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所在乎的故事竟有了結局,雖然方向和我想的完全相反,但這就是人生啊! |
|||
這或許就是音樂家與樂迷間的距離...
故事的源起...我都忘了是多久以前的事了,反正很久以前一位友人跟團到捷克及奧地利旅遊,回國後打電話給我說他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附近的地上看到一塊寫著卡拉揚名字的地磚,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他老兄居然連相片也沒為我拍一張,就來了通不痛不癢的電話,地磚...卡拉揚...,真不知道他到底看到什麼,不過非古典樂迷的他能明確認出卡拉揚的名,而且是在地磚上,卡大師也算功德圓滿了...,咦?),這件事很快被我遺忘,直到有天讀了一本介紹維也納的書,該書最後章節居然介紹起這塊有著卡拉揚名字的...地磚,友人述說的往事才重新被喚回我那日益縮小的人腦記憶體中,為此我打了幾通電話給曾旅居維也納的音樂家友人,詢問他們在維也納有沒有看過這類...地磚,結果他們都對此沒印象,連地磚上有些音樂家的名也沒興趣知道,而我卻一直將這件事放在心上,這或許正是音樂家與樂迷間的距離呢! |
|||
2022 年三月底高雄音響展在即,某個夜晚我獨自一人到愛河邊放空,沿著河邊步道走著走著,突然看到幾片特殊的...地磚...散佈在步道上,好奇之下走近一看,哇,有人名及手印啊,肯定是某些大 人物,可惜晚上看不清楚,卻讓我想起那些遠在維也納的...地磚,於是立志在音響展完要找時間好好整理一下資料,於是本文始成( 上圖是今天特別去愛河補拍,手印是廖克發先生的,回來問谷哥大神才知道是一位電影導演的名字...)。 |
|||
那個地磚到底是什麼啦?
是的,故事應從頭說起...。話說 1801 年 6 月 13 日位於維也納舊城外的維也納劇院( Theater an der Wien )在莫札特歌劇《魔笛》的樂音中落成啓用,這座劇院有著輝煌歷史,貝多芬是這兒首位駐院作曲家( 所以包括歌劇《費黛里奧》,多首交響曲、兩首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等皆在此首演 ),白遼士曾在此指揮他寫的《幻想》交響曲,十九世紀結束前維也納劇院化身為輕歌劇的天堂( 《蝙蝠》及《風流寡婦》等劇之首演地 ),二次大戰結束前不久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毀損於戰火,於是該劇院的活動皆搬到維也納劇院進行( 待 1955 年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整建完畢才又搬回去 ),隨後輪到維也納劇院拉皮整建,1962 年 5 月在指揮家卡拉揚指揮《魔笛》下再度為此劇院揭幕...。上世紀八零年代起,永遠走在音樂市場尖端的維也納劇院成為當地音樂劇重鎮,而進入 21 世紀,維也納劇院又重回歌劇領域,特別是莫札特及巴洛克歌劇作品之懷抱...。。
就在維也納劇院屆滿二百歲的當下,一位名叫克勞斯尼策( Rudi Klausnitzer, 1948 - )的奧地利導演想要帶給這座劇座一份殊榮,同時也想給維也納一份禮物,於是他籌組了一個由國際知名音樂家組成的委員會,然後挑選出七十餘位作曲家及演奏家,以類似好萊塢星光大道的方式將這些音樂家的名字 聯同星星鑲在一塊塊石磚上,而石磚將散佈於維也納特定角落,讓遊客及當地居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憶及這座都市輝煌的音樂歷史...,對了,石磚上的音樂家人數可以隨時間而增加,他們最後甚至在維也納劇院及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售票亭販售相關導覽,還有語音導遊配備可以租借呢! |
|||
上圖便是寫著貝多芬大名的...地磚,星星內有著貝多芬的簽名,以及出生與去逝的年代、地點,左右兩側下方有著「2」的數字,應是編號吧,這塊地磚的位置在維也納劇院旁,是對這座劇院最大的敬意( 上圖取自網路 )。 |
|||
請問,這組...地磚有名字嗎?
