的 Anja Thauer 亦已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

 

我想實際聽過桃艾爾錄音的人並不多,網路上對她的評價亦頗分歧( 有人認為這個版本可和傅尼葉及羅斯托波維契在 DG 的同曲錄音齊名,有人則說其演奏...不成章節?),我特別把這張 LP 帶到南方,邊寫邊聽...,本片錄製於 1968 年,那時桃艾爾才 23 歲,而指揮家馬卡爾當時也僅 32 歲,因此全曲相當活潑生動,或許不若 DG 卡拉揚及羅斯托波維契的同年同曲錄音來的沈穩( 那年卡大師 60 歲,羅大師 41 歲 ),但桃艾爾的音色及才氣絕對值得吾人珍聆...。



就黑膠唱片的發行年代來看,1968 年應是 DG 139 *** 系列擅場的時代,也還有大花版唱片的發行,因此我上網找了一下,原來本片首版編號為 DG 139 392,網上也找得到唱片封面,但價格實在高的嚇人( 屬於可遠觀不可褻玩焉的等級 ),直到前幾年在唱片目錄看到復刻版的訊息,價格自然在我負擔得起的範圍內,而且沿用首版唱片封面,唉,能怎麼樣?重複 那就重複吧!


( 八 ), 看到心儀演奏的...可能源頭,重複又何妨,是吧?

 

如果我沒記錯,前東德馬索( Kurt Masur, 1927 - 2015 )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於上世紀七零年代錄製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其中第四號交響曲得到樂評們無保留的推薦,後來我買到全集唱片便由這首交響曲聽起,嗯,果然是該全集中最值得一聽再聽的名演。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以為該套全集是 PHILIPS 唱片發行的( 就 CD 及 LP 都 PHILIPS 發行的啊!),直到進入黑膠的世界才知原來不是這回事...。



是的,上圖便是前述馬索與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錄製的貝多芬第四號交響曲之原盤 --- 由前東德 ETERNA 唱片公司發行( LP:ETERNA 8 26 417 ),唱片封底有註明錄音年代為 1972 年,由隸屬德意志民主共合國(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即前東德 )文化部的德意志柏林唱片公司製作...,和 PHILIPS 的唱片相較,ETERNA 的東德盤封套設計頗具質感,但紙質甚薄,不過由於我個人對這家唱片公司的錄音頗為偏愛,何況又是心儀演奏的源頭,重複也甘願啊!


( 九 ), 有些重複是被綁架的,人家心中也是千百個不願意...

 

如題 ,有些重複是被設計兼綁架的,我心中也是千萬個不願意...,但誰可以綁架小氣樂迷如我呢?答案是創意及直擊樂迷心中諸多柔軟和不滿足的點點片片,像下圖這套《維也納愛樂 175 年紀念專輯》,CD 版是 44 張外送一張 DVD,而套裝黑膠的選輯則由六張一套的唱片組成,收錄包括布魯克納第二號交響曲( 慕狄指揮, 2016 年薩爾玆堡音樂節實況錄音 )、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 小克萊巴指揮, 1976 年錄音 )、布拉姆斯《21 首匈牙利舞曲》( 阿巴多指揮, 1983 年錄音 )、舒曼第三號交響曲及大提琴協奏曲( 伯恩斯坦指揮, 麥斯基獨奏, 1985 年及 1986 年錄音 )、華格納《唐懷瑟》序曲及《崔斯坦與依索笛》前奏曲等( 卡拉揚指揮, 傑西•諾曼獨唱, 1988 年錄音 ),這套黑膠的封面設計相當無趣,所以我只放上封底照( 見下圖 )。



為什麼我會說這套黑膠版的《維也納愛樂 175 年紀念專輯》充滿創意,並洋溢直擊樂迷心中諸多柔軟和不滿足的點點片片呢?來,有買該套 CD 的樂友要不要先想一下?...,...,好,我來公布我的看法 ---



