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瓶裝新酒,可也? DG 原始音源黑膠之南方意見...

 

古典大廠 DG 最近敲鑼打鼓地推出一系列《The Original Source ( 原始音源 )》的黑膠唱片,全部採限量發行( 每張( 套 )封底皆有發行序號,例如我買到的布拉姆斯鋼琴協奏曲全集便 標示〝1,080 / 2,000〞--- 限量 2,000 套中的第 1,080 套 ),這些唱片皆選自 DG 唱片於上世紀七零年代的經典錄音,標榜採用四軌母帶在純類比環境下重新後製,消息一出果然引發各地膠迷熱烈討論,然後他家官網便陸續發出 完售 通告...( 請見下圖,製表日期為 2023 年 9 月 27 日 ),身為忠貞膠迷的我輸人不輸陣立馬傳 Line 向高雄尚音唱片下訂,後文便是南方的嚴肅心得報告。



首先,請別再說這是大花版的原音系列黑膠

 

是的,我發現網路上有不少人稱這批原音系列是所謂大花板的黑膠唱片,堅貞膠迷如我很是癡迷 DGG "大花版( Tulip )"唱片的,是不是大花不應該亂說才是;據我所知,德國 DGG 在 1969 年後出版的唱片其圓標外圈上便不再使用所謂大花版的美麗鬱金香商標( 下圖左 ),唱片封面的 DGG 也變成 DG,而這次原音系列的黑膠皆選自七零年代的錄音,此時 DG 早進入所謂小花的時期( 下圖右 ),所以請不要再說這批唱片是什麼大花不大花版的,全部都是小花版喔!



為什麼我會對此原音系列唱片有興趣?

 

自從開始參與製作 & 發行黑膠唱片後,來自後製錄音師那兒的話語總是讓我毛塞頓開 & 不知所措...,在這之前,無論我擁有多少張唱片、聽過多少音樂會,這都是以 樂迷 身分進行的...行為( 頂多算是比較有經驗的樂迷 ),但和在唱片圈打滾多年的 專業 後製錄音師相較,每每我說出過於浪漫的情話( 對唱片啦 ),他總是 簡單 直接 粗暴 地對我打臉...( 打完我還會對他說謝謝,因為他說的事根本沒人會教我或可以教我 ),舉例好了 ---

 

相信大家一定和我一樣,當心儀的音樂家之名盤名演終於發復刻片了,雖然手邊已經有原版唱片,但還是忍不住去買張復刻片來支持一下,當唱針放下的那一剎那,咦?怎麼音色或音場和原版的不一樣,嗯,怎可以不一樣...,不是說好復刻嗎?...,...,不一樣就是有問題,所以趕快上網罵一下,訴說自己偶像所遭遇的委屈...,大家都是這樣吧!

 

所以某次我又遇到復刻版和原版音色有所差異時,我立刻打電話向後製錄音師訴苦,他沒等我將話全部說完就回我 --- 如果你是唱片公司,你會不會故意將一張大家都很孰悉的名盤弄得很難聽來賺錢?還有,為什麼不一樣就是錯 ,就不可以,或許復刻片其實更好聽啊?不知道為什麼,我突然想到作曲家兼指揮家馬勒在紐約被一群貴婦指著鼻子謾罵之場景,只因為他貿然修改貝多芬交響曲的配器...( 那哪裡是貿然,那是馬勒深思熟慮過的決定啊...)。



話說 2018 年 DG 將他家七零年代錄製的美國指揮家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所錄製之貝多芬交響曲全集重新復刻發行,當時 DG 的廣告是這麼說 ---「這套交響曲的第一號到第八號係使用當年錄製的 8 軌盤帶,第九號則為 16 軌盤帶,經重新混音與後製後發行。」,當我將原版及復刻版取出來相較,我認為復刻版更可明白聽出伯恩斯坦心中的貝多芬形象( 請見南方《蓋棺論定 猶有新聲》一文 ),甚至讓我捨棄原版,直接帶復刻版去荒島我都願意。有了這次經驗,這回 DG 七零年代的原始音源系列黑膠我當然很有興趣聽聽,畢竟每一次發行便是一次創造,如果更棒更好聽,都說是名盤名演了,沒聽到豈不可惜。


這回原版與復刻版之差異 --- 用看的

 

這些年唱片公司大洗牌,EMI 與 PHILIPS 等傳統大廠皆已下台一鞠躬,看著他們昔日名盤掛著別的品牌復刻發行,那個封面怎麼看怎麼不順眼...( 嗚,這證明我老了,老到曾看過原版的封面...);還好 DG 倒是沒這個問題,這回原始音源系列算是有心,至少完整復刻了當年唱片的封面與封底,以鋼琴家吉利爾斯 / 指揮家約夫姆 / 柏林愛樂 的布拉姆斯鋼琴協奏曲全集來說好了,下圖左是原版封面,下圖右是復刻版,算是復刻的非常接近了。



