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竟和阿巴多如此不熟( 一 )
最近讀了一本指揮家《阿巴多傳》( Wolfgang Schreiber, 2019 / 中譯本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20 ),心得結語是...唉,原來多年下來我對阿巴多竟都在不熟裝熟,來,在讀這本傳記前我先記下自己的阿巴多( Claudio Abbado, 1933 - 2014 )印象 ---
◆ 我知道他是學鋼琴的,阿巴多曾在薩爾玆堡音樂節受教於鋼琴家顧爾達( Friedrich Gulda, 1930 - 2000,哇,顧爾達只比阿巴多大三歲 ),並與顧爾達的學生阿格麗希共同演出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阿格麗希演奏樂團的部份 ),時間好像是 1955 年,也因此後來阿格麗希 1967 年為 DG 錄製第一張協奏曲的唱片她便指定由阿巴多指揮( 樂團是柏林愛樂喔!)。 ◆ 阿巴多在維也納音樂院就學時和印度指揮家祖賓˙梅塔是同學,為了多親近諸多指揮大師,倆人還共同參加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合唱團,但他倆眼界過高,非大師指揮就不來,最後一起被轟出合唱團。 ◆ 阿巴多 1963 年曾獲得米特羅普洛斯指揮大賽首獎,得以留在紐約愛樂音樂總監伯恩斯坦身邊當助理指揮。 ◆ 是指揮家卡拉揚邀請阿巴多到薩爾玆堡音樂節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出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為他打開歐陸知名度的,這應是 1965 年的事吧? ◆ 阿巴多在六零年代末接掌米蘭史卡拉歌劇院( 他的前任是...朱利尼?),後來更成立史卡拉愛樂管弦樂團...。 ◆ 我知道阿巴多先後擔任芝加哥交響樂團與倫敦交響樂團首席客席指揮,後來更接掌倫敦交響樂團,這是七零年代的事吧。 ◆ 八零年代...忘了那年...阿巴多成為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音樂總監,1989 年 7 月卡拉揚去逝後被柏林愛樂團員選定為新任首席指揮,2000 年阿巴多罹患胃癌,同時宣告 2002 年任期屆滿他將不再繼任柏林愛樂首席指揮之職務...( 年代應該對吧 )。 ◆ 2003 年阿巴多創立琉森節慶管弦樂團,對了,阿巴多先後創立歐盟青年管弦樂團、歐洲室內樂團、馬勒青年管弦樂團、馬勒室內樂團,晚年還成立了莫札特管弦樂團,是位喜歡和青年音樂家共同演出的大師。 ◆ 我有阿巴多指揮委內瑞拉西蒙波利瓦青年管弦樂團的藍光片,他對這支南美的傳奇樂團多所支持。 ◆ 阿巴多於七零年代曾指揮四支頂級樂團,一團負責一首,將布拉姆斯四首交響曲錄完。 ◆ 阿巴多留有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的黑膠唱片( 指揮維也納愛樂 ),我好像還了缺兩首或三首才收齊。 ◆ 阿巴多指揮的馬勒相當有名,他 1989 年在柏林愛樂就職音樂會上便指揮了馬勒第一號交響曲,這個錄音最近首度發行黑膠。 ◆ 阿巴多晚年率領琉森節慶管弦樂團演出大量馬勒及布魯克納的作品,他曾率領該團訪問日本及中國。 ◆ 阿巴多指揮歌劇的經典劇碼有...我只知道有威爾第及華格納等人的作品,好像完全沒有普契尼...。 ◆ 我確定阿巴多曾多次造訪日本,但終生未曾來過台灣。
以上便是南方不看書不上網的阿巴多印象,但讀完這本《阿巴多傳》我才發現我和他根本不熟,他根本不是我心中那種一揮手便揚起一片天地那型的指揮家,反而像個修行者,由於書長,我只將自己有興趣的部份整理出來,想更瞭解大師風釆的樂友請自行買書修練。 |
|||
原來我竟和阿巴多如此不熟( 二 ) --- 托斯卡尼尼與福特萬格勒
阿巴多 1933 年 6 月 26 日出生於義大利米蘭,在四個孩子中排名第三,父母都是音樂家,父親為他啓蒙小提琴,母親則教導他彈鋼琴,從小他便利用家中的留聲機欣賞包括包哈、莫札特、貝多芬等人的音樂,家中常舉辦家庭音樂會,七歲時阿巴多被家人帶到史卡拉 歌劇院聽了一場管弦音樂會( 曲目包含法國作曲家德布西的三首《夜曲》,聽說那晚阿巴多便立志要成為指揮家 ),八歲則在同一地點欣賞威爾第的歌劇《阿依達》,小阿巴多深受歌劇演出震憾...;此外,閱讀亦小阿巴多的生活重心( 阿巴多終身有有閱讀的習慣 ),他看了大量的書籍,並藉此掌握日後指揮《唐卡羅》、《伍采克》、《佩利亞與梅麗桑》等歌劇時的情感氛圍。
15 歲( 1948 年 )阿巴多進入威爾第音樂院學習鋼琴及作曲( 義大利指揮家慕狄( Riccardo Muti, 1941 - )及鋼琴家波里尼( Maurizio Pollini, 1942 - )也是這座音樂院的學生。1951 年義大利大指揮家托斯卡尼尼( Arturo Toscanini, 1857 - 1957 )參加了阿巴多他家舉辦的家庭音樂會,阿巴多琴藝得到大師的讚揚...;1950 年德國指揮家福特萬格勒( Wilhelm Furtwängler, 1886 - 1964 )在史卡拉歌劇院指揮華格納歌劇《尼貝龍根的指環》,阿巴多意識到自已的心是偏向福特萬格勒那方的,儘管阿巴多那年才 17 歲,但他發現福特萬格勒非常清楚自己要什麼,無需爭辯及廢話就能得到他想要的效果,而之托斯卡尼尼對樂團力度及精準度不滿時卻常暴怒以對,這點讓阿巴多相當反感,於是他日後完全摒棄這種對音樂同行不尊重的作法,嗯,阿巴多之於托斯卡尼尼與福特萬格勒,這可是之前 我從沒有想過的事。 |
|||
上左收錄阿巴多指揮德布西的管弦樂作品《夜曲》,1970 年由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演出,雖是單張發行,首版黑膠 DG 還慎重地以精美的盒裝發行;阿巴多也指揮海頓的交響曲?是的,阿巴多留有海頓第 93、96、98、100、101、102 及 103 號交響曲的錄音( 上圖右 ),指揮的是歐洲室內樂團。 |
|||
原來我竟和阿巴多如此不熟( 三 ) --- 居然跑去當老師...
