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布拉格的春天談 |
|
捷克愛樂管弦樂團,東歐最具盛名的樂團之一,但在談捷克愛樂之前,且讓我們由“布拉格之春”談起...。
“布拉格的春天”有幾種?
“布拉格的春天”有幾種?相信我,這可是個嚴肅的問題...。
布拉格第一個春天從 1946 年發生延續至今日,她是個愉快的音樂節( 叫“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 Prague Spring 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 )”),布拉格另一個春天, 非關音樂,卻絕對政治...,這場春天對任何一個捷克人來說都是一齣悲劇...,而我想介紹的春天,是後者...。
政治上的“布拉格之春”
1945 年 3 月蘇聯解放捷克斯洛伐克全境,4 月成立由俄國認可的聯合政府,新政府逐步將企業收歸國有,1946 年的選舉中捷克共產黨成為最大政黨...,在冷戰時期蘇聯不斷向捷克施壓,要求他們在國際上站在俄共這方( 例如要求捷克不准出席巴黎會議...),捷克不能為自己的國家利益做決定,境內局勢開始緊張...。
1948 年,捷共正式掌權( 那年庫貝利克流亡...),在實施兩個五年計劃後,人民生活水準持續降低,捷共不断對自己同胞清算鬥爭,連捷共總書記斯蘭斯基也不能倖免...( 他被處絞刑);1963 年,捷共第一總書記諾沃提尼下命捷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希克提出振興經濟方案( 希克已於 2004 年 8 月 22 日逝世於瑞士 ),但方案剛實施又被禁止...,捷克的經濟每況愈下,還更下...;1967 年 10 月底,布拉格工業大學的學生上街遊行( 為了電及暖氣...),1968 年 1 月,捷共更換第一總書記為杜布切克,布拉格,春天,竟以很恐怖的方式...來臨。
1968 年 4 月,杜布切克及捷共黨中央全會通過一個頗有新意的<捷克斯洛伐克走向社會主義之路>的“行動綱領”,“行動綱領”肯定捷共的領導作用,但這種作用不是通過統治社會,而是透過為社會服務的方式來實現...,黨,不能變成社會的大管家,必須根除以黨代政的現象...,“行動綱領”還要求保障憲法賦予 人民的各項權利、取消新聞檢查制度,甚至要保證人民遷移及出國的自由...,此外,“行動綱領”在經濟上主張和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和平共處,和蘇聯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應在相互尊重及主權平等的基礎上發展...;杜布切克為綱領的實現而忙碌著,同年他還大赦政治犯,並將榮譽歸還其本人或家屬...,該年 5 月“布拉格之春音樂節”辦的格外熱鬧,捷克總統斯沃博達親自主持開幕式...,於是,人們將杜布切克主持的、短暫的...改革形象稱之為政治上的“布拉格之春”。
政治上的“布拉格之春”結局如何?且讓我繼續節錄下去...。
蘇聯坦克在 1968 年 8 月 21 日駛入布拉格,共造成千餘捷克人民死傷。 |
“行動綱領”的推出( 居然還認真地被實現 )已引起蘇聯及東歐諸國的關切,1968 年 6 月 27 日,捷克農業報發表一篇<屬於工人、農人、職員、科學家和所有人的兩干字>( 簡稱“兩千字聲明”),這篇由 70 位知名人士連署的聲明其要求遠勝於“行動綱領”,這下蘇聯真的看不下去了( 其不滿及預防動作早已進行許久 ),俄共總書記先是親自打電話向杜布切克抗議,隨後通知捷克華沙公約組織將在捷克舉行軍事演習...,7 月 25 日一萬多名俄軍以演習之名進入捷克,到了 8 月 20 日各軍種已有近 70 萬人進駐在捷克各處,當入侵已成事實時捷克人民這才發現大難臨頭,杜布切克發表<告全國人民書>,要大家不要抵抗入侵者...( 他清楚知道俄軍入侵不是真要對捷克實施軍事佔領,只是...只是想讓捷克和蘇聯及東歐諸國靠的更緊密些...),俄軍很快佔領捷克...,後文不必說了吧!該抓的抓,該關的關,布拉格的春天, 就這麼...結束。 |
