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節於是就這麼展開了 --- 從一張最新藍光音樂光碟說起...

 

最近收到一張媒體寄來標榜 High Fidelity Pure Audio 的 Blu-ray Disc ( 就簡稱藍光音樂光碟吧,請見下圖 ),音樂是指揮家卡拉揚於 1967 年到 1970 年間依序錄製的華格納歌劇《尼貝龍根指環》( 包含《萊茵黃金》、《女武神》、《齊格菲》與《諸神的黃昏》),全劇長 14 小時 59 分 2 秒,這麼長的音樂最初是以 19 張黑膠唱片發行,後來則發行 14 張 CD,但如今製作成藍光音樂光碟竟然只要 1 張片子便可以完整收錄,還真嚇了我一跳,哇,這就是時代的進步啊( 何況其音樂格式為 24 bit / 96.0 kHz ),不過此類光碟一般 CD 唱盤是無法讀取的,要用藍光播放器材可以播放,我問了高雄尚音唱片黃先生,他說這張他們賣得很好( 一千元左右的售價才一下子就賣十幾張出去 ),顯然好音樂是可以穿越播放載體的時空限制一直流傳的。



記得以前在一本老唱片雜誌看過一則插畫廣告,圖中左側有一位先生用手推車推著一大疊多達 33 張的 SP 要回家欣賞,右邊有另一位先生用手拿著 5 張一套的黑膠唱片踏著輕盈步伐回家,他們買的是同一套錄音 --- 華格納歌劇《帕西法爾》,廣告目的是要告訴世人,LP 已經問世,大家趕快捨棄那 78 轉的 SP 吧...。不知道為什麼,我一直記得這個廣告,但這回 19 張黑膠唱片變成一張藍光音樂光碟,坦白說,還是有點困惑( 會不會進步太大呢?),哈...!


其實卡拉揚這套《指環》錄音進度幾乎是完全搭配其一手主導的薩爾茲堡復活節音樂節而進行的,為了多了解一些,真的只是想多知道一些,結果我在該音樂節官方網站上找到歷年演出紀錄,於是一不做二不休地將這些資料一一下載,然後印出來裝訂成冊慢慢閱讀,於是本文,哈,我可是因此多知道了許多事情喔!


那個薩爾茲堡復活節音樂節的源起...

 

依《指揮帝王只拉揚傳》( 普洛文化, 1994 )一書及近日讀到的雜七雜八資料之整合,卡拉揚雖然風光受邀參與戰後首屆及第二屆( 1951 年和 1952 年 )拜魯特音樂節( 他在那兒留下《指環》、《紐倫堡的名歌手》及《崔斯坦與依索笛》等劇合計 15 場演出 )但出人意料之外的,依照前拜魯特音樂節音樂總監提勒曼( Christian Thielemann, 1959 - )的說法:「以拜魯特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卡拉揚是第一位在拜魯特遭受失敗的指揮家。」除了對私人廁所的強烈要求外,他還移動了樂團在舞台下方樂池的擺位,這點激怒了主辦方,於是卡拉揚不再受邀...。此外,卡拉揚於 1956 年到 1964 年間出任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音樂總監,去職後的他對歌劇的製作有更多理想與意見,既然現行體制限制這麼多( 卡拉揚在維也納的任期內共指揮包括華格納歌劇《女武神》在內等 28 齣歌劇合計 244 場的演出,他曾抱怨...「來了這兒才知道,即使擔任歌劇院的音樂總監,一年也不過指揮三十場的演出,但我卻得為其它水準末必高明的二百多場演出負責...。」),那不如自己轟轟烈烈地幹一場,在思考過幾處地點後( 例如日內瓦,那兒的劇院不是整年都被訂滿 ),還得一併帶上柏林愛樂,以及預算上的考量,最後卡拉揚決定在自己和莫札特的共同故鄉 --- 薩爾茲堡舉辦自己的音樂節,為何會說薩爾茲堡復活節音樂節是卡拉揚的音樂節?哈,您看下去就知道。


薩爾茲堡復活節音樂節的幾個階段...