1955 年阿巴多由威爾第音樂院畢業,隔年進入維也納音樂院就讀,當時馬勒在這兒仍被視為外人,阿巴多在此跟隨施瓦洛夫斯基教授( Hans Swarowsky, 1899 - 1975 )學習指揮( 這位教授的學生還包括梅塔、楊頌斯( Mariss Jansons, 1943 - 2019 )、依凡˙費雪( Ivan Fischer, 1951 - )、亞當˙費雪( 1949 - )、西諾波里( Giuseppe Sinopoli, 19465 - 2001 )等一大堆大指揮家 ),施瓦洛夫斯基除了教導指揮技法,更帶領他的學生接觸馬勒、布魯克納及第二維也納樂派的作品...,這段時間阿巴多還和梅塔加入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合唱團,當然,他倆是為了目睹包括指揮家華爾特、卡拉揚、萊納( Fritz Reiner, 1888- 1963 )、貝姆、克利普斯( Josef Krips, 1902 - 1974 )及謝爾金( Hermann Scherchen, 1891 - 1966 )等大師風釆。
很多人都知道阿巴多是 1963 年米特羅普洛斯國際音樂大賽首獎得主,其實早在 1958 年他便和好友梅塔一起到波士頓參加庫塞維玆基指揮大賽,那年阿巴多得到首獎,梅塔得到二獎,塔梅當下決定留在美國發展,而阿巴多則放棄美國的工作機會,選擇回義大利...,有人知道回國後的阿巴多去從事什麼工作嗎?答案是...教學。
回國後的阿巴多指揮邀約並不多,他於 1960 年到 1963 年間在義大利帕瑪( Parma )一處音樂院擔任室內樂講師,阿巴多事後表示...他到音樂院教學主要是為了自我學習,可以不急不徐地思考下一步,許多人都同意 --- 就是有這三年和青年學生的相處,奠定了阿巴多未來會創立包括歐洲共同青年管弦樂團及馬勒青年管弦樂團的動機,我個人非常喜歡這個看法呢! |
|||
More 那個米特羅普洛斯指揮大賽
上網查了一下,原來阿巴多 1963 年參加的是米特羅普洛斯國際音樂大賽( Dimitri Mitropoulos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書上說阿巴多是第一屆的首獎得主...這個說法 未必正確,因為該大賽首次於 1961 年首度舉辦,但當時比的是鋼琴項目,1963 年起才改為指揮大賽,那年有三位青年指揮家共同奪魁,除了阿巴多外,另兩人是捷克指揮家科斯勒( Zdenek Kosler, 1928 - 1995 )及阿根廷指揮家 Pedro Ignacio Calderon( 1933 - ),對了,我在米特羅普洛斯國際音樂大賽網站資料上發現一面我們的國旗,原來 1967 年首獎得主郭美貞( 1940 - 2013 )被列入我國籍...。 |
|||
More 阿巴多的馬勒情緣來自...
儘管阿巴多在維也納音樂院時對馬勒的作品多有接觸,但這無法說明為何他能早早以指揮馬勒的作品聞名...,我倒是在這本傳記中找到線索 --- 美國指揮家伯恩斯坦曾於 1960 年到 1967 年間指揮紐約愛樂( 第八號由倫敦交響樂團演出 )錄製唱片史上第一套馬勒交響曲全集( CBS 發行 ),在這段馬勒熱潮中 1963 年因得獎而得以待在伯恩斯坦身邊擔任助理指揮的阿巴多肯定受益良多( 事實上 1963 年 12 月 23 日伯恩斯坦還曾邀請阿巴多到他主持的電視節目中指揮呢!),書中說阿巴多目睹了伯恩斯坦全心投入馬勒那閃爍著自然及靈魂神秘的音樂後,他在一定程度已成為伯恩斯坦的門徒,儘管阿巴多從未如此表示過。 |
|||
原來我竟和阿巴多如此不熟( 四 ) --- 到底卡拉揚是怎麼挖掘出阿巴多的?
