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源頭 --- ( 一 )

 

鋼琴家陳必先,一個看似遙遠卻又親近的名字,九歲隻身出國習藝,多項國際大賽得主,如今她已 68 歲,但琴藝維持在高檔...。蒙大師首肯,我們在這邊很大聲宣布 --- 2020 年高雄國際音響大展將發行陳必先 2019 年 11 月 10 日於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音樂會的實況錄音,而且是 CD 及 LP 同步發行...,想了許久,決定將這個預計 run 半年的計劃以持續更新的方式讓樂迷及音樂迷們知道...一張唱片的錄製與發行...我們到底需要做那些事,以及進度如何等,持續更新,請多支持,不要錯過喔!


(一)故事的源頭

(二)音樂會與錄音

(三)CD & LP 製作過程

(四)心得報告


由大師的生活日常看一段遠道而來的風光

 

如果說人類歷史是無數英雄與傳奇建構成的,那麼音樂史除了英雄和傳奇外,還需要神童,無數的神童,這樣現實變成史話時才會精采,從莫札特以降,好像都是這樣。


所謂神童的故事其實是這樣展開的

 

好啦,許多前輩樂迷都曾告訴我同樣的故事 --- 約莫 59 年前的台灣(  1960 ),一位年僅九歲的小女孩通過當時天才兒童出國條例,破格獲准到德國展開其漫漫鋼琴演奏生涯。九歲是讀小學的年紀,所以這位台灣小女孩在德國除了繼續其小學課業,鋼琴研習更是她的重點,只是很少人知道,那時國家並沒有在財務上關照這位小留學生。去國十年後女孩已二十歲,她首次返國並以獨奏會展現其成長,兩年後( 1972 )更奪得 ARD 慕尼黑國際音樂大賽,音樂家地位始現,對了,這位小留學生的名字叫陳必先,如今的她 69 歲,還活躍在舞台上喔!



上圖是陳必先與德國鋼琴家肯培夫合照( 1970 年於義大利 ),肯培夫可是對陳必先的演奏讚譽有加呢!


再從大師的生活日常講起

 

來,下一段故事要從一段 line phone 開始 ---

「老師您好,我是先前寫信給您的黃裕昌,很謝謝您同意我的提案,答應為 2020 年高雄音響展錄音,我們預計發行 9,000 CD 1,000 張黑膠…。」

「是的,你知道嗎?我現在每天都練琴超過十小時,現在的我是琴藝最好時刻。」

幾次的通話,老師的話題總不離她最貼身的鋼琴,連 8 15 日於台北圓山飯店的記者會,人在德國的音樂家用視訊和媒體們聊天,原本以為只是個行禮如儀的音樂會與錄音計畫之布達,沒想到在地球彼端的陳必先熱情地為大家訴說她演奏作曲家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 1928 - 2007)的種種,以及德國鋼琴家肯培夫( Wilhelm Kempff, 1895 1991 )對她演奏貝多芬作品之讚譽,視訊進行中突然傳出一段琴音,原來陳老師說著說著就為我們示範一段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主題,最後鏡頭轉到窗外,老師講到有三匹馬會到外頭的草地吃草,直率的她生活日常熱情便不覺顯現。



上圖為陳必先與俄國鋼琴家尼可拉耶娃合照( 1967 年於德國科隆 )。


風與光只在乎有心無心,不關遠近

 

 2016 年六月高雄音響展和金革唱片公司合作於松菸誠品音樂廳為奧地利鋼琴家史寇達( Paul Badura-Skoda, 1927 -  )錄製了《最後的蕭邦》專輯,在之前高雄音響展還發行過我國鋼琴家顏華容《四季》、美國大提琴家瓦列芙絲卡( Christine Walevska, 1943 - )的《以時間入味的, 傳奇》等專輯,以一個樂迷的立場,最近這幾年咱們台灣由唱片公司出資並主導發行的古典專輯實在太少,於是音響迷反而以行動成為音樂熱情最直白的出口,先預告一下,我們將為大家留下陳必先今年 11 10 日於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音樂會的實況錄音,讓傳奇得以繼續。

 