接著看封底,下圖左是原版,下圖右是復刻版,也接近完整復刻,唯復刻版印上了每個樂章的長度,還有下方有新的版權宣告等,這點我個人非常可以接受。




上圖是復刻版封底局部,新的發行有標示錄音日期( 1972 年 6 月 )、錄音地點( 柏林的耶穌基督教堂 )等資訊,我認真翻了一下,原版雖是更精美的盒裝唱片,但附上的手冊並未註明前述資訊...。



同樣是附刻片封底局部 --- 瞧,全球限量 2,000 套,南方買到的是第 1,080 套,我知道許多膠迷喜歡收藏這類有限量編號的唱片,所以在這邊預告一下,年底鋼琴家陳必先的《貝多芬計畫》會有兩張一套的限量黑膠發行,正港德國壓片刻片,限量 500 套,全部會有音樂家簽名,會有限量編號,售價未定,敬請期待,也懇請支持。


下圖左是原版唱片的圓標,右方則是復刻版的圓標,基本上還真是完整復刻,但原版標示在德國壓片,新版僅註明於歐盟壓片( 紅色圈圈處 ),還有,兩者的編號也有所不同呢( 藍色圈圈處 )!



原版與復刻版的差異 --- 寫在實際聽之前

 

依據 DG 唱片官網所示,這批原音系列唱片是在德國 Emil Berliner Studios 進行後製,DG 很驕傲表示這些原始盤帶都保存甚佳,他們認真地列出所有參與製作的各式類比器材之品牌及型號,以及 1/2 吋的四軌盤帶的工作照等( 請見下圖 ),好啦,南方雖實際參與過多張專輯唱片的錄製和發行,但我面對的都是現今最新的數位設備,因此我對宣傳片中這些類比銘器真的... 毫無感覺( 就器材啊 ),不過該官網有提及 --- 這 1/2 吋的四軌的母帶分別是左、右的前與後聲道( 不過當時並未開發出適合播放的音響格式 ),經混音及加入適度殘響後即進行刻片...。



這時我的問題來了,這 1/2 吋的四軌盤帶是最初的母帶嗎?為什麼我會如此問,因為同為 DG 七零年代錄製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 )第一號到第八號交響曲的母帶是 8 軌,第九號更多達 16 軌,而此次原音系列所挑選的錄音有鋼琴獨奏( 貝多芬第 25 & 26 號鋼琴奏鳴曲 )、室內樂( 舒伯特《鱒魚》五重奏 )、鋼琴協奏曲( 布拉姆斯與莫札特 )、管弦樂作品(史麥塔納《我的祖國》等 )、交響曲( 貝多芬、白遼士和馬勒等 ),以及需動用管弦樂團、獨唱家和合唱團的威爾第《安魂曲》等,有可能編制互異的錄音全部都使用四軌錄製的嗎?由於網上找不到更多資料,我猜實際錄音,特別是大型管弦音樂的部分,DG 應用到大於四軌的若干軌錄製,然後混成前述的 1/2 寸四軌盤帶備用,當年也可能是用這些 1/2 吋盤帶混成立體聲的唱片發行,而原音系列只是重新又混了一次音,再加上適度的殘響【註】,讓音色多了些許好聽的層次及空間感。


【註】在音樂中加入適度的殘響,讓音樂更豐富更有層次會很難嗎?南方錄廣播節目用的是 apple 的 GarageBand 這個軟體,裡面有一個 殘響 的虛擬旋鈕,我只要用滑鼠點一下,要加多少自己決定...( 此功能幾乎每個錄音剪輯軟體都有 )。我還知道有不少錄音室有專業的器材可以為音樂加上漂亮自然的殘響,但依 DG 官網資料顯示,此原音系列他們使用 Echo Chamber ( 迴聲室 )來增加音樂中的殘響,其作法是在某特定大小的廳房內放上揚聲器與麥克風( 廳房除了有大面積平直牆面外,還布滿各式擴散材料 ),接著播放音樂,並錄下廳房內的聲響,最後再將源自迴響室的音樂和原本的音樂相混,這樣原本的音樂中便多了空間的聲音,而揚聲器與麥克風在迴響室的相對距離與位置等皆會影響殘響的多寡,這就有賴錄音師的經驗去調整了,這是錄音界一個行之有年的技法,只是在數位科技進步的現在,有迴響室的錄音室應該不多了吧!