 

還是得先說,我是依下載來的演出資訊來區分薩爾茲堡復活節音樂節的幾個階段,是"結果論",非官方說法,這個一定要先說清楚,南方共將薩爾茲堡復活節音樂節區分為六個階段,依時間軸區分如下 ---

 

( 一 ), 那幾乎是一個人的武林 --- 1967 年到 1989 年:

 

第一屆薩爾茲堡復活節音樂節創辦於 1967 年,由於每年復活節的日期都不太一樣( 三月到四月之間 ),但自 1967 年起每年約有兩週的時間卡拉揚會率領親兵柏林愛樂到此獻藝,在這段時間這對黃金組合會為參加音樂節的來賓演出一到兩齣歌劇,以及若干場音樂會,此時整個薩爾茲堡擠滿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客,餐館與飯店全滿( 絕對是成功的拚觀光拚經濟...),但重點是 --- 自 1967 年到 1984 年為止,所有演出場次( 歌劇及音樂會 )都由同一個人指揮( 這個人當然就是指揮家卡拉揚),而且所有演出也只有一支樂團得以參與( 當然是柏林愛樂 ),直到 1985 年卡大師高齡 78 歲時他才在每屆音樂節中分出兩場管弦音樂會給他邀請來的指揮家,至於音樂節重點的歌劇演出,卡拉揚始終沒有放手,一直到他去世的 1989 年 7 月,那一屆復活節音樂節( 3 月 )他仍拖著老邁的身體親自指揮普契尼的歌劇《托斯卡》呢!

 

我先列出 1985 年起每屆音樂節"有幸"被卡大師邀來指揮柏林愛樂的指揮家,他們依序是 ---

1985 年:德國指揮家鄧許泰特( Klaus Tennstedt, 1926 - 1998 ),指揮布魯克納第四號交響曲及莫札特第 35 號交響曲,相同曲目兩場。

1986 年:義大利指揮家夏依( Riccardo Chailly, 1953 -  ),指揮貝多芬第一號交響曲及布魯克納第三號交響曲,相同曲目兩場。

1987 年:義大利指揮家朱利尼( Carlo Maria Giulini, 1914 - 2005 ),指揮布魯克納第八號交響曲,相同曲目兩場。

1988 年:德國指揮家馬舒( Kurt Masur, 1927 - 2015 ),指揮了貝多芬第八號交響曲及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相同曲目兩場。

1989 年:匈牙利指揮家蕭堤( Georg Solti, 1912 - 1997 ),指揮了巴爾托克與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相同曲目兩場。

 

好了,扣掉前述這五年 10 場演出,1967 年到大師仙去的 1989 年,薩爾茲堡復活節音樂節所有的歌劇及音樂會的演出都由卡拉揚一人指揮柏林愛樂完成,所以這不是幾乎是卡拉揚一個人的武林是什麼呢?我之前只知道卡拉揚創立了這個音樂節,也知道他在這個音樂指揮了大量的演出,但我還真不知道卡拉揚是幾乎包辦了整個音樂節的所有演出,只能說卡大師意志力驚人,事實上他除了是這些歌劇的指揮之外,他還身兼導演等職( 如果可以,他應該還希望將售票和帶位等工作攬在身上...),實在好強好可怕!


歌劇絕對是指揮家卡拉揚心之所向,因此每年薩爾茲堡復活節音樂節卡拉揚都會精心製作一到兩齣歌劇演出,儘管資料量龐大,南方還是在此逐年列出卡大師任內歷屆音樂節的歌劇演出清單 ---

1967 年:華格納《女武神》。

1968 年:華格納《萊茵黃金》、《女武神》。

1969 年:華格納《萊茵黃金》、《齊格菲》。

1970 年:華格納《諸神的黃昏》。

1971 年:貝多芬《費黛里奧》。

1972 年: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笛》。

1973 年:華格納《萊茵黃金》、《崔斯坦與伊索笛》。

1974 年:華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

1975 年:華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普契尼《波希米亞人》。

1976 年:華格納《羅恩格林》。

1977 年:威爾第《吟唱詩人》。

1978 年:貝多芬《費黛里奧》、威爾第《吟唱詩人》。

1979 年:威爾第《唐卡羅》。

1980 年:華格納《帕西法爾》。

1981 年:華格納《帕西法爾》。

1982 年:華格納《漂泊的荷蘭人》。

1983 年:華格納《漂泊的荷蘭人》。

1984 年:華格納《羅恩格林》。

1985 年:比才《卡門》。

1986 年:威爾第《唐卡羅》。

1987 年:莫札特《唐喬望尼》。

1988 年:普契尼《托斯卡》。

1989 年:普契尼《托斯卡》。

 