困惑的俄國士兵...,他們被告知是受捷克人民之邀來平亂的...,結果看起來好像不是這麼一回事。 |
從布拉格的春天看當時、後來,及現在 --- 推翻鐵幕隨後一分為二的捷克...( 分成捷克及斯洛伐克),再想想安 舍爾( Karel Ancerl )、紐曼( Vaclav Neumann )【以上二人為 1948 - 1990 年間捷克愛樂的音樂總監】,然後聽聽他們的錄音,或許,您更能體會捷克愛樂及所有捷克樂團和其音樂之美...。
( 對政治上的“布拉格之春”有興趣的朋友,請看“東歐簡史, 1996, 第+七章,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
15 年美夢終成真
今年( 2004 年 ) 11 月 28 日捷克愛樂管弦樂團( Cze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Ceská Filharmonie )終於抵臺舉行兩場音樂會,據報載 --- 主辦單位新象文教己邀約該團一十五年,這次還是趁他們到日本參加捷克音樂節回程順道訪臺...,無論如何,捷克愛樂是我最喜歡的樂團之一,怎可不落跑回臺北圓夢一番。
百年老店
介紹捷克愛樂歷史的文章不少,我只挑重點說明 ---
捷克的音樂水準自古便高,君不見莫札特第 38 號交響曲便以“布拉格( Prague, K 504, 1786 )”為名,甚至他的歌劇“唐喬望尼( Don Giovanni )”也是在布拉格作世界首演的( 時間是 1787 年 10 月 29 日,夠早了吧!)...;捷克愛樂管弦樂團的團員當年是由布拉格的國家劇院附屬樂團分出來 的,創團首場音樂會於1894 年舉行,由捷克知名作曲家德弗乍克親自指揮,該團直到 1901 年 2 月才正式與劇院樂團完全脫離,成為真正獨立的樂團,首任總監是柴蘭斯基( Celansky ),隨後歷經 Nedbal 及 Zemaneck 兩任指揮,1919-1931 年及 1933-1941年由塔里希( Vaclav Talich, 1883 - 1961 )接任總監,捷克愛樂才邁向其第一個黃金時期。
1919 - 1941
千萬不要把塔里希當成古人,塔里希為捷克國營的 Supraphon 唱片公司留下不少錄音,讓我們有幸可以打開音樂罐頭品味其藝術風格...,我覺得他的樂風樸實無華,但詮釋起史麥塔那和德弗乍克等國民樂派的作品卻感人至深...( 國民樂派以外的東西又如何?對不起,我還真沒聽過...,請有識之士來 文補充,謝謝。)。 |
||
德弗乍克第 8 號交響曲( LP:SUPRAPHON SUA 10156 ),Talich 指揮捷克愛樂的名盤。 |
德弗乍克管弦樂作品( SUPRAPHON LPV 6 )的 LP 封面。 |
史麥塔那”我的祖國“全曲( LP, 1954 年錄製),這套錄音可說是”我的祖國“、Talich 和捷克愛樂的代表作。 |
1941 - 1948
在塔里希之後,由大家熟悉的指揮家庫貝利克( Rafael Kubelik, 1914-1996 )接任捷克愛樂總監( 那時他 27 歲 ),其任期由 1941 到 1948 年他流亡海外為止...,大家都知道庫貝利克是大指揮家,但很少人討論庫貝利克掌舵時期捷克愛樂的表現如何...( 我倒是曾看過一些歌功頌德的文章...),以他流亡十年內錄音曲目多集中在其祖國作曲家之作品來看,我個人認為當時樂團向庫貝利克學習的地方遠多於庫貝利克向樂團學習之處...,不知大家看法如何?