原版與復刻版的差異 --- 用聽的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在黑膠全盛時期的古典發燒唱片榜單,裡面有大量的 EMI 與 DECCA 等唱片公司的錄音,而 DG 入榜的張數和日本製的壓縮機一樣稀少...,所以在實際聽之前我的態度是...應該會比原版好聽些吧,但要因而飛天鑽地...我想還不至於。

 

在南方我用的設備是 英國 Nottingham Hyperspace 類比唱盤 / 日本光悅 漆 唱頭 / 德國 AVM PH 8.3 唱頭放大器 / AVM PA 8.3 & SA 6.3 前後級擴大器 / 英國 PMC fact. 12 揚聲器,下圖則是原音系列入手後,我回家翻出原版唱片的隨拍。



聽復刻版唱片有一個好處,那便是唱片的雜音小,像上圖左的布拉姆斯鋼琴協奏曲全集,我入手的第一套...原先的主人肯定對這套錄音愛不釋手,於是雜音串穿頭尾,直到買到第二套我才能輕鬆聆賞...;由於我心儀的指揮家與演奏家在 DG 的錄音不少,因此說 DG 是我最孰悉的唱片品牌並不為過,他家對錄音真有自己的美學,《德意志留聲機的故事》一書是用比較法來說明自家錄音的 ---

 

關於錄音哲學,DG 之於 DECCA  --- 在歌劇錄音方面,DECCA 始終以表演中帶著奢華刻意的宏大氣氛聞名,她追求的是一種聲音領域的〝電影院效果〞,但這些盛情而過度表演並沒有經得起時間的考驗,DECCA 多少有讓歌聲淹沒於強勢的管弦樂中的傾向...,而 DG 的麥克風則實現了樂團與歌手間的平衡,最終產生令人滿意的結果...;之於 EMI 的部份書上說 --- EMI 是其中最慢投身於立體聲技術的,EMI 選擇忽略歌手在虛擬空間中的移動,採取一種更偏向於純音樂的嚴肅美學效果,這樣錄出來的曲子更像是音樂會的版本...。【嗯,說來說去還是 DG 的錄音最好最有音樂性,只可惜發燒唱片媒體不懂得欣賞此種錄音美學,是這樣吧?】


我用了兩天的時間將這三套唱片的原版與原始音源的復刻版聽了一次,心得如下 ---

 

◆ 原音版的 Gain 都夠大,這是唱片好聽的首要條件( 之前後製錄音師王秉皇曾多次向我捍衛 Gain 夠大的重要性 ),這點 DG 好樣的。

◆ 在室內樂領域,許多膠迷都會點出對 PHILIPS 唱片那份獨特的親密 & 巧妙平衡的迷戀,此回《鱒魚》五重奏的錄音仍是一般 DG 的室內樂水準( 就可以再清晰再透明些 ),但 DG 仍強化且堅定了樂器間的定位和音場,特別是那個搶戲的低音提琴,坦白說我有一點點被冒犯了的感覺,不過整體的完成度是 OK 的,音樂依舊很棒就是了。

◆ 至於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和布拉姆斯的兩首鋼琴協奏曲,基本上音樂中的音響性被適度的展現,音樂還是小克萊巴,還是吉利爾斯與約夫姆,但音場的寬與深度有被良好的帶出來,在第七號交響曲第三樂章維也納愛樂有幾段美好的片段真讓我停 下手邊工作,陶醉在那漂亮的演奏中,這會讓我期待尚未發行的《我的祖國》,希望能再被這些早已聽熟的名盤名演感動一遍。


關於原始音源系列之結語

 

首先,這批七零年代的錄音真不是大花版的唱片( 我也愛大花版,但 DG 的小花版好錄音也很多,至少這次原始音源系列的唱片都是小花版,愛她,就要正確地稱呼她,真的 ),不要再叫錯了;其次,七零年代距今已接近半個世紀,我猜現今 DG 團隊的人鮮有當年曾實際參與這些唱片錄製的,儘管這些原始音源系列有得到現今製作團隊的背書,但這是這些錄音的"再創製",有新的機會與無限可能,但請不要一昧地拿原版唱片來說嘴,哪邊多一些哪邊又少一些,就一定多少會有不同啊,或許這些錄音的原版唱片都不算難找,也沒有特別貴,資深樂迷應打開心胸聽聽現代團隊對這些演奏的嚴肅意見,如果真不合您的脾胃,至少不要扼殺新樂迷們對音樂對唱片的熱情,原始音源系列黑膠其實還是 DG 的聲音,就只是音響性好了些,連帶帶出不同的音樂體驗,我可是用自己的錢去購買做出的結論呢!