以上南方的觀戰心得為 ---

( 1 ), 華格納主要歌劇作品除了《唐懷瑟》,其它在此復活節音樂節上卡拉揚都指揮過( 卡拉揚對華格納歌劇之癡迷如此可見 )。

( 2 ), 建議各位去尋覓比對卡拉揚的歌劇錄音,您會發現其錄音時間和上述歌劇演出時間點有許多有趣的重疊呢!


( 二 ), 一團混亂的 1990 年:

 

雖然卡拉揚在生命盡頭前便公開表明無法繼續領導柏林愛樂,但我不知道他有沒有為自己的薩爾茲堡復活節音樂節預留後路?但從結果上來看...似乎沒有,大師或許也沒有料到自己就這麼離去,所以 1990 年的音樂節少了靈魂人物卡拉揚就算了,居然連柏林愛樂也首度缺席...。

 

人走了,地球一樣轉動,音樂節也一樣要舉辦,所以 1990 年的薩爾茲堡復活節音樂節主辦單位邀得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及維也納愛樂參與演出,其中馬舒無私地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為音樂節演出貝多芬歌劇《費黛里奧》與巴哈《馬太受難曲》( 各兩場 ),另外英國指揮家柯林˙戴維斯( Colin Davis, 1927 - 2013 )以及接替卡拉揚出任柏林愛樂首席指揮的義大利指揮家阿巴多( Claudio Abbado, 1933 - 2014 )則各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出兩場,好吧,音樂節的場面算是撐住了( 當時柏林圍牆倒塌,馬舒那時在德國享有極高音樂及政治地位...),何況卡拉揚的接班人阿巴多也來了,這年就這麼過了,大家都在等那個習慣了的柏林愛樂回歸...。


( 三 ), 柏林愛樂回歸與阿巴多的加入,1991 年到 2002 年:

 

在這邊我們要有個心理準備,那就是時代變了,昔日音樂節由卡拉揚一人"統包"的時代已不復在,近代音樂史上再也不會出現像卡拉揚這般具有極度觀眾魅力和個人企圖心的指揮大師( 何況除了卡拉揚,誰還有能力得到政府及唱片公司無保留的財務支持?),因此卡大師的逝去代表一個新時代的開始,至於新時代對古典音樂而言是更好或更壞,這絕對不是一個小音響店老闆如我可以置啄的,就請大家各自解讀吧!

 

柏林愛樂終於回歸的 1991 年:1991 年柏林愛樂終於回歸薩爾茲堡復活節音樂節,成為音樂節的專屬樂團,但樂團首席指揮阿巴多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工作尚未屆滿( 他在維也納的任期到 1991 年樂季結束為止 ),於是這屆音樂節由海汀克( Bernard Haitink, 1929 - 2021 )與巴倫波英兩人分擔指揮工作( 海汀克當時是柯芬園皇家歌劇院音樂總監,所以這年歌劇《費加洛的婚禮》便由他指揮 ),他們還分別指揮柏林愛樂演出布魯克納的第九號及第七號交響曲呢!

