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馬勒,不談感情,卻總不覺歪樓,可也?


原來音樂世界是如此寬廣...

 

一位久違友人沒事先告知臨時路過南方,甫進門劈頭第一句話是:「老天,昨天上你網站,我發現你還在聽馬勒耶,最好是有那麼好聽...。」,太久沒見,我還是等他拉下口罩才認出他到底是誰...,哈,最近我發現包括維也納愛樂、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紐約愛樂及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 等樂團紛紛將自己傲人的歷年音樂會全記錄放在官網供樂迷查詢,哇,這對我來說跟發現新大陸沒什麼兩樣,這幾天沒事便掛在網上查資料,特別是和作曲家馬勒有關的部份( 唉,我就瘋狂馬勒迷啊...),邊查邊讚嘆...原來音樂世界竟是如此浩瀚無邊啊!想知道我多知道哪些事嗎?來,請見後文。


不囉嗦,故事由下圖展開 ---

 

維也納愛樂,紐約愛樂及位於阿姆斯特丹的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前兩者在馬勒生前與其關係密切,後者也曾接受馬勒指揮演出 12 場次,之後更從馬勒音樂的急先鋒轉化成最堅貞的支持者,只是...只是我真的沒想到這支鬱金香國度的樂團歷年演出馬勒作品有那麼多次,整整 1,554 次啊( 比維也納愛樂加上紐約愛樂的還多...) ---



誇張吧,1,554 次...,不過由上圖可以看出...不同國度之觀眾對馬勒交響曲的品味,除了第一號交響曲是不變的冠軍,演出需要勞師動眾的第八號交響曲是理所當然墊底外,第四號交響曲在維也納及阿姆斯特丹極受歡迎,但紐約的樂迷卻更愛第五號交響曲,而演出時間最長的第三號交響曲 就不受忙碌的紐約客之喜愛,第六號及第七號交響曲則普遍在三地被略嫌冷漠對待,不過那個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真的誇張,怎那麼喜愛演出馬勒的作品...,於是我的注意力便由維也納飄向阿姆斯特丹。


先從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說起 --- 原來那個傳說是真的...

 

印象中好像每本馬勒傳記都會提到...馬勒生前和荷蘭指揮家孟格堡( Willem Mengelberg,1871- - 1951 )交好,馬勒逝世後孟格堡便以推廣馬勒作品為職志,甚至於 1920 年在荷蘭辦了馬勒音樂節,演出馬勒全部的作品...,每次我讀到這段都在想...要多常指揮或要指揮多少場馬勒的作品才算符合推廣職志這稱謂?還有,1920 年便能一口氣演完馬勒全部的作品,是真的嗎?有證據嗎?還是有人先寫後面的人照抄的呢?我好像從未見過此音樂節細部的介紹啊!

 

這回大會堂管弦樂團官網給了我詳實的解答 ---

( A ), 荷蘭指揮家孟格堡生前共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演出過多達 510 場包含馬勒作品的音樂會,此數字還不包括他客席諸如維也納愛樂等樂團的馬勒場次( 我多事查了一下,維也納愛樂有 5 場,遠在新大陸的紐約愛樂更有 12 場 ),天啊,光是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就有 510 場的馬勒,那怕是馬勒音樂盛行的現在這也是很誇張的數目,何況孟格堡活在馬勒作品的待推廣期,居然能演奏這麼多的馬勒,說他以推廣馬勒的作品為職志真不假啊!

