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奧斯陸愛樂的西貝流士說起

 

忘了是誰說過這麼一句話:「音樂史最需要的便是神童( 天才 )與傳奇...。」,於是今年 11 月 2 日奧斯陸愛樂管弦樂團要到衛武營音樂廳演出消息一公布便火起來,因為完全符合前述兩大要素啊!

 

樂迷們都知道,挪威的奧斯陸愛樂創立於 1919 年,雖先後邀得包括布隆許泰特( Herbert Blomstedt, 1927 -   )等大師擔任音樂總監,但直到拉脫維亞指揮家楊頌斯( Mariss Jansons, 1943 - 2019 )就任後才一舉將該團提升為舉世矚目的名團。這次訪台由芬蘭青年指揮家麥凱萊( Klaus Mäkelä, 1996 - )領軍,現年 27 歲的麥凱萊是現任巴黎管絃樂團及奧斯陸愛樂音樂總監,未來還將接掌大會堂管絃樂團,加上之前他才指揮奧斯陸愛樂為 DECCA 錄製了一套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 此次高雄場演出曲目便是好聽的西貝流士第二號交響曲 ),因此這場演出真倍受樂迷期待。



上圖是奧斯陸愛樂在衛武營音樂廳演出完畢謝幕時拍的,當晚掌聲不絕,樂迷不吝地表達對他們的喜愛。


那個作曲家西貝流士的獨特性

 

是的,我始終覺得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的交響曲有著非凡的獨特性,挑人聽,也挑人演奏。不信?在浩瀚的唱片世界中,有許多指揮家就是有本事要到唱片合約,可以隨心所欲地錄製唱片,以匈牙利指揮家蕭提( Georg Solti, 1912 - 1997 )、義大利指揮家阿巴多( Claudio Abbado, 1933 - 2014 )、英國指揮家馬利納( Neville Marriner, 1924 - 2016 ),以及荷蘭指揮家海汀克( Bernard Haitink, 1929 - 2021 )這四位大師為例,天知道他們共錄製了多少張唱片( 搞不好多到他們自己也搞不清楚 ),他們都是赫赫有名的全集大師,但這四位大指揮家真沒留下任一首西貝流士交響曲的錄音,一首都沒有喔!我不明白可以錄製全本《指環》的蕭提,可以錄製大量馬勒的阿巴多,可以錄製多達 15 首蕭士塔高維契維契交響曲全集的海汀克,還有幾乎可以將作曲家字母 A 到 Z 都錄過一遍的馬利納...竟連一首西貝流士的交響曲都沒錄過( 如果有請通知我補正,謝謝 ),對了,我還沒說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 Seiji Ozawa, 1935 -  ),他只錄過小提琴協奏曲兩次,西貝流士的交響曲也被跳過,所以我才會說西貝流士的交響曲有著非凡的獨特性,挑人聽,也挑人演奏,沒錯吧!



別問我為什麼,鋼琴家兼指揮家波倫波英( Daniel Barenboim, 1942 -  )可是先後接掌過巴黎管絃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史卡拉歌劇院與柏林國家歌劇院兵符的大人物,但他也未曾錄過任一首西貝流士的交響曲;同樣是鋼琴家出身,阿胥肯納吉( Vladimir Ashkenazy, 1937 -  )卻錄過兩次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第一次是 1979 年到 1984 年間指揮愛樂管弦樂團( DECCA, 請見上圖 ),第二次是 2006 年到 2007 年間指揮皇家斯格哥爾摩愛樂( 日本 Exton 唱片發行 ),第二次的我沒聽過,但他與愛樂的錄音是深受樂評推崇的名演,評論中多以華麗等字樣來形容此一錄音( 是因為 DECCA 找來王牌錄音師 Kenneth Wilkinson 錄音的關係嗎?),儘管這套全集有些地方斧痕略深( 例如第三號交響曲 ),但整體水準甚高,瞧,我手邊的全集是初入黑膠大門時買的打洞版唱片,迄今還堅定地站在唱片櫃固定角落呢!



布魯斯威利在電影《終極警探 2》中扮演打不死的剛直警探,他隻身和一群佔領機場的恐怖分子混戰,結局當然是正義獲勝,航班得以在油料耗盡前平安降落,那個降落的輝煌時刻電影響起的音樂便是燦爛輝煌的《芬蘭頌》;音樂這麼多,為何偏偏要選《芬蘭頌》呢?我想應該是這部電影的導演是芬蘭人的緣故吧!


