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源起 ---
許多人都知道法國作曲家白遼土( Hector Berlioz, 1803 - 1869 )最受樂迷喜愛的《幻想》交響曲是他對英國女伶史密森小姐( Harriet Smithson, 1800 - 1854 )的愛戀為核心之發展與變形,但和一般故事最大不同處在於 --- 此一作品還真讓白遼士成功贏得女神芳心,最終抱得美人歸...。《幻想》交響曲早成國內外樂團標準演出曲目,發行錄音不計其數,但我發現大多樂迷似乎分不清故事與現實的距離,於是在談論《幻想》交響曲的唱片版本前,我們先很快釐清一下真相,這樣唱片聽起來會更有感。 |
|||
當謬思女神變成歡喜冤家 --- 前傳
1827 年 9 月 11 日白遼士( 24 歲 )在巴黎觀看一支英格蘭劇團演出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他對劇中扮演歐菲利亞( Ophelia )的女伶史密森小姐一見鍾情,四天後的 9 月 15 日他又看了同一劇團演出另齣莎劇《羅密歐與茱麗葉》,這回史密森扮演茱麗葉,窮困的青年藝術家對戲劇女伶愛戀的故事於是展開。
約莫三年後《幻想》交響曲首演,那時白遼士所處的氛圍及收穫是 ---
● 交響曲首演於 1830 年 12 月 5 日下午兩點舉行,地點是音樂學院演奏廳( 約可容納 1,000 名觀眾 )。 ● 首演指揮家由當時法國貝多芬權威哈貝內克( François Habeneck, 1781 - 1849 )擔任,他指揮以音樂學院管弦樂團為主體,並召集當時巴黎各大劇院樂團頂尖樂手所組成的聯合樂團演出。 ● 就在首演前的 8 月 21 日,白遼士終於被授予年輕作曲家都想得到的殊榮羅馬大獎( Prix de Rome ),那年他 27 歲。 ● 原本那年五月《幻想》交響曲便有機會演出,劇本般的節目單也已在報刊發表,但由於樂團準備不及演出取消,先行揭露的節目單亦遭受保守派人士的惡評。 ● 首演前一天的晚上白遼士初識年僅 19 歲的李斯特( Franz Lizst, 1811 - 1886 ),李斯特觀看了《幻想》交響曲的首演,並大加讚揚。 ● 《幻想》交響曲首演時,雖已是羅馬大獎得主,但年輕的白遼士聲望還不高,他得自己招募團員,租借樂器,找木工製作譜架,以及找人 謄寫樂譜,發包節目單與海報等,還要分身對付樂評界和學院派的詆毀。 ● 《幻想》的首演非常成功( 特別是第四樂章 ),但部份樂團成員還得趕去歌劇院上班,因此沒有加演安可。 ● 想像一下,1830 年的巴黎已有巴黎聖母院,羅浮宮與巴黎大學,凱旋門正興建中。 ● 打關鍵字 “1830 in France”,您會發現維基百科藝文類第一條便是《幻想》交響曲首演的訊息,然後才是雨果的作品發表。
對了,白遼士成功以這場音樂會打動年輕女鋼琴家莫克小姐( Camille Moke )的媽媽的心,同意女兒和白遼士訂婚( 但不久後白遼士赴羅馬研修,這位小姐立馬嫁給人...),咦!故事源頭的謬思女神史密森小姐怎沒出席這場首演?那她又是如何嫁給白遼士的? 請見文末後傳。 |
|||
上圖是多年前我聽過第一個《幻想》交響曲的版本,由印度指揮家梅塔( Zubin Mehta, 1936 - )指揮紐約愛樂錄製( 1979, DECCA),梅塔當時是該團的音樂總監,這個演奏極富想像,可惜很少人談論此錄音,那時我聽的可是卡式錄音帶呢! |
|||
唱片中的《幻想》
談到《幻想》交響曲的錄音,我想應該沒有人清楚咱們到底已擁有多少版本的發行,我找到一個法國網站,該網站共記錄了《幻想》交響曲多達 278 個版本的錄音( 註:作者只寫到 2012 年便不再補充,遺漏多少難免,網址請見備註 ),依該網站整理,到 2010 年為止,以每十年為單位,版本數目列表如下 --- 1920 年代 3 個錄音版本 1930 年代 7 個錄音版本 1940 年代 10 個錄音版本 1950 年代 41 個錄音版本 1960 年代 53 個錄音版本 1970 年代 28 個錄音版本 1980 年代 41 個錄音版本 1990 年代 55 個錄音版本 2000 年代 25 個錄音版本 2010 年代 暫不列入 看來自上世紀五零年代起,隨著人類錄音技術的進展及二戰戰後人們對音樂藝術的需求,唱片事業真的迎向黃金年代,在《幻想》的碟海中,有那些錄音是非聽不可的呢?我建議先看看日本樂評界的看法。 |