 

1992 年:由指揮家蕭堤與阿巴多領軍指揮柏林愛樂( 這年演出 R. 史特勞斯的歌劇《沒有影子的女人》,蕭堤指揮 )。

1993 年:仍是指揮家蕭堤與阿巴多領軍指揮柏林愛樂( 這年演出威爾第的歌劇《法斯塔夫》,蕭堤指揮 / 這年鋼琴女帝阿格麗希首度在此登台,她和阿巴多搭檔演出 R. 史特勞斯《給鋼琴與管弦樂團的詼諧曲 》。)

1994 年:還是由指揮家蕭堤與阿巴多領軍指揮柏林愛樂( 不過這年演出歌劇是俄國作曲家墨索斯基的《鮑里斯˙戈杜諾夫( Boris Godunow )》,由阿巴多指揮 )。

1995 年:由阿巴多、海汀克與蕭堤三人共同指揮( 其中 R. 史特勞斯歌劇《艾蕾克特拉( Elektra )》由阿巴多指揮 ),此外,多了一場馬勒青年管絃樂團的演出( 我猜這是阿巴多主導的 ),他們演出了作曲家馬勒第 10 號交響曲的慢板樂章及《大地之歌》( 海汀克指揮) 。

1996 年:由阿巴多與海汀克指揮,除了柏林愛樂,馬勒青年管弦樂團同樣貢獻一場演出( 這年歌劇的戲碼為威爾第的《奧泰羅》,阿巴多指揮 )。

1997 年:除了阿巴多,指揮陣容還多了印度指揮家梅塔( 他可是阿巴多在維也納音樂院同學 )、匈牙利指揮家伊凡˙費雪( Ivan Fischer, 1951 -  ),柏林愛樂仍是固定班底,但維持一場演出給馬勒青年管弦樂團;年僅 22 歲的英國指揮家哈汀( Daniel Harding, 1975 -  )也首度在此指揮室內樂團( 這年演出奧地利作曲家阿班˙貝爾格的歌劇《伍采克》,阿巴多指揮 )。

1998 年:這年指揮陣容有阿巴多、楊頌斯( Mariss Jansons, 1943 - 2019 )、長野肯特( Kent Nagano, 1951 -  )與哈農庫特( Nikolaus Harnoncourt, 1929 - 2016 )等人,演出樂團除了柏林愛樂,還有一場馬勒青年管弦樂團( 這年歌劇演出了墨索斯基的《鮑里斯˙戈杜諾夫》,由阿巴多指揮 )。

1999 年:這年除了阿巴多和海汀克是老面孔,新加入德國老大師桑德林( Kurt Sanderling, 1912 - 2011 )及當年 39 歲的奧地利指揮家弗朗茲˙威爾瑟-莫斯特( Franz Welser - Möst, 1960 -  ),同樣是柏林愛樂搭一場馬勒青年管弦樂團( 歌劇演出了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笛》,阿巴多指揮 )。

2000 年:這年是千禧年,理應有些亮點,所以卡拉揚生前力捧的女小提琴家慕特與卡大師弟子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都加入音樂節演出陣容,當然還有阿巴多、馬舒,及第一次在此登台的英國指揮家諾靈頓( Roger Norrington, 1934 -  ),演出樂團仍是柏林愛樂及一場馬勒青年管弦樂團( 歌劇演出威爾第的《西蒙˙波卡涅拉》,阿巴多指揮 )。

2001 年:這兒補充一下,指揮家阿巴多於 2000 年被檢查出胃癌,從此他的演出場次大減,不過他仍在音樂節指揮歌劇( 威爾第的《法斯塔夫》)及管弦音樂會,這年指揮陣容還有梅塔和楊頌斯,同樣是柏林愛樂為主體,搭一場馬勒青年管弦樂團。

2002 年:這年是指揮家阿巴多擔任柏林愛樂首席指揮的最後一年,他在音樂節上指揮了華格納最後歌劇作品《帕西法爾》相呼應。其他受邀的指揮家有楊頌斯、提勒曼與家弗朗茲˙威爾瑟-莫斯特等人,至於演出樂團還是柏林愛樂為主體,搭一場馬勒青年管弦樂團。

 

在這年復活節後不久,阿巴多自柏林愛樂去職,然後專心致力於琉森節慶管弦樂團的組建,至於卡拉揚一手創立的薩爾茲堡復活節音樂節,自然交棒給柏林愛樂新上任的首席指揮英國指揮家拉圖( Simon Rattle, 1955 -  )了,於是下一個新時代展開。


( 四 ), 拉圖終於做到無縫接軌,2003 年到 2012 年

 