眾所皆知的,1965 年 8 月 14 日阿巴多受卡拉揚之邀到薩爾玆堡音樂節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出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這是阿巴多首度指揮這支天團,也因為演出得到觀眾及團員們的肯定,隔年 8 月阿巴多繼續在此指揮維也納愛樂,然後開啓往後密切合作之門,但卡拉揚是如何挖掘出阿巴多這塊璞玉的呢?我記得之前看過是...卡拉揚在電視轉播上看出阿巴多的潛力,於是邀請他到薩爾玆堡音樂節登臺( 您也看過這段對不對?),但這本傳記為我提供第一手的資訊...。
1963 年 10 月 27 日,30 歲的阿巴多客席位於西柏林的柏林廣播交響樂團( 該團創於戰後的 1946 年,而早在 1923 年也有支柏林廣播交響樂團成立,戰後這支較早成立的樂團被劃入東德,所以有陣子東西柏林各有一支柏林廣播交響樂團...),但就在這年二月倍受團員愛載的首席 指揮匈牙利指揮家弗利柴( Ferenc Fricsay, 1914 - 1963 )去逝,樂團於 1964 年找來美國青年指揮家馬捷爾( Lorin Maazel, 1930 - 2014 )接任首席指揮,這讓阿巴多有指揮該團的機會( 演出柴可夫斯基《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由阿巴多一輩子的好朋友義大利鋼琴家波里尼獨奏 )及普羅高菲夫第三號交響曲 );1964 年 8 月18 日阿巴多再次在西柏林指揮柏林廣播交響樂團演出,卡拉揚出席了這場演出,對這位年輕指揮家旺盛的創造力讚不絕口( 卡拉揚說...他是我目前所知最有天賦之人,在樂團面前如此鎮定自若,仿佛己經從事指揮 20 年似的 ),於是隔年( 1965 年 )薩爾玆堡音樂節卡拉揚想讓阿巴多指揮義大利作曲家魯凱比尼( Luigi Cherubini, 1860 -1842 )的《安魂曲》,但阿巴多對自己之前於史卡拉歌劇院指揮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相當滿意( 正確演出日期是 1965 年 7 月 2 日 ),他堅持在薩爾玆堡音樂節指揮這個作品,於是才有 8 月 14 日與維也納愛樂那場傳奇的《復活》演出,當晚 32 歲的阿巴多的表現受到樂團的肯定及激賞( 有團員在日記中稱許阿巴多是〝未來的希望〞),維也納愛樂主動邀約阿巴多參與未來的演出,雖說卡拉揚對阿巴多的職業以涯無疑有提攜之功,但後來他和阿巴多關係便逐漸淡化,我想卡神絕沒有料到自己柏林愛樂首席指揮一職是由阿巴多來接班吧! |
|||
More 1965 年薩爾玆堡音樂節補充
在 1965 年薩爾玆堡音樂節之前,阿巴多的演出事業並沒有特別亮眼,他在史卡拉歌劇院只指揮過一齣歌劇,相對於他維也納音樂院的同學梅塔 1961 年成為加拿大蒙特利爾交爾樂團音樂總監,1962 年更接掌洛杉磯愛樂,顯然選擇在北美發展的梅塔已取得相當成就...( 1965 年薩爾玆堡音樂節梅塔亦受邀指揮莫札特歌劇《後宮誘逃》,當年音樂節簡介介紹首度登台的阿巴多時還特別強調他是梅塔的同學呢!),我發現梅塔對同學阿巴多真的有情有義,除了先安排阿巴多客席蒙特利爾交爾樂團外,1964 年及 1966 年曾邀請阿巴多指揮自己的樂團( 洛杉磯愛樂 ),他真是個好人啊! |
|||
上圖是阿巴多指揮柴可夫斯基交響曲的 LP 封面,阿巴多生平共完成一套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全集,指揮的是芝加哥交響樂團,由 CBS 唱片公司發行。 |
|||
原來我竟和阿巴多如此不熟( 五 ) --- 史卡拉歌劇院音樂總監阿巴多( 1968 - 1986 )