|||
那個日本樂評界的推薦
身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古典音樂消費市場,長期以來日本樂評界對唱片曲目整理和版本鑽研早成一家之言,其推薦名單對國內樂迷亦深具影響力,且讓我們先從保守且老牌的看起,2018 年 12 月發行的《不滅の名盤 1000》( 音樂之友社 )共推薦了四個《幻想》交響曲的版本: ☉ 賈第納( John Eliot Gardiner ) / 革命與浪漫管弦樂團 ( 1991, Philips / DECCA ) ☉ 鄭明勳 / 巴士底歌劇院管弦樂團 ( 1993, DG ) ☉ 帕雷( Paul Paray ) / 底特律交響樂團( 1959, Mercury ) ☉ 孟許( Charles Munch ) / 巴黎管弦樂團 ( 1967, EMI ) 以上這四個版本除了法國指揮家帕雷的錄音較少被提及外,其它應是國內樂迷公認的名演,特別是孟許和巴黎管弦樂團的錄音,版權由 EMI 移籍到華納古典後,最近甚至推出復刻黑膠唱片,該演出之權威如此可見;古樂學者賈第納指揮革命與浪漫管弦樂團則標榜古樂器加入演奏,連樂團各聲部的擺位也力求回朔到接近首演時的方式,這個錄音同時還有影像資料流傳,適合用功樂迷進一步探討。 |
|||
上圖是法國指揮家孟許指揮巴黎管弦樂團錄製的《幻想》交響曲法國版黑膠唱片封面,此一版本權威太過,似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不同載體型式之發行, 最先是 LP,再是 CD,後是 SACD,然後網路串流,如今 LP 還要復刻,名盤名演果真經得起歷史洪流考驗。 |
|||
如果您超愛這個作品,只聽四個版本並不過癮,來,2017 年 6 月發行的《最新版名曲名盤 500》( 音樂之友社 )更煞有其事地邀來十位樂評人對《幻想》的各大名盤品頭論足兼投票表決一番,他們共評選出 19 個版本,依得分高低排列如下:
【1】孟許 / 巴黎管弦樂團 ( 1967, EMI / Warner) 【2】湯瑪士( Michael Tilson Thomas ) / 舊金山交響樂團( 1998, RCA ) 【3】明考夫斯基( Marc Minkowski ) / 馬勒室內樂團 + 羅浮宮室內樂團 ( 2002, DG ) 【4】克路易坦( André Cluytens ) / 音樂院管弦樂團 ( 1964, 日本實況, Altus) 【4】哈汀( Daniel Harding ) / 瑞典廣播交響樂團 ( 2015, harmonia mundi ) 【4】帕雷 / 底特律交響樂團( 1959, Mercury ) 【7】巴阿多 / 芝加哥交響樂團 ( 1983, DG ) 【7】克倫貝勒 / 愛樂管弦樂團 ( 1963, EMI / Warner ) 【7】史克羅瓦契夫斯基( Stanisław Skrowaczewski) / 倫敦交響樂團( 1989, Chandos ) 【7】鄭明勳 / 巴士底歌劇院管弦樂團 ( 1993, DG ) 【7】馬蒂農( Jean Martinon ) / 法國國家管弦樂團 ( 1973, Erato ) 【7】孟許 / 波士頓交響樂團( 1962, RCA ) 【7】雅諾夫斯基( Marek Janowski ) / 匹玆堡交響樂團 ( 2009, PentaTone ) 【14】依梅席爾( Jos Van Immerseel ) / Anima Eterna Brugge ( 2008, Zig Zag ) 【14】卡拉揚 / 柏林愛樂 ( 1975, DG ) 【14】克路易坦 / 愛樂管弦樂團 ( 1958, EMI / Warner ) 【14】布列玆( Pierre Boulez ) / 倫敦交響樂團 ( 1967, CBS / SONY ) 【14】布列玆 / 克利夫蘭管弦樂團 ( 1996, DG ) 【14】馬克維契( Igor Markevitch ) / 巴黎拉莫魯交響樂團 ( 1961, DG )