或許是阿巴多留給繼任者準備的時間足夠,拉圖在 2002 年走馬上任後隔年便接掌薩爾茲堡復活節音樂節的演出重任,他可不像阿巴多在就任之初還把音樂節歌劇指揮重任委給前輩指揮家蕭堤,拉圖可是充分把握機會一展歌劇指揮的身手( 不過在這之前拉圖有指揮過很多場的歌劇演出嗎?這點我還真不在乎不知道...),拉圖率領柏林愛樂於 2003 年到 2012 年間全心投入於音樂節,這些年他們演出資訊如下---

2003 年:拉圖指揮柏林愛樂演出貝多芬的歌劇《費黛里奧》與海頓的《四季》、馬勒第五號交響曲,另邀請海丁克指揮布魯克納第八號交響曲。

2004 年:這年歌劇演出了莫札特《女人皆如此》,除了室內樂演出外,拉圖和柏林愛樂算是包場了。

2005 年:歌劇演出戲碼為此音樂節從未演出過的英國作曲家布瑞頓的《彼得˙格林》,同樣地,除了室內樂演出外,拉圖和柏林愛樂持續包場。。

2006 年:拉圖又排出一齣此音樂節未曾演出過的歌劇 --- 法國作曲家德布西《佩利亞與梅利桑》,除了招牌的拉圖和柏林愛樂外,還多了一場阿敘肯納吉指揮歐盟青年管絃樂團的演出。

2007 年:拉圖的企圖心開始展現,他將在此以每年一齣的速度演出華格納《尼貝龍根的指環》,這年由《萊茵黃金》揭開序幕,而馬勒青年管弦樂團回歸音樂節( 鄭明勳指揮 ),指揮家海汀課也受邀指揮兩場貝多芬《莊嚴彌撒》。

2008 年:《指環》持續中,這年演出了 《女武神》,此外這年恰逢卡拉揚百歲冥誕,音樂節特別安排和卡大師親近的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與小提琴家慕特在此獻藝。

2009 年:歌劇部分理所當然演出《齊格菲》,音樂會除了拉圖,還多了弗朗茲˙威爾瑟-莫斯特共同指揮柏林愛樂

2010 年:終於演到《諸神的黃昏》,然後拉圖在此的《尼貝龍根的指環》終於完成...,這年輪到楊松斯一起指揮柏林愛樂。

2011 年:這年歌劇拉圖指揮了 R. 史特勞斯的《莎樂美》,指揮陣容則多了已接掌洛杉磯愛樂兩年,時年 30 歲的委內瑞拉指揮家杜達美( Gustavo Dudamel,  1981 -  )受邀在音樂節指揮柏林愛樂...。

2012 年:就在 2011 年音樂節結束不久,薩爾茲堡復活節音樂節的財務出現問題,於是柏林愛樂和拉圖共同宣布在 2012 年音樂節結束後這對組合將轉戰巴登巴登復活節音樂節( 顯然柏林愛樂很喜歡這兒,既使柏林愛樂易主,他們仍一直待到現在 ),因此 2012 年的薩爾茲堡復活節音樂節儘管拉圖指揮了比才的歌劇《卡門》,梅塔也在此指揮柏林愛樂演出布魯克納第八號交響曲,但音樂節的長度已縮短為一週,唉,真不知道卡拉揚在天之靈會有什麼想法...,反正這個音樂節就這樣又進入新時代了。


( 五 ), 其實一開始根本還沒做好準備的新時代,2013 年到 2022 年

 

話說 2012 年 10 月甫上任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首席指揮的德國指揮家提勒曼率團訪臺,開演前在國家音樂廳拱廊有場講座,主講人對觀眾們介紹該團雄偉歷史,其中特別提及...由於...提勒曼...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多麼優秀,他們將在 2013 年取代柏林愛樂在薩爾玆堡復活節音樂節的演出任務,真的好棒棒...( 唉,沒有人會說提勒曼和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是不棒的,但事實似乎不全是這回事,人家薩爾玆堡當局還拜託卡拉揚太太寫信挽回柏林愛樂的說...),愛樂得感性理性並容,但不需要盲從他人的美好...【事實是音樂節的管理當局發生財務醜聞,即使柏林愛樂這邊派出前 EMI 唱片總裁出任音樂節總監仍無力回天,於是拉圖和柏林愛樂於 2011 年 6 月 7 日宣布將於 2013 年撤出薩爾茲堡復活節音樂節...】。