1968 年 12 月 7 日阿巴多以威爾第的歌劇《唐卡羅》作為自己接掌史卡拉歌劇院音樂總監的就職戲碼,在這之前阿巴多只在此指揮過四齣歌劇合計 24 場的歌劇演出,此時阿巴多 35 歲,和前輩指揮家卡拉揚相較,沒參加過任何指揮大賽的卡拉揚( 因為那時還沒這玩意兒啊 ),他可是從小劇院一步步慢慢爬起,35 歲時的卡拉揚己累積多達 272 場的歌劇演出,而卡拉揚在 1956 年( 48 歲 )接掌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前早已累積多達 50 齣歌劇 393 場的演出經驗( 如果不是期間經歷二戰及戰後的演出禁令,演出場次肯定更多 ),也難怪因此有陣子我對〝歌劇指揮大師阿巴多〞的劇院指揮身份感到狐疑...。
書上說接掌史卡拉歌劇院後阿巴多便致力於藝術革新及社會開化這兩件事,他翻新劇院的保留曲目,取消以歌手為中心的歷史習慣,以營造出團結友愛的氛圍;1973 年 20 歲的義大利青年指揮家夏依( Riccardo Chailly, 1953 - )成為阿巴多的助理指揮( 夏依後來曾任大會堂管弦樂團首席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總監,現任卡拉歌劇院音樂總監,同時在阿巴多去世後接手琉森節慶管弦樂團 ),他便讚美阿巴多辦公室的大門永遠對所有人敞開...。1982 年阿巴多還以史卡拉歌劇院管弦樂團為架構創立了史卡拉愛樂管弦樂團( 即以維也納愛樂為範本 ),他在開幕式上指揮了馬勒第三號交響曲...。
阿巴多為史卡拉歌劇院引入多齣現代歌劇作品( 鳴,這些我比較不熟...),但我發現阿巴多無私地邀請貝姆、布烈玆、蕭堤、梅塔、小澤˙征爾及小克萊巴等名家加入指揮陣容,其中特別是能將極為敏感的小克萊巴吸引到米蘭來,是當地歌劇圈的大事,小克萊巴先後在此指揮了《奧泰羅》及《崔斯坦與依索笛》等劇( 原本《崔斯坦與依索笛》阿巴多想自己指揮,後來他讓給小克萊巴...);令我比較好奇的是 --- 雖然阿巴多是義大利人,但威爾第的作品他只指揮其中的七齣,完全沒有排入普契尼,對馬斯康尼的《鄉間騎士》及萊翁卡瓦洛的《丑角》亦不感興趣,對羅西尼非常友善,莫札特及華格納亦沒有照單全收,1986 年史卡拉歌劇院陷入經營困境 --- 義大利是個文化富足,但涉及政治機攜構和規劃之處則是非常貧乏的國家( 這是阿巴多說的 ),阿巴多想提前兩三年邀請導演或獨唱家,但勞動法卻不允許,規定只能給一年的合同...,於是他和史卡拉歌劇院的合作走到盡頭,離去前指揮最後一齣歌劇是德布西的《佩利亞與梅麗桑》,然後阿巴多下一站是...維也納。 |
|||
原來我竟和阿巴多如此不熟( 六 ) --- 那位樂團的開創者...阿巴多
1978 年阿巴多參與建立歐洲共同體青年管弦樂團,並出任首任首席指揮( 1994 年更名為歐盟青年管弦樂團 ),1981 年由這個樂團延展出知名的歐洲室內樂團;1986 年阿巴多又創立馬勒青年管弦樂團,同樣地,11 年後這支樂團又延展出馬勒室內樂團,阿巴多率領這些樂團排練、演出及錄音,儘管大師仙去,但這些樂團日前仍活躍於國際樂壇...。
而眾所皆知地,2002 年阿巴多卸下柏林愛樂首席指揮職務,2003 年便以自己的力量成立琉森節慶管弦樂團( 樂團成員名家眾多,其含金量高的嚇人 ),別以為這樣就算了,2004 年阿巴多還參與莫札特管弦樂團的創立( 並成為該團藝術總監 ),而成立青年樂團的動力是來自當年阿巴多在帕瑪音樂院所學習的一切,他想服務青年一代,年輕人想重新認識世界,而我們必須提供協助...,嗯,讀著寫著我發現自己愈來愈佩服阿巴多了...。 |
|||
阿巴多其實指揮倫敦交響樂團錄製了大量唱片,除了下文會提到與鋼琴家塞爾金合作的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外,阿巴多唯一一套孟德爾頌交響曲全集也是指揮倫敦交響樂團錄製的( 上圖右 )。 |
