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 - 1957 |
|||
來,不囉嗦,我們先看看 1956 年到 1957 年樂季卡拉揚都忙些什麼,請看下圖 --- |
|||
1956 年樂季,卡拉揚演出是由瑞士琉森音樂節開始的( 9 月 6 日指揮來自倫敦的愛樂管弦樂團 ),然後他率領柏林愛樂到北美一連巡迴演出 34 場( 10 / 7 ~ 11 / 19, 演出地點包括多倫多、蒙特利爾、紐約、華盛頓、波士頓、芝加哥、舊金山、聖地牙哥、洛杉磯等地,別忘了,他才在前一年( 1955 年 )分別指揮柏林愛樂及英國的愛樂管弦樂團兩度訪美...),當然,他也以首席指揮的身份指揮了 20 場柏林愛樂在柏林的演出( 提醒一下,如今知名的柏林愛樂音樂廳在當時才剛要開始競圖,正式啓用 更是 1963 年的事了...,此時柏林愛樂的定期音樂會大多是在柏林的音樂學院( Musikhochschule )內的約瑟夫•約阿希姆音樂廳( Joseph-Joachim-Konzertsaal )進行,而這所音樂學院如今已更名為柏林藝術大學 );卡拉揚正式以音樂總監身份在維也納國 立歌劇院演出的時間是 1957 年 1 月 17 日,那天他指揮的並不是歌劇,而是為悼念前一天去逝的義大利指揮家托斯卡尼尼( Arturo Toscanini, 1867 - 1957 )的紀念音樂會,他們為大師演奏了莫札特《共濟會葬禮音樂, K. 477 》...,至於卡拉揚接掌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後指揮的第一齣歌劇是華格納《女武神》( 1957 年 4 月 2 日 ),從此他在維也納的時代開始...。 |
|||
|
|||
上圖便是卡拉揚 1957 年 4 月 2 日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指揮《女武神》的海報,我第一眼看到這張海報便興奮不已...,首先,這檔《女武神》是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全新製作之首演( 二戰的轟炸幾乎將該劇院保存的佈景和戲服全部焚毀...),卡拉揚除了指揮,同時還身兼導演的職務;其次,該劇女武神布倫希德的角色由知名女高音尼爾森( Birgit Nilsson, 1918 - 2005 )扮唱,萬神之長佛旦則由霍特( Hans Hotter, 1909 - 2003 )擔任,嗯,唱片世界中尼爾森好像沒有在卡拉揚指揮下錄過音( 其實是有的,後文某處會提到,請細心觀看...),但劇院的定期演出中肯定是有的,無怪乎我曾看過一個故事 --- 某次排練中尼爾森不小心將脖子上的珍珠項鍊扯斷,卡拉揚酸酸地對尼爾森說:「想必這串珍珠項鏈是用史卡拉歌劇院付給妳昂貴的酬勞買的上等貨...。」不料尼爾森也不是省油的燈,她馬上回道:「不是喔,這串珍珠是用維也納歌劇院付給我少少的酬勞買的假貨。」嗯,一山還有一山高...。 |
|||
|
|||
|
|||
上圖是這檔《女武神》之劇照,這次演出在當時倍受維也納樂評界及票友們的好評,卡拉揚算是成功打響第一炮,不過有件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 --- 卡拉揚為何會選《女武神》做為他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就職首演?他和《女武神》很熟嗎?...,...,我手邊的資料顯示,卡拉揚於 1934 年 10 月在亞琛歌劇院首次指揮《女武神》,而在 1957 年 4 月這場演出之前,卡拉揚累計指揮《女武神》的場次約為五場,這個演出是卡大師自己挑選的,還是劇院當局早先就排定的劇碼,我就不知道了...。 |
|||
|
|||
|
|||
