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聽,就對了,誰規定要知道這麼多?


那位偉大到可以盡情揮灑,而樂團甘願一路相隨的指揮大師...

 

話說 2017 年俄裔指揮家佩欽科( Kirill Petrenko, 1972 -  )在柏林愛樂音樂廳指揮柏林愛樂演出了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悲愴》,這首《悲愴》交響曲柏林愛樂有留下現場錄音,2019 年以黑膠、SACD 及數位下載方式發行;身為黑膠迷的我當然在第一時間下手黑膠,聽完的心得是...柏林愛樂真做了一個好選擇,能在 2015 年早早簽下佩欽科為下任首席指揮( 2019 年上任 ),相對於當時柏林愛樂首席指揮英國指揮家拉圖( Simon Rattle, 1955 -  ),歌劇院出身的佩欽科似乎更擅長經營音樂中〝長的線條〞,而這正是曾率領柏林愛樂長達 35 年之久的奧地利指揮家卡拉揚的強項,於是這個 2017 年《悲愴》的錄音我聽著聽著竟有一種樂團回歸卡拉揚的錯覺...。對了,佩欽科此一《悲愴》交響曲最後一個樂章用了 9  分 47 秒,咦!特別提這個樂章長度是要做什麼?哈,請看後文。【補充一下,卡拉揚 1985 年指揮維也納愛樂為 DG 的同曲錄音,終樂章的長度為 9 分 43 秒...。】



上圖便是佩欽科指揮柏林愛樂錄製的《悲愴》交響曲唱片封面,雖然這是音樂會現場錄音,但錄音極佳,第三樂章的動態美到揪心,本片於 2020 年入選 R2D4 榜單呢!


那位偉大到可以盡情揮灑,而樂團甘願一路相隨的指揮大師...

 

來吧,請看下圖,很顯然這是某一個《悲愴》交響曲錄音的版本,看到沒,那個第四樂章竟然長達 17 分 09 秒,應該破了此終樂章演奏時間最長的記錄...,好啦,我知道有些資深樂迷看到這兒會立馬跳起來說...我知道...這不就是某某大師的那個名演嗎?是的,我這邊先不提這位大師的名,我比較想知道...就算大師真想以這般緩慢方式來訴說他與本曲碰撞出的火花, 那樂團呢?就這麼慣著他?還是真認同、理解大師的想法看法呢?



來,公布答案,下圖便是那個擁有超長終樂章的《悲愴》交響曲的黑膠唱片封面( LP:DG 419 604-1 ),由美國指揮家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 1918 - 1990 )指揮紐約愛樂管弦樂團於 1986 年 8 月於紐約林肯藝術中心費雪廳( Avery Fisher Hall )內錄製( 這座音樂廳於 2014 年更名為大衛˙格芬廳( David Geffen Hall )),以上資料來自唱片封底,嗯,是說這個錄音的時間點有些奇怪,8 月樂團通常在參加音樂節或放假,怎會在這時進行錄音?何況還在紐約愛樂自己的主場?



為了解決自己的疑惑,「江湖在走,秘笈要有」,我先找到一本秘笈,其中詳實記載本錄音的錄音日期為 1986 年 8 月 16 日,哇,這個日期很重要,因為紐約愛樂他家網站詳實記載了自家樂團每一場演出,我想這兒應該有我想要的答案吧!



上圖擷取自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之《悲愴》交響曲唱片封底,上頭只記載了錄音時間是 1986 年 8 月...;請注意上方那個〝E v S〞方格,那是西門子藝術基金會( Ernst von Siemens Kunststiftung )的標誌,此基金會在音樂關懷及音樂研究上貢獻很大,顯然此錄音有接受該基金會的贊助。對了,真正想說的是 --- 或許這項贊助對偉不偉大好不好聽不會有幫助,但就因為得到此一贊助,讓一向喜歡音樂會現場錄音的伯恩斯坦願意走回音樂廳將他關於《悲愴》一曲的樂念留了下來,我有在 Apple Music 上找到此一版本可聆賞,但串流上根本沒有這些資訊,我這算是老派樂迷的堅持還是孤芳自賞呢?


以下資料整理自紐約愛樂官網 ---

 

紐約愛樂 1985 年樂季於 9 月 6 日展開,當時該團音樂總監是印度指揮家祖賓˙梅塔( Zubin Mehta, 1936 -  ),那年義大利指揮家西諾波里( Giuseppe Sinopoli, 1946 - 2001 )、夏伊( Riccardo Chailly, 1953 -  ),瑞士指揮家杜特華( Charles Dutoit, 1936 -  )、荷蘭指揮家迪華特( Edo de Waart, 1941 -  )、俄國指揮家泰密卡諾夫( Yuri Temirkanov, 1938 - )、奧地利指揮家萊思斯朵夫( Erich Leinsdorf, 1912 - 1993 )、法國作曲家兼指揮家布烈玆( Pierre Boulez, 1925 - 2016 )、德國指揮家赫比希( Günther Herbig, 1931 -  )與美國指揮家康隆( James Conlon, 1950 -  )等人是紐約愛樂最主要的客席指揮家,至於伯恩斯坦在該樂季,他只出席了 11月 14 日慶祝作曲家柯普蘭 85 歲大壽音樂會,以及 11 月 27 日起一連四場馬勒第七號交響曲,12 月 5 日起一連四場〝第三號交響曲〞( 包括 Roy Harris、William Schumann、Aaron Copland 等三位美國作曲家的第三號交響曲 ),就這樣。