是的, 這地磚地磚的叫實在不禮貌,它總有個什麼名字或名稱吧?書中稱其為〝音樂之星〞,如果您想上網查,關鍵字為「Musik Meile Wien」;我自己網路上扒文,查到的資料如下 ---
音樂之星是以青銅框架結合大理石及花崗岩所構成,是由官方聯合民間贊助共同推動的計劃,用以表彰在職業生涯中曾與維也納相關連的古典音樂明星,音樂之星的放置將從維也納劇院開始,途經...第六區的 Linke Wienzeile,一路到卡爾廣場( Karlsplatz )、藝術家美術館( Kuenstlerhaus )及樂友協會的金色大廳( Musikverein ),然後經過卡拉揚中心( Herbert von Karajan Centrum )、環城大道、國立歌劇院,最後沿著克恩滕大街( Kaerntnerstrasse )到達斯蒂芬廣場( Stephansplatz )。
對一個沒造訪過維也納的人如我,上述這些地方既遙遠且模糊,我試著在 google map 上找出這些地點,原想試著將這些點連成一個區塊,最後想想還是放棄,我又沒到過這些地方,還是去查查有那些音樂明星可以被放上音樂之星比較有趣,不是嗎? |
|||
那些維也納音樂之星的古典巨星們...
依前文所述,維也納音樂之星是由官方聯合民間贊助共同推動,用以表彰在職業生涯中曾與這座都市相關連的古典音樂明星,那到底有那些巨星能獲得此殊榮呢?您腦海中要不要先腦補一下,自行列出清單,然後我們再來對答案...,不作弊,我已經想到貝多芬、莫札特、海頓、布拉姆斯、舒伯特、馬勒、約翰˙史特勞斯、查理˙史特勞斯...、卡拉揚、貝姆、福特萬格勒、阿巴多( 有可能吧,雖然那時他仍在世...,不知道是不是一定得辭世成仙的人才能入選 ),哇,七十幾人好難湊啊,直接公布答案好了...。 |
|||
上圖是擷取自網路的維也納音樂之星相片,依左而右,上排為貝姆、海頓、馬勒、伯恩斯坦( 鳴,我居然沒想到他...),下排為卡拉揚、布列玆、奧芬巴哈及巴爾托克。 |
|||
依《維也納音樂之旅》( David L. Nelson, 2006 )一書所載,作者依音樂之星被放置的所在地一一列出這些巨星大名,好方便樂迷快速找到自己的偶像( 例如貝多芬的音樂之星就出現在維也納劇院 ),便因為某個原故我決定捨棄此一方式呈現( 原因後述,您要不要猜猜看?),改依作曲家、指揮家與歌手、器樂家等方式陳列,諸看倌請細看了,音樂之星最初的 74 人名單為 --- |
|||
上圖取自 google 的街景,地點為維也納劇院的正門口,人行道上被我用紅色圈圈框住的便是音樂之星,一共有四顆,如果沒有錯,這四位音樂巨星應該是作曲家貝多芬、約翰˙史特勞斯、勞哈爾及這座劇院的創建人席卡內德( Emanuel Schikaneder, 1751 - 1812 )等四人。 |
|||
音樂之星中的作曲家中有...
◆ 貝多芬。 ◆ 小約翰˙史特勞斯與老約翰˙史特勞斯。 ◆ 勞哈爾。 ◆ 洛爾青( Gustav Albert Lortzing, 1801 - 1851 ), 德國作曲家兼指揮家,1846 年到 1848 年間曾任職於維也納劇院。 ◆ 蘭納( Joseph Lanner, 1801 - 1843 ), 一位和約翰˙史特勞斯齊名的圓舞曲作曲家。 ◆ 克雷尼克( Ernst Krenek, 1900 - 1991 ), 出生於維也納,曾娶馬勒的女兒安娜為妻。 ◆ 康戈爾德( Erich Wolfgang Korngold, 1897 - 1957 ), 奧地利作曲家兼指揮家,後來在好萊塢為多達 16 齣電影配樂,例如《羅賓漢歷險記》等。 ◆ 施尼特克( Alfred Schnittke, 1934 - 1998 ), 出生於俄國,12 歲到 14 歲隨記者父親派駐在維也納...。 ◆ 澤姆林斯基( Alexander von Zemlinsky, 1871 - 1942 ), 奧地利作曲家兼指揮家。 ◆ 葛路克( 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 1714 - 1787 )。 |
|||
◆ 巴哈。 ◆ 阿班˙貝爾格。 ◆ 馬勒。 ◆ 查理˙史特勞斯。 ◆ 威爾第。 ◆ 韋瓦第。 ◆ 華格納。 ◆ 普契尼。 ◆ 尼可萊。 ◆ 柴可夫斯基。 ◆ 德布西。 ◆ 聖賞。 ◆ 楊納傑克。 ◆ 寇特˙威爾。 ◆ 雨果˙沃爾夫。 ◆ 史麥塔納。 ◆ 巴爾托克。 ◆ 魏本。 ◆ 梅湘。 ◆ 拉威爾。 ◆ 羅西尼。 ◆ 西貝流土。 |