除了《女武神》,本樂季卡拉揚在維也納國立劇院還指揮了威爾第《奧泰羅》、《茶花女》及比才的《卡門》,其中《奧泰羅》是全新製作,卡拉揚同時兼任指揮及導演( 見上圖 ),其中奧泰羅一角由偉大的義大利男高音摩納哥( Mario del Monaco, 1915 - 1982 )扮唱( 卡拉揚 1961 年曾和摩納哥及維也納愛樂為 DECCA 留下一個《奧泰羅》的錄音( 見下圖 ),此錄音迄今乃倍受樂迷喜愛;1973 年卡拉揚與柏林愛樂另留下一個《奧泰羅》錄音( EMI ),奧泰羅一角由加拿大男高音威克斯( Jon Vickers, 1926 - 2015 )擔任 )...,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卡拉揚在歌劇知識上及膽識上之過人 --- 在這齣《奧泰羅》於 1957 年 4 月 15 日的演出之前,卡拉揚只曾於 1938 年 1 月在亞琛指揮過幾場該劇,然後他竟可以在二十年後於神聖的維也納國立劇院指揮同時導演本劇,而且能讓挑剔的維也納人接受和喜愛,真的很不可思議。( 這不算大師,怎樣才算大師呢?) |
|||
|
|||
|
|||
至於《茶花女》及《卡門》,卡拉揚於 1933 年 3 月在烏姆歌劇院第一次指揮《茶花女》( 在此之前僅指揮過 4 場 ),《卡門》的演出則早些,卡拉揚在 1930 年 11 月同樣在烏姆歌劇院首次指揮本劇( 在此之前累計指揮 14 場 )...,從數據來看,卡拉揚 1956 年樂季共在維也納國立劇院指揮了四齣共 22 場的歌劇演出( 另含一場紀念音樂會 )...,好啦,除了這些之外,卡拉揚還在 1957 年 7 月底到 8 月下旬於薩爾玆堡音樂節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出貝多芬《費黛里奧》( 5 場 )、威爾第《法斯塔夫》( 4 場 ),以及 5 場在史卡拉歌劇院的《法斯塔夫》,本樂季卡拉揚共指揮了 36 場歌劇,全年含音樂會合計 108 場( 歌劇正好佔總演出場次的三分之一 ),哇,只能說此時 48 歲的卡拉揚真的超超勤奮,不是嗎? |
|||
|
|||
上圖為卡拉揚指揮兼製作的《茶花女》劇照,卡拉揚曾在訪談中表達對《茶花女》劇情諸多不合理處之困惑,但卻大讚劇情更...特別的 R. 史特勞斯《玫瑰騎士》極富深意...。 |
|||
More 1956 年樂季的維也納...
1956 年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樂季當然不可能由卡拉揚獨舞,他們至少還上演了羅西尼《塞爾維亞的理髮師》( Mario Rossi 指揮,那主角費加洛由 Hermann Prey 扮唱 )、莫札特《後宮誘逃》( 我超愛的指揮家 Josef Krips 指揮 )、卡爾•沃夫《三部曲》( Heinrich Hollreiser 指揮 )以及芭蕾等,我發現這些演出都有標註〝全新製作〞,嗯,起初我以為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真的有錢,能讓卡拉揚如此揮霍...,後來細想,二戰將這劇院的倉庫給毀了,幾乎所有演出都得重新製作,如今看來那真是個歌劇的黃金年代啊! |
|||
|
|||
More 唱片中的卡拉揚( 1956 年樂季 )
雖然樂季由 1956 年 9 月算起,但我們卡迷是重感情的,時間點只要差不多都可以...,於是 這個樂季卡拉揚在有限的演出空檔他還是完成以下錄音 ---
◎ 威爾第:《法斯塔夫》/ PO / EMI. ◎ 威爾第:《吟唱詩人》/ 史卡拉劇院樂團 / EMI. 【本錄音卡拉絲有參與...】 ◎ R. 史特勞斯:《玫瑰騎士》/ PO / EMI. ◎ 普羅可菲夫:《彼得與狼》& 莫札特:《玩具》交響曲 / PO / EMI. ◎ 華格納:《崔斯坦與依索笛》前奏曲與愛之死、《唐懷瑟》序曲、《紐倫堡的名歌手》前奏曲 / BPO / EMI. ◎ 舒曼:第四號交響曲 / BPO / EMI. ◎ 布魯克納:第八號交響曲 / BPO / EMI. |
