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ater an der Wien, Since 1801… 

 

維也納劇院,一座唯一隨著時代進步的劇院。  


源  起

會注意到這座劇院真的是個巧合。

去年十月我在南方聽華格納的歌劇羅恩格林(Lohengrin)時,解說封底有一個框框吸引住我的目光 :

 

這個羅恩格林的錄音是在維也納舊城外的維也納劇院(Theater an der Wien)所進行,是該劇院重建後的首次錄音。這座劇院建於1801年,貝多芬是首位駐院作曲家(Resident Composer),維也納劇院保有許多珍貴的紀錄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維也納劇院的名字,會讓唱片公司闢專文介紹的劇院直覺上應相當有名,於是翻閱手上的資料希望多了解一些劇院的歷史與現況,結果在維也納深度旅遊(貓頭鷹出版社)中找到這座劇院,書上只記載劇院位於維也納的第六區(也就是瑪麗亞區,Mariahilf) ,由於資訊相當有限,所得到的幫助並不大;於是我只好將有關維也納劇院的問號高掛心頭,和早已存在其中的大大小小問號並列,希望有一天可以得到解答。

 

原已將這件事漸漸淡忘,不料今年我從英國買到一套理查.史特勞斯的歌劇達芬妮(Daphone),唱片封套上有張維也納劇院外型的貼紙(如圖),且解說中整整花了一頁半談這座劇院,加上此時恰好在精英出版社發行的歐洲音樂節慶之旅一書找到這座劇院的地址(不過該書將維也納劇院譯為維恩河畔劇院),於是寫信給他們希望可以提供較新的資料供我參考,現在就請各位聽聽這座歌劇院的故事。


戲 說 從 頭

 

「路不會太遠、河並不寬,只要走一步就到了。」

 

您以為這是什麼廣告?這是1801年維也納劇院指揮施坎奈德爾(E.Schikaneder,1751-1812)為宣傳新劇院對維也納居民所發出如詩般的邀請(這讓我想起186年後咱們兩廳院開幕時的模樣…)

 

您可能不知道這位叫施坎奈德爾的來頭不小(厚一點的音樂辭典上一定有他的名字),他身兼劇院指揮,知名劇作家、男中音,以及富創意的劇院經理。1780年他與莫札特(Mozart, 1756-1791)熟識,1787年籌設魏登劇院(Theater an der Wieden),莫札特聞名的歌劇魔笛(Die Zauberflöte)便是依施坎奈德爾的劇本譜曲並在1791年於魏登劇院首演的,可愛的施坎奈德爾還在首演夜擔任劇中最討好的捕鳥人巴巴基諾(Papageno)一角呢!

 

好了,回到原來的故事。新的維也納劇院便建在魏登劇院對岸,工時一年,有700個座位,擁有當時維也納最大最漂亮的舞台,舞台機械設備相當先進,甚至幕簾還可以安靜地升降(這點會特別提出來講,表示在當時誠屬可貴)。新的劇院開幕舊劇院便隨之關閉,為了表示新舊劇院間的傳承,1801613日維也納劇院開幕第一場節目便演出莫札特的「魔笛」,後來維也納劇院由於宣傳得法,加上劇院內外的豪華裝潢,很快便成為維也納重要的表演場所。

 

由於維也納劇院舞台比上演當時最紅的莫札特歌劇所需的還大,為使劇院特色得以發揮,1803年施坎奈德爾委託貝多芬(Beethoven, 1770-1827)為該院首位駐院作曲家,並為劇院寫一齣歌劇,因此貝多芬一生中唯一完成的歌劇費黛理奧(Fidelio)便於18051120日在維也納劇院首演(對此施坎奈德爾相當失望,他以為貝多芬會以他寫的劇本「灶神」為題材),這次演出可說是徹底失敗,失敗原因一部份要歸因於政治因素,因為維也納稍早前剛被拿破崙的大軍佔領,所以彩排並不順利,加上貝多芬的贊助人與城中愛好音樂的貴族早已提前下鄉避難,只留下一堆不懂德與的法國部隊充斥劇院,所以演出自然失利(當然,貝多芬也要負點責任,因為他原先採用的劇本略嫌陳腐),後來貝多芬又修改兩次,直到第三次才算成功,不過這已是1814年的事了。

 

除了歌劇外,維也納劇院有時也舉辦音樂會,貝多芬是當時維也納最活躍的音樂家,他有許多作品皆在此首演,除了前面提的歌劇「費黛理奧」外,還包括第三(英雄)、五(命運)、六(田園)號交響曲,小提琴協奏曲與第三、四號鋼琴協奏曲、合唱幻想曲等,其中鋼琴獨奏部分還是由貝多芬自己擔任(他那時耳朵還沒完全聾掉);此外,在該劇院的紀錄中,作曲家舒伯特(Schubert, 1797-1828)曾將作品「神奇的豎琴(Die Zauberharfe)」送至劇院爭取演出機會,不過並沒有得到觀眾的喜愛(當時僅有韋伯(Weber, 1786-1826)的「魔彈射手(Der Freischütz)」與部分羅西尼(Rossini, 1792-1868)的歌劇受到熱誠的歡迎)