唉,太倒楣了,誰叫我一開始就聽最道地的...

 

民國 78 年 6 月,芬蘭廣播交響樂團在芬蘭指揮家薩拉斯泰( Jukka-Pekka Saraste, 1956 -  )指揮下於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一連三天,曲目簡單乾脆 --- 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全部的七首交響曲,那時我樂齡尚淺,不想不熟裝熟,當時我最熟的是那三天的安可曲 ---《芬蘭頌》,就是這個《芬蘭頌》影響我日後對西貝流士交響曲的信仰,怎麼說呢?

 

印象中當天《芬蘭頌》的樂音響起,觀眾席中少數的芬蘭觀眾紛紛起立致敬,奇怪的是...芬蘭指揮家指揮芬蘭樂團演奏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的《芬蘭頌》,其中竟不見一絲豪情壯意,相反的,多了些許卑微與寂靜,真沒有輝煌可言,有的是直來直往的勇氣...,這和我在 CD 及卡帶上聽到的不一樣啊,走出音樂廳後聽到一位長者對一旁的年輕人說:「剛剛那個《芬蘭頌》真棒,真的打到我心坎裡,你想,西貝流士寫這個曲子時芬蘭有什麼好歌頌的,整個國家都被俄羅斯給占領,西貝流士寫這個作品是為了鼓舞芬蘭的人心士氣,重點是鼓舞,而不是慶祝般的歌頌,剛剛的演奏恰如其分,真好真好...。」

 

唉,人生有幾次可以現場聽西貝流士全部的交響曲?儘管當時懵懵懂懂,但道地的芬蘭樂風卻深留吾心,冷靜中帶有激情,火熱裡仍保有低沉的穩靜,光有熱情,或一昧大到掀屋頂的爆棚演出是無法感動我的,西貝流士,北國的西貝流士,怎可輕忽待之。



英國指揮家巴畢羅里( John Barbirolli, 1899 - 1970 )在四零年代便曾指揮紐約愛樂錄製西貝流士的交響曲( 第一號與第二號 ),五零年代則指揮哈雷管弦樂團又錄了四首,1966 年到 1970 年間指揮英國哈雷管弦樂團錄製的立體聲版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則最能代表他的西貝流士美學( 上圖左, LP:EMI SLS 799 );此外,巴畢羅里於七零年代另留下一個第二號交響曲的錄音,這回樂團換成倫敦的皇家愛樂管弦樂團,原盤應該是 RCA 發行,但由於錄音太棒( 同樣是  Kenneth Wilkinson 操刀 ),1986 年美國 Chesky 重新後製發行( 上圖右, LP:Chesky CR3 ),讓此錄音聲名大噪,當時樂迷幾乎人手一張呢!


南方的西貝流士第二號交響曲印象

 

關於西貝流士第二號交響曲,還是那句老話 --- 不想不熟裝熟( 畢竟許多學音樂的老師都覺得...要能熟讀總譜才有資格評訴一場演出 ),但身為樂迷,我還是覺得...首先,西貝流士在這首交響曲裡頭塞了太多個人情感,因此這不是一個適合在茶餘飯後閒來沒事拿來當背景音樂聽的作品;其次,儘管其中激情與絕美處不絕,但一個好的詮釋要和這個作品保持適當的疏離,要懂得收與放,這樣更能勾住樂迷的心...,為什麼我會有這種感受?我想或許是每次聽完本曲現場演出後都有這種感覺,一種想好好思考 & 讓思緒放逐的情愁。

 

唱片中的西貝流士第二號交響曲版本太多咱就不論,但記憶中本曲我在音樂廳內至少聽過以下幾次:

 

芬蘭指揮家薩拉斯泰指揮芬蘭廣播交響樂團( 1989 年 )。

● 指揮家呂紹嘉指揮國家交響樂團( 好像不只聽一次...)。

● 芬蘭指揮家沙隆年( Esa-Pekka Salonen, 1958 -  )指揮愛樂管弦樂團( 2015 年於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 )

● 指揮家蕭邦享指揮高雄市交響樂團( 年代忘了,地點應在愛河畔的高雄音樂館 )。

 

薩拉斯泰演出時我樂齡尚淺,卻因而迷戀起這種正宗芬蘭之聲,然後開始買西貝流土的 CD 來聽...;高市交那場則是另一個極端,如果我沒有記錯,他們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各安排六位演奏家,大提琴更只有四位,樂曲以一種極度稀釋的方式前進,儘管如此,西貝流士那獨特的體味仍偶爾可聞。