|||
1957 年 9 月 15 日,卡拉揚以全新製作的《法斯塔夫》為自己及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展開樂季( 見下圖 ),提醒各位一下,卡拉揚在 1941 年 5 月於亞琛歌劇院首次指揮本劇,1957 年 3 月及 8 月他分別在史卡拉歌劇院及薩爾玆堡音樂節指揮《法斯塔夫》( 1956 年還為 EMI 留下一個錄音),因此卡拉揚是以駕輕就熟之姿為維也納樂迷演出( 當然,這檔演出卡拉揚也一併擔任導演一職 ),樂評更以〝大勝利〞來形容這檔《法斯塔夫》的成就...。 |
|||
1957 年樂季卡拉揚仍賣命指揮了 120 場次,他在那年 11 月首度率領柏林愛樂赴日公演,他們在東京、大阪、名古屋、福岡、廣島、神戶、仙台等地一共演出 16 場( 卡拉揚指揮了其中 15 場 ),為初次見面的日本樂迷演奏了包括貝多芬第三號《英雄》、第五號《命運》及第七號交響曲、布拉姆斯第一號及第二號交響曲、舒伯特第八號交響曲《 未完成》、莫札特等 35 號及第 38 號交響曲、德弗乍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等作品,除此之外,卡拉揚仍維持和維也納交響樂團及愛樂管弦樂團的合作關係( 見下圖 ),。 |
|||
除了《法斯塔夫》,1957 年樂季卡拉揚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還指揮了《卡門》、《奧泰羅》、《女武神》、《齊格菲》、《費加洛的婚禮》、《阿依達》、史特拉汶斯基的《伊底帕斯王( Oedipus Rex )》、《蝴蝶夫人》及《托斯卡》等劇,合計演出場次多達 41 場,是他在此任職八年中場次最多的一年...,我總覺得此時真是古典樂壇的好時年,扣掉先前提到的《法斯塔夫》,包括《齊格菲》、《費加洛的婚禮》、《托斯卡》及《伊底帕斯王》都是全新製作,這應會讓諸多現代劇院羨慕不已吧!【其實《蝴蝶夫人》也是全新製作,只是交由希臘大指揮家米特羅普洛斯( Dimitri Mitropoulos, 1896 - 1960 )首演...;此外,本樂季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還上演了奧芬巴哈的《霍夫曼的故事》 ( 由義大利指揮家沃托( Antonino Votto, 1896 - 1985 )指揮 )、莫札特的《魔笛》( 由奧地利指揮家克利普斯( Josef Krips, 1902 - 1974 )指揮 )等劇,亦皆是全新的製作喔!】 |
|||
無論以那個標準看,全新製作的華格納歌劇《齊格菲》絕對是維也納樂迷當時的年度盛事,這個樂季卡拉揚共指揮了三場《齊格菲》的演出( 另不吝地指揮三場《女武神》,而且都是《女武神》先演,緊接著才是《齊格菲》),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為此排出非常...具指標性的演出陣容 --- 尼爾森扮唱已不是女武神的女武神布倫希德( 見下圖 )、霍特唱已成為流浪漢的萬神之長佛旦、內德林格( Gustav Neidlinger, 1910 - 1991 )唱壞壞的尼貝龍人阿貝里希( 內德林格唱阿貝里希堪稱一絕,在拜魯特掌握此角色超過二十年 ),而主角齊格菲由溫加森( Wolfgana Windgassen, 1914 - 1974 )扮唱( 溫加森在 1951 年拜魯特音樂節復辦後便成為那兒最重要的支柱...),咦!此陣容何指標之有呢?...,...,哈,1962 年 DECCA 發行匈牙利指揮家蕭堤( Sir Georg Solti, 1912 - 1997 )指揮維也納愛樂的《齊格菲》名演,上述主要角色和卡拉揚 1957 年這檔的歌手完全相同,哇,我之前從沒注意到這點,不知道這套蕭堤的名演卡拉揚算不算多少也有些貢獻? |
|||
More 女武神尼爾森...