 

顯然音樂節的財務狀況真的很不好,因為 2013 年提勒曼和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首度在此登場...整個音樂節...只演出了一場華格納歌劇《帕西法爾》、一場室內樂、一場管弦音樂會( 韓國指揮家鄭明勳指揮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演出馬勒第一號交響曲及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 季辛獨奏))和一場《帕西法爾》講座,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不過提勒曼和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是有想用心經營音樂節的,證據是隨後的幾年音樂節慢慢步入正軌...( 2014 年的音樂節還是維持 2013 年的節奏,就一場歌劇演出( R. 史特勞斯的《阿拉貝拉》)、一場室內樂、一場管弦音樂會( 指揮家艾森巴哈指揮 )及一場《阿拉貝拉》歌劇講座,不過到 2015 年音樂節的節目終於豐富了起來...)。

 

歷經兩年的"慘澹經營",2015 年薩爾茲堡復活節音樂節的規模總算"復活"了,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帶來了歌劇《丑角》及《鄉間騎士》( 提勒曼指揮 )、兩場威爾第的《安魂曲》、三場管弦音樂會( 兩場提勒曼,一場義大利指揮家加蒂( Daniele Gatti, 1961 -  )指揮 )等演出。

2016 年:這年提勒曼指揮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演出威爾第的歌劇《奧泰羅》以及另兩場演出,另邀請當時人氣極旺,時任倫敦愛樂首席指揮的俄國指揮家由洛夫斯基( Vladimir Jurowski, 1972 -  )到此登台( 樂團當然是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 )。

2017 年:華格納的歌劇《女武神》從回音樂節( 提勒曼指揮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 ),另外弗朗茲˙威爾瑟-莫斯特指揮了馬勒第九號交響曲,韓國指揮家鄭明勳也帶來全部法國作曲家的作品( 佛瑞《安魂曲》及聖桑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

2018 年:這年歌劇演出普契尼的《托斯卡》,提勒曼還和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演奏了兩場作曲家馬勒的第三號交響曲( 我會很想聽聽看這對組合的本曲演奏 )。對了,這屆音樂節還邀請哥倫比亞指揮家埃斯特拉達( Andres Orozco-Estrada, 1977 -  )指揮了白遼士《幻想》交響曲,當時他同時執掌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與休士頓交響樂團...。

2019 年:提勒曼和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繼續華格納 ---《紐倫堡的名歌手》,楊頌斯和艾森巴哈也先後在音樂節登場,前者指揮了馬勒第四號交響曲,後者則指揮了德弗乍克的《聖母悼歌》。

2020 年:因為新冠肺炎,音樂節暫停一年( 補充一下,這年咱高雄音響展也停辦 )。

2021 年:為因應疫情,2021 年的音樂節改至 10 月29  日到 11 月 1 日間舉辦 ( 這樣還算復活節音樂節嗎?),一連四天排了四場演出,這年提勒曼演出了華格納歌劇《女武神》及《諸神的黃昏》選粹,義大利指揮家加蒂也加入指揮行列。

2022 年:這年音樂節終於又回到正常時間舉辦,節目內容也豐富許多,提勒曼指揮了華格納歌劇《羅恩格林》及布魯克納第九號交響曲等演出,韓國指揮家鄭明勳除了指揮,同時還彈奏鋼琴加入貝多芬三重協奏曲演出的行列,此外俄國指揮家索契耶夫( Tugan Sokhiev, 1977 -  )也指揮了兩場俄國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契第七號交響曲《列寧格勒》的演出。


好吧,過了 2022 年,薩爾茲堡復活節音樂節顯然又有大的變動,是以每十年為一個單位嗎( 拉圖主政十年,提勒曼也是十年 )?反正音樂節主辦當局又有新變革 --- 每年換一位大師來主宰全場( 這是我用結果論猜的啦 ),看柏林愛樂同一時間在巴登巴登復活節音樂節穩定登台,薩爾茲堡這邊的意圖或企圖我就真不懂了...。


( 六 ), 反正復活節就一定要有音樂節,那個 2023 年迄今...