( B ), 1920 年 5 月 6 日到 21 日,孟格堡在阿姆斯特丹一連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演出 9 場馬勒作品之音樂會,演出順序如下 ---

5 月 6 日:《悲歌》、《旅人之歌》及第一號交響曲。

5 月 8 日:第二號交響曲。

5 月 10 日:第三號交響曲。

5 月 12 日:第四號交響曲與第五號交響曲。

5 月 14 日:《悼亡兒之歌》及六號交響曲。

5 月 15 日:《少年魔號》、《魯克特之歌》與第七號交響曲。

5 月 17 日:《大地之歌》。

5 月 18 日:第九號交響曲。

5 月 21 日:第八號交響曲《千人》。

嗯,1920 年啊,好早,這麼多的馬勒,拿到如今的當下也絕對算是馬勒迷的大事才是...。



上世紀八零年代倫敦愛樂先後為 EMI 錄製了兩次馬勒第四號交響曲,左上版本由鄧許泰特指揮,右上則由年僅 28 歲的奧地利指揮家威爾瑟-莫斯特( Franz Welser-Möst, 1960 -  )指揮,此一錄音有些世代交接的味道,因為不久後的 1990 年威爾瑟-莫斯特便接替鄧許泰特在倫敦愛樂首席指揮之職務。


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歷年演奏馬勒交響曲次數一覽表

 

下圖便是南方整理的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歷年演奏馬勒交響曲次數一覽表,能在 1940 年前便演出馬勒作品多達 663 次( 34 + 249 + 230 + 159 ) ,這個數字有多誇張呢?來,我們來對比維也納愛樂,同樣在 1940 年前...該團演出馬勒作品次數為 102 次( 4 + 12 + 18 + 35 + 33 ),哇,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居然比維也納愛樂多出六倍有餘,好啦,就算將孟格堡的 510 次全扣掉還是領先,只能說荷蘭人對馬勒是真愛啊!



原來那個傳說...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印象中好像每本馬勒傳記都會提到...馬勒生前和荷蘭指揮家孟格堡交好,1903 年 10 月馬勒首度受邀到阿姆斯特丹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指揮三場音樂會,他排出自己的第三號交響曲( 2 場 )及第一號交響曲( 1 場 ),演出大獲成功,「掌聲與喝釆聲幾乎到了震耳欲聾的地步,人人都說這種場面從未得聞,連在這兒當紅的 R. 史特勞斯都被我比下去了...。」 ,這可是馬勒自己說( 寫 )的。

 

傳記中有一段 ---

在一次難得的機會中,第四號交響曲在阿姆斯特丹的一場音樂會中演出兩次,第一次由馬勒本人,第二次由孟格堡指揮,而事後馬勒寫給太太的信中是提到:「孟格堡是可以信賴的人,我在這裡找到朋友了...。」



哇,同一首交響曲居然在一場音樂會的上下半場各演出一次,沒想到當時荷蘭人可以如此瘋狂...,我在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的官網找到的資料顯示,馬勒曾於 1904 年 10 月 23 日在阿姆斯特丹指揮該團演出這首第四號交響曲,上下半場還真各演奏一次,但資料只顯示〝重複〞( 請見上圖 ),指揮家只列出馬勒的名字,沒能印證孟格堡分享指揮棒一事,所以共享指揮棒的傳說...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不過官網另顯示...1905 年 2 月 15 日及 16 日孟格堡接連兩天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演出馬勒這首第四號交響曲呢!)。


放空了兩天,突然想起我手邊有卡普蘭基金會出版的《MAHLER's CONCERTS》一書( Knud Martner, 2010 ),在書中第 189 頁是這麼說的:1904 年 10 月 23 日下午八點 /  阿姆斯特丹 --- 大會堂音樂廳( 1,800 席 ) ,指揮家理所當然是馬勒( 所以證明確實有這場演出 )。

 

不過補充說明有提到,這場演出是馬勒第四號交響曲在阿姆斯特丹的首演,上下半場接連兩次演奏應源自孟格堡的奇想,雖然馬勒的太太阿爾瑪錯過這場音樂會,但阿爾瑪聲稱下半場重複的演出是由孟格堡指揮 的( 不過阿爾瑪的記憶一向不可靠,此說法...就算它是真的好了 )。



紐西蘭女高音卡娜娃( Kiri Te Kanawa, 1944 -  )氣質非凡( 如果您看過她扮唱 R. 史特勞斯歌劇《Arabella》中的阿拉貝拉,以及《綺想曲( Capriccio )》中瑪德琳夫人,舉手投足間的貴族風範可不是尋常人能擁有的 ),她在八零年代分別與芝加哥交響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合作錄製馬勒第四號交響曲,前者由蕭堤指揮( DECCA ),後者則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指揮( PHILIPS )。


要成為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首席指揮的條件是...

