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之前...

 

職棒術語中有個名詞叫「勝利方程式」,這是指球隊的投手陣容中除有若干位優秀的先發投手外,還有極佳的中繼投手及担任終結者的救援救手,這種 ( 先發 + 中繼 + 終結 = 勝利)  組合模式是球隊爭取勝利的保證...;您知道音樂會在曲目安排上也有票房保證的「勝利方程式」?


音樂會的「勝利方程式」

 

音樂會的「勝利方程式」要怎麽解?寫法跟作文相似,講的是“起承轉合”,其長度要適中,要環環相扣,還要能充份發揮所長...,示範如下:

 

一首非常好聽,長度約十分鐘的管弦樂作品

【如:胡伯定克( Humperdinck)的歌劇“韓賽兒與葛麗特( Hansel und Gretel)”前奏曲】

 

一首大家耳熟能詳,長度約半小時,且有明星獨奏家加持的協奏曲

【如:孟德爾頌的 E 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  *  中場休息  *  *

 

一首能讓樂團各聲部及指揮家充份發揮的交響曲,或其它夠份量的大曲目

【如:馬勒 ( Mahler) 的第一號交響曲“巨人(Titan)”】

 

上面便是勝利方程式的正解...,不信?請翻翻國內外諸大樂團的年度節目單,依此種「勝利方程式」安排的節目保證佔有一定比例,而且財務狀況愈佳,票房愈好的樂團愈是有能力安排此方程式...( 因為明星獨奏家索價不菲 );這邊要告訴您:今年 (2004 年) 5 月 21 日(五) ,高雄市交也信心滿滿地排出他們的「勝利方程式」,曲目正是上面框格内的必勝曲目,邀來的明星獨奏家是小提琴家曾耿元...( 為確保牛皮不會吹破,我已經買好票,座位至德堂 1 樓 9 排中央),身為南臺灣樂迷的您,有責任讓此方程式在本地發光發亮...,大家快去買票吧!【年代售票 300 / 500 / 700 元】


寫在聽前

 

一位負責任的樂迷在音樂會之前先做功課是必要的...,想當年還是學生的我第一次踏入有憲兵站崗的國家劇戲院 ( 因為觀眾中有李登輝先生,他那時還是副總統...) 觀賞威爾第 ( Verdi ) 歌劇「阿依達( Aida )」前,我先買全曲 CD 外加邵義强先生寫的“從影碟看歌劇”一書做功課...,加上票錢,這樣一下便將半個月的生活費打死...;對不起,回到主題...,透過網路查詢,您可以很快的找到上述曲目大概的解說,我不在此煩述一次,我只想說些您可能查不到或我有特別心得的部份...。

 

德國作曲家胡伯定克( Humperdinck, 1854 - 1921 ) ,其歌劇“韓賽兒與葛麗特( Hansel und Gretel)”是以格林童話中的糖果屋為背景,話說有位狠心的後母逼先生將一對兄妹遺棄在森林中,希望他們會迷失在森林中...,第一次小兄妹沿路丟小石子...,後來幸運地回到家中...,第二次他們丟麵包屑,不幸麭包屑被小動物吃光...,迷途的小兄妹被巫婆的糖果屋所誘惑...,最後小妹妹將巫婆推入爐火中...,這樣想起糖果屋的故事沒?

 

“韓賽兒與葛麗特”是我最珍愛的歌劇作品之一,喜歡的原因不僅在音樂本身,更在故事內容中的“淨化”成份...,什麼是歌劇中的“淨化”成份?一齣歌劇的故事來源大致區分為三類:(A), 由大家熟悉的故事整理或略加修改而成;(B), 由數個故事東併西湊而成;(C), 由劇本作者全新創作...,而這三類要以 (A) 類最易受觀眾歡迎,因為其故事大家最熟悉易懂,最容易隨劇情進入狀況...( 其實劇作家也因此面臨更大的挑戰,因為這些故事大家都太熟了,他得好好化繁為簡兼化簡為繁...)。Sorry,再回到正題...,格林童話中的後母對小兄妹不善的舉止早已深入人心...,好像後母就一定會虧待前妻的小孩似的,在“韓賽兒與葛麗特”中,劇作家將童話做了些改變,後母的角色被除去...:故事由住在森林邊的貧困夫妻和小兄妹開始,有天,小兄妹將晚餐要吃的牛奶打翻了,於是媽媽叫他們去森林中採草莓當晚餐,不料他們倆卻因此迷失在森林中...,故事以一家四口團聚為結局,隨著本劇的受歡迎,後母虐子的印象也隨之淡去,這種“淨化”成份不是很珍貴嗎?