華格納《尼布龍根的指環》其中女武神布倫希德一角絕對是歌劇史上最具挑戰的角色之一,她一人得串連《女武神》、《齊格菲》及《諸神的黃昏》等劇,除了必要的鐵肺外,她得歷經從高高在上的女武神被貶為神力盡失的平凡女人之歷程,接著心愛的無所懼的英雄齊格菲 還莫名地背叛她,最後布倫希德一時妒意全開說出齊格菲的死穴,然後瘋狂地跳入火中伴著自己的男人而去,諸神於是黃昏...。
女高音尼爾森絕對是她那個世代最了不起的布倫希德,很多人都知道卡拉揚和她不對盤,但為了追求更完美更高層級的演出水平,卡拉揚還是得乖乖地簽下尼爾森來當女主角( 別忘了,1957 年 4 月 2 日卡拉揚第一次以音樂總監的身份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指揮歌劇《女武神》,卡大師識貨地邀尼爾森為自己助刀演出布倫希德,這可是他們第一次合作 ),嗯,尼爾森真以實力為自己贏得尊受...,應有不少人和我一樣好奇 --- 卡拉揚到底和尼爾森合作了那些歌劇?演出場次又如何?整理如下 ---
華格納 / 《女武神》/ 維也納國立歌劇院: 1957, 4 / 2 & 5, 5 / 1, 6 / 2, 12 / 26;1958, 2 / 5 & 7;1959, 3 / 30, 5 / 28;1960, 6 / 1, 9 / *;1961, 1 / 8, 6 / 9;1962, 6 / *;1963, 6 / 9【合計 15 場】。 華格納 / 《女武神》/ 史卡拉歌劇院:1958, 4 / 21 & * 【合計 2 場】。 華格納 / 《女武神》/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1967, 11 / 21, 24 & 27, 12 / 2 & *;1968, 10 / 31, 11 / 5 & 8;1969, 2 / 19, 3 / 1【合計 10 場】。 華格納 / 《齊格菲》/ 維也納國立歌劇院;1957, 12 / 23 & 27;1959, 4 / 8, 5 / 31;1960, 6 / 5, 9 / *;1961, 6 / 11;1962, 6 / *;1963, 6 / 12【合計 9 場】。 華格納 / 《諸神的黃昏》/ 維也納國立歌劇院:1960, 6 / 12 & 14, 9 / *;1961, 1 / 10, 6 / 13;1962, 6 / *;1963, 6 / 13【合計 7 場】。 華格納 / 《崔斯坦與依索笛》/ 維也納國立歌劇院:1959, 6 / 14 & 18;1960, 5 / 26, 9 / 11;1962, 6 / *;1963, 6 / 23【合計 6 場】。 華格納 / 《崔斯坦與依索笛》/ 史卡拉歌劇院:1959, 4 / 28 & 另 3 場【合計 4 場】。 貝多芬 / 《費黛里奧》/ 維也納國立歌劇院:1958, 1 / *【合計 1 場】。 貝多芬 / 《費黛里奧》/ 史卡拉歌劇院:1960, 12 / 17, 20 & 22;1961, 1 / 3 & 5【合計 5 場】。 威爾第 / 《阿依達》/ 維也納國立歌劇院:1958, 9 / 9【合計 1 場】。
由上述整理可知,在 1957 年 4 月 2 日到 1969 年 3 月 1 日這近 12 年的日子裡,卡拉場共在維也納、米蘭及紐約和尼爾森合作了包括《女武神》、《齊格菲》、《諸神的黃昏》、《崔斯坦與依索笛》、《費黛里奧》及《阿依達》等劇,演出場次合計 60 場...,儘管雙方不合的流言不斷( 但我覺得我輩樂迷面對流言只要笑笑就好...),但樂評及樂迷迄今仍對那段黃金歲月無限懷念,好啦,本文主旨不是要談這個,暫且停下話題。【再補充一下,尼爾森除了制霸德語歌劇外,她在義語歌劇的表現同樣受到樂迷們喜愛,唱片中的尼爾森至少錄過包括威爾第的《馬克白》、《 假面舞會》、《阿依達》,普契尼的《托斯卡》、《西部姑娘》、《杜蘭朵》等義語歌劇( 她曾唱過匈牙利作曲家巴爾托克的《藍鬍子的城堡》,但是德語版)。】 |