 

談了這麼多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演奏的馬勒,這讓我想起...無怪乎許多書本及訪談中都有提及...要成為要成為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首席指揮一定要擅長演奏後期浪漫派的作品,特別是作曲家馬勒 ,之前還以為是說說而已,這回從數據來看真的超有說服力的。



上圖為兩張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錄製馬勒第四號交響曲的黑膠唱片封面,左圖是偉大的孟格堡於 1939 年的錄音,難能可貴的是其音質相當完美,真能讓吾人一窺前輩大師的指揮藝術;右圖為孟格堡在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首席指揮職務之接班人貝奴姆( Eduard van Beunum, 1900 - 1959 ) 1952 年的同曲錄音,貝奴姆的唱片迄今仍有粉絲追隨呢!


我已經不想算孟格堡到底指揮過多少回 Mahler Cycle,但該團在孟格堡之後的首席指揮真的都是馬勒專家嗎?我又查了一下 ---

 

◆ 荷蘭指揮家貝奴姆:1945 年到 1959 年。

◆ 荷蘭指揮家海汀克:1963 年到  1988 年。

◆ 義大利指揮家夏伊:1988 年到 2004 年。

◆ 拉脫維亞指揮家楊頌斯:2004 年到 2016 年。

◆ 義大利指揮家加堤:2016 年到 2018 年。

◆ 芬蘭指揮家麥凱萊( Klaus Mäkelä, 1996 -  ):預計 2027 年上任。

 

接著請照對下圖,名字下方黃底的便是曾任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首席指揮的指揮家,除了加堤因故提前去職外,其它幾乎都是指揮馬勒的名家,其中海汀克及夏伊曾率這支鬱金香樂團演出馬勒全部交響曲作品,而楊頌斯則只差一場第九號交響曲亦可達標( 有趣的是我曾在臺中國家歌劇院聽過楊頌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演出馬勒這首第九號交響曲呢 ),下圖花不少時間整理,您慢慢看,原來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長久以來能成為馬勒音樂的重鎮,除了歷任首席指揮齊心努力外,還建立在其能吸引當代最佳馬勒指揮家前來客席,光用看的我就感動許久呢!




荷蘭指揮家海汀克真將馬勒由荷蘭指揮到全世界,光馬勒第一號交響曲他至少曾於 1962 年、1972 年、1977 年、1987 年、1994 年及 2007 年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柏林愛樂及芝加哥交響樂團留下錄音( 錄影 )。



將話題移回維也納 --- 那個傳奇就只停留在唱片中,現實是不存在的...

 

是的,思緒在一疊音樂會演出紙本記錄中溧移,翻著翻著突然想到美國...成功金融人士兼指揮家卡普蘭( Gilbert Kaplan, 1941 - 2016 )曾指揮維也納愛樂為 DG 錄過馬勒第二號交響曲( 下圖右, 2002 年 ),這是他本曲第二次錄音,想當年( 1987/1988 年 )他指揮倫敦交響樂團完成他本曲初錄音的故事,真將樂迷們的夢想幻念推到最高點( 不然您能搞個這種等級的樂團來錄音,而且是錄馬勒第二號交響曲這般大曲目嗎?),卡普蘭的傳奇請您自己上網搜尋,不過我在臺北國家音樂廳聽過他指揮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演出馬勒這首《復活》交響曲,也算參與過傳奇喔!