1950-1968
1950 年指揮家安舍爾( Karel Ancerl, 1908-1973 )被任命為樂團總監,他的任期長達 19 年,直到 1968 年才交棒給紐曼...;安舍爾戰時曾被送入納粹集中營,1963 年受邀至薩爾兹堡音樂節登臺...,1968 年離開捷克後隨即出任加拿大多倫多交響樂團( Toronto Symphont Symphony )總監( 該團先前的總監是小澤征爾 ),直到逝世為止...。 安舍爾的國際知名度不算太高( 他其實算是庫貝利克的前輩,不過在共黨統治時他選擇留在祖國發展...),安舍爾的音樂風格相當理性,是我欣賞的大師之一,其指揮曲目寬廣,下次看到他的 CD 別忘了買張來聽聽。 |
||
布拉姆斯“為小提琴及大提琴”所做的協奏曲,由小提琴家蘇克( Josef Suk )及大提琴家 Andre Navarra 演奏,好聽哦! |
蕭士塔高維契第七號交響曲“列寧格勒”,安含爾的蕭士塔高維契第五號交響曲也是名盤。 |
1968 - 1990
紐曼( Vaclav Neumann, 1920 - 1995 )於 1968 年替補安舍爾樂團總監的職務,和先前幾任指揮最大不同處是 --- 紐曼在接掌捷克愛樂前,他已於 1956 - 1964 年任柏林喜歌劇院指揮、1964 - 1967 年任萊比錫布商大厦管弦樂團指揮、1969 - 1972 年任斯圖嘉特歌劇院總監...,1971 年更率捷克愛樂於薩爾兹堡音樂節登臺,紐曼可說是捷克指揮家中( 除庫貝利克外 )最為世人知曉者。
紐曼極受日本人的敬重,他與捷克愛樂除了在 Supraphon 錄音外,也為日本 Canyon 等唱片公司錄音,我很喜歡他的馬替奴和馬勒...,還有,他與與捷克愛樂的德弗乍克交響曲全集( Supraphon )也很動人,在我心中的地位可是高於 Kubelik / BPO ( DG )的版本喔! |
||
德弗乍克斯拉夫舞曲全集( Telefunken 發行)。 |
馬替奴( Bohuslav Martinu, 1890-1959 )第一號交響曲的 LP ( Supraphon SUP 2166)。 |
馬勒第九號交響曲( Supraphon 302103 ),紐曼的馬勒可是名聲在外。 |
1990 年之後 ---
紐曼卸任後,先由捷克指揮家貝羅拉維克( Jiri Belohlavek )接任( 1990 - 1992 年),再由經驗豐富的德國指揮家阿布雷希特( Gerd Albrecht, 1935- , 他是捷克愛樂第一位非捷克裔的總監 )接手,阿布雷希特於 1996 年離去,1996 - 1998 年總監一職又回到捷克指揮家 Vlandimir Valek 手上...,1998 年起由阿胥肯納吉( Vladimir Ashkenazy )出掌樂團,當大家都在好奇他們將放出何種火花時,不覺,2003 年總監一職又換成出生及受教育於捷克,但已入美國籍的指揮家馬卡爾( Zdenek Macal, 1936- )...,馬卡爾很早便移民美國,他指揮過超過 160 支的管弦樂團,其中包括所有我們可以想得到的知名樂團...,我手頭上 2001 年的舊資料中馬卡爾當時是布拉格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之一,馬卡爾現年己近七十,是捷克愛樂歷任總監上任時年紀最大者,在其知名度及年紀上之考量,我猜馬卡爾可能是“過渡總監”,等新一代捷克指揮家羽翼豐盈些再完成交棒的任務...。
日本人眼中的馬卡爾
最新一期日本 Stereo Sound 雜誌中文版( 第 151 期 )後半部 CD 推薦正巧有張馬卡爾的新片入選 ---馬卡爾指揮捷克愛樂演奏德弗乍克第五號及第九號交響曲( Exton OVCL00180)( 南方註:他們正在進行德弗乍克交響曲全集的錄音 ),錄音日期在 2004 年 1 月及 2 月,錄音地點在其駐地德弗乍克廳,由日籍錄音師江崎友淑操刀...,這張 CD 共獲得三位評審推選,正面的評論有「捷克愛樂與指揮家馬卡爾的搭配,將捷克人的血與國際感調合在一起...」、「在馬卡爾指揮棒下,捷克愛樂展現出收放自如的演奏,洋溢活力與躍動感,可察覺團員不斷向前的自發性...」,而負面的看法為「管弦樂團的密度感、深度雕琢感稍有不足之感」,有趣的是三位樂評人一致認為本片無論演奏或錄音,第五號交響曲都比第九號好上一些...。 |
補述...