|||
下圖是 1957 年樂季維也納國立劇院新製作的《蝴蝶夫人》,每次我看到這般催淚的劇照心中都有股「與事實不符」的愁帳,然後告訴自己 --- 欣賞歌劇時不要動腦,只要跟著聽跟著看就好...,想知道原因的朋友請【按這裡】,謝謝。( 卡拉揚錄過兩次《蝴蝶夫人》,第一次指揮史卡拉歌劇院,由卡拉絲唱蝴蝶( EMI, 1955 ),第二次指揮維也納愛樂,由義大利女高音弗蕾妮( Mirella Freni, 1935 - )唱蝴蝶( DECCA, 1974 ),建議大家細聽此一版本第三幕蝴蝶自裁後到劇末的片段,卡拉揚硬把樂團逼到爆裂死角,將蝴蝶受到的委曲及不公推到最高點,真的令人心碎...。) |
|||
對了,1957 年卡拉揚在此指揮的普契尼《托斯卡》亦倍受佳評,這個新製作卡拉揚有相信專業 --- 他讓沃爾曼( Margarete Wallmann, 1910 - 1992 )來執導,沃爾曼是舞蹈家出身,曾先後接掌維也納國立劇院及史卡拉劇院的芭蕾舞...部門,1952 年起她轉任歌劇導演,先後為尼爾森執導《杜蘭朵》,並為卡拉絲執導《梅迪亞( Médée )》,1958 年她受卡拉揚之邀為維也納國立劇院執導《托斯卡》,這檔《托斯卡》是沃爾曼的代表作之一。 |
|||
More 那個唱片之外的真實美麗
其實我輩歌劇迷大多只能靠著唱片認識歌劇( 好啦,現在多了 BD 及網路串流...),歌劇唱片的錄製及發行自有非常成熟且獨特的商業模式,這和歌劇院真實演出是不同的,就舉前述女高音尼爾森和指揮家卡拉揚的例子好了...,他們在維也納、米蘭及紐約等地的歌劇院內合作了《女武神》、《齊格菲》、《諸神的黃昏》、《崔斯坦與依索笛》、《費黛里奧》&《阿依達》等劇,毫無疑問的,這些歌劇作品對尼爾森及卡拉揚而言都是拿手好戲,也各自有錄音傳世,但尼爾森的同曲目錄音卻從未和卡拉揚搭檔過,來,我多事整理了一下 --- 尼爾森錄製的《費黛里奧》是馬捷爾指揮( 維也納愛樂 / DECCA, 1964 ),《阿依達》是祖賓•梅塔指揮( 羅馬歌劇院 / EMI, 1967 ),《崔斯坦與依索笛》錄過兩次,分別由蕭堤( 維也納愛樂 / DECCA, 1960 )與貝姆( 拜魯特節慶管弦樂團 / DG, 1966 )指揮,而《女武神》尼爾森更錄過三次,依序是萊恩斯朵夫( 倫敦交響樂團 / DECCA, 1961 )、蕭堤( 維也納愛樂 / DECCA, 1965 )及貝姆( 拜魯特節慶管弦樂團 / PHILIPS, 1967 )指揮,《齊格菲》兩次,由蕭堤( 維也納愛樂 / DECCA, 1962 )及貝姆( 拜魯特節慶管弦樂團 / PHILIPS, 1966 )指揮、《諸神的黃昏》兩次,同樣由蕭堤( 維也納愛樂 / DECCA, 1964 )及貝姆( 拜魯特節慶管弦樂團 / PHILIPS, 1967 )指揮...,瞧,唱片中的尼爾森和卡拉揚是完全沒有交集的,也難怪我發現這兩位音樂家在現實舞臺上曾多同臺獻藝,腦中硬是多了許多期待與想像呢。
對了,是什麼原因造成在劇院內經常撘檔的伙伴卻無法共同留下錄音呢?我想是唱片公司的原故吧...,不同音樂家隸屬於不同的唱片公司,於是...所以...,但別問我為什麼,事實上尼爾森還曾於 1967 年在貝姆指揮下為 DG 錄製《唐喬望尼》、《沒有影子的女人》,以及和戈德斯( Otto Gerdes, 1920 - 1989 )為 DG 錄製《唐懷瑟》,為何卡拉揚不行別人可以?可能要麻煩您自已去問尼爾森或她經紀人吧! |