由維也納愛樂官網資料顯示,儘管他們曾和卡普蘭合作錄製馬勒第二號交響曲,但在現實的音樂世界中,卡普蘭從未指揮該團演出任何曲目過,也就是上圖右的唱片真是...為錄音而錄音的合作,這點真的有出乎我意料之外...。對了,卡普蘭指揮維也納愛樂錄製的馬勒第二號交響曲錄製於 2002 年,我又多事查了一下,在這之前維也納愛樂上一次演出此作品的時間是 2000 年( 5 月 13 日、14 日及 15 日,一連三場,皆由印度指揮家梅塔指揮 ),因此沒有那種某大師剛指揮完本曲卡普蘭趁新鮮趕快跟著錄音的疑慮,咦!是說我有想太多嗎?


對不起,再補充一下,我一直以為史上最瘋狂的馬勒迷卡普蘭留有兩個馬勒第二號交響曲的錄音( 快安慰我一下,您也這樣以為對不?),趁這回整理之便一查,天啊,怎麼多一個 2013 年指揮維也納室內樂團( Wiener Kammerorchester )錄製的版本【AVIE 唱片發行, 編號 AV 2290】嗚,我 肯定將頭埋在黑膠世界太久了,對卡普蘭真的很歹謝。


原來美好是靠磨練得來的...

 

2007 年,時年 32 歲的英國青年指揮家哈汀( Daniel Harding, 1975 -  )指揮維也納愛樂為 DG 錄製由英國音樂學者庫克( Deryck Cook, 1919 - 1976 )校補過的五個樂章版之馬勒第十號交響曲( 唱片封面見下圖左 ),唱片甫推出其高完成度一下驚震四方,連我都接連買了多張哈汀先前發行的 CD 來認識他( 後來我聽過哈汀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指揮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巴黎管弦樂團 )及高雄文化中心指揮馬勒第一號交響曲( 倫敦交響樂團 ),嗯,後者印象中略呈慘烈,幸好終樂章樂團銅管手自發性救場...);依維也納愛樂官網資料顯示,早在 2004 年 12 月 17 日哈汀首次客席維也納愛樂時他便指揮樂團演奏這首第十號交響曲,而且是一連演出三場( 目前哈汀已和維也納愛樂演出本曲多達 16 場次 )。另來自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的資訊,在更早的 2001 年 6 月 7 日及 8 日,哈汀便已指揮該團本曲,原來音樂中的完美是這般緩緩認真中磨練出來的呢!



扣除掉 1960 年及 1964 年兩次庫克版首演指揮家 Berthold Goldschmidt ( 1903 - 1996 )的現場錄音,這首五個樂章版的馬勒第十號交響曲最早商業錄音是 1965 年由指揮家奧曼第指揮費城管弦樂團為 CBS 所錄製( 上圖右,LP 封面上特別註明是本曲的首次錄音;打岔一下,1969 年奧曼第同樣指揮費城管弦樂團為 CBS 錄有一個包含〝花之樂章( Blumine)〞的五個樂章版馬勒第一號交響曲,LP 封面上同樣註明〝本作品完整版的首錄音,包含長期遺失的原本第二樂章〞,但事後查證,在這之前的 1968 年,此一版本美國 New Haven 交響樂團便已率先錄製發行 )。


這絕對是台灣馬勒迷的大事 --- 今年( 2022 年 )元月 14 日及 15 日,咱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在青年指揮家廖國敏指揮下於台中及員林各演出一場庫克版的馬勒第十號交響曲,有不少北高樂迷為此專程造訪中台灣,只因這是此一版本的台灣首演啊!不久台北市立交響樂團也宣布將在五月由以色列指揮家殷巴爾指揮本曲,但節目因疫情取消,看來北台灣及南臺灣仍有機 會期待這首交響曲的〝首演〞呢!


本文完成於 2022 年 8 月 16 日




回南方首頁

在南方聽音樂

回談音論樂

聽南方的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