澳洲指揮家馬克拉斯( Mackerras, 1925- )已成了唱片界捷克音樂的一代宗師,他指揮楊納傑克的歌劇作品倍受好評...( 1978 年獲楊納傑克獎章 ),在一次訪問中馬克拉斯這麼說:「我曾指揮過四支樂團演出史麥塔那“我的祖國”,但直到指揮捷克愛樂我才知道再沒有那支樂團能像捷克愛樂這麽了解這個曲子...。」 |
90 秒 和 90 分鐘的差別
在回高雄的國光號上,我反覆思考著,並在 PDA 上留下這回聽捷克愛樂的感受,捷克愛樂女性團員並不多( 我只看到 9 名,哈!這也是感受之一... ),或許是該團時間有限,他們在 11 月 28 日的音樂會很有效率地分為午場及晚場兩個場次,我選擇聽下午場...,午場的曲目包括史麥塔納“我的祖國”前三首 --- “高堡”、“莫爾道河”及“夏爾卡”,下半場則是本地演出率最高的德弗乍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 晚場的曲目為貝多芬“艾格蒙”序曲、德弗乍克的 g 小調鋼琴協奏曲和第七號交響曲 )。
音樂會一開始捷克愛樂便表現出其銅管的實力,在整場音樂會中指揮家 馬卡爾對其銅管音量略大的現象似乎不以為意...,捷克愛樂的弦樂美極了,在熟悉的“莫爾道河”中,其弦樂強弱變化真的如絲般的細緻,我聽到人都茫然...,可惜馬卡爾的速度偏快, 許多停駐與感動一下子便閃過...;那天樂團的表現一流,而馬卡爾的表現則相當...美國,他懂的如何操控樂團及聽眾的情緒,該表現該關切的他都做到了,只不過...我總覺得...只要樂團水準夠,像這類的大師指揮什麼樂團都不會差太多...( 捷克愛樂...只不過是 160 支樂團的其中一支,頂多,是未來將比較親密的一支...),坦白說,我想...聽任一位道地捷克指揮家指揮捷克愛樂都可能比馬卡爾來得原汁原味些...。
在我心中,聽捷克愛樂演出德弗乍克的“新世界”和史麥塔納之“我的祖國”,就像聽聖彼德堡愛樂( 之前叫列寧格勒愛樂 )演出柴可夫斯基的“悲愴”般,屬於終生期盼的夢幻級音樂會...( 現在我可以說我都聽過了...),問我對這場音樂會的心得...,想了又想,應叫“ 90 秒與 90 分鐘的差別...”,怎麼說?人家喬丹迷花一堆錢只看到喬丹 90 秒,只聽喬丹說幾句話,如此便感動的不得了者大有人在( 因為這是他們離大帝最近的一次...),咱古典樂迷聽足捷克愛樂 90 分鐘,他們還真的認真極力表現,還有什麼不知足的呢?不過,說真的,我仍期待他們下次造訪本地。
捷克愛樂的家 --- 德弗乍克廳( Dvorak Hall )
捷克愛樂管弦樂團的駐地位於布拉格市中心的 Rudolfinum 內( 這楝建築物當年由王儲 Rudolf 贊助興建,故以此為名 ),Rudolfinum 完工於 1881 年,其內共分四部份,包括德弗乍克廳( Dvorak Hall )、蘇克廳( Suk Hall )、劇院大廳( Lobby ) 及 圓廊( Column Hall )等,各廳的用途互異,前兩者為大小演奏廳,後兩者則為展覽及公關等用途。
德弗乍克廳為捷克愛樂最主要的演出場地,該廳於 1885 年 2 月 7 日舉行第一場音樂會,其後整建多次。德弗乍克廳的音效極佳,舞臺後上方有合唱團席和管風琴一座,廳内有 1,100 個座位( 另加 4 張輪椅座 ),有效容積為 7,800 立方公尺( 每座約 7.1 立方公尺 ),和有 2,077 個座位,有效容積為 16,700 立方公尺( 每座約 8.0 立方公尺 )的臺北國家音樂廳相較確實小了許多。 【資料引自“演藝建築 --- 音質設計集成,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3”】 ( 另:蘇克廳内有 220 個座位,為室內樂演奏廳。) |
音樂廳的大小和特性之不同會影響樂團的演出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左圖是捷克愛樂在咱國家音樂廳演出實況,右圖 則取自節目册封面...,有沒有發現:除了大提琴及中提琴兩聲部的舞臺位置互調外,樂團的木管、銅管及打擊樂器等的擺法並沒有改變...,如果唱片( 及傳說 )中捷克愛樂那種細緻中略帶陰柔的音色屬實,那這次他們的表現便顯得狂放了些...,是指揮家馬卡爾的美式樂風、還是因演出場地變大了,加上咱們廳的硬調格局讓樂團聽不清自己的聲音,只好拼命大聲演奏所致...?或許二者都有關係吧!我想。 |
節目單要加油...