|||
原來我竟和阿巴多如此不熟( 七 ) --- 管弦樂團指揮家阿巴多
我對阿巴多的瞭解來自書本、唱片及藍光片( 不然呢?他又沒來過咱台灣 ),由於我有阿巴多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的 LP,所以我知道他指揮這支樂團...,1972 年阿巴多受邀成為倫敦交響樂團首席客座指揮,1979 年扶正為首席指揮( 他的前任是普烈文,阿巴多在此的任期到 1987 年為止 );此外,1982 年阿巴多還成為芝加哥交響樂團首席客席指揮( 這支樂團演奏的馬勒相當有名,阿巴多曾和該團留有馬勒第一、第二、第五、第六及第七號交響曲 ),此外阿巴多還和維也納愛樂保持親密關係,同時仍不斷提攜前面提及的歐盟青年管弦樂團、歐洲室內樂團、馬勒青年管弦樂團及馬勒室內樂團等,對了,1988 年阿巴多首度指揮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1991 年再度受邀指揮 ),更一舉提昇他的聲望...。
我查了一下,阿巴多於 1966 年 10 月第一次客席倫敦交響樂團,三場演出排出包括莫索斯基《展覽會之畫》、普羅高菲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阿格麗希獨奏 )、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舒伯特第三號交響曲及馬勒第六號交響曲《悲劇》等,樂團對這位內斂的青年指揮家大為讚美,於是開啓合作之門,阿巴多在倫敦指揮了大量的馬勒及不少現代作品,至於錄音中最大亮眼莫過於是他和鋼琴家塞爾金( Rodulf Serkin, 1903)合作的莫札特鋼琴協奏曲( 此系列共完成 第 8、9、12、15、16、17、18、19、21、22、23、24、25 及 27 號鋼琴協奏曲 );而阿巴多沈浮期間客席過的樂團包括克利夫蘭管弦樂團、慕尼黑愛樂、大會堂管弦樂團、哈雷管弦樂團、愛樂管弦樂團、維也納交響樂團、捷克愛樂、巴黎官弦樂團、國立法國管弦樂團、RAI 交響樂團、聖西西里音樂院管弦樂團、弗羅倫斯五月節管弦樂團、鳳凰歌劇院管弦樂團、以色列愛樂、費城管弦樂團等,看來要當大師大不易呢! |
|||
上圖是阿巴多指揮維也納愛樂於八零年代為 DG 錄製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LP 封面,真的好美麗...,我目前缺第一號及第四號那張 LP,有好心人有多的可以...,哈! |
|||
原來我竟和阿巴多如此不熟( 八 ) --- 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音樂總監( 1986 - 1991 )
之前在整理馬勒、華爾特及卡拉揚的資料時,總覺得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音樂總監是一個很頂尖很頂尖的職務,值得他們用一生來追求( 但真正拿下後又不是那一回事 ),1986 年阿巴多終於走到和前輩大師一樣的高度 --- 接掌維也納國立歌劇院,但令人訝異的是...扣除幾場在薩爾玆堡音樂節的歌劇演出,阿巴多直到 1984 年 3 月 22 日才首次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內指揮(演出威爾第《西蒙˙玻卡內格拉( Simon Boccanegra )》,乍看之下維也納方面的決定似乎相當冒進,其實不然,從 1966 年起阿巴多便開始指揮維也納愛樂,到了七零年代他們關係更是密切,1973 年阿巴多便曾率領維也納愛樂出訪日本及中國,1974 年連袂他們造訪柏林、阿姆斯特丹等地,1976 年還有美國行,合作過的獨奏家有小提琴家柯崗( Leonid Kogan, 1924 - 1982 )、大衛˙歐伊斯特拉夫( David Oistrakh, 1908- 1974 )、謝霖( Heneyk Szeryng, 1918 - 1988 )、帕爾曼,鋼琴家顧爾達、波利尼、柯爾容( Clifford Curzon, 1907 - 1982 )等巨匠。