芬蘭指揮大師沙隆年那晚的演出則徹底讓我臣服,就是那種音樂會結束我會一直用力拍手,拍到手腫起來的那種臣服...。他的西貝流士濃淡、剛烈、陰柔恰如其分,放手時猶能揪著觀眾的心,聽完後我有陣子完全不會想聽任一版本的同曲錄音...( 直到感動漸漸淡去為止 ),沙隆年的大師稱號真不是叫假的。

 

( 左圖為沙隆年指揮愛樂管絃樂團錄製西貝流士第五號交響曲的黑膠封面( RCA ),雖然沙隆年現場演出的西貝流士好到不行,但他對西貝流士交響曲錄音的投入程度遠不及丹麥作曲家尼爾森...,僅另在洛杉磯愛樂音樂總監任內曾留下一個精彩的第二號交響曲錄音( DG )。)



上圖是 2020 年 12 月鋼琴家陳必先錄製貝多芬專輯時拍的,地點為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啓用於 1981 年的至德堂在衛武營音樂廳落成前是高雄最主要的音樂場館,接待過無數國內外音樂家及藝文團體,我在此聽過 BBC 交響樂團、皇家愛樂、愛樂管弦樂團、布拉格交響樂團、聖彼德堡愛樂、倫敦交響樂團、基洛夫管弦樂團、維也納愛樂 & 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等演出,儘管如今其在高雄樂迷心中的地位被衛武營文化中心給取代,但樂迷們是不會忘記她曾經的美好,只是至德堂的管理當局是否明白或珍惜這點, 唉,很難說...。


讓我把話題回到那晚麥凱萊指揮奧斯陸愛樂的西貝流士第二號交響曲上...,當天高雄和次兩日台北的演出,網路上讚嘆聲不絕,其音樂與音量無疑是豐富、華麗且飽滿的,但有時不是有能力用音樂將音樂廳填飽填滿就是好演奏( 何況那天定音鼓一直很搶戲,太搶戲 ),我覺得麥凱萊的音樂中有一股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距離,西貝流士音樂中那股強大中的寧靜、自省是當天我感受不到了,還有當晚木管樂器的音色美矣,但音樂的線條非常不西貝流士,如果拿芬蘭指揮家沙隆年指揮愛樂管弦樂團於高雄文化中心的同曲演出相較,前者演出完觀眾欣喜若狂,後者奏畢滿滿掌聲中大家仍陷在某情境中,邊拍手邊思量,那個層次還是有差的,我在想 27 年後讓那時 54 歲的麥凱萊聽聽當晚他在高雄的演出,不知他能否認同今日他自己的詮釋?


更多西貝流士交響曲的錄音...

 

雖說西貝流士的交響曲挑人聽挑人演奏,但願意投身為其演奏的指揮家還是不少,我只提我有黑膠的來聊聊...( 我就堅貞膠迷啊 )。

 

卡迷如我,就從指揮家卡拉揚( Herbert von Karajan, 1908 - 1989 )談起吧!卡拉揚與柏林愛樂 1980 年為 EMI 留有一張西貝流士第二號交響曲的錄音( 請見下圖 ),嚴格說本片並不那麼卡拉揚,也就是卡大師慣於( 善於 )在音樂中加入帶有炫耀風格( 反正你也做不到 )、磨去陵角陵線,一種極度平衡( 或說是最最高級偽裝品 )之合奏能力在此錄音中被悄悄隱去,換取來的是大起大落及高密度的演奏能量,有一種連卡拉揚都不得不收起帝王威嚴,呈現出誠心正意為西貝流士演奏的氣質,不喜歡太過油膩黏滑卡式樂風的樂友可以放心服用喔( 西貝流士曾去信 EMI 金牌製作人李格,讚美卡拉揚對自己作品之演示 )!



邊寫邊聽本片,我只聽到一個好聽的西貝流士,完全忘了指揮是卡拉揚,好啦,在終樂章前那個高超而華麗的合奏片段,我有突然想起...這是卡拉揚指揮的吧!