節目單是音樂會後聆聽的記憶與延伸,可惜許多藝術團體在節目單 的製作上總是粗枝大葉,這點實在很遺憾。
在國光號微
另在廣告 DM 背頁介紹担任德弗札克 g 小調鋼琴協奏曲獨奏的鋼琴家馬丁.卡斯克( Martin Kasik )時,DM 說卡斯克是“蕭邦鋼琴大賽第一名”, 我查了老半夫,始終找不到這條成就...,結果主辦單位在節目單上推翻自己...。
節目單是音樂會後聆聽的記憶與延伸,不是嗎?
補述 --- 斯洛伐克愛樂管弦樂團( Slovak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捷克,無疑是愛樂的...,其境内優秀樂團不少,除了捷克愛樂外,曾兩度訪臺的布拉格交響樂團( Prague Symphony Orchestra (FOK) ) 演奏實力亦不容小覷...,在 Supraphon 的唱片上我們還可以看到布拉格室内管弦樂團( Prague Chamber Orchestra )、楊納傑克愛樂管弦樂團( Janacek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布爾諾愛樂管弦樂團 ( Brn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該團甫接受日本 Toyota 贊助訪問亞洲... )、布拉格廣播交響樂團( Prague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等樂團的名號,在結束本文之前,我想再談一支捷克,對不起,應說是“前捷克”的樂團 --- 斯洛伐克愛樂管弦樂團。
記得我是在民國 78 年 1 月用存了半年的家教費買生平第一部 CD 唱盤( SONY 307 ESP ),好笑的是這部唱盤花光我身上所有的錢( 18,000 元 ),待我抱著 CD 唱盤要離開音響店時,看著滿牆 CD 片,鼓起勇氣跟那位老闆說:「老闆,我身上的錢全都給你了,你能不能送張 CD 好讓我回家聽...?」,不料這位老闆帥氣的從我給他的錢中抽伍佰圓還我,說:「去,去買張你自己喜歡的 CD 好過年...( 那晚是除夕夜...)。」,結果我真的用那伍佰圓跑去辛亥路上的經典唱片行租了好些張 CD 回家過年...。
咦!這和斯洛伐克愛樂有什麼關係?...,話說開學了,我把 CD 唱盤搬到學校宿舍,遺憾的是...我還是沒錢買 CD 片,只能用租的( 租來轉錄成卡帶聽...),一位張老師知道我的狀況後,他利用開會之便跑到臺北買了 18 張 NAXOS 的 CD 借我( 那時他自己還沒有 CD 唱盤...),當時斯洛伐克愛樂是 NAXOS 的臺柱樂團,因此該團一度是佔據我 CD 架上比例最高的樂團...,坦白說,迄今我仍很關心斯洛伐克愛樂的動向...。 |
西元 1993 年 1 月 1 日,斯洛伐克正式脫離捷克而獨立,斯洛伐克共和國人口近六百萬人,以布拉迪斯拉發( Bratislava ) 為首都,該國於同年 1 月 19 日加入聯合國...( 奇怪,人家要獨立,要加入聯合國好像都很容易...);而斯洛伐克愛樂管弦樂團的駐地便在首都布拉迪斯拉發,該團由名指揮家塔里希及 Ľudovít Rajter 二人於 1949 年創立,該團如今以斯洛伐克共和國境内最佳樂團自居,曾客席指揮斯洛伐克愛樂管弦樂團的大指揮家不少,包括阿巴多、孔德拉率、柴利畢達克、杜南依( Dohnányi )、費多雪夫( Fedosejev )、葉維、孔維玆尼( Konwitschny )、馬索( Masur )、史威特納( Suitner )...等,現任的總監是 Jiří Bělohlávek,印象中斯洛伐克愛樂演出能力不弱, 演出曲目亦相當寬廣,該團經常受邀出訪,他們的榮譽首席指揮是捷克知名指揮家柯斯勒( Zdenek Kosler, 1928- ,此君 1963 年和前柏林愛樂總監阿巴多共同赢得紐約米特羅普羅斯( Mitropoulos prize )指揮大獎 )。 |
|
柯斯勒指揮史麥塔納的歌劇“被出賣的新娘”( LP:Supraphon )。 |
國家獨立是獨立了,我上網去看該團近來的演出曲目,發現他們仍“非常捷克”,他們也演奏史麥塔納的“我的祖國”,仍大量演奏德弗乍克、蘇克、馬提奴( Martinu, 1890-1959 )及楊納傑克的作品...,不知為什麼,總覺得像這種政治歸政治、文化歸文化,不也很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