在高度成熟市場運作之下,前文包括 Roy Harris、William Schumann、Aaron Copland 等三位美國作曲家的第三號交響曲伯恩斯坦都曾指揮紐約愛樂將之錄成唱片,南方手邊可都有黑膠,我查了一下,這兩張唱片三首交響曲錄音日期皆為 1985 年 12 月 10 日,也就是一連四場演出的最後一天呢!


 

不過當時間進入1986 年 8 月( 1985 年樂季結束於 7 月底,而 1986 年樂季則於 9 月 5 日展開 ),伯恩斯坦和紐約愛樂的關係突然密切起來,他們從 8 月 4 日到 14 日共同旅行演出( 伊利諾州、加州、密西根州及俄亥俄州等地 ),11 天內在六個不同場地開了 7 場音樂會,曲目都一樣,上半場全是伯恩斯坦作品,有《憨第德》序曲,為小提琴、弦樂團、打擊樂所寫的《小夜曲》,下半場則是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悲愴》( 請見下圖 ),或許是在這一連 7 場演出中引發什麼悸動,也或許這 7 場演出根本就是為了 8 月 16 日樂團拉回紐約費雪廳的錄音做準備,反正一份如此特別的《悲愴》交響曲錄音版本就這樣被錄了出來,在西門子藝術基金會贊助之下。

 

【對不起,我多事又查了一下,1985 年整年紐約愛樂皆沒有演出過此《悲愴》交響曲,1986 年該團則演出過 7 場,也就是前文伯恩斯坦率團旅行演出的這 7 場,所以大家不用去猜...是不是哪位指揮家之前曾以如此特別的方式和紐約愛樂演出本曲,而伯恩斯坦則大而化之地全盤接收,真的沒這回事,就請相信這是指揮家兼作曲家伯恩斯坦想要的詮釋方式吧!】



插播一下卡拉揚是這麼形容柏林愛樂及維也納愛樂的...

 

大家都知道卡拉揚一生都和柏林愛樂及維也納愛樂關係密切,樂迷們普遍認為前者表現力強、自信十足、具爆發力,而後者始終優雅圓潤、沈穩且永遠柔美,但卡拉揚是如何比較此二天團的差異呢?我找的答案是 ---

卡拉揚說:「如果我要求柏林愛樂停止前進,他們會立刻停止向前;如果我要求維也納愛樂停止前進,他們也會停下來,但他們會轉身問我為什麼。」

而這正是我為伯恩斯坦這個終樂章超長的《悲愴》交響曲找到的答案。


那位偉大到可以盡情揮灑,而樂團甘願一路相隨的指揮大師...

 

其實人生最後十年( 就從 1980 年算起好了 ),相較於卡拉揚只指揮柏林愛樂及維也納愛樂兩大樂團,伯恩斯坦則博愛許多,光看 1980 年起到大師辭世,〝唱片中的伯恩斯坦〞至少指揮過洛杉磯愛樂、紐約愛樂、波士頓交響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倫敦交響樂團、BBC 交響樂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維也納愛樂、以色列愛樂、羅馬聖西西里音樂院管弦樂團、法國國家管弦樂團、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等 12 支樂團,儘管這些樂團和伯恩斯坦有些算是新朋,有些則是舊友,但真能永遠願意順著伯恩斯坦的意( 像柏林愛樂會近乎全然接受卡拉揚的意圖一般 ),可以讓伯恩斯坦盡情揮灑一路相隨的樂團,看來看去還是紐約愛樂最有可能,所以要聽到讓悲意無止盡延伸的《悲愴》交響曲,沒有紐約愛樂,還真不行。


那個南方的私人聆賞方式...

 

是的,關於伯恩斯坦 1986 年指揮的《悲愴》交響曲我有一個很私人的欣賞方式,那便是將最後一個樂章拿到最前面來聽,也就是先聽第四樂章,然後才依序聽第一、第二及第三樂章,這樣聽竟會讓我有欣賞五個樂章版的馬勒第十號交響曲相近之感動,真的,您何妨試試。


More 更多的維也納愛樂

 

伯恩斯坦與維也納愛樂關係之源起,請容我抄一下南方網站《一個美國人在維也納》一文 ---

Humphrey Burton 著的「伯恩斯坦傳」中明白記載伯恩斯坦與維也納愛樂首次合作的經過 --- 1964 年伯恩斯坦央請電影界友人蘭茨( Robbie Lantz )負責其演出事務之安排,隨後蘭茨銜伯恩斯坦之命到維也納國家劇院交涉合作事宜,維也納當局決定於 1966 年邀請伯恩斯坦到國家劇院指揮威爾第《法斯塔夫》,同時敲定導演為維斯康堤( Luchino Visconti,1906 - 1976 ),法斯塔夫一角則由費雪迪斯考担任( Dietrich Fischer - Dieskau, 1925 - 2012 ),維也納國家劇院同意伯恩斯坦在排練次數上的要求,還答應付上一筆讓大師驚訝到跳起來的酬勞,伯恩斯坦的到來在此間是倍受期待的。