接著聽卡拉揚五零年代指揮愛樂管弦樂團的單聲道錄音( 請見上圖 ),此時期的錄音音色出奇的乾淨,聽得出此時的卡拉揚很用心在營造他想要的氛圍,一種收放自如,需要高度合奏力才能達到的音色,他將線條堆砌地相當自然,緊湊中猶留有自在呼吸的空間,這是一種極高的成就,難怪李格那麼喜歡他( 下圖是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為 DG 錄製的西貝流士交響曲,真搞不懂,為何他就是不演奏不錄西貝流士的第三號交響曲,明明差一首就能湊齊全集啊?)。



當音樂好聽到一定程度,它很自然會跨越國界,成為世界共通的語言...;我在客戶家 CD 櫃上看過甫去逝的俄國指揮家泰密卡洛夫( Yuri Temirkanov, 1938 - 2023 )指揮聖彼得堡愛樂錄製西貝流士的第二號交響曲( RCA 發行 ),之前讀過的錄音資料顯示俄國大指揮家穆拉汶斯基( Yevgeny Mravinsky, 1903 - 1988 )也錄有西貝流士第七號交響曲( 當然是 Melodiya 發行 ),但曾多次訪台的俄國指揮家羅傑斯特汶斯基( Gennady Rozhdestvensky, 1931 - 2018 )肯定是俄國指揮家中指揮西貝流士交響曲作品最投入者,他在 1969 年到 1974 年間指揮莫斯科廣播交響樂團錄製了一套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我只有其中的第四號( 下圖左,Melodiya 授權 EMI 發行,LP:EMI ASD 3699 ), 本片是很有說服力的演奏,俄國樂團略暗的木管音色演譯起西貝流士的作品很搭,我想我又多了一個收集目標 ...。



長年在俄境演出的德國指揮家桑德林( Kurt Sanderling, 1912 - 2011 )則在 1970 年到 1977 年間指揮柏林交響樂團錄製了一套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 原盤由前東德的 Eterna 唱片發行,請下圖右,LP:Eterna 8 26 768 ),大多數樂迷會將目光集中在桑德林指揮的貝多芬、布拉姆斯與柴可夫斯基等作曲家的作品上,其實他指揮的西貝流士非常流暢,是很容易讓人親近的詮釋。

 

另一位在前東德時期非常活耀,後來甚至成為紐約愛樂音樂總監的德國指揮家馬舒( Kurt Masur, 1927 - 2015 )...我找不到他有留下任何西貝流士交響曲錄音的資訊,但在紐約愛樂的資料中撈到他曾於 2000 年 11 月五度指揮西貝流士第二號交響曲的紀錄( 這兒提供立一個有趣的數據 --- 馬舒曾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音樂總監,從 1959 年到 2013 年他共指揮該團演出近 830 場,其中多次指揮西貝流士的小提琴協奏曲與多首管弦音樂,卻不見任一首交響曲的演出...;我倒是在東德 ETERNA 唱片的資料庫找到六零年代有位名叫 Carl von Garaguly( 1900 - 1984 )的匈牙利指揮家曾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錄製西貝流士第二號交響曲。


那個錄製過三套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的柯林˙戴維斯...

 

英國指揮家戴維斯( Colin Davis, 1927 - 2013 )錄過三次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第一次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 1975 ~ 1976, PHILIPS ),第二次及第三次皆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1992 ~ 1992, RCA;2002 ~ 2008, LSO Live ),其第一次全集錄音一推出便備受好評( 請見下圖 ),我個人則對最後一套全集錄音推崇不已...。



不要問我為什麼,反正我在《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 An Augmented Discography》( 2008 )一書中查到,指揮家戴維斯於 1973 年到 1982 年間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錄了包括白遼士、德布西、孟德爾頌、舒伯特、舒曼、西貝流士與柴可夫斯基等人的作品,其中最具分量的便是西貝流士的交響曲全集,事實上,這是該團第一套,也是唯一一套的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錄音。



話說之前在為《MUZIK》寫東西的時候,有天在網上看到國外評論對戴維斯最新的西貝流士第一號與第四號交響曲錄音讚不絕口,由於此錄音收錄在倫敦交響樂團自家發行的 LSO LIVE 系列 CD 上,當時台灣好像買不到,於是我便向編輯部"撒嬌",請他們想辦法幫我弄來聽聽,他們還真為我弄了一張( 請見上圖右 ),聽完後我便被圈粉了,那種寂靜中動力內藏的演奏方式真的很和西貝流士的氣質...;上圖右的全集封面擷取自 Apple Music,除了黑膠,我偶爾還是會聽聽串流解渴,這套全集便是最好的例證。