More 更多的 DG 傳奇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位神人對 DGG 立體聲黑膠唱片展現出深入的研究及深愛,該文的開頭是這樣寫的 ---

 

Collectors of classical music on LP do not generally wax ecstatic over stereo records produced by the German Deutsche Grammophon Gesellschaft ( DGG ). I, however, do just that. 【古典黑膠唱片的收藏者通常不會對德國 DGG 唱片製作的立體聲唱片欣喜若狂,然而,我就是這樣。】

 

嗯,真有強烈孤芳自賞的味道...,該文對 DGG 於 1958 年到 1972 年間製作的唱片讚不絕口( 特別是使用真空管器材來欣賞,更合乎其品味 ),但在這之後,作者認為多軌錄音技術的使用與不甚可靠的壓片水準,DGG 的聲譽因此被摧毀了( 也有人說是 1973 年石油危機是罪魁禍首,還有人認為是 1972 年寶麗金對 DG 實質的收購 ),反正全文只討論 1972 年之前 DGG 唱片的精采,雖然作者的言論和我的經驗有所落差,但我還是在他對黑膠版位的分析中大有收穫,例如 ---


我先前不知道到的立體聲"實驗"唱片

 

依該文所述,德國 DGG 唱片於 1958 年 9 月推出第一張立體聲的唱片( 黑膠啦 ),這批最早期製作的立體聲唱片他們會在圓標旁刻上可能代表實驗( Laboratory )性質的〝LAB〞字樣..., 這是我之前不知道的事,於是回家胡亂翻了一遍,哇,還真讓我找到,來,請見下圖:



R.史特勞斯:《英雄的生涯》

卡拉揚, 指揮 /  1959, 3 / 2 ~ 4;柏林耶穌基督教堂 /  DG 發行 / Stereo

【此為卡拉揚與柏林愛樂於戰後為 DG 唱片錄製的第一張唱片。】


下圖則是本片的圓標,此時期 DGG 唱片圓標最外圈由美麗的鬱金香給包圍,此即膠迷暱稱的〝大花版〞唱片;在這兒補充一下,由於 DGG 唱片有授權多國壓製,因此大花版結束時期並未一致,但就德國而言,在 1969 年之後發行的唱片便不再使用此圓標...( 多年後 DGG 推出 一系列所謂大花版傳奇的 CD,其中有多張根本是 1969 年之後的錄音,這些唱片音樂是沒問題的,但就唱片版位來看,還真和大花版沒什麼關聯就是了 )



對了,該文還提及 --- 早期 DGG 黑膠在圓標的內圈會有一圈壓版時留下的凹槽( 上圖紅色箭頭處 ),作者說有此凹槽的德製 LP 有著該公司最高品質的表現...( 在我看來此凹槽真是早期版唱片所獨有,皆有相當的水準 )。


來,下圖紅色圈圈處便是傳說中的〝LAB〞字樣,這張《英雄的生涯》在我身邊至少 20 年了,怎我以前都沒注意到呢?不過本片的演奏真的好聽,是 51 歲時的卡拉揚驚人自信及才氣的完美展現。



哈,再一次結語

 

友人中有人將唱片將音樂當成寶貝當成生命看待,也有人根本不聽音樂,視音樂及唱片於無物,反正人有百百種,我只要知道自己是喜歡音樂喜歡唱片就行了。

 

DG 唱片的歷史久遠,應該沒有多少人能透知全貌,例如上面那個〝LAB〞字樣 ,我也是最近才知道,但談唱片論唱片,我聽過最棒的說法是 ---

我們拿( 買 )到任一張唱片,她代表的是一種「態度的總和 」,是那些態度呢?是作曲家、演奏家、使用樂器的設計者與製作者的態度、使用廳堂的設計者與建造者的態度、錄音師、麥克風的設計者、選用錄音軟體的設計者,還有混音錄音師、後製錄音師、美術設計、文案撰寫、印刷包裝,以及專輯製作人等,這些實際參與製作這張唱片的所有人都對這張唱片貢獻出自己的態度,而唱片呈現的便是這些態度的總和,如果參與者大家都是玩真的,都很認真,那這一定是一張好唱片。反之,如果有人偷懶,或沒那麼認真,那麼這張唱片就差了一些...;若就這回 DG 原始音源系列黑膠,其實無論是封套內標與音質表現等,其實都有相當水準,如果您沒有原版或原版唱片的狀況不好,肯定勸敗,但如果您和我一樣幾乎都有原版唱片了,我個人是會買啦,建議您也出手買回家,都說是全球限量了,就支持一下,不是嗎?


本文完成於 2023 年 10 月 4 日


回南方首頁

在南方聽音樂

回談音論樂

聽南方的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