上圖這套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錄製的威爾第最後歌劇作品《法斯塔夫》算是伯恩斯坦與維也納愛樂這對組合的故事源頭,我曾經找了許多年,始終不可得,後來在某次黑膠展中無意覓得,特以大圖表揚之。

1966 年 3 月 14 日伯恩斯坦的法斯塔夫》於維也納成功首演,掌聲持續近半小時,伯恩斯坦風光地謝幕 48 次,不過由於伯恩斯坦為 CBS 的專屬藝人,而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在當時和 DECCA 有約,幾經交涉,最後協議為 --- CBS 同意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為 DECCA 灌錄馬勒《大地之歌》、莫札特第 36 號交響曲及第 15 號鋼琴協奏曲( 伯恩斯坦鋼琴 / 指揮 )等兩張 LP,而 DECCA 則提供維也納愛樂讓伯恩斯坦指揮《法斯塔夫》供 CBS 發行,這個公平交易著實開啟美國指揮家與歐陸最偉大樂團相互影響學習的契機,時任紐約愛樂管弦樂團首位美國籍音樂總監的伯恩斯坦對維也納愛樂的演奏家們滿意的不得了,最後他只想得到用「我現在的行為像是婚外情」一語來形容自己的感受...。



儘管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錄了不少作品,但就數貝多芬與布拉姆斯兩人的錄音最得吾心,這位來自新大陸的指揮家為何可讓鑲著金色線條的維也納愛樂如此深情端正地歌唱?這對組合的貝多芬和布拉姆斯真的好搭好棒好強。


More 那個一定要提的馬勒...

 

提到伯恩斯坦的晚年錄音,那套馬勒交響曲全集是一定不能遺漏的,連 DG 也剛以一套多達 16 張黑膠再版發行呢!

 

伯恩斯坦共指揮三支樂團完成馬勒全部九首交響曲錄音,其中維也納愛樂負責其中的第 5 號、第 6 及第 8 號交響曲,大會堂管弦樂團負責第 1 號、第 4 號及第 9 號交響曲,紐約愛樂則演出了第 2 號、第 3 號及第 7 號交響曲;大多樂迷總可以選一套某某指揮大師指揮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錄音,說這套全集已經擁有夠多的貝多芬,是可以足願帶到荒島的決定盤...,但或許是馬勒想太多放太多,我好像從沒看過哪位嚴肅馬勒迷會滿足於某一位大師所錄的某一套馬勒交響曲全集( 大多會說那個第一號我要帶 *** 指揮的版本,第二號請幫我準備 %%% 大師的錄音...),伯恩斯坦這套馬勒交響曲全集中的第二號《復活》交響曲在我看來是全集中成就最高的演出,有一種指揮家意圖直通樂團,然後大家一起攜手和馬勒輸贏的快意,此錄音伯恩斯坦指揮的仍是紐約愛樂( 請見下圖 ),那支伯恩斯坦說停就停,而且不會問為什麼的貼心樂團。



那個伯恩斯坦南方個人荒島唯一選擇...

 

儘管我很喜歡伯恩斯坦這個人、他的創作及他指揮的音樂,但我承認我沒有聽完他全部的錄音...( 就真的太多太多了 ),不過在我手邊伯恩斯坦的黑膠中,有一張是我無論如何都願意帶到荒島的,雖然我無法常聽這個錄音,因為實在太沈太重了 --- 美國作曲家巴伯( Samuel Barber, 1910 - 1981 )的《弦樂慢板》( LP:DG 2532 065 ),伯恩斯坦共錄過兩次《弦樂慢板》,第一次是 1971 年指揮紐約愛樂,第二次則為下圖,1982 年指揮洛杉磯愛樂,我不知道他是怎麼想怎麼做到的,反正這個洛杉磯愛樂的版本伯恩斯坦不僅依自己的理解為此作品加入無止盡的開闊、無止盡的失落及無止盡的離愁,還讓我每聽一次心就痛一次,所以不能常聽,但真要解放超脫自己,想讓自己陷入某種情緒或從某種情愁中脫身,讓自己關機或重新開機,伯恩斯坦的此一《弦樂慢板》真是神藥,個人荒島唯一選擇喔!



下圖是南方手邊伯恩斯坦指揮洛杉磯愛樂的黑膠唱片封面,他指揮該團錄製包括伯恩斯坦本人、蓋西文、卡普蘭及威廉˙舒曼等美國作曲家們的作品。



本文完成日期: 2023 年 3 月 29 日


回南方首頁

在南方聽音樂

回談音論樂

聽南方的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