|||
我不知道卡拉揚和義大利女高音提芭迪( Renata Tebaldi, 1922 - 2004 )熟不熟( 但我知道卡拉揚和提芭迪為 DECCA 錄製過《奧泰羅》和《阿依達》),但身為天后女高音卡拉絲當時最在乎的競爭對手,提芭迪的演唱實力和粉絲數目同樣可觀...( 想知道更多八卦的朋友【請按這兒】)。對了,有一套唱片可以清楚表現提芭迪和尼爾森這兩位當時樂壇頂尖女歌唱家在音色表現上之差異 --- 普契尼的《杜蘭朵》( 由奧地利指揮家萊恩斯朵夫( Erich Leinsdorf, 1912 - 1993 )指揮羅馬歌劇院管弦樂團 / RCA, 1959 年),在此錄音中杜蘭朵一角由尼爾森擔任,而提芭迪則扮唱楚楚可憐的婢女柳兒,如何,答案很清楚吧! |
|||
上圖應是《托斯卡》第二幕於警察...總監房間的劇照,卡拉揚一向喜歡傳統保守的舞臺設計,這齣《托斯卡》的設計應很符合他的品味...,看這張劇照會讓我想起多年前臺北國家戲劇院的某次《托斯卡》演出,該檔製作第二幕警察總監房間便被設計成充滿裸畫的淫窟,對我輩票友來說這真讓音樂上的美感淡散不少...。 |
|||
身為世界首屈一指的維也納國立歌院音樂總監,能和最優秀的歌手同臺演出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雖然藝術成就的高低不能以歌唱家知名度高低來論述, 但此時卡拉揚合作的歌手真的光茫四射,真讓現今樂迷羨慕不已...。 |
|||
More 卡拉揚的日本情緣...
1957 年是日本樂迷驕傲的開端 --- 身為全世界最重要的古典音樂消費市場,日本真能引無數大師競折腰...,卡拉揚生前九度帶領柏林愛樂赴日獻藝( 分別是 1957 年( 15 場 )、1966 年( 18 場 )、1970 年( 12 場 )、1973 年( 10 場 )、1977 年( 11 場 )、1979 年( 9 場 )、1981 年( 10 場 )、1984 年( 6 場 )及 1988 年( 5 場 ) ), 沒算還真不知道,卡拉揚一生竟指揮柏林愛樂在日本演出多達 96 場...,而咱台灣只分配到一個『臺灣麻煩( Trouble over Taiwan )』的...名號【想知道這段故事的朋友,請按這兒 】,唉,無緣吧! |
|||
下圖是卡拉揚在日本餵鹿的相片( 我猜是在奈良拍的...),有趣的是拍攝日期並非上述日本情緣的任何一年,而是更早的 1954 年( 天知道那時卡拉揚還未就任柏林愛樂首席指揮呢!),那年卡大師隻身赴日客席 NHK 交響樂團一連 14 場演出,該團官網介紹合作過的大師,卡拉揚迄今仍列第一位...。 |
|||
More 唱片中的卡拉揚( 1957 年樂季 )
1957 年樂季時年 49 歲的卡拉揚竟指揮了多達 120 場的演出,幾乎三天就有一場,在如此忙碌下他還有時間錄製唱片嗎?放心,因為他是卡拉揚,所以錄音肯定是有的( 而且還不少 ),於是 1957 年樂季卡拉揚完成以下錄音 ---
◎ 亨德密特:《畫家馬蒂斯》/ PO / EMI. ◎ 德弗乍克:第九號交響曲 / 史麥塔納:《莫爾道河》/ BPO / EMI. ◎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等管弦樂作品 / PO / EMI. ◎ 莫札特:第 13 號小夜曲 K. 525 等 / PO / EMI. ◎ 雷史畢基:《羅馬之松》/ 白遼土:《羅馬狂歡節》序曲 / PO / EMI. ◎ 羅西尼:《威廉泰爾》等管弦樂作品 / PO / EMI. ◎ 比才:《卡門》、《阿萊城姑娘》組曲 / PO / EMI. ◎ 舒伯特:第五號交響曲 / BPO / EMI. |
|||
1956 - 1957 |
|||