書中說當時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管理高層( 應該是院長吧 )曾在蘇黎士欣賞阿巴多指揮《唐卡羅》、《馬克白》及《羅恩格林》,他被阿巴多的音樂迷住了,見面後阿巴多一如預期的...樸實無華、實事求是,於是他力邀阿巴多到維也納來,而和每一任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音樂總監一樣,「他們被一座城市,差不多是一整個國家的人民又愛又恨,他們被王冠加冕,但也被視作戴了一頂滑稽的高帽,他們必需熟知維也納人的心理,以求退役之路保持體面。」( 哈,寫的真好,但這段我抄書的 )
上任後的阿巴多早已辭卻倫敦及芝加哥的職務,他也確實得到對歌手及指揮家的藝術優先選擇權( 他邀請小克萊巴、哈農庫特( Nikolaus Harnoncourt, 1929 - 2016 )、梅塔、巴倫波英、小澤˙征爾、柯林˙戴維斯( Colin Davis, 1927 - 2013 )等人加入指揮行列 ),而在五年任期內阿巴多在此指揮了 150 場演出,但他指揮的戲碼和一些老票友預期的可能不同( 好啦,我整理一下,包括《假面舞會》、《西蒙˙玻卡內格拉》、《伍采克》、《佩利亞與梅麗桑》、《塞爾維亞的理髮師》、《柯爾及爾的義大利女郎》、《蘭斯之旅( Il Viaggio a Reims )》( 羅西尼 )、《卡門》、《霍凡斯基之亂( Khovanshchina )》( 墨索斯基 )、《艾蕾克特拉( Elektra )》、《唐卡羅》、《羅恩格林》、《費拉布拉斯( Fierrabras )》( 舒伯特 )、《唐喬望尼》、《費加洛的婚禮》、《鮑里斯˙戈杜諾夫( Boris Godunov )》( 墨索斯基 )等 ),瞧,真沒有《茶花女》,沒有《蝴蝶夫人》沒有《杜蘭朵》,真還有個性的指揮家啊,這也是我讀完這本書才知道的呢! |
|||
More 現任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音樂總監是...
我知道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及奧地利指揮家莫斯特( Franz Welser-Möst, 1960 - )先後接了阿巴多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班,那現任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是誰?好像很多人答不出來( 那個莫斯特去職很多年了說 ),來,答案是瑞士指揮家菲利蒲˙約丹( Philippe Jordan, 1974 - ),2020 年上任的約丹可是位道地劇院出身的指揮家,嗯,記下來,開始追蹤他吧! |
|||
馬勒是阿巴多得以成名的戰馬,他在 1981 年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錄製的馬勒第一號交響曲評價甚高( 上圖左 ),1989 年 12 月 16 日阿巴多在柏林愛樂首席指揮就職音樂會上再次指揮本曲,有趣的是 CD 早早發行,LP 遲至最近才發行( 上圖右 ),原因...不明。 |
|||
原來我竟和阿巴多如此不熟( 八 ) --- 柏林愛樂首席指揮...