◆ 白遼士。 ◆ 韋伯。 ◆ 孟德爾頌。 ◆ 古諾。 ◆ 李斯特。 ◆ 徹爾尼( Carl Czerny, 1791 - 1857 ), 奧地利作曲家。 ◆ 李斯特。 ◆ 羅伯˙舒曼 & 克拉拉˙舒曼。 ◆ 蕭邦。 ◆ 史特拉汶斯基。 ◆ 董尼采第。 ◆ 海頓。 ◆ 莫扎特。 ◆ 舒伯特。 ◆ 布魯克納。 ◆ 布拉姆斯。 ◆ 享德密特。 ◆ 布烈玆。 ◆ 荀白克。 ◆ 德弗乍克。 ◆ 奧芬巴哈。 ◆ 蒙台威爾第。 |
||
在全部 74 顆音樂之星中作曲家便佔了多達 56 顆( 哇,高達 75.67 % ),其中有父子檔( 大、小史特勞斯),也有夫妻檔( 舒曼夫婦 ),而克拉拉˙舒曼更是作曲家之星的唯一女性...( 好啦,我知道她在世時演奏家聲望是高於作曲家的,但我實在不想將她和舒曼拆開,所以就將其列在作曲家這邊 ),對了,為了讓指揮之星那兒的人數好看些,美國作曲家兼指揮家伯恩斯坦我就將其歸納在指揮家那方,特此聲明。
坦白說,沒這麼整理還真沒想到,原來維也納這座音樂之都的重要性與傳承、歷史地位等,其實是由作曲家們所建構與主導的,遺憾的是名單中近代作曲家極少,真不知這座音樂之都未來想把樂迷帶向何方? |
|||
上圖左,看似在地下道中的音樂之星,這顆星星的大名是法國作曲家德布西( 就如此這般出現石通道中,還真是隨興...,人家可是寫下歌劇《佩利亞與梅麗桑》的德布西啊!);上圖右,編號第 84 號的音樂之星,音樂巨星還親自參與落成儀式( 2008 年 ) --- 西班牙男高音多明哥...,這張相片告訴我們 --- 音樂之星的數目在 2002 年啓用後呈緩慢增加的態勢...,還有,原來音樂之星還不小塊,網路資料說由以青銅框架結合大理石及花崗岩建構成的這塊音樂之星重達 400 公斤,造價與保養費用不菲。 |
|||
音樂之星中的指揮家中有...
相對於作曲家的超多人數,維也納這座充滿閒語的都市向來對指揮家...不友善( 想想馬勒生前擔任國立歌劇院總監是如何被對待的...),曾在維也納登臺的指揮家人數多到數不清,但在第一階段 74 個名單中被選入音樂之星的指揮家卻僅有 11 人,來,看看跟您想的一不一樣 ---
◆ 伯恩斯坦。 ◆ 克倫貝勒。 ◆ 福特萬格納。 ◆ 卡拉揚, ◆ 克萊門斯˙克勞斯( Clemens Krauss, 1893- 1954 ), 想到他就想到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 貝姆。 ◆ 克納佩布許( Hans Knappertsbusch, 1888 - 1965 ), 真正的大師,很高興他沒有被遺漏。 ◆ 阿巴多,嗯,2002 年還在世的他也有星星喔! ◆ 托斯卡尼尼。 ◆ 華爾特,真該打,我居然忘了華爾特,不知道名單中有沒有塞爾...( 整理完了,結果沒有 )。 ◆ 老克萊巴( 會接著出現人人愛的小克萊巴嗎?結果...沒有 )。
沒了,就以上 11 員...,我以為曾擔任過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總監的大人物肯定是音樂之星的保障名額( 瞧,理查˙史特勞斯、馬勒、華爾特、克勞斯、貝姆及卡拉揚、阿巴多都有自已的星星 ),所以我想美國指揮家馬捷爾應能入選,結果不然;還有,指揮過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指揮家一定倍受當地樂迷愛載,而且指揮次數愈多理應愈受歡迎,所以馬捷爾、小克萊巴、印度指揮家梅賓˙梅塔( 他可是比阿巴多更早成名呢 )、義大利指揮家慕荻都是可能人選,結果也都闕如...,唉,看來這支由國際知名音樂家組成音樂之星審查的委員會之品味和維也納一樣難以捉摸。 |
|||
上圖是我在 google map 的 3D 版上抓的,維也納知名的金色大廳,可以看到其在入口左右兩側各有四顆音樂之星( 黃色框線內 ),想知道是那八位音樂家的星星可以立足於此黃金殿堂前嗎?答案是舒伯特、布魯克納、布拉姆斯、享德密特、布烈玆、福特萬格勒、澤姆林斯基,第八位我實在查不出來,有人可以為我補充的嗎? |
|||
|
|||
音樂之星中除了作曲家及指揮家之外的存在有...