其實風與光的飄動終究還是與人及情有關的,大約二十年前我為了進一步了解美國 Westminster 唱片的歷史拜訪了曹永坤先生( 1929 2006 ),曹先生早在民國四十幾年便開始向國外郵購黑膠唱片,他是超資深前輩樂迷,是台北愛樂交響樂團執行董事,更是台北鍵盤愛樂協會創辦人,還曾在中廣及警廣主持古典音樂節目,他家經常舉行家庭音樂會,曹先生告訴我,他家那部史坦威鋼琴便是由陳必先在德國為他挑選的。那次訪談透過曹先生的話語,應該是我第一次和陳必先這個傳奇的名字有了近距離的接觸,哲人日以遠,但曹先生對音樂藝術無私的支持影響甚遠,因為當我提出這個錄音計畫時,第一個跳出來支持的便是曹先生昔日部屬,現今瑩聲國際有限公司負責人施先生,風與光的飄動還是與人及情有關的,我始終相信。



上圖為陳必先與曹永坤的合照( 1989年於家庭音樂會 )  ,曹先生在世時在國內的音樂圈及音響圈頗具影響力,他不僅總統府介壽堂音樂會的召集人,更是瑩聲電子的負責人,南方經營的 PMC、Nottingham 都是在他積極引入的...。


讓時間入味的傳奇繼續

 

「以時間入味的, 傳奇」一詞是 2015 年高雄音響展為發行大提琴家瓦列芙絲卡演奏布拉姆斯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專輯時所創用的,當時我很幸運邀請到前 EMI (台灣)唱片公司古典部製作主任,現為藝想文字企劃事務所總監的陳主芬小姐擔任執行製作,她教會我如何用誠實寬闊的心胸與紀律去製作一張讓音樂家信任,同時得到樂迷們喜愛的唱片,當然,「以時間入味的, 傳奇」一語也是她想出來的,只是我們都沒有想到,多年過去了傳奇仍得以流傳。

 

要製作一張唱片,當然要對音樂家多了解一些,我邊播放陳必先的 CD 邊上網做功課,在整理其生平與演奏記錄時,身為國內音樂家旅歐先鋒者的她,我發現陳必先的名字和鋼琴家肯培夫、尼可拉耶娃( Tatiana Nikolayeva, 1924 1993 )、安達( Gena Anda, 1921 1976 )及阿勞( Claudio Arrau, 1903 1991 )等大師多有連結,而接連贏得幾項國際大獎後,讓她得到包括倫敦交響樂團、皇家愛樂管弦樂團、BBC 管弦樂團、蘇黎士音樂廳管弦樂團、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NHK 交響樂團等樂團的演出邀約,更是許多國際性音樂節的常客。此外,身為鋼琴家,陳必先對當代作曲家作品之演奏與推廣亦不遺餘力,她演奏的約翰凱吉( John Cage, 1912 1992 )、艾略特卡特( Elliott Carter, 1908 - 2012 )、皮耶布列茲( Pierre Boulez, 1925 2016 )、史托克豪森等人的作品備受作曲家信任,這點在台灣鋼琴家中是相當少見的。

 

今年十一月陳必先將在高雄、臺北兩地各舉辦一場獨奏會( 山愛音樂學院主辦 ),這回她將為台灣樂迷演奏史托克豪森、拉威爾與貝多芬等人的作品,為慶祝 2020 年貝多芬 250 歲生日,音樂會中貝多芬的兩首鋼琴奏鳴曲將會被完整收錄,我之前讀過一本討論東京獨立書店的書,作者結語非常簡潔有力 --- 對獨立書店最好的支持是走進去拿起書去櫃檯結帳,而對音樂家的支持亦如斯,買票進場好好聽完,就對了,不是嗎?


彩蛋與更多彩蛋

 

原來陳必先始終活在當下,她幾乎不回頭聽自己先前的錄音。

她一定是我遇過最客氣,最為人著想的音樂家。

錄音經驗豐富的她,我發現其錄音曲目的選擇思考模式為  --- 「黑膠唱片一面不過  25  分鐘,我不想讓人聽到一半要換面,就選兩首長度在這個範圍內的作品吧!」

國人對本國音樂家的文字記錄實在太少,應該趁早記錄才是。

CD LP 預計明年四月發行。

記得來聽音樂會喔!



補充 ---

 

本張陳必先專輯製作團隊為:

製作人 --- 陳雨亭 先生

執行製作 --- 李宜嬪 小姐

錄音工程師 --- 吳東晏 先生

母帶後製工程師 --- 王秉皇 先生

總工讀生 --- 黃裕昌


(一)故事的源頭

(二)音樂會與錄音

(三)CD & LP 製作過程

(四)心得報告


回南方首頁

在南方聽音樂

回談音論樂

聽南方的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