阿巴多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音樂總監五年任期共換了四位文化部長,當他正煩惱自己的未來時...1989 年 7 月 16 日指揮家卡拉揚驟逝,同年 10 月阿巴多被柏林愛樂團員依民主程序選定為新任首席指揮,此舉為他在維也納的困境解了套...( 當時呼聲最高的是美國指揮家馬捷爾 ),而之前招攬阿巴多到維也納的那位高層人士說了句公道話:「正當維也納評論家把阿巴多貶為二流指揮家時,柏林的音樂家認識了真正的功臣。」( 不負責八卦消息 --- 原本候選人清單中只有馬捷爾、梅塔、小澤˙征爾、海汀克、巴倫波英及李汶,阿巴多並不在上頭...),而阿巴多之所以能脫穎而出,是他在那年 9 月 10 日及 11 日一連兩天指揮柏林愛樂演出舒曼鋼琴協奏曲及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 他上次指揮該團是整整一年前的 1988 年 9 月),阿巴多指揮時忘我的投入感打動了團員們的心,於是...所以...。
1989 年 10 月 8 日投票結束,11 月 9 日柏林圍牆便倒塌了,此時整座柏林都正面臨新舊世代的交替,阿巴多的到來正巧躬逢其盛, 他自己曾多次提到:透過民主選舉對他在柏林的藝術合法化地位意義重大,他是由音樂家們選出,而非文化政治主管機關任命,這對指揮家而言是藝術本質問題...;接著書中花了不少篇幅介紹...阿巴多深感自己無法繼承卡拉揚在柏林留下的遺產,於是他決定用自己的方式 --- 摒棄之前那種〝音樂大師模式〞,阿巴多謹慎地避免出現指揮家一人獨大且過度強調自我風格,而樂團也馬上明白昔日那種指揮家至上的原則用在阿巴多身上是毫無意義的,於是一種新的、強調彼此聆聽、相互尊敬的演出模式逐漸成型,或許部份柏林愛樂的成員不能適應,但很快他們也能在演出中找到自己的地位,新的柏林愛樂始成( 阿巴多在排練時,團員最常說的話是〝如果...就太棒了〞及〝要是...就更好了〞...)。 |
|||
後面的阿巴多我好像有比較熟...
拜藍光片之賜,2002 年由柏林愛樂去職後阿巴多的動態我反而更清楚( 畢竟是我有參與到的年代啊 ),所以便不在此詳述,不過阿巴多自 1973 年率維也納愛樂到 2006 年率琉森節慶管弦樂團,他先後 14 次訪日( 其中還包括史卡拉歌劇院、倫敦交響樂團、歐洲室內樂團、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及柏林愛樂等 ),共舉行 106 場演出,其中 1987 年他和維也納愛樂共同演奏的貝多芬全部交響曲迄今仍被日本樂迷津津樂道,1992 年則和柏林愛樂演奏布拉姆斯全部的交響曲及協奏曲,至於馬勒...我算了一下,阿巴多為日本樂迷前後指揮了第一、二、三、五、六 及九號交響曲,真讓我羨慕不已,下回去日本應去挖些跟阿巴多的東西回來才是。
阿巴多,那位柏林愛樂團史第一位還活著便勇於卸任的首席指揮,那位不想成為〝音樂大師模式〞的大指揮家,邊寫本文邊聽他的錄音,還真是一位和之前大師都不一樣的大師啊,很高興能讀到一本他的傳記,讓我有機會真正去認識他,我想我會期待更多他晚年錄音能以黑膠的型式發行( 咦!這句話歪樓了喔!)。 |
|||
《幻想》交響曲其實是阿巴多經常指揮的作品,除了〝阿巴多與柏林愛樂 --- 最後的音樂會〞錄音外( 2013, 右圖 ),早在 1983 年他還曾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為 DG 留有一個版本。 |
|||
More 阿巴多與柏林愛樂 --- 2002 年之後
2002 年 5 月 13 日阿巴多在維也納指揮柏林愛樂演出馬勒第七號交整曲,這場音樂會後他便卸下柏林愛樂首席指揮的職務,2004 年 6 月 3、4 及 5 日一連三天,阿巴多重新回到柏林愛樂音樂廳的指揮台,他和昔日親兵共同演奏了馬勒第六號交響曲( 這次演出有現場錄音,DG 發行,當時 CD 標題是〝The Return of the King〞),隨後每年阿巴多都會和柏林愛樂有一檔演出,阿巴多生前最後一次指揮柏林愛樂是在 2013 年 5 月 18、19 及 20 日,他為柏林的觀眾帶來孟德爾頌的《仲夏夜之夢》選粹及白遼士《幻想》交響曲,這場演出柏林愛樂自家唱片部門有發行 CD、SACD、LP,並提供數位下載,標題是〝阿巴多與柏林愛樂 --- 最後的音樂會〞,LP 我有買到( 見上圖,現已絕版 ),有興趣的樂友可以到柏林愛樂官網選購...。 |
|||
本文完成於 110 年 10 月 18 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