A, 除了卡拉揚指揮的華格納,其它收錄曲目 LP 和 CD 並沒有重疊。

B, CD 版收錄的作品錄音年代散見於 1951 年到 2004 年之間,LP 則為 1976 年到 2016 年之間,也就是說黑膠反而收錄了更〝近代〞的維也納愛樂之錄音,嗯,黑膠反而較 CD 更勇敢且具新意,我說的洋溢直擊樂迷心中諸多柔軟和不滿足的點點片片指的就是這個,為何總收錄所謂的名演?何謂名演已經一發自發,名演都不名演了...。

C, 請見上圖那張慕狄指揮的布魯克納第二號交響曲,2016 年之錄音,LP 首次發行...,儘管這套黑膠其它收錄曲目都曾以黑膠發行,我也都有,但衝著這張布魯克納第二號交響曲,那怕有諸多重複也該出手...。( 何況慕狄指揮的布魯克納還真出乎我意外的好聽,在我找得到的資料,慕狄終身只留有布魯克納第二號、第四號、第六號及第九號的錄音各一次,因此頗為...特別。)


( 十), 那個更好的可能,重複是必要的...

 

如題,那個有更好的可能,重複真是必要的...;1980 年日本 DENON 唱片公司錄製了奧地利指揮家史威特納( Otmar Suitner, 1922 - 2010 )指揮柏林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演奏的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田園》,這的《田園》的版本管樂音色古樸,弦樂五部厚實平衡,加上史威特納的詮釋娓娓道來 & 如沐春風,一直是我個人的最愛版本( 不是之一,是唯一喔!),於是這張黑膠我 早早擁有...。



談到這兒,請容我提醒您,千萬不要挑戰愛樂黑膠迷的意志力,因為...,因為...,因為我們內心超柔弱,根本不用挑戰就直接掏錢的說...,不信,請見下圖 ---



上圖這張《田園》和之前那張是同一個錄音,是後來 DENON 自家發行的限量記念版,標榜重新後製,黑膠使用更好的原料,並賦予唱片更重的重量,然後打一個大大的「PCM MASTER SONIC」 的商標...,還是那句老話 --- 當吾人只有一張唱片,這張唱片怎麼聽都好聽都感人,但如果多於一張,在心中小惡魔作祟之下,比劃難免...,好啦,這個限量記念版動態及細節皆更明確,只能說 DENON 真有您的,這種心愛演出的更優異重複是必要的,不是嗎?


( 十一), 忘了,真的忘了,然後好像就重複了?

 

因為太懶又太愛亂買,我不知道己經立了多少次志願要好好整理家中唱片,但總是愈整理櫃子愈買愈多邊愈亂...( 唉,像我昨天又立了一次志願要將唱片整理完畢,而且參考了許多唱片行的陳設,我去訂做有留白可供註明標記的唱片分格板,呼,這次我一定要成功,握拳!),不過這也沒什麼不好,因為我常在 FB 看到友人們貼出一些超棒的罕見名盤,我都會認真地留言:「羨慕。」、「可惡,想要!」...,結果偶爾會在自己的唱片堆中挖出這些唱片,懊惱之餘同時伴隨著喜悅,哈,這好像也沒有什麼不好...。

 

下圖是俄國指揮家羅傑斯特汶斯基( Gennady Rozhdestvensky, 1931 - )於 1971 年或 1972 年指揮莫斯科廣播大交響樂團( Moscow Radio Large Symphony Orchestra )為俄國 Melodiya 唱片錄製的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之唱片封面( LP:Melodiya CM 03577-8 ),這張俄國盤應該就是首版,不過本錄音曾多次再版發行,2018 年的高雄音響展快到了,我實在沒空翻箱倒櫃慢慢翻,否則我應該還有較後期發行的 LP 才對。



指揮家羅傑斯特汶斯基曾多次訪臺,除了率團來訪,他還多次客席咱國家交響樂團...,他曾出任多支俄國樂團指揮職務,也曾先後接掌英國 BBC 交響樂團、維也納交響樂團、皇家斯德哥爾摩愛樂之首席指揮,他和波士頓交響樂團曾緊密合作,於是不難解釋當我看到下圖那張唱片,我著實在唱片行困惑了好一陣子 ---



同樣是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同樣是羅傑斯特汶斯基指揮,但演出樂團是...倫敦交響樂團...,怎麼辦,我確信我有羅傑斯特汶斯基指揮的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之唱片,但我當時忘了樂團是那支...,真的忘了,二手唱片的機會是不等人的,唱片在我手,但唱片行內有一位先生目光始終盯著我手中這張唱片,我知道我一放手他肯定立刻搶下...,這機會怎可以白白溜走,不管了,先買回家再說...,於是我有了一個相同指揮家相同曲目的不同版本,幸好沒有重複到,哈,算是賭贏了吧!