 

孟德爾頌: E 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 這首作品網上資料很多,自己加油吧!

 

馬勒 ( Mahler) :第一號交響曲“巨人(Titan)”--- 馬勒一生完成九首交首曲,第十號只完成第一樂章 ( 但有英國音樂學者庫克(Cook, 1919-1976) 所整理的五樂章版),和有「大地之地」等歌曲...,馬勒生前是當代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他對樂團的演奏能力和配器手法瞭若指掌,馬勒有心追求管弦樂隊的“完整聲音”(他曾對西貝流士說:「交響曲必須像這個世界,它必須無所不包!」),但我覺得他終身都困在狂悲極喜的情緒中...,管弦樂團與聽眾都得想法子接受承受在一首作品中同時並存的大樂大痛...,雖然馬勒在當代並不廣被接受,雖然馬勒也曾預言未未是他的時代,但我猜他一定沒料到他作品中豐富的音響色彩會讓他成為今日音響迷最愛的作曲家之一...。

 

馬勒第一號交響曲首演於 1889 年 11 月 20 日,由馬勒親自指揮,本曲的編制極大,除了弦樂五部外,尚需豎琴一,長笛、雙簧管和豎笛各四,低音管三、小號五、長號四、低音號一,定音鼓、大鼓、三角鐵、銅鈸和銅鑼等擊樂器,還需法國號七(如今通常用到八支...),這樣的演出人數是遠大於高市交的編制,節目的海報上註明高市交向高師大音樂系借將...。

 

我熱愛馬勒...,儘管我有+五個不同的“巨人”LP 版本,聽過四次“巨人”的現場演出( NSO、NYPO / Masur、VPO / Ozawa  和 省交 ),但我不覺得我有能力介紹這個曲子...,在此,我想談一個難忘的巨人印象...:DG 有張 LD 名曰“The First Year ---  Abbado in Berlin (阿巴多在柏林的第一年)”,第一面介紹卡拉揚去逝到阿巴多接掌柏林愛樂的過程...,以及他們第一場音樂會的彩排 ( 此指阿巴多以新任總監之姿與 BPO 的第一場音樂會,而他非首次與 BPO 合作...),彩排的正是這首“巨人”交響曲,第二面則是音樂會演出“巨人”的實況 ( 經我查證,這場音樂會日期為 1989 年 12 月 16 日,曲目包括舒伯特第七號交響曲、瑞姆( Wolfwang Rihm, 1952 - ) 的管弦樂作品“黄昏(Dammerung, 1985)”和馬勒第一號交響曲 ),“馬勒於本曲終樂章的樂譜上作了一項頗不尋常的指示,也就是在全曲壯大輝煌的終結樂段中,七支法國號( 如今通常用到八支 )的最後聖詠宣述要起立吹奏,以達到「蓋過一切,甚至壓過小號」的效果”(本段節自偉大作曲家群像 --- 馬勒,智庫文化,第 39 頁 ),在該 LD 第一面採排到本樂段時,BPO 的法國號演奏家有紀律地一齊起立吹奏,這個行為讓鏡頭中的阿巴多大為吃驚,他先是舉手請這些樂手坐下,然後笑著給他們一個飛吻...,在這些總監表達對團員友善的行為後,正式音樂會中法國號演奏家在這樂段就沒有起立吹奏到樂曲結束,而是坐著吹...,於是也就沒有達到馬勒想要的效果...,我曾和多位前輩討論此問題,他們認為或許當時的阿巴多尚“罩不住”BPO,也可能阿巴多刻意要有別為卡拉揚以君臨天下的方式與樂團相處...,於是才有此種與團員搏感情的舉動...;我想說的是:

指揮家身份的馬勒在樂曲詮釋上有許多堅持,他絕對尊重作曲家,但他並不認為作曲家須將樂譜視為神聖不可侵犯,尤其是因後來樂器性能進步,適當的改變編制或總譜的確有助於改進樂曲的清晰度或增進其演出效果時,他一定會老實不客氣地去做改變...,其實阿巴多此種親民做風的“巨人”始終無法憾動我心,甚至比不上他  1981 年與 CSO 的同曲錄音...,有人會覺得我太龜毛了嗎?如果您看完這張 LD 然後馬上接著看 Bernstein 指揮 VPO 的同曲錄影,我保證您會同意 --- 是的,有時,龜毛些比較好,哈!

 

您猜,高市交這段演出會如何?


寫在聽後

 

音樂會還没開始,這部份得聽完才能完成,本文會在 5 月 31 日完成更新,到時咱們再交換聆後心得吧!


回南方首頁 在南方聽音樂 談音 論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