嗯,此一名單新舊錄音並陳,多是早有定評的名演,應很夠吾輩樂迷追尋才對( 其中德國指揮家克倫貝勒的版本被鋼琴家傳聰以「無可匹敵」來形容 ),個人覺得名單中法國指揮家明考夫斯基及比利時指揮家依梅席爾的版本入選最富新意,代表日本樂評界在版本聆賞上真有相當敏感度及寬度( 印象中日本樂評的胳臂向來是不吝於內彎的,名單中並未列入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 Seiji Ozawa, 1935 - )的錄音,這點頗令人驚訝,特別是小澤征爾對法國作曲家作品之詮釋向來多有好評,對了,小澤征爾共錄有兩次《幻想》交響曲,分別是 1967 年指揮多倫多交響樂團( CBS )及 1973 年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 DG ),後者可是被許多老樂迷放入保留清單呢!)。 |
|||
法國指揮家克路易坦指揮的曲目相當寬廣,他可是比卡拉揚還早指揮柏林愛樂錄製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的大指揮家( 1957~1960, EMI ),他指揮愛樂管弦樂團的《幻想》錄音華納古典迄仍維持在唱片目錄中。 |
唱片中的卡拉揚曾錄過三次《幻想》交響曲,分別是五零年代和愛樂管弦樂團( EMI )、六零和七零年代則指揮柏林愛樂( DG, 上圖是 1975錄音的封面 ),這三個版本我都有,其實卡拉揚的《幻想》每次都略顯奔放,很是好聽。 |
||
下圖是法國指揮家明考夫斯基指揮馬勒室內樂團及羅浮宮室內樂團演出的《幻想》交響曲 CD 封面( DG 474 209-2, 2002 年音樂會實況錄音 ),說來慚愧,我是在 2005 年先聽了明考夫斯基指揮法國作曲家拉摩( Jean-Philippe Rameau, 1683 - 1764 )的《虛構的交響曲( Une Symphonie Imaginaire )專輯,被其收放自如兼勇往直前的樂風強烈吸引後才開始注意其錄音,他指揮的《幻想》交響曲仍維持直率明確的演出風格,加上超一流的錄音, 有段時間是我在音響展中最常播放的唱片,沒聽過本片您肯定會抱憾。 |
|||
而比利時大鍵琴家兼指揮家依梅席爾 1987 年創立了一支名叫 Anima Eterna Brugge 的古樂團,這對組合先是以莫札特鋼琴協奏曲錄音打響名號( Channel Classics ),緊接著他們把錄音曲目擴展到包括海頓、舒伯特、貝多芬、李斯特、柴可夫斯基等作曲家的管弦樂作品上,2008 年 Anima Eterna Brugge 更以古樂器錄製的《幻想》交響曲,甫推出便以獨特音色吸引樂評界與樂迷們的目光,好吧,黑膠迷如我自然不熟悉他們的成就,我是在翻閱《最新版名曲名盤 500》一書才知道該團的存在( zigzag ZZT 100101, 見下圖 ),並向本地代理商新天新地唱片訂片來聽。 |
|||
此一古樂版的《幻想》 Anima Eterna Brugge 特殊的弦樂光澤和 19 世紀初期木管及銅管樂器的獨特音色一下子便吸引我的注意力,我發現這個錄音帶給我兩種不同的樂趣,一種是腦海中竟不時自發性地比較其和一般現代樂器演奏版本的音色與動態差異,另一樂趣是對指揮家依梅席爾意欲呈現本曲首演年代之法式風華的欣賞,我發現外國樂評對本片的讚美略嫌保守( 例如是否信服此詮釋要看聽眾自己的品味等 ),其實依梅席爾的詮釋非常細膩,加上 Ziz Zag 的錄音超級發燒,我個人的看法是 --- 如果您手邊已有許多《幻想》的版本,如果您還想追求更多新意,那麼此版本實不容錯過。 |
|||
有那種不是法國樂團卻最是法式的選擇嗎?