More 羅傑斯特汶斯基與倫敦交響樂團

 

羅傑斯特汶斯基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的錄音有很少見嗎?其實上面那張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錄製於 1987 年二月,錄音地點是英國倫敦圖丁區( Tooting )的 All Saints 教堂,由 I.M.P Classics ( Innovative Music Productions )公司製作,PICKWICK 唱片發行...( LP:IMP CIMP 875 ),當時還一併錄了柴可夫斯基第四號及第六號交響曲,不過我好像後沒看過黑膠就是了。

 

在我找得到的資料,早在 1965 年七月羅傑斯特汶斯基便開始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當時和俄國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契合唱演出海頓、艾爾嘉及聖賞的大提琴協奏曲,該演出 2006 年曾以 CD 格式出版 ),同一個月他還為 PHILIPS / MERCURY 和倫敦交響樂團、小提琴家謝霖錄製了西貝流士與普羅高菲夫的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其後一直維持合作開係,1994 年為 CHANDOS 唱片錄製了英國作曲家豪斯威爾( Herbert Howells, 1892 - 1983 )的彌撒及聖母之悼歌之後,這對組合似乎就不再有新錄音發行。


哈,關於一張重複的唱片之奇想曲

 

寫了這麼多,看來看去要表達的概念只有 ---「欲之罪,何患無詞」...,其實我還略過不少好藉口,例如先前買的是單聲道的錄音,後來看到立體聲的同一版本,那也是一定要想法子擁有的...,「欲之罪,何患無詞」,祝我這回好好 & 徹底整理唱片的願望可以成功,加油!!


More 其實一山還有一山高,醬油還有醬油膏...

 

雖說「欲脫之罪,何患無詞」,但別以為我誇張,在江湖中我只是小角色,更低調卻浮誇的絕世高手及高高手大有人在,或許理由及手法互異,但愛樂的心都同樣火熱。

 

且讓我舉一個例子來結束本文 ---

多年前樂友 A 先生到樂友 B 先生家中參訪,B 兄獨居,唱片收藏及知識在武林上是叫得出名號的,結果 A 兄在 B 兄貯藏室內看到某套復刻版名盤,一共有八套,完全相同唱片八套排在一塊,只有一套打開了,其它七套連包裝都沒拆...,由於他知道我和 B 兄熟,於是隔天 A 兄打電話給我,他希望我幫他問一下 B 先生:「那套唱片雖是名盤復刻,卻也絕版好一陣子,我好想收一套,你可以請他讓一套給我嗎?只要價格合理我都 OK...,他為什麼要庫存那麼多套?是為了未來升值嗎?」

隨後我把 A 先生的問題帶給了 B 兄,他的回答真是一代宗師才有的風範,人家是這麼說的:「你說 A 先生想要一套,好啊,我送他一套,反正我有好幾套...。」「我為什麼會買那麼多套?..,...,你知道我好喜歡這套專輯,原版少見,貴,片況大多不佳,於是復刻版一推出我馬上買了一套,真是好聽...,可是那陣子我到好幾家唱片行都看到這套專輯晾在櫃上,似乎賣的不好,唉,我可能太喜歡這套錄音,真不希望她像沒有人愛的孩子直站在櫃角,於是每次看到都忍不住帶一套回家...,真的和升值無關啦,是說你不聽這種音樂,如果你想聽,我也可以送一套給你,你要不要?」

 

如何?真是一山還有一山高,醬油還有醬油膏,沒錯吧!


本文完成於 107 年 2 月 28 日


回南方首頁

在南方聽音樂

回談音論樂

聽南方的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