 

1845年為了維持舞台裝備的先進,劇院動用大筆經費進行首次大規模整修;此外,隨著劇院知名度的上揚,造訪的知名音樂家愈來愈多,除了貝多芬外,白遼士(Berlioz, 1803-1869)也曾在此指揮他的哈德絡在義大利(Harold en Italie)與幻想交響曲(Symphony Fanstastique)(1945/46樂季)1848年勞而靜(Lortzing1801-1851)的「皇帝與木匠(Zar und Zimmermann)」在此上演;1862/63年華格納則在這兒指揮三場音樂會,曲目皆選自他的歌劇作品;較特別的是1882年女指揮家Alexandrine von Schonerer曾將史麥塔納(Smetana, 1824-1884)的「被出賣的新娘(The Bortered Bride)」介紹到維也納來。

 

然而隨著歌劇人口的增長,加上新一代的歌劇作曲家與觀眾對劇場效果的期待,新的劇院舞台愈蓋愈寬大,座位也不斷增加,這使得僅可容納700人的維也納劇院在開幕一甲子後開始面臨時代改變的壓力,因為有些作品可能無法在此上演,就算勉強演出,演出的效果勢必無法令觀眾滿意,而且票房收入也無法負擔日益龐大的開銷,又不能光靠上演莫札特的作品過活,幸好1865年奧芬巴哈(Offenbach)的歌劇「美麗的海倫(La Belle Helene)」開啟維也納劇院演出輕歌劇(Operetta)的先河,加上同年約翰•史特勞斯(J.Strauss, 1825-1899)與劇院合作演出一場慈善音樂會極成功,從此維也納劇院便經常上演對舞台規模依存度較低的輕歌劇,史特勞斯第一齣輕歌劇與隨後許多作品皆在此演出(包括歌劇「蝙蝠(Die Fledermaus)」等)1905年勞哈爾(Lehar, 1870-1948)的「風流寡婦(Die lustige Witwe)」成功的在維也納劇院首演,這齣歌劇的成功同時為維也納劇院與輕歌劇打開新的紀元。

 

二十世紀上半葉劇院的歷史被一筆帶過,不過當1945-1955年維也納劇院成為維也納國立劇院臨時的家(該院因戰爭受損),並成為戰後莫札特歌劇的復興地,該劇院的重要性再一次被憶起;1954/55年輪到維也納劇院裝修,為了遵循劇院的傳統,他們上演了“莫札特/施坎奈德爾(Mozart/Schikaneder)”的「魔笛」(全世界大概只有這座劇院可以這樣稱呼這個作品)1962530日劇院重新開幕,由當時維也納樂壇霸主卡拉揚指揮「魔笛」揭開序幕(您想還會排什麼曲目?),這場演出也是維也納音樂節(Vienna Festival)的一部份。 


 

您一定跟我一樣,很想知道現在維也納劇院現在到底經營的如何,經常上演些什麼節目?由於我買的唱片是1965年發行的,往後三十年的資訊要由他們回給我的信來解答。其實現在維也納劇已成為維也納音樂節固定的演出場地之一,經常演出歌劇、芭蕾與現代舞,以及部分戲劇作品;還有,請您千萬不要訝異,近年來維也納劇院已成為維也納音樂劇演出的大本營,上演過的音樂劇包括AnatevkaMan of La ManchaEvitaJesus Christ SuperstarCatsPhantom of the Opera、及世界首演的Freudiana等。今年他們還將上演「屋上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當然,這也是維也納音樂節的一部份。

 

意外嗎?如果您是個死硬派的傳統捍衛者或許會相當不諒解,請千萬不要生氣,換個角度或許反而要高興才對,因為維也納劇院是歐洲少數可以領導潮流的劇院,雖然有著最典雅古色的外貌,但她永遠走在時代的最尖端,說實話,我們已經無法拒絕承認安卓•洛依•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的「歌劇魅影」不是二十世紀末的歌劇型式(儘管您心中有點不願),那麼何妨讓快兩百歲的維也納劇院劇繼續在維也納領先風騷,想想當年莫札特的「魔笛」吧!不也是領著時代進步嗎?

 

故事說完了,怎麼辦? 我還在想那位多藝多才的施坎奈德爾,到過奧地利旅遊的人大多會被安排參觀有名的魔笛小屋,當年如果不是他蓋了這間房子將好動的莫札特關在裡頭,現在我們有沒有「魔笛」就難說了,所以施坎奈德爾真的押對寶了,因為他的名字已伴隨這部歌劇名流千古;下次有機會去維也納玩,希望您可以抽空去拜訪兩百歲的她,我問過許多到維也納學音樂的友人關於維也納劇院的事,可惜他們都只有聽過而沒去過,屆時別忘了替我寄張照片給我喔!