補充一下,在波士頓交響樂團錄音全記錄一書所載,早在 1935 年他們便在俄國指揮家庫塞維斯基( Serge Koussevitzky, 1875 - 1951 )指揮下為 RCA 唱片錄製了西貝流士第二號交響曲,接著 1936 年錄了第五號交響曲( RCA ),去世前的 1950 年則又和該團留下一個第二號交響曲的錄音( RCA, 請見左圖  );對了,現任波士頓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尼爾森( Andris Nelsons, 1978 -  )最近風光大量錄製蕭士塔高維契、布魯克納與 R. 史特勞斯的作品,但西貝流士的部分只留有第二號交響曲的錄音,而且是由波士頓交響樂團自家 BSO Classics 發行,我想未來他有機會多錄些西貝流士的作品( 尼爾森在波士頓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的前一任總監是美國指揮家李汶( James Levine, 1943 - 2021 ),李汶似乎對演奏西貝流士也不太熱衷,我只找到他指揮柏林愛樂的第二號、第四號與第五號交響曲錄音( DG )...)。


再補充一下,前幾年 DECCA 復刻了英國指揮家兼作曲家安東尼˙戴維斯( Anthony Collins, 1893 - 1963 )指揮倫敦交響樂團於 1952 年到 1955 年間錄製的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這是史上第二套西貝流士交響曲的全集錄音。為此,DECCA 刻意讓指揮家戴維斯和作曲家聯繫,他們向西貝流士請益,而作曲家在長長的回信中以「指揮家必須擁有讓表演活絡起來的自由」做總結,因此這套交響曲全集在西貝流士的交響曲錄音中始終具有相當份量( 瞧,單聲道錄音,DECCA 還特別重新復刻發行 );右圖是其中第六號的封面( LP:DECCA LXT 5084 ),儘管音場略窄,但戴維斯前進的速度非常穩健,當時倫敦交響樂團的音色便已非常透明漂亮,嗯,下次唱片展看到我肯定會再買其它幾首來聽...。

【咦!這是史上第二套,那第一套是...?維基百科說是瑞典指揮家埃林( Sixten Ehrling, 1918 - 2005 )於 1952 年到 1953 年指揮皇家斯德哥爾摩愛樂錄製的,埃林後來轉教職,南韓指揮家鄭明勳便是他的弟子。】


還有還有...

 

利用這個細賞西貝流士的機會好好翻翻家中唱片櫃...,我都忘了在我心中代表德奧音樂正統( 想想他的華格納與布魯克納 ),曾率領邦貝格交響樂團訪台的德國指揮家史坦( Horst Stein, 1928 - 2008 )其實也錄了不少西貝流士的管弦音樂( 下圖左, LP:SXL 6542 ),但交響曲的部分只留下第二號交響曲的錄音,指揮的樂團是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 下圖右, LP:DECCA SXDL 7565 ),他們的西貝流士音色偏亮些,不過還算穩健,史坦生前曾任日本 NHK 交響樂團的榮譽指揮,有趣的是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創團指揮家安塞美( Ernest Ansermet, 1883 - 1969 )也曾指揮該團錄過西貝流士的第二號與第四號交響曲呢!



很少人注意到,英國指揮家拉圖( Simon Rattle, 1955 -  )其實也錄有兩套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第一套錄製於 1984 年到 1987 年間,指揮的樂團是他當時的親兵 --- 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 EMI 發行,我只有第五號的 LP,請見下圖左 );第二套則是 2014 年到 2015 年間指揮柏林愛樂錄製,由柏林愛樂自己發行...,之前我有在官網付費下載( 請見下圖 ),但聽完就聽完了...。



我始終覺得美國指揮家馬捷爾( Lorin Maazel, 1930 - 2014 )身上一定有什麼秘密,他竟可讓樂團與唱片公司為他大開綠燈,留下一張一張的錄音( 他可是留有單聲道錄音的大師啊,1930 年出生,30  歲的 1960 年受邀到拜魯特指揮華格納,更早還為 DG 指揮柏林愛樂...),君不見天團維也納愛樂第一套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 下圖左 )、第一套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全集( 下圖右 ) & 第一套馬勒交響曲全集都是在他指揮之下完成的。



馬捷爾在 1963 年到 1968 年間指揮維也納愛樂( DECCA )錄製的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樂風相當明快直率,雖說並不是 DECCA 第一套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卻是 DECCA 第一套立體聲的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因此本錄音頗受老一輩樂迷喜愛...。馬捷爾在 1990 年到 1992 年間另指揮匹茲堡交響樂團留下第二套交響曲全集( SONY 發行 ),當年我在唱片行有看過 CD,但從沒聽過就是了(寫著寫著我在 Apple Music 找到,明天找時間來聽聽 )。


那位錄過最多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的指揮家是...

