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克萊巴“未完成”的 LP 封面,封面是擷取自維也納出生的畫家克林姆( Gustav Klimt, 1862 - 1918 )於 1899 年所畫的“彈鋼琴的舒伯特( Schubert am Klavier )”,原作己於 1945 年焚毁。

雖然我擁有小克萊巴所有的 LP、CD 和 DVD( 這沒什麼了不起,因為...加起來實在不多...),很欣賞他總能為作品灌注奇想與新意的樂風,也花不少時間整理他的資料,但由於他錄音及音樂會曲目實在有限,未能讓我“聞樂必稱小克萊巴”,因此我不算他極度忠貞的粉絲...,我對他舒伯特第八號交響曲“未完成”的錄音最是推崇,特修文讚之。

 

對小克萊巴的“未完成”的喜愛要由一段往事談起:

 

話說服役時我帶了一堆卡帶到部隊去聽,其中“未完成”有卡拉揚及小克萊巴兩個版本,看著卡帶上標示的樂章長度,我始終不解 --- 為何聽起來比較慢的卡拉揚“未完成”時間比較短,而比較輕快的小克萊巴卻花較長的時間才演奏得完?這個問題困擾我許久,直到友人帥正平丟了一本“未完成”總譜給我我才知道答案( 您要先猜一下嗎?) --- 總譜上第一樂章第 110 小節有一個反覆記號,小克萊巴的版本乖乖的將這開頭 110 小節又演奏了一次,而咱們卡大師只反覆開頭的前十小節便直接跳到第 111 小節,也就是偷了整整一百小節,於是比較快的比較晚結束,比較慢的得以比較快結束,有趣吧!

 

OK,下個問題,為何卡大師沒事要偷走這些音符?我繼續百思不解,直到認識帥正平君的老師徐景漢先生才有了可能的答案( 您要不要再猜一下?) --- 多知的徐老師給我兩個選項:( 1 ), 有可能卡拉揚用的譜和小克萊巴的不同( 但徐老師手頭上的總譜和小克萊巴是相同的 );( 2 ), 這個答案的可能性比較大,那便是...卡拉揚刪減這一百小節以配合早期一面 LP 的翻放長度;您,以為呢?

 

再回到小克萊巴“未完成”的話題上,我們看他在 1986 年“蝙蝠”及 1994 年“玫瑰騎士” DVD 上那股自信及意氣風發,其實是建立在細心讀譜及一再反覆彩排的用心上,前者他一共演出過 80 場次,後者更高達 123 場次之多,而唱片中小克萊巴督促維也納愛樂將“未完成”總譜上所有細節一一清楚呈現( DG 2531 124, 錄於 1978 年 ),您猜他一生指揮本曲幾次 --- 答案是二又二分之一次,前兩次的演出日期是 1980 年 9 日 11 日及 12 日,地點在維也納,樂團當然是維也納愛樂,另外的二分之一次只演奏第二樂章,時間為 1981 年 11 月 1 日的慕尼黑,小克萊巴在貝姆紀念音樂會上指揮巴伐利亞國家管弦樂團為他奉獻此曲,還真是“未完成”中的“未完成”...。。

 

小克萊巴的“未完成”交響曲絕美無比,我看過某樂評描述他聽小克萊巴“未完成”的心得,他說他聽遍“未完成”交響曲諸版本,只有小克萊巴的版本沒有將 一首交響曲結束前慣有的“完成的情緒”放入其中,是真正的“未完成”...,他這句話我頗能體會:很多“未完成”在第二樂章結束前會有段漸强再漸弱的的總奏,這通常是作品結束前的告白,而小克萊巴的“未完成”並沒有給人這份“完成的情緒”,他只是靜靜的完成這個樂章,所以是真正的“未完成”...,您猜為什麼我能體會?因為小克萊巴的“未完成”我最早是由卡帶聽起,每次奏完卡座跳起來都會讓我嚇一跳,我還沈醉在他建構的舒伯特世界中呢!


回南方首頁 在南方聽音樂 回黄金歲月 聽南方的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