More Beethoven & Theater an der Wien

 我認為與維也納劇院淵源最深的作曲家是貝多芬而非莫札特,在完全攻略貝多芬(世界文物出版社,M2065)一書中記載:貝多芬於1801年元月被任命為劇院的專屬作曲家,並與其弟卡爾搬進劇院,1804年四月合約期滿他才遷離,不過同年八月底貝多芬又回到維也納劇院任職,直到1807年秋天劇院新領導取消他的職務為至;其實貝多芬算很對得起約聘他的劇院當局,因為在這段期間內,貝多芬共有包括第二號(1803)、第三號(1805)、第四號(1807)與第五、六號交響曲(1808),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合唱幻想曲、第一及第二版的歌劇費黛理奧

  

因為貝多芬有許多作品在此首演,他自己也曾在這兒舉行多場音樂會,其中第三號交響曲更由他親自指揮;提到這裡,我想稍微提一下本世紀最偉大的指揮家福特萬格勒(Furtwängler, 1886-1954)與貝多芬歌劇「費黛理奧」的關係(當然,和維也納劇院有關)

 

福特萬格勒與「費黛理奧」維持了近40年的親密關係,1915年曼海姆劇院(Mannheim Opera)的總監博當斯基(Bonlanzky?)受邀到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任職,因此劇院的委員會裁定由29歲的福特萬格勒接任該院1915-1916年樂季指揮的職務(雖然福氏自認當時他的能力似乎無法勝任),「費黛理奧」便是他接任後的第一場演出,也從此與這部作品的結下不解之緣。

 

福特萬格勒自戰後(1947年解禁)1954年間一共指揮91場歌劇演出,在這91場中「費黛理奧」便包辦其中的14場,由此可知他對「費黛理奧」喜愛之深;福特萬格勒曾對劇中弗羅列斯坦(Florestan,費黛理奧之夫)一角表示意見: 他認為弗羅列斯坦的本質並非一個積極主動的英雄,甚至不應被賦予任何積極的味道,應僅是富戲劇性的被動角色。因此我們聽福氏指揮的「費黛理奧」時,劇中歌手將所扮角色的氣質詮釋得格外分明,這可不是一般人容易做到的。

 

Ardoin箸的“福特萬格勒的錄音(The Furtwangler Record)”一書(該書已有中文版發行,書名為「福特萬格勒的指揮藝術」,世界文物出版社,M2063)記載,福特萬格勒一共留有五次「費黛理奧」的全曲錄音,其中第四次便是在本劇的首演地---維也納劇院錄製的(這也是福氏唯一一次在本劇院的錄音),這場19531012日的現場演出被公認是最具戲劇張力與強度的一次演出;我很幸運擁有這場演出的唱片,雖然我也擁有其他大師的版本,但或許在這兒有貝多芬幽魂的默助,總覺得格外來勁對味。 


More 「魔彈射手」與維也納劇院 

1821618日「魔彈射手」在柏林首演後,劇中流暢的旋勒與生動的舞台效果立刻受到歐洲各劇院的歡迎,但「魔彈射手」在維也納劇院上演時卻遇到一些麻煩: 由於維也納當局規定舞台上不准使用火槍,而且也不許有魔鬼這種角色上台,為了順利上演,劇院只好用弓箭代替火槍,狼谷中的魔鬼也只好自動消失,幸好觀眾的熱情回應給忿忿不平的韋伯公平的回報。


More  庫那佩布許(Knappertsbusch)與維也納劇院

             1947418日到1950611日為止,Knappertsbusch與維也納國立劇院共在此演出16場,由目洋洋,包括了貝多芬的費黛里奧,理察.史特勞斯的莎樂美及玫瑰騎士,還有華格納的女武神、唐懷瑟、崔斯坦與依索笛、漂泊的荷蘭人、羅恩格林和紐綸堡的名歌手等,沒有什麼不可能。 


More 維也納劇院與維恩河畔劇院 

在心中還是比較喜歡將Theater an der Wien譯為維恩河畔劇院,但為了配合國內大部分書籍的譯法,在截稿的最後一刻我決定啟動電腦“取代”的指令,將她稱為維也納劇院;對了,還有一個理由,友人邱鈞如小姐告訴我劇院前那條“不寬,流的也不急”的小河已被填平,既已無河何來河畔之名? 不過我很想問問“歐洲音樂節慶之旅”的譯者盧德瑢小姐,她是如何得知劇院前曾有條小河,又怎會想起這麼浪漫的譯名?   維恩河畔劇院,一座昔日河畔的劇院。 


 補充資料

貝多芬在維恩河畔劇院首演的作品有:

 

首演

曲目

作品編號

備註

1803/4.5

第二號交響曲

op.36

 

1803/4.5

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op.37

 

1803/4.5

神劇「基督在橄欖山(Christus am Ölberge)

op.85

由日期與編號來看似乎很奇怪

1805/11.20

歌劇「萊奧諾拉(Leonore)

op.72

第一版

1806/3.29

歌劇「萊奧諾拉(Leonore)

op.72

第二版,第三版則改名為現今的「費黛里奧」

1808/12.22

第五號交響曲

op.67

 

1808/12.22

第六號交響曲「田園(Pastorale)

op.68

 

1808/12.22

「合唱幻想曲(Chorfantasie)」,為鋼琴、合唱與樂團

op.80

 


回南方首頁 在南方聽音樂 談音 論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