 

平心而論,2023 年薩爾茲堡復活節音樂節 是具分量的,這年他們找來當紅拉脫維亞指揮家尼爾森斯( Andris Nelsons, 1978 -  )率領老字號的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包場演出( 尼爾森斯手邊還有波士頓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的職務 ),他們在音樂節演出華格納的歌劇《唐懷瑟》、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及布魯克納第七號交響曲等大作,然後隔年...換手!

 

2024 年音樂節輪到來自義大利羅馬的聖切契利亞音樂院管弦樂團(  Orchestra dell´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 Roma )與其音樂總監指揮家安東尼奧˙帕帕諾( Antinio Pappano, 1959 )擔任主角( 這年也是帕帕諾和該團合約的最後一年,接著將由英國指揮家哈汀接掌樂團。帕帕諾同時也是柯芬園皇家歌劇院的音樂總監,他同樣在 2024 年卸任,不過大家不用為其未來擔心,因為人家早就找好工作 --- 將於 2024 年樂季出任倫敦交響樂團首席指揮( 接拉圖的位置 ) ),來自義大利的樂團就是不一樣,音樂節首度演出義大利作曲家龐開利( Amilcare Ponchielli, 1834 - 1886 )的歌劇《歌女喬康達( La Gioconda )》,帕帕諾還指揮了威爾第《安魂曲》等作品,此外,2023 年曾率班貝格交響樂團訪台的捷克指揮家胡薩( Jakub Hrusa, 1981 -  )也加入這屆的指揮陣容( 就是胡薩要接帕帕諾在柯芬園的位子 )。

 

至於 2025 年薩爾茲堡復活節音樂節已經打出由芬蘭指揮家薩洛寧( Esa-Pekka Salonen, 1958 -  )指揮芬蘭廣播交響樂團的廣告,看來音樂節主辦當局還在求新求變呢!


More 薩爾茲堡復活節音樂節中的...宗教風格音樂

 

維基百科說復活節是為紀念耶穌基督被釘死後第三天復活,是基督信仰的高峰,因此在薩爾茲堡復活節音樂節中演出那些帶有宗教風格的作品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很好奇有哪些作品得以在此音樂節中被演奏,於是整理如下 ---

 

◆ 貝多芬:《莊嚴彌撒》( 1967、1975、1979、1994、2007、2016 )。

◆ 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1968、1978、1983、1988、1993、2023 )。

◆ 海頓:《創世紀》( 1969、1981、2008 )。

◆ 莫札特:《安魂曲》( 1970、1973、1980、2009、2021 )。

◆ 布魯克納:《感恩頌歌》( 1970、1973、1980、1982、1986、2022 )。

◆ 巴哈:《馬太受難曲》(1972、1977、1990、1997、2010 )。

◆ 巴哈:《B 小調彌撒》( 1974、1999 )。

◆ 威爾第:《安魂曲》( 1976、1989、1995、2010、2015、2024 )。

◆ 莫札特:《C 小調彌撒》( 1982、2000 )。

◆ 莫札特:《加冕彌撒》( 1986 )。

◆ 舒曼:《安魂曲》( 1992 )。

◆ 海頓:《四季》( 2003 )。

◆ 巴哈:《聖約翰受難曲》( 2006、2018 )。

◆ 威爾第:《四首聖歌》( 2009 )。

◆ 佛瑞:《安魂曲》( 2012、2017 )。

◆ 德弗乍克:《聖母悼歌》( 2019 )。


More 更多資訊

 

◆ 薩爾茲堡復活節音樂節歷年演出資訊【請按這裡】

◆ 巴登巴登復活節音樂節官方網站【請按這裡】


本文完成於 2024 年 8 月 30 日


回南方首頁

在南方聽音樂

回談音論樂

聽南方的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