除了作曲家及指揮家之外,還有七人入選首批音樂之星,他們分別是 ---
◆ 席卡內德( Emanuel Schikaneder, 1751 - 1812 ), 劇作家、歌手、維也納劇院最早的 CEO 便是此人。 ◆ 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 ◆ 瑞薩內克( Leonie Rysanek, 1926 - 1998 ), 奧地利女高音。 ◆ 小提琴家克萊斯勒( Fritz Kreisler, 1875 - 1962 )。 ◆ 小提琴家曼紐因( Yehudi Menuhin, 1916 - 1999 )。 ◆ 小提琴家帕格尼尼( ( Niccoló Paganini, 1782 - 1840 )。 ◆ 鋼琴家魯賓斯坦( Arthur Rubinstein, 1887 - 1982 )。
我以為維也納音樂之星應該不會放過江湖人稱〝維也納三傑〞的三位鋼琴家( 史寇達( Paul Badura-Skoda, 1927 - 2019 )、德慕斯( Jörg Demus, 1928 - 2019 )及顧爾達( Friedrich Gluda, 1920 - 2000 )),唉,結果一位都沒入選...,好啦,反正名單如上,大家慢慢品味就好。 |
|||
上圖仍擷取自 google map,地點為維也納金色大廳入口右側,四顆音樂之星十分搶眼。 |
|||
好友聲樂家黃久娟旅居維也納多年,回國後任教於高雄師範大學音樂系,多年下來她一直催促我去維也納走走,她總是對我訴說音樂之都的種種美好,我也下定決心要找時間去維也納逛逛( 那兒有辦音響展嗎?這樣我才有理由藉機考察...),到時一定要將所有音樂之星都走踏過,全部收集一回才甘願,但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世事總難預料,您知道 這些音樂之星怎麼了嗎? |
|||
就像真正的星星,除了一閃一閃,她還有可能永久消失...
自從 2002 年維也納音樂之星出現後,到了 2008 年總數已增加為近一百顆,其管理單位也移交至維也納音樂博物館,此時管理當局面臨 到一個窘境,除了得為嬌嫩、造價昂費的音樂之星付出大筆維修及清潔費外,不斷有民眾陳述...冬天這些星星既冰且滑很容易讓老人家摔傷,於是隔年藉克恩滕大街整修之便,他們開始有計劃地移除這些音樂家 的星星,隨著星星被移除地愈來愈多,或許總有一天全部的都將黯然退場,而此決定竟發生在男高音多明哥星星落成後的才幾個月...( 不久多明哥的星星也被移除,多明哥對此表示理解 )。 |
|||
被移除轉而集中保管的音樂之星( 上圖擷取自網路 ),唯一可以看出音樂家名字的那塊寫著作曲家董尼采悌的大名,看樣子這些星星將永久隕落,無法再出現在維也納街頭了。 |
|||
維也納音樂博物館館長事後表示:「八年過去了,只有兩三人來問我們為何音樂之星不見了?」這些星星未來有可能贈送或拍賣,但重達近 400 公斤在搬運上相當不易( 何況有許多星星早已磨損或破損...),或許音樂之星被管理當局認定為昂貴且過時的產品,我也相信未來應該有更數位、便宜( 不用花那麼多納稅人的錢 )且更有意義的方式來凸顯這座都市長期以來引以為傲的與音樂之連結,但我立志要去維也納點名數星星的夢想卻在本文完成後蕩然無存,鳴,我也是寫著寫著才發現的啊!
# 早知道就不要寫,至少有夢最美希望相隨 # 為什麼沒有馬捷爾?為什麼沒有馬捷爾?為什麼沒有馬捷爾? # 星星消失了,所以我才沒有依地點排列這些音樂家的啊! |
|||
( 本文完成於 2022 年 5 月 10 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