 

偷偷查了一下,其實近幾年芬蘭真的出了多位知名指揮家,包括沙隆年、奧拉莫( Sakari Oramo, 1965 -  , BBC 交響樂團現任首席指揮,他曾錄製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Erato 發行 )、萬凱斯( Osmo Vänskä, 1953 -  , 曾任明尼蘇達交響樂團與首爾愛樂音樂總監 )、卡穆( Okko Kamu, 1946 -  ,  第一屆卡拉揚指揮大賽首獎得主,曾任奧斯陸愛樂音樂總監,他也錄製過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BIS 發行 )、麥凱萊( Klaus Mäkelä, 1996 -  , 現任巴黎管絃樂團及奧斯陸愛樂音樂總監,未來將接掌大會堂管絃樂團 )、薩拉斯泰( Jukka-Pekka Saraste, 1956 -  , 曾任奧斯陸愛樂及多倫多交響樂團音樂總監 )、法蘭克( Mikko Franck, 1979 -  , 現任法國廣播愛樂音樂總監,我透過 Ondine 唱片目錄知道他的 )、因基寧( Peitari Inkinen, 1980 -  , 年紀輕輕便曾任布拉格交響樂團與日本愛樂的首席指揮 )...,但推廣西貝流士作品最用力的芬蘭指揮家無疑是貝格隆( Paavo Berglund, 1929 - 2012 ),理由是...他竟錄過四套,是的,他錄過四套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很強吧!



貝格隆先後接掌過芬蘭廣交響樂團、伯恩茅斯交響樂團、赫爾辛基愛樂、皇家斯德哥爾摩愛樂及皇家丹麥管弦樂團,他那四次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指揮的樂團分別是 ---

伯恩茅斯交響樂團, 1972 ~ 1977, EMI 發行( 上圖右, LP:EMI SLS 5129 )。

赫爾辛基愛樂, 1984 ~ 1987, EMI 發行( 上圖右 )。

◆ 歐洲室內樂團, 1995 ~ 1997, Finlandia 發行。

◆ 歐洲室內樂團, 1998, ICA Classics 發行 。

黑膠迷如我自然是沒聽過他後兩次的錄音,但前兩次的錄音貝格隆似乎皆以一種冷靜、平鋪的方式帶領樂團朝他心中的西貝流士前進,沒有刻意耽溺,唱片一張接著一張能很自在地聽完,或許邊聽腦海會飄去想...這段那個誰誰誰的版本是如何,但最後還是會被貝格隆拉回他建構的音樂世界...。



Finlandia 是一家創立於 1979 年的芬蘭唱片公司,該公司對推廣芬蘭作曲家的作品不遺餘力,其唱片製作水準甚高,但已於 1994 年加入華納唱片...,想說的是,或許理想敵不過現實,但音樂家有本國的唱片公司挺,真的很重要...。


也感而發的...也算結語

 

坦白說,開音響店如我,面對音樂家或樂迷似乎都帶有原罪,總有上門挑音響的樂友要我多聽音樂會多買唱片,搞得我好像只知道玩音響的樣子...( 往好處想是這讓我有聽過多音樂會買更多唱片的理由 );之前為了高雄音響展,我安排媒體訪問我們的專輯錄音師,當媒體問到如何成就一個好的錄音時,我以為錄音師會在麥克風等級、線材、鑑聽設備與錄音軟體等大作文章,沒想到錄音師竟認真說道:「首先要有好的演奏,接著才會有好的錄音。」,他的話讓我回味迄今,是的,任何好的錄音都在好的演奏之後,錄音是為演奏服務,而非主導演奏,站在演奏之前,不是嗎?

 

高雄有了衛武營文化中心之後,作曲家馬勒的交響曲作品好像在此地變成顯學( 我已經在那兒聽過第一號、第二號、第三號、第四號、第五號、第七號與第九號交響曲的演出 ),我很期待有更多的莫札特、布拉姆斯、貝多芬、西貝流士、蕭士塔高維契、布魯克納、尼爾森、德弗乍克、舒曼、普羅可菲夫、華格納、柴可夫斯基等人的作品在此演出( 我好像一下許太多願了,哈 )。寫這麼多只是想多:喂,樂迷們面對音樂真的真誠無比( 要花票錢、南來北往的交通費,甚至還得請假等 ), 既然來了,就請給我們更多揪心的好演奏,好嗎?


本文完成於 2023 年 11 月 13 日


回南方首頁

在南方聽音樂

回談音論樂

聽南方的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