聽《幻想》交響曲這類法國作曲家的錄音,一定要選擇法國指揮家指揮法國樂團的版本才對味嗎?我知道抱持這樣想法的人不少,但上世紀五零到八零年代 DECCA 唱片公司肯定不這麼認為。 |
|||
DECCA 在上世紀五零年及六零年代大量發行瑞士指揮家安塞美( Ernest Ansermet, 1883 - 1969 )指揮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的錄音,這支位於瑞士法語區的樂團在法國及俄國作曲家曲目上,無論演奏或錄音都取得極高的成就( 如果您知道這些黑膠唱片的二手價,保證您為之咋舌 ),上圖便是安塞美指揮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幻想》的黑膠唱片封面( DECCA / London CSA 2101 ),安塞美於 1918 年創立該團,更親自擔任音樂總監近半世紀之久( 1918 - 1967 ),本片 1967 年錄製於日內瓦維多利亞大廳,雖然此時安塞美已高齡 84 歲,但仍以一串靈巧積極的態度驅策自己的親兵朝他想要的方向前進( 別問我為何連〝積極的態度〞也聽的出來?真正原因是本專輯另附了一張排練過程的唱片,大師雖老,但對速度及細節的要求依舊嚴謹 ),想一溫前代大師樂風的樂友不可錯過。 |
|||
唱片市場的競爭是激烈的,安塞美於 1969 年仙去,十年後的七零年代末八零年代初,人類錄音技術進入數位錄音的新紀元,DECCA 發現自家唱片目錄,特別是在法國曲目的新錄音方面缺乏足以吸引樂迷支持的選項,「DECCA 曾與某些法國樂團接觸,但法國樂團混亂的管理和組織令 DECCA 非常反感,這時一位英國評論家將蒙特利爾交響樂團評為演奏法國音樂最好的樂團,於是 DECCA 有了方向。( 見《世界的聲音》,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當時這支位於加拿大法語區的蒙特利爾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是瑞士指揮家杜特華( Charles Dutiot, 1936 - ),杜特華多年後在訪談錄中坦言 --- 曲目由 DECCA 來決定,DECCA 為我們建造了一座巢,讓我們能在競爭激烈的唱片叢林中佔一席之地,而這巢便是法國音樂,更深入的說法,是安塞美的作品...,數位技術是建立蒙特利爾交響樂團聲譽的關鍵,我們做的是將原先安塞美的法國曲目以數位錄音再錄一次。
上圖那張杜特華指揮蒙特利爾交響樂團的《幻想》交響曲( 1984, DECCA )錄音充份證驗前述說法,這對組合配合當時最新錄音技術,他們的《幻想》較安塞美的版本更圓順華美,坦白說,本片沒被日本樂評提及還令我不解...,人家可是 DECCA 當年最佳法國音樂的代言人呢! |
|||
那段最後的幻想...
就在完稿前突然收到一套《幻想》交響曲的黑膠唱片,忍不住再補述一段 --- 義大利指揮家阿巴多( Claudio Abbado, 1933 - 2014 )於 1989 年到 2002 年間曾任柏林愛樂首席指揮,卸任後的他仍與柏林安樂維持合作關係,2013 年 5 月 18 日、19 日及 21 日阿巴多最後一次客席柏林愛樂,演出曲目便包括白遼士的這首《幻想》交響曲,這三場演出當時留有錄音錄影,最近柏林愛樂將《幻想》交響曲剪輯出來在樂團官網銷售,發行格式有 CD / SACD、藍光片、24 bit 的音檔及黑膠唱片等。 |
|||
這套全球限量 1,000 套的《幻想》交響曲黑膠唱片有著全紅簡潔的封面設計( LP:BPHR 160082 ),演出時阿巴多已高齡 80 歲,距他離世不到八個月,此時大師自然不會刻意驅策樂團往爆棚巨大的方向前進( 1984 年巴倫波英指揮柏林愛樂的同曲錄音便真的巨大無比 ),但團員們顯然很願意為阿巴多演奏,他們音色恢復了昔日的厚重且富層次,如果您可以接受一個褪去額外愛戀及群魔亂舞的《幻想》,就純粹只為了音樂與聆聽,阿巴多最後音樂會的錄音很值得擁有。 |
|||
當謬思女神變成歡喜冤家 --- 後傳
好啦,我們知道《幻想》交響曲首演無疑是成功的,但此作品三年後是如何幫助白遼士如願娶回心儀謬思女神 呢?補述如下:
● 1832 年 12 月 9 日《幻想》交響曲再次於巴黎上演,白遼士因緣際會邀請到演出事業已走下坡的史密森小姐出席,女神先是訝異自己竟是故事主角,然後又被音樂電到不要不要的,於是 決定嫁給這位才子。 ● 1833 年 11 月白遼士及史密森小姐成婚,兩人 育有一子。 ● 1837 年兩人婚姻陷入危機,史密森小姐極力挽救自己的事業,但最終並未成功,四年後多情的作曲家有了小三。 ● 1848 年史密森小姐身體出狀況,癱瘓且失語,1854 年 3 月去逝,同年 10 月白遼士再婚,是的,就是和那位小三。 ● 1864 年史密森小姐當年安葬的公墓遷移,白遼士親自將史密森的靈柩移到新公墓。 ● 我們現在聽到的《幻想》版本,是白遼士於 1845 年修訂後的最終版本。 |
|||
備註
● 白遼土《幻想》交響曲錄音全記錄 (http://patachonf.free.fr/musique/berlioz/fantastique.php?fbclid=IwAR1CIoQDmhu2d13L16smwC5CxqFV4eIiZLF-tgNmYHYCAyxaHoIj7s-qHjw) |
|